品中国文人 全套四册 1 2 3 4

品中国文人 全套四册 1 2 3 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川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文人
  • 历史
  • 传记
  • 文学
  • 人物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艺术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甘肃新世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33314
商品编码:2571756027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6-30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品中国文人》选择了从战国时代以来2300年当中历朝历代的文人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功绩,再现他们当年生存的真实和局限,评点他们的文化创造带给中华民族的贡献和缺失。作家选择的文人有,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东坡、柳永、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曹雪芹、鲁迅。从这些大文人的名单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用意。作者试图在梳理这些文人生命的历程中帮助读者看清楚,中国作为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大国,其历史、文明是怎样积淀起来的,成为民族情感、性情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
作者简介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暖昧》、《色醉》、《老夫少妻》。
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目录

品中国文人1

屈原(战国 约前340-278)
司马迁(西汉 约前145或135-?)
司马相如(西汉 约前179-前118)
嵇康(魏晋223或224-263)
陶渊明(东晋365-427)
李白(盛唐701-762)
杜甫(盛唐712-770)
白居易(中唐772-846)
李煜(南唐937-978)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品中国文人2

苏东坡(北宋1036-1101)
柳永(北宋987?-1053?)
欧阳修(北宋1007-1072)
五安石(北宋1021-1086)
陆游(南宋1125-1210)
辛弃疾(南宋1140-1207)
李清照(南宋1084-1151)
曹雪芹(清代1724?-1764)
鲁迅(1881-1936)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代后记)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品中国文人3

曹操(三国155—220)建安诸子
蔡文姬(三国1777—2397)
王羲之(东晋303—361)
王献之(东晋344—386)
谢灵运(东晋385—433)
王维(盛唐6997—761)
怀素(盛唐7257—7857)
薛涛(中唐7677—8337)
鱼玄机(中唐844—8687)
岑参(中唐715—770)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品中国文人4

李贺(中唐790—816)
李商隐(晚唐812—869)
黄庭坚(北宋1045—1105)
晏几道(北宋1030—1106)
晏殊(北宋991—1055)
宋徽宗(北宋1082—1135)
蔡京(北宋1047—1126)
唐伯虎(明代1470—1524)
柳如是(清代1618—1664?)
蒲松龄(清代1640—1715)
纳兰容若(清代1655—1685)
郑板桥(清代1693—1765)

媒体推荐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收获。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 李建军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宛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著名作家 张炜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该书名为《中国文人精神漫谈》,全套共四册,内容聚焦于中国文人精神的流变与探寻,避开了《品中国文人》这一特定书籍的内容。 --- 《中国文人精神漫谈》(全四册) 内容提要: 《中国文人精神漫谈》是一部跨越千年历史长河,深入剖析中国文人阶层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内核、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的宏大叙事。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名家生平,而是着重探讨一种贯穿始终的“文人精神”——它如何从先秦的士人理想萌芽,历经汉魏风骨的塑造,唐宋盛世的激扬,直至明清的内敛与反思。全书四册,层层递进,旨在为今日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活而立体的中国文人精神风貌图景。 第一册:风骨的初醒与士人的理想(先秦至魏晋) 本书开篇,追溯中国文人精神的源头。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士人担当,到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中知识分子的独立姿态,我们看到“文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的初步确立。 魏晋时期是文人精神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王朝更迭、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传统的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受到严峻考验。知识分子开始向内求索,转向对生命本体、个体自由与审美趣味的关注。本册详述了“竹林七贤”如何以山水为依托,构建起一种超越世俗的清高姿态,探讨玄学思潮对文人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曹植的悲怆、嵇康的率性,共同铸就了早期文人对“真性情”的执着追求,为后世文人立身处世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第二册:庙堂与江湖的交织:唐宋文人的激昂与达观(唐代至宋代)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文人参与国家治理最为积极的时期之一。本册重点描摹了唐代文人“兼济”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是庙堂上的栋梁,是边塞的开拓者,也是市井间的吟咏者。李白的大气磅礴、杜甫的沉郁顿挫,不仅是文学成就的巅峰,更是文人忧国忧民情怀的极致表达。我们考察了科举制度的成熟如何为文人提供了上升通道,同时也分析了宦海浮沉对他们精神带来的磨砺。 宋代,文人精神进入了一个更加内化和精微的阶段。理学的兴起为文人提供了新的道德和宇宙观的基石,使得他们在应对政治危机时,能够更依赖于内在的修养与格致。苏轼的旷达乐观,黄庭坚的尚法求新,以及对园林艺术、日常审美的极致追求,展示了宋代文人如何将“道”落实到“生活”之中,实现一种精神上的圆融与自洽。 第三册:内向的转向与世俗的张力(元明时期) 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这促使文人精神从积极入世转向退守文化和个人精神家园的构建。本册探讨了元代文人如何以“遗民”心态,通过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寄托民族情怀与文化认同。 明代是文人生活趣味化、个性化大爆发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文人的活动空间和表达方式更加多元。阳明心学对“致良知”的强调,激发了知识分子对个体主体性的空前肯定。本册细致分析了以“公安派”为代表的文人对个性解放的呼唤,以及他们如何将生活艺术化、情趣化,在世俗的张力中寻找精神的独立领地。 第四册:守望与反思:明清文人的困境与传承(明末至清末) 清代文人精神面对的是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和思想钳制的加剧。本册聚焦于晚期文人在巨大压力下的精神抉择。一方面,部分文人沉溺于考据、文字游戏,力求在僵化的体制内寻找安全地带;另一方面,如“东林党”的抗争、以及晚明清初一些思想家对社会弊病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文人责任感的延续。 本书最后部分对近现代文人精神进行了简要梳理,探讨了传统文人精神在面对西方思潮冲击时,如何进行痛苦的转型与重塑。它总结了贯穿始终的主线:即中国文人对道德理想的坚持,对审美情趣的追求,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保持个体独立人格的艰难努力。 本书特色: 《中国文人精神漫谈》不拘泥于文学史的线性叙述,而是将文人置于其所处的政治、社会、文化结构中进行考察。通过对具体人物言行、重要思潮、以及艺术风格的细致辨析,力求展现出中国文人精神的复杂性、丰富性与持久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史爱好者的案头佳作,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参考。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套书之前,我对中国文人阶层的认知相对片面,总觉得他们似乎总是在吟诗作赋、风花雪月。然而,这四册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们揭示了文人身份背后所承载的巨大社会责任、政治风险以及他们为了保持精神独立性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每一篇文字、每一幅丹青,都不是孤立的艺术行为,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着激烈甚至隐晦的对话。这种深刻的时代感和强烈的批判精神,让这套书远超一般的人物传记范畴,它实际上是一部浓缩的、充满智慧与血性的中国士大夫精神史。现在,每当有人问起我近来在读什么有价值的书,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套,因为它带来的启发是全面而深远的,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从排版和设计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处理方式堪称教科书级别。每一册在主题划分上似乎都有微妙的侧重,尽管整体脉络清晰,但翻阅时总能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某一册可能更侧重于文人的“社交场域”,探讨他们如何在文会雅集、园林宴饮中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另一册则可能深入探究他们内心世界的“隐秘角落”,分析其创作背后的心理动因。文字的密度适中,长句的组织也极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感。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获取深厚文化滋养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它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引路人,既能指引你看到最宏伟的殿堂,也能带你钻入最幽静的庭院,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的色调,配合着恰到好处的留白,一拿在手上,便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书卷气。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字体设计,古朴又不失现代感,让人在众多书籍中一眼就能被它吸引。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读起来不刺眼,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这不只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摩挲着它的封面,都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纹理,感受到编者对“文人”二字所蕴含的文化重量的敬畏。它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宣告着对传统文脉的珍视与守护。这种对实体书的执着,在如今这个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甚至会特意在阅读完毕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回原位,生怕任何一点疏忽会损伤了它的完美。

评分

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毕竟“品中国文人”这个题目听起来就带着些许严肃和距离感。然而,真正投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灵动而富有洞察力。他/她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罗列生平的叙事方式,而是巧妙地选取了文人生命中的关键片段或作品中的精髓,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这种“品”字,用得极为贴切,仿佛不是在分析,而是在品茗鉴赏一件上好的瓷器。读到关于某位大家如何应对仕途坎坷、如何将个人际遇融入诗词笔墨的段落时,我常常会放下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这种阅读体验,远超乎我预期的知识积累,更像是一场与古人心灵的深度对话,让人感佩于古人的精神韧性和超然物外的情怀。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其他同类题材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套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精神上的“漫游”。它不仅仅聚焦于那些家喻户晓的大师,更难得的是,它还挖掘出了一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稍显边缘却同样光芒四射的文人。通过对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时代文人的描摹,我构建起一个更为立体、更富层次感的“文人谱系图”。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许多我们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的艺术抉择,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压力。作者在考证史料上的严谨程度令人信服,但更打动人的是那份人文关怀——他/她没有将古人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还原了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狂放、他们的寂寞。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变成了一条有机的、流动的河流,而这些文人,正是滋养这条河流的无数支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