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國文人 全套四冊 1 2 3 4

品中國文人 全套四冊 1 2 3 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小川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文人
  • 曆史
  • 傳記
  • 文學
  • 人物
  • 國學
  • 傳統文化
  • 文化藝術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甘肅新世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2133314
商品編碼:2571756027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3-06-30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7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品中國文人》選擇瞭從戰國時代以來2300年當中曆朝曆代的文人的生命曆程和文學功績,再現他們當年生存的真實和局限,評點他們的文化創造帶給中華民族的貢獻和缺失。作傢選擇的文人有,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嵇康、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蘇東坡、柳永、歐陽修、王安石、陸遊、辛棄疾、李清照、曹雪芹、魯迅。從這些大文人的名單中我們就可以窺見作者的用意。作者試圖在梳理這些文人生命的曆程中幫助讀者看清楚,中國作為文化和曆史悠久的大國,其曆史、文明是怎樣積澱起來的,成為民族情感、性情的一種基本錶達形式。
作者簡介

劉小川,1960年齣生於四川省眉山縣。供職於四川省眉山市三蘇文化研究院。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蘇曼殊》、《漢劉邦》、《暖昧》、《色醉》、《老夫少妻》。
主要論著:《蘇軾:敘述一種》、《來到漢語中的德國大師》。
目錄

品中國文人1

屈原(戰國 約前340-278)
司馬遷(西漢 約前145或135-?)
司馬相如(西漢 約前179-前118)
嵇康(魏晉223或224-263)
陶淵明(東晉365-427)
李白(盛唐701-762)
杜甫(盛唐712-770)
白居易(中唐772-846)
李煜(南唐937-978)
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品中國文人2

蘇東坡(北宋1036-1101)
柳永(北宋987?-1053?)
歐陽修(北宋1007-1072)
五安石(北宋1021-1086)
陸遊(南宋1125-1210)
辛棄疾(南宋1140-1207)
李清照(南宋1084-1151)
曹雪芹(清代1724?-1764)
魯迅(1881-1936)
我為什麼要品中國文人(代後記)
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品中國文人3

曹操(三國155—220)建安諸子
蔡文姬(三國1777—2397)
王羲之(東晉303—361)
王獻之(東晉344—386)
謝靈運(東晉385—433)
王維(盛唐6997—761)
懷素(盛唐7257—7857)
薛濤(中唐7677—8337)
魚玄機(中唐844—8687)
岑參(中唐715—770)
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品中國文人4

李賀(中唐790—816)
李商隱(晚唐812—869)
黃庭堅(北宋1045—1105)
晏幾道(北宋1030—1106)
晏殊(北宋991—1055)
宋徽宗(北宋1082—1135)
蔡京(北宋1047—1126)
唐伯虎(明代1470—1524)
柳如是(清代1618—1664?)
蒲鬆齡(清代1640—1715)
納蘭容若(清代1655—1685)
鄭闆橋(清代1693—1765)

媒體推薦
小川的文字,融詩情、史識、哲思於一爐,錶現齣對古人文化風度的追懷與嚮慕,執著地追問與人格尊嚴密切相關的問題,是近年值得關注的文學收獲。
——著名評論傢、文學博士 李建軍
詩性是一個民族的核心隱秘,它不僅體現瞭人類追求完美的一種本能,還包含瞭更多的不可思議的能量。
劉小川從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時間之奧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輝,是無法言說的天地奇跡。且看作者議論和記敘的宛是這樣一些人物:曠達篤定的嵇康、舉目悠遠的陶淵明、豪氣浪蕩的李白、憂思純美的杜甫、豐贍細膩的白居易、柔腸旖旎的李煜……他們在天幕上永遠閃爍,可是伸手指點這清澈這暉光的,卻要是有心誌有情懷的人。
——著名作傢 張煒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一份圖書簡介,該書名為《中國文人精神漫談》,全套共四冊,內容聚焦於中國文人精神的流變與探尋,避開瞭《品中國文人》這一特定書籍的內容。 --- 《中國文人精神漫談》(全四冊) 內容提要: 《中國文人精神漫談》是一部跨越韆年曆史長河,深入剖析中國文人階層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思想內核、生存狀態與精神追求的宏大敘事。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名傢生平,而是著重探討一種貫穿始終的“文人精神”——它如何從先秦的士人理想萌芽,曆經漢魏風骨的塑造,唐宋盛世的激揚,直至明清的內斂與反思。全書四冊,層層遞進,旨在為今日讀者勾勒齣一幅鮮活而立體的中國文人精神風貌圖景。 第一冊:風骨的初醒與士人的理想(先秦至魏晉) 本書開篇,追溯中國文人精神的源頭。從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士人擔當,到戰國諸子百傢爭鳴中知識分子的獨立姿態,我們看到“文人”作為一種社會角色的初步確立。 魏晉時期是文人精神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在王朝更迭、社會動蕩的背景下,傳統的儒傢“兼濟天下”的理想受到嚴峻考驗。知識分子開始嚮內求索,轉嚮對生命本體、個體自由與審美趣味的關注。本冊詳述瞭“竹林七賢”如何以山水為依托,構建起一種超越世俗的清高姿態,探討玄學思潮對文人思維方式的深刻影響。曹植的悲愴、嵇康的率性,共同鑄就瞭早期文人對“真性情”的執著追求,為後世文人立身處世提供瞭新的參照係。 第二冊:廟堂與江湖的交織:唐宋文人的激昂與達觀(唐代至宋代)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文人參與國傢治理最為積極的時期之一。本冊重點描摹瞭唐代文人“兼濟”精神的集中體現。他們是廟堂上的棟梁,是邊塞的開拓者,也是市井間的吟詠者。李白的大氣磅礴、杜甫的沉鬱頓挫,不僅是文學成就的巔峰,更是文人憂國憂民情懷的極緻錶達。我們考察瞭科舉製度的成熟如何為文人提供瞭上升通道,同時也分析瞭宦海浮沉對他們精神帶來的磨礪。 宋代,文人精神進入瞭一個更加內化和精微的階段。理學的興起為文人提供瞭新的道德和宇宙觀的基石,使得他們在應對政治危機時,能夠更依賴於內在的修養與格緻。蘇軾的曠達樂觀,黃庭堅的尚法求新,以及對園林藝術、日常審美的極緻追求,展示瞭宋代文人如何將“道”落實到“生活”之中,實現一種精神上的圓融與自洽。 第三冊:內嚮的轉嚮與世俗的張力(元明時期) 元代,漢族知識分子在異族統治下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機。這促使文人精神從積極入世轉嚮退守文化和個人精神傢園的構建。本冊探討瞭元代文人如何以“遺民”心態,通過詩詞、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寄托民族情懷與文化認同。 明代是文人生活趣味化、個性化大爆發的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興起,文人的活動空間和錶達方式更加多元。陽明心學對“緻良知”的強調,激發瞭知識分子對個體主體性的空前肯定。本冊細緻分析瞭以“公安派”為代錶的文人對個性解放的呼喚,以及他們如何將生活藝術化、情趣化,在世俗的張力中尋找精神的獨立領地。 第四冊:守望與反思:明清文人的睏境與傳承(明末至清末) 清代文人精神麵對的是專製皇權的高度強化和思想鉗製的加劇。本冊聚焦於晚期文人在巨大壓力下的精神抉擇。一方麵,部分文人沉溺於考據、文字遊戲,力求在僵化的體製內尋找安全地帶;另一方麵,如“東林黨”的抗爭、以及晚明清初一些思想傢對社會弊病的深刻反思,體現瞭文人責任感的延續。 本書最後部分對近現代文人精神進行瞭簡要梳理,探討瞭傳統文人精神在麵對西方思潮衝擊時,如何進行痛苦的轉型與重塑。它總結瞭貫穿始終的主綫:即中國文人對道德理想的堅持,對審美情趣的追求,以及在曆史洪流中保持個體獨立人格的艱難努力。 本書特色: 《中國文人精神漫談》不拘泥於文學史的綫性敘述,而是將文人置於其所處的政治、社會、文化結構中進行考察。通過對具體人物言行、重要思潮、以及藝術風格的細緻辨析,力求展現齣中國文人精神的復雜性、豐富性與持久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史愛好者的案頭佳作,也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深度參考。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套書之前,我對中國文人階層的認知相對片麵,總覺得他們似乎總是在吟詩作賦、風花雪月。然而,這四冊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們揭示瞭文人身份背後所承載的巨大社會責任、政治風險以及他們為瞭保持精神獨立性所付齣的巨大代價。閱讀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們的每一篇文字、每一幅丹青,都不是孤立的藝術行為,而是與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著激烈甚至隱晦的對話。這種深刻的時代感和強烈的批判精神,讓這套書遠超一般的人物傳記範疇,它實際上是一部濃縮的、充滿智慧與血性的中國士大夫精神史。現在,每當有人問起我近來在讀什麼有價值的書,我都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這套,因為它帶來的啓發是全麵而深遠的,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畢竟“品中國文人”這個題目聽起來就帶著些許嚴肅和距離感。然而,真正投入閱讀後,纔發現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靈動而富有洞察力。他/她沒有采取那種平鋪直敘、羅列生平的敘事方式,而是巧妙地選取瞭文人生命中的關鍵片段或作品中的精髓,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讀。這種“品”字,用得極為貼切,仿佛不是在分析,而是在品茗鑒賞一件上好的瓷器。讀到關於某位大傢如何應對仕途坎坷、如何將個人際遇融入詩詞筆墨的段落時,我常常會放下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這種閱讀體驗,遠超乎我預期的知識積纍,更像是一場與古人心靈的深度對話,讓人感佩於古人的精神韌性和超然物外的情懷。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是其他同類題材書籍難以比擬的。

評分

這套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精神上的“漫遊”。它不僅僅聚焦於那些傢喻戶曉的大師,更難得的是,它還挖掘齣瞭一些在主流曆史敘事中稍顯邊緣卻同樣光芒四射的文人。通過對這些不同層次、不同時代文人的描摹,我構建起一個更為立體、更富層次感的“文人譜係圖”。我驚喜地發現,原來許多我們今天看來難以理解的藝術抉擇,背後都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壓力。作者在考證史料上的嚴謹程度令人信服,但更打動人的是那份人文關懷——他/她沒有將古人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還原瞭他們作為“人”的復雜性,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狂放、他們的寂寞。讀完後,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變成瞭一條有機的、流動的河流,而這些文人,正是滋養這條河流的無數支流。

評分

從排版和設計角度來看,這套書的處理方式堪稱教科書級彆。每一冊在主題劃分上似乎都有微妙的側重,盡管整體脈絡清晰,但翻閱時總能找到意想不到的驚喜。比如,某一冊可能更側重於文人的“社交場域”,探討他們如何在文會雅集、園林宴飲中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另一冊則可能深入探究他們內心世界的“隱秘角落”,分析其創作背後的心理動因。文字的密度適中,長句的組織也極富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絲毫沒有晦澀難懂之感。對於像我這樣,希望在輕鬆的閱讀體驗中獲取深厚文化滋養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絕佳的選擇。它像是一位博學多纔的引路人,既能指引你看到最宏偉的殿堂,也能帶你鑽入最幽靜的庭院,讓人流連忘返。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實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種素雅的色調,配閤著恰到好處的留白,一拿在手上,便能感受到一種沉靜的書捲氣。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書脊的字體設計,古樸又不失現代感,讓人在眾多書籍中一眼就能被它吸引。翻開扉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微微泛黃的米白色,讀起來不刺眼,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疲勞。這不隻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每一次摩挲著它的封麵,都仿佛能觸摸到時光的紋理,感受到編者對“文人”二字所蘊含的文化重量的敬畏。它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宣告著對傳統文脈的珍視與守護。這種對實體書的執著,在如今這個數字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我甚至會特意在閱讀完畢後,小心翼翼地將它放迴原位,生怕任何一點疏忽會損傷瞭它的完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