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古學縱橫:《毛詩》鄭王比義發微
定價:89.00元
作者:史應勇
齣版社:華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08087832
字數:
頁碼:66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對《詩經》的詮釋,與對其他任何經典的詮釋一樣,很難實現詮釋的統一性。一部《詩經》的詮釋史,讓我們對這種不一緻性有瞭非常清楚的瞭解。過去盡人皆知,漢代的《詩》傢就有齊、魯、韓、毛四傢,宋人解《詩》又大不同於漢學,而呂祖謙、嚴粲、硃熹等幾種有代錶性的《詩經》詮釋又各自不同,清代《詩經》學號稱宗漢學,但從陳啓源到馬瑞辰,也各有不同。
《古學縱橫:<毛詩>鄭王比義發微》從“鄭王之爭”這一個側麵,試圖通過文獻的清理,來映證中國經典詮釋學這一大課題。
目錄
導言:《詩經》的詮釋學思考
凡例
國風
周南
關雎
葛覃
汝墳
召南
鵲巢
采蘋
甘棠
羔羊
邶鄘衛譜
邶風
柏舟
綠衣
日月
終風
擊鼓
榖風
泉水
靜女
新臺
鄘風
乾旄
衛風
考槃
碩人
氓
王風
丘中有麻
鄭風
羔裘
山有扶蘇
主
野有蔓草
齊風
著
東方之日
南山
敝笱
猗嗟
魏風
汾沮洳
唐風
蟋蟀
椒聊
綢繆
羔裘
葛生
秦風
駟賊
小戎
蒹葭
晨風
無衣
權輿
陳風
東門之扮
衡門
東門之池
株林
檜風
素冠
豳風
七月
鴟鶚
東山
破斧
伐柯
九我
小雅
鹿罭
四牡
皇皇者蘋
常棣
伐木
采薇
南有嘉魚
彤弓
六月
……
作者介紹
文摘
《古學縱橫:<毛詩>鄭王比義發微》:
《甘棠》
“《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於南國。”(序)
鄭箋:“召伯,姬姓,名爽,食采於召,作上公,為二伯,後封於燕。此美其為伯之功,故言伯雲。”
王肅雲:“召伯聽訟於甘棠,愛其樹,作《甘棠》之詩也。”(《孔子傢語,好生第十》王肅注)
應勇案:《釋文》:“爽……召康公名也。《燕世傢》雲:與周同姓。孔安國及鄭皆雲爾。皇甫謐雲:文王之庶子。”《正義》:“謂武王之時,召公為西伯,行政於南土,決訟於小棠之下,其教著明於南國,愛結於民心,故作是詩以美之。經三章,皆言國人愛召伯而敬其樹,是為美之也。……箋'召伯,至'伯雲'正義曰:《燕世傢》雲:召伯爽與周同姓。是姬姓,名爽也。皇甫謐以為文王庶子,未知何所據也。……食采文王時,為伯武王時……故《鄭誌》張逸……問之雲:'《詩》傳及《樂記》:武王即位,乃分周公左、召公右為二伯。文王之時,不審召公何得為伯?'苔曰:'《甘棠》之詩,召伯自明,誰雲文王與紂之時乎?'是鄭以此篇所陳,巡民決訟,皆是武王伐紂之後,為伯時事。鄭知然者,以經雲召伯,即此詩召公為伯時作也。……明所美亦是為伯時也。若文王時,與周公共行王化,有美即歸之於王。……武王之時,召公為王官之伯,故得美之,不得係之於王。”此條《正義》下未見引王肅義解,據《孔子傢語》王肅注,則鄭與王解小序之角度不同,鄭重在解召伯其人,王肅則重在解《甘棠》詩之來由。《正義》之說顯然與王肅說近。硃熹《集傳》亦近王肅說而遠鄭說,曰:“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捨甘棠之下,其後人思其恩,故愛其樹而不忍傷也。”王先謙《詩三傢義集疏》亦曰:《魯詩》說亦無不同——“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甘棠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又曰:“《詩》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傳曰:自陝以東者,周公主之;自陝以西者,召公主之。召公述職,當桑蠶之時,不欲變民事,故不入邑中,捨於甘棠之下而聽斷焉,陝間之人皆得其所,是故後世思而歌詠之。”《齊詩》說則曰:“召公,賢者也,明不能與聖人分職,常戰栗恐懼,故捨於樹下而聽斷焉,勞身苦體,然後乃與聖人齊,是故《周南》無美而《召南》有之。又曰:古者春省耕以補不足,鞦省斂以助不給,民勤於財則貢賦省,民勤於力則功業牢。(陳喬樅雲:'業、牢,是築、罕之譎。《殼梁》莊二十九年《傳》:民勤於力則功築罕。,可證。)為民愛力,不奪須臾,故召伯聽斷於甘棠之下。為妨農業之務也。”《韓詩》說曰:“昔者周道之盛,召伯在朝,有司請營召以居。召伯曰:嗟!
……
序言
剛看到《古學縱橫:《毛詩》鄭王比義發微》這個書名,我腦子裏就浮現齣一種學術研究的畫麵感,感覺這本書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究那些更深邃的哲學和文學命題。鄭玄和王弼,都是我們中國古代思想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對《毛詩》的解讀,構成瞭我們理解《詩經》的重要依據。而“比義”作為《詩經》解讀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更是承載瞭豐富的意義。《毛詩》中的“比”,究竟是如何被鄭玄和王弼在各自的學術體係中進行闡釋的?他們的闡釋方式是否有所不同?是否有相互印證之處,又是否有明顯的差異?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解析《毛詩》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比”,通過鄭玄和王弼的注疏,揭示齣他們解讀“比”的邏輯和方法,甚至能引申齣他們背後所體現的政治、哲學思想。這種跨越學派、跨越時代的比較研究,一定能為我們理解《毛詩》及其注解的演變,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評分這本《古學縱橫:<毛詩>鄭王比義發微》的書名就透著一股子深邃勁兒,光是“比義發微”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要挖深層含義,揭示不為人知的奧秘。《毛詩》作為詩經的早期傳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鄭玄、王弼又是古代重要的經學大傢,他們的注疏往往是理解《毛詩》的鑰匙。這本書如果能在這兩位大傢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發掘他們對於《毛詩》中“比”的運用和解讀,那無疑是對《毛詩》研究的重大推進。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對一些經典篇目,比如《關雎》、《碩鼠》等,進行細緻的“比義”分析,看看鄭玄和王弼是如何通過比興手法來闡釋詩歌的意蘊,以及他們之間的異同之處。這種微觀的深入剖析,往往比泛泛而談更能觸及經典的精髓。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提供學術上的新見解,也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古人解讀經典的智慧和魅力,仿佛穿越時空,與先賢進行一場思想的對話。
評分作為一個對古代文學史略有涉獵的業餘愛好者,看到《古學縱橫:《毛詩》鄭王比義發微》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大概又是一本冷門但極具價值的學術專著。我對“比義”這個概念非常感興趣,它涉及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非常核心的一個理論,尤其是在《詩經》的解讀上,比興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貫穿始終的。鄭玄和王弼,都是我們熟知的古代大儒,他們對《毛詩》的注解,影響深遠。但往往我們在閱讀《毛詩》的時候,更多關注的是文本本身,對於注解中的具體方法和思想,瞭解不夠深入。《毛詩》的“比義”,到底是怎麼被鄭玄和王弼理解和闡發的?他們各自的側重點又在哪裏?是重在政治教化,還是重在抒情達意?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本書如果能詳細梳理這兩位大傢在“比義”解讀上的思路,並輔以具體的文本例證,我相信這對於理解《毛詩》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以及古代經學的發展,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揭示一些我過去不曾注意到的細節。
評分《古學縱橫:《毛詩》鄭王比義發微》這個書名,光是聽著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研究的精細。《毛詩》作為中國詩歌的開端,其每一字每一義都值得細細品味,而鄭玄和王弼作為古代經學史上的泰鬥,他們的注疏更是我們解讀《毛詩》不可或缺的指南。這本書如果能聚焦於“比義”這一特定視角,深入剖析鄭玄和王弼在解讀《毛詩》中的“比”時所展現齣的獨特之處,那絕對是一項瞭不起的研究。我尤其好奇,他們是如何看待“比”與“興”之間的關係的,以及在不同的篇章中,“比”的運用是否有不同的功用。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例證,例如選取某幾首詩,詳細對照鄭玄和王弼的注疏,分析他們是如何闡釋詩歌中的比喻,是如何通過“比”來揭示深層含義,甚至是如何將“比”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意圖相結閤,我相信這對於我們深入理解《毛詩》的藝術成就和思想價值,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評分不得不說,《古學縱橫:《毛詩》鄭王比義發微》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我一直覺得,《毛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活水,而鄭玄和王弼的注解,則是流淌在這源頭活水之中的兩股重要支流,它們的交匯與碰撞,必然能激蕩齣思想的火花。尤其“比義”這個角度,在《毛詩》的解讀中尤為關鍵。“比”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古人認識世界、錶達情感的重要方式。鄭玄的注,以博洽淹識著稱,他如何解讀“比”?王弼的注,以玄遠通達見長,他又如何處理“比”?這其中必然存在著細微的差彆,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挖掘這兩位大傢在“比義”解讀上的細微之處,比如對某個具體“比”的分析,他們是如何解釋“所比”和“能比”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指嚮詩歌的整體意義。這種微觀的、深入的研究,往往能讓我們看到學術的深度和嚴謹,也能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毛詩》的豐富內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