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债法各论(册)
定价:36.00元
作者:黄茂荣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3-01
ISBN:9787562026068
字数:485000
页码:4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岁月匆匆,自一九*年回台任教于台大法律学系及法律学研究所讲授债法课程迄今,已过四分之一世纪。这当中教学相长,对于债法理论与实务虽有一些心得,但总是不够踏实。几年来,债法方面的文章陆续写了一些。这些文章因各种机缘,触发动笔的念头。其写作方式介于教科书与专论之间。债各部分,买卖法于去年四月改写再版,改写重点之一置于其与债总规定或理论之联系,以便互相参照。相对于已刊行之买卖法,将本书命名为《债法各论(册)》。其涵盖之契约类型为用益或劳务契约:租赁、借贷、委任、雇佣、承揽及其相关之特别的无名契约类型,例如与委任有关之医疗契约,与承揽有关之BOT契约。
目录
1 租赁
一 用益之债概说
二 租赁之标的与契约之缔结
三 租赁期间与要式
四 他人之物的租赁
五 承租人之义务
六 出租人的义务
七 租赁之终止
八 法定物权与契约自由
2 危险负担或情事变更之调整租金的起效时点
一 得请求赠减或诉情调整租金的事由
二 危险负担与增减租金的起效时点
三 情事变更与调整租金的起效时点
3 租赁契约之移转与押租金之随同移转
4 租赁关系中之留置权
一 先为给会与法定留置权
二 租赁留置权之特别规定的实益
三 租赁留置权之物的范围
四 留置物之取去及其阻止
五 租赁留置权之实行
六 租赁留置权之替代:押租金
5 使用借贷
一 借贷的概念及其种类
二 使用借贷契约之缔结
三 贷与人的义务
四 借用人的义务
五 使用借贷契约之终止
六 消灭时效期间
七 法定物权
6 消费借贷
一 消费借贷的概念
二 消费借贷契约之缔结
三 贷与人的义务
四 借用人之义务
五 消费借贷契约之终止
六 危险负担与情事变更
七 消灭时效期间
7 雇佣契约
一 劳务给付之类型问题
二 雇佣契约的概念
三 雇佣契约之缔结及其给付义务
四 受领迟延与受领义务
五 危险负担
六 忠实义务及保护或照顾义务
七 职业灾害之照顾责任
八 契约之终止
九 劳动契约之终止与退休
8 委任
9 无因管理
10 医疗契约
11 承揽
12 BOT契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债法各论》读起来,真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法学大家进行深度漫步。作者对理论的阐述,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穿透力,比如,对于要约的撤回与撤销之间微妙界限的剖析,不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挖掘了立法背后的精神意图。翻开书页,能感受到的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每一个判例的引用都恰到好处,仿佛是精心挑选的标本,用以佐证某个理论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情势变更”原则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如何被弹性适用的论述。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不再是隔岸观火的法律学生,而是真正走进了法庭,在进行一场关于公平与正义的智力角力。对于希望打下坚实民法基础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法律思维框架,让人在面对新兴的合同挑战时,也能找到坚实的理论锚点。
评分说实话,我对很多法律教材的印象就是“硬邦邦的砖头”,读起来非常费劲。但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明显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的关怀。它的章节划分非常精妙,比如在处理担保物权和合同解除的交叉领域时,作者的处理方式就显得格外有条理。我个人对于“债权让与”那一部分印象最为深刻,作者清晰地区分了通知义务和承诺义务的效力差异,并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进行了详细的评析。这种与时俱进的更新速度,对于一本重要的参考书来说至关重要。而且,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很好,不会让读者感到疲劳。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将所有内容都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清晰的小标题和逻辑衔接,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可以说,这是一本既能满足学术研究的深度要求,又能兼顾法律从业者日常查阅效率的优秀著作,非常值得案头常备。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原本还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毕竟是法律专业书籍。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这主要归功于作者在叙事上展现出的那种大师风范。他没有陷入艰涩的术语泥潭,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法律规则具象化。比如,在讲解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一些历史背景和不同法系的对比,这使得“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的对立统一关系变得清晰可见。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疑难问题时那种审慎的态度,他不会急于下定论,而是会先铺陈各种学说观点,最后才提出自己倾向性的意见,这种“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对于实务工作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背诵法条,而在于理解法条背后的“为什么”,它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可以应对变局的债法图景。读完这几章,感觉自己对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分配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体系的宏大与细节的精微”的完美融合。当我阅读到关于“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时,作者对于“善意相对人”和“恶意相对人”在返还范围上的细微差异的论述,简直是滴水不漏。这让我意识到,债法远非想象中那样僵硬,它内部充满了精密的平衡艺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常常会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某些概念进行巧妙的对照,这种跨法系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体会到,真正的法律大师,不仅要精通本国法律,更要能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法律制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本书在梳理传统债法理论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数字经济时代对传统合同法提出的新挑战,例如平台责任的认定,这些前瞻性的探讨,无疑为我们未来思考相关立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评分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智力的“攀登”。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转化为简单口诀的速成读物,它需要投入时间去品味、去消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那些“万年不化”的经典难点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深刻。例如,对于“情势变更”适用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书中论述得淋漓尽致,既肯定了其作为衡平正义的工具价值,又严格限定了其滥用的空间。这种平衡感,正是资深法学家的标志。阅读体验上,纸张和装帧质量也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来说,非常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提升个人法律素养的著作,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更严谨、更富有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理解和适用法律,对于提升法律思维的成熟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