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书名:法理学导论:实践的思维演绎(修订版)
作者:刘星
ISBN:9787509378298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版次:1
印次:1
字数:426千字
页数:472
开本:32
定价:56
《西窗法雨》作者刘星力作,以真实案例、经典小说,将理论具体化,让法理不再难懂,专业又有趣,法律专业必读,也是其他行业人士提升逻辑能力的绝*读物!
图书目录.
绪论
部分 法的性质和要素
章 法的概念
第二章 法的基本成分
第三章 法的形式和效力
第四章 权利与义务
第五章 法律行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部分 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七章 法的起源
第八章 法的发展:法的历史类型更替
第九章 法的发展:法的继承和移植
第十章 法的发展:法系的形成
第三部分 法的确立和实现
第十一章 法的确立
第十二章 遵守法律
第十三章 运用法律
第十四章 执行法律
第十五章 适用法律
图书简介.
编辑推荐
研究法理的绝*读物,理解具体法律的*步,提升思维逻辑能力的枕边书!
→认为法学理论太抽象、晦涩难懂?
→觉得法理对于实践毫无用处?
→羡慕那些逻辑严密、思维能力强的人?
那么,你需要这本书:
●每一个理论知识都从具体案例入手——专业但不枯燥,有趣又易懂
●段落小结提示中心内容——把握重点,加深记忆
●大量图表、每一章结束有思维逻辑地图——理顺思路,提升思维
你会发现:
●理论也可以变具体;
●法理的思维锻炼对于解决实践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思维逻辑能力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升。
内容简介
本书的特点是先具体、再抽象,以真实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等具体案例引出理论,逐步走向对法理学知识的讲述,并展开法理逻辑思维的演绎。包括法律是什么、法律有什么效力、法的起源、法律如何发展、法律怎样实现等内容,将法理学可能涉及的一些思路、甚至可能富有争议的思路展示出来,提示读者自我思考,并提升逻辑能力。
作者行文逻辑缜密,语言简洁易懂,专业但不枯燥,本书既有学习研究价值,又有阅读趣味和启发性。本版由作者自进行了修订,内容更加完善。
作者简介
刘星,在法律圈,享有与苏力、冯象,同等地位。
●他的书,法律人士不能不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过《西窗法雨》《法律是什么:二十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等多部畅销法学著作。
●在《南方》《法制日报》《文汇报》等报刊辟有法学随笔专栏。
精彩书摘
历史考察的方法
先谈种基本方法。
1883年11月11日,法国作家莫泊桑在法国《高卢人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等待》。在《等待》中,莫泊桑描述了一位叫作勒布律芒的律师和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妇人的对话。描述的大致意思如下:
对话涉及老妇人的遗嘱、老妇人的一个希望(找到20年未见的儿子)、老妇人和律师之间的委托承诺、老妇人年轻时的经历等内容。原来,老妇人年轻未婚的时候,爱过一个家庭并不富裕的年轻人。因为女方家里的坚决反对,两人之间始终未能玉成姻缘。老妇人后来嫁给了一位富家子弟,并生下一子,但是特别不幸的是丈夫没过多久便去世了。老妇人与儿子相伴为生,感情十分深厚。然而,老妇人在情感孤寂的情况下又与自己的初恋情人开始了约会。尽管初恋情人已为人夫,两人的约会依然频繁且有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妇人开始在心目中将自己的情人摆在了和儿子同等的地位上。她日日夜夜都在挂念着情人,同时挂念着儿子。老妇人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她爱自己的情人,希望情人成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她又担心儿子知道这件“不宜声张”的事情从而使儿子深受伤害。不巧的是,在一次约会中,老妇人的约会终于败露。之后,儿子愤然离去。儿子一去便是20年。老妇人深感内疚,苦苦等待,希望见到儿子并希望将自己的所有遗产都交给儿子,于是,委托了律师办理此事。只是,儿子没有再出现,也不知道将来是否有会出现……这样,等待……
比起莫泊桑写的其他精彩小说,比如《项链》,这个故事的情节是一般的,描写出来的矛盾冲突也是比较老套的。当然,我们关心的不是文学意义上的问题,而是与其有关的法学问题。
律师和老妇人之间有一个委托关系,这是一个法律问题。老妇人立下了遗嘱,这也是一个法律问题。这两个问题涉及我们所说的“民事法律”。如果认为这篇小说具有一个“法律背景”,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法律背景就是19世纪的法国民事法律制度。正是根据19世纪的法国民事法律制度,我们可以判断律师和老妇人的委托关系是否合法、是否有效,判断老妇人的遗嘱是否合法、是否有效。
……
我一直觉得,学习法理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法律思维,一种理性、客观、公正的思考方式。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并没有把法理学描绘成一套冰冷的规则体系,而是将其还原成了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他对于“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的强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法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法律的解释”那一章的论述,他详细地分析了不同的解释方法,以及这些解释方法对法律适用可能产生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个法律条文,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含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理学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让我更加期待能够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色彩。作者在行文之间,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甚至是一些充满智慧的幽默感,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完全不会感到枯燥。我尤其喜欢他在讨论一些前沿的法律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开放性的思维。他不会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在主动地参与到一场思想的探索中。而且,作者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也非常严谨,这让我能够追溯到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为我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即使是对法理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新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沉稳的蓝色,配上醒目的书名,立刻就有一种学术严谨的感觉扑面而来。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纸,摸起来厚实又光滑,翻阅的时候也不会有沙沙的响声,这点对于一个喜欢捧着书细细品读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加分项。我一直对“法理学”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远,可能就是那些在电视里看到的律师和法官在讨论的专业术语吧。但这本书的名字里加了“实践的思维演绎”,这几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它应该不会像一些纯理论的书籍那样,枯燥得让人打瞌睡,而是能够引导我思考,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法理学的影子。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引路人,带我穿过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去理解法律背后的逻辑和精神,让我知道,原来法律并不是只有冰冷的条文,而是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深刻的智慧,并且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甚至指导我们的行为。
评分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精巧,每一章之间都有着巧妙的联系,不是那种堆砌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又不失其深刻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正义”的探讨部分印象深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甚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义”的内涵似乎都在不断变化,而这本书却能够将这些不同的观点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思考。而且,作者对于一些著名的法理学案例的引用,也非常有说服力,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法理原则是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法理学的入门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运用法律思维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手册,对于提升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刚翻开第一章,就被作者的开篇给镇住了。那种流畅自然的语言,丝毫没有教科书的生硬感,反而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进行一场思想的交流。他没有上来就丢给我一堆概念和定义,而是用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甚至是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例子来引入主题。我读着读着,脑子里开始不断地闪现出过去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规则”和“约束”,原来那些看似平常的社会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法理逻辑。作者对于“实践”的强调,也让我感觉耳目一新。很多时候,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总感觉象是空中楼阁,与现实脱节。但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法理学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检验的。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权力”和“义务”的解读,不再是那种枯燥的法律条文解释,而是从人性、社会契约等更宏观的角度去阐释,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意识到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