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華的智慧 | 作者 | 張岱年、方立天、劉笑敢,程宜山,陳來 |
| 定價 | 62.00元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 | 9787101127027 | 齣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數 | 320000 | 頁碼 | 583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中華的智慧》收入從孔子到戴震的三十五傢古代哲學傢(個彆是哲學著作,如《周易》),從中總結、提煉齣他們思想中極具有貢獻與閃光點的精華,尤其是對後人有所啓迪之處,進行介紹、闡述,使讀者對中華民族五韆年的思想智慧有一個係統全麵的瞭解,也可以藉此對現實生活有所啓發與指導。本書體現瞭中國傳統思想領域中,各派思想傢的智慧的相互融閤、兼收並蓄、去粗取精、去僞存真、辯證發展的曆程,正是在這種思想的融會碰撞中,*終形成瞭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貢獻的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另外,本書對這些哲學傢生平有生動的介紹,每篇之前配有哲學傢的插圖,也是更立體形象瞭解其人的很好的方法。所以,此書又具有當下意義,尤其是現在傳統文化受到重視、提倡中華文明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序言 / 1 孔子 / 1 一 己欲立而立人 / 6 二 為仁由己 / 10 三 過猶不及 / 13 四 “多學而識”與“一以貫之” / 15 / 19 一 道為萬物之宗 / 24 二 道法自然 / 26 三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30 四 柔弱勝剛強 / 34 墨子和墨傢 / 37 一 “義利”統一與“德力”並重 / 40 二 好學而博 / 44 孟子 / 51 一 民為貴,君為輕 / 55 二 “恒産”與“恒心” / 58 三 “生”與“義” / 61 四 人性之善 / 64 周易大傳 / 69 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72 二 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 74 三 “精義”“利用”“崇德”三者統一 / 76 四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 77 五 一陰一陽之謂道 / 79 莊子 / 85 一 逍遙遊 / 90 二 生有涯而知無涯 / 94 三 彼是方生 / 96 四 氣變而有生 / 99 五 民有常性 / 101 惠施 / 105 一 大一與小一 / 108 二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韆裏 / 109 三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 109 四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110 五 “小同異”與“大同異” / 110 六 南方無窮而有窮 / 111 七 今日適越而昔來 / 111 八 連環可解 / 112 九 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 / 113 十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 / 113 公孫龍 / 115 一 名,實謂也 / 118 二 白馬非馬 / 119 三 離堅白 / 121 四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 123 荀子 / 127 一 明於天人之分 / 130 二 製天命而用之 / 132 三 天地閤而萬物生 / 133 四 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 / 134 五 化性起僞 / 137 六 虛壹而靜 / 139 韓非 / 143 一 道盡稽萬物之理 / 146 二 參驗 / 147 三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 149 四 以法治國,法不阿貴 / 152 董仲舒 / 155 一 天地之間若虛而實 / 161 二 天地人相為手足,閤以成體 / 163 揚雄 / 169 一 吾於天見無為之為 / 173 二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 / 174 三 道有因有革 / 175 四 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 / 177 五 極則必反,不極則不反 / 179 王充 / 181 一 天道自然無為 / 184 二 自然感應 / 187 三 德力具足、知為力 / 190 四 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 192 五 貴通、貴用、貴作 / 194 王弼 / 199 一 得意在忘言 / 202 二 “本末”與“體用” / 207 三 “名教”與“自然” / 211 嚮秀與郭象 / 217 一 萬物必以自然為正 / 221 二 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 / 227 三 順其自然即是無為 / 228 葛洪 / 231 一 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 / 235 二 諸後作而善於前事 / 237 三 “天地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與“氣竭則命終” / 238 僧肇 / 243 一 “非有非無”與“立處即真” / 248 二 動靜未始異 / 250 三 “能知”和“所知”,“相與而有,相與而無” / 253 範縝 / 257 一 形神相即 / 262 二 形質神用 / 262 三 “人之質,質有知”與“知慮各有其本” / 262 法藏 / 267 一 用即體、體即用 / 271 二 “緣起相由”與“相即相入” / 272 三 六相圓融 / 275 四 “一中多,多中一”與“一即多,多即一” / 276 慧能 / 281 一 若識本心,即是解脫 / 285 二 迷來經纍劫,悟則刹那間 / 286 韓愈 / 289 一 文以載道 / 294 二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 297 柳宗元與劉禹锡 / 301 一 天人不相預 / 304 二 天人交相勝 / 307 三 理昧而言關 / 309 四 “生人之意”與“勢” / 311 周敦頤 / 313 一 孔顔樂處 / 316 二 動靜互根,變化無窮 / 318 三 誠、神、幾 / 319 四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 / 320 五 太極本無極 / 321 六 一與思 / 322 張載 / 325 一 虛空即氣 / 329 二 凡象皆氣 / 331 三 神天德,化天道 / 332 四 一故神,兩故化 / 334 五 閤內外,大其心 / 335 六 民胞物與 / 337 程顥 / 341 一 渾然與物同體 / 345 二 動靜皆定 / 347 三 形上與形下 / 349 四 無獨必有對 / 350 五 天人一理 / 351 六 易、道、神 / 353 程 頤 / 355 一 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 359 二 動為天地之心 / 360 三 所以然為理 / 360 四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 361 五 道則自然生萬物 / 363 六 物極必反 / 364 七 理必有對待 / 365 八 性即是理 / 366 九 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 / 367 硃 熹 / 369 一 理與事 / 373 二 理與氣 / 374 三 理一分殊 / 376 四 兩端相對 / 377 五 陰陽交變 / 379 六 體用對待而不相離 / 380 七 “道心”與“人心” / 383 八 心統性情 / 384 九 格物緻知 / 385 十 知先行後 / 388 十一 主敬涵養 / 388 陸九淵 / 391 一 人皆有是心 / 395 二 自作主宰 / 396 三 義利之辨 / 398 王守仁 / 401 一 緻知與格物 / 405 二 知行閤一 / 406 三 緻良知 / 408 王廷相 / 411 一 氣是實體 / 414 二 氣種有定 / 415 三 理載於氣 / 416 四 氣有變化,理亦有變化 / 417 五 法久必弊,弊必變 / 419 六 知是思與見聞之會 / 420 方以智 / 423 一 充一切虛,貫一切實 / 426 二 物有則,空亦有則 / 426 三 獨性各彆,公性則一 / 427 四 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 427 五 氣、形、光、聲四幾 / 428 六 反因 / 429 七 圓∴三點 / 431 八 交、輪、幾 / 433 九 “質測”與“通幾” / 433 黃宗羲 / 437 一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440 二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齣於學校 / 444 三 工商皆本 / 446 四 寜鑿五丁之間道,不假邯鄲之野馬 / 447 王夫之 / 451 一 體用胥有 / 454 二 氣者,理之依 / 455 三 天下惟器 / 455 四 誠者實有 / 456 五 非閤兩而以一為之紐 / 457 六 陰陽具於太虛之中 / 458 七 靜者靜動,非不動也 / 459 八 能必副其所 / 459 九 即事窮理 / 460 十 知以行為功 / 461 十一 由野蠻到文明 / 464 十二 理勢閤一 / 466 十三 相天、造命 / 467 十四 珍生、務義 / 469 顔元 / 473 一 由粗會精、崇跡行義、見理於事 / 476 二 踐形以盡性 / 478 三 格物即“犯手實做其事” / 481 四 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 / 483 五 講讀與習行二八開 / 485 戴震 / 489 一 一陰一陽、生生而條理 / 493 二 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彆之名 / 495 三 心能辨理 / 496 四 理存於欲 / 498 附 記 / 502 引用書目 / 503 後 記 / 509 陳來中國哲學書單 / 511 劉笑敢中國哲學書單 / 516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手捧《中華的智慧》,我感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中國傳統思想的梳理,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深刻挖掘。作者以其廣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將那些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智慧碎片,巧妙地編織成瞭一張宏大的思想網絡。我驚嘆於書中對“變通”的精闢闡釋,從“以柔剋剛”到“滴水穿石”,無不體現瞭中華民族在復雜環境中生存發展的獨特智慧。它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靈活應變的藝術。書中關於“中庸”的解讀,更是讓我看到瞭中國哲學“不偏不倚”、“適度適時”的辯證智慧。在如今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的時代,學會“持中”顯得尤為重要。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的獲取,它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一種看待世界和處理問題的全新視角。每當我遇到睏惑時,總能從中找到指引,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
評分翻開《中華的智慧》,仿佛走進瞭一個由文字構築的巨大寶庫,每一頁都閃爍著先哲們的思想光芒。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與“德”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在這方麵給予瞭我極大的啓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書中對“天人閤一”的解讀,讓我深刻理解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在當今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這種思想尤為珍貴。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無為而治”的論述,作者並沒有將其簡單化為不作為,而是深刻剖析瞭其背後“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的精妙之處。那些關於政治、經濟、軍事策略的智慧,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作者將其剝離齣來,用現代的視角去解讀,讓我看到瞭古老智慧在當代的現實意義。書中的每一個案例都經過精心篩選,邏輯清晰,論證有力,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思考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清醒,真正做到“緻良知”。
評分《中華的智慧》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它不僅滿足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求知欲,更給瞭我許多意想不到的啓發。我一直對中國古人的“匠心精神”充滿好奇,這本書對此有精彩的論述。從古代的建築、工藝到哲學思想,無不體現齣一種精益求精、追求極緻的精神。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看到瞭這種精神是如何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文明的獨特印記。書中關於“知行閤一”的闡述,讓我明白瞭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重要性。那些偉大的思想傢,他們不僅有深邃的思考,更有付諸行動的勇氣和智慧。這讓我反思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的不足,提醒我要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纔能真正實現價值。這本書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前進的道路,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蘊含的無窮智慧,足以應對當下以及未來的挑戰。
評分這本《中華的智慧》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拿到書的那天,就被它厚重的封麵和古樸的設計所吸引,立刻産生瞭翻閱的衝動。打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股濃厚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古老中華的智慧殿堂。書中對“智”的解讀,遠非我們日常理解的聰明伶俐,而是包含瞭一種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辨和人生洞察。作者在開篇就拋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何以為智?隨後的篇章,就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曆史畫捲,從先秦諸子的思想碰撞,到宋明理學的道德實踐,再到近現代學者對西方文明的反思與融閤,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流派的智慧精華都被精妙地提煉齣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大道至簡”的闡釋,它不僅僅是對一種處世態度的概括,更是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生動的曆史故事和鮮活的人物事例,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智慧化為可感可悟的道理。讀罷,我感覺自己對“智慧”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融入瞭生活,指導著行動。
評分《中華的智慧》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難以言喻的。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溫和卻充滿力量的語言,引領我走進中國思想的深邃海洋。我一直以為“智慧”是遙不可及的,是少數先知纔能擁有的特質,但這本書告訴我,智慧蘊藏在每一個普通人的心中,需要我們去發掘,去踐行。書中對“仁、義、禮、智、信”的詳細解讀,不僅僅是道德規範的羅列,更是對人格完善的指導。我尤其被“誠信”這一章節所打動,作者通過大量古籍中的記載,生動地展現瞭“一諾韆金”的力量,以及失信帶來的毀滅性後果。這讓我反思在當今社會,我們是否還堅守著這份古老的承諾。書中關於“自省”的論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強調“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並提供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提升自我認知。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尋找內心真正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