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從本源、器具、製造、方法、茶事方麵,分成十章,扼要凝練地闡述瞭我國古代茶的演變發展,是世界上第X部茶葉專著,也是一本極具史料價值的著作。《續茶經》涉獵瞭清代之前的所有茶史資料,且頗為實用,論道也非常公允,該書成為清代X大的一部茶書,也是我國迄今為止X大的一本古茶書
陸羽,唐代人,一名疾,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著有《茶經》,世人尊稱為“茶神”“茶聖”。
陸廷燦,清代人,字鞦昭,自號幔亭。撰有《續茶經》三捲、《藝菊誌》八捲、《南村隨筆》六捲
一、茶之源
二、茶之具
三、茶之造
四、茶之器
五、茶之煮
六、茶之飲
七、茶之事
八、茶之齣
九、茶之略
十、茶之圖
續茶經
一、茶之源
二、茶之具
三、茶之造
四、茶之器
五、茶之煮
六、茶之飲
七、茶之事
八、茶之齣
九、茶之略
十、茶之圖
一、茶之源
【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①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閤抱者,伐②而掇③之。其樹如瓜蘆④,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⑤,蒂如丁香,根如鬍桃。(原注:瓜蘆木,齣廣州,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鬍桃與茶,根皆下孕⑥,兆至瓦礫⑦,苗木上抽⑧。)
【注釋】
①嘉木:優良樹木。嘉,用同“佳”。
②伐:砍伐樹木與其枝條。
③掇(duō):采摘。
④瓜蘆:一種葉如茶葉,但味苦的樹木,廣布於我國南方,又名皋蘆。
⑤栟(bīng)櫚:即棕櫚樹。
⑥下孕:指植物根係往土壤深處生長發育。
⑦兆至瓦礫:指土地開裂。兆,原指古人占蔔的龜甲因燒灼而龜裂,這裏意為裂開。瓦礫,原指殘瓦碎磚,這裏用來指堅硬的土地。
⑧上抽:嚮上生長。
【譯文】
茶樹,是我國南方地區的優良樹木,有一尺、兩尺,甚至幾十尺高。在巴山、峽川等地還有需兩人纔能閤抱的茶樹,隻有砍下枝條纔能采摘上麵的茶葉。茶樹長得像瓜蘆木,樹葉像梔子,花像白薔薇,果實像棕櫚樹的樹籽,花蒂像丁香,樹根像鬍桃樹根。(作者原注:瓜蘆木,産自廣東,酷似茶樹,但味道苦澀。栟櫚,屬蒲葵之類,它的樹籽像茶籽。鬍桃樹與茶樹的樹根都在地下生長發育,隻有到土地被撐開之後,樹苗纔能嚮上生長。)
【原文】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齣《開元文字音義》①。從木,當作“”,其字齣《本草》②。草木並,作“荼”,其字齣《爾雅》。)
【注釋】
①《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成書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現已散佚。
②《本草》:指唐高宗顯慶四年(659)時,由李(jì)、蘇敬等編撰的《新修本草》,也稱《唐本草》,現已散佚。
【譯文】
茶這個字,從部件方麵來說,有說從屬於“草”部的,有說從屬於“木”部的,有說並屬於“草”“木”兩部的。(作者原注:從屬於草部的,應當寫作“茶”,這個字齣自《開元文字音義》一書。從屬於木部的,應當寫作“”,這個字齣自《本草》,並屬於草、木兩部的,寫作“荼”,這個字齣自《爾雅》。)
【原文】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①,三曰②,四曰茗,五曰荈③。(原注:周公雲:“檟,苦荼。”揚執戟④雲:“蜀西南人謂茶曰。”郭弘農⑤雲:“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耳。”)
【注釋】
①檟(jiǎ):本指楸(qiū)樹。
②(shè):本為香草名。
③荈(chuǎn):三國時期“茶荈”二字常常連用,現代已很少使用。
④揚執戟:西漢文學傢、語言學傢、哲學傢揚雄,著有《方言》等書。
⑤郭弘農:東晉文學傢、訓詁學傢郭璞,注釋過《方言》《爾雅》等字書。
【譯文】
茶的名稱,第X叫茶,第二叫檟,第三叫,第四叫茗,第五叫荈。(作者原注:周公說過:“檟,就是古荼”。揚雄說過:“四川西南部的人稱茶為。”郭璞說過:“較早摘取的叫荼,較晚摘取的叫茗,也有一種說法叫荈。”)
收到這本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那份古籍的質感撲麵而來,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界限。最令我贊嘆的是,它將《茶經》和《續茶經》的內容以文白對照的形式呈現,大大方便瞭我們這些對文言文不太精通的讀者。每每讀到拗口的地方,隻需一眼譯文,便豁然開朗。注釋部分更是詳盡,對於一些專業的術語、曆史典故,都能給齣恰如其分的解釋,使得閱讀體驗層層遞進,趣味盎然。 我尤其喜歡它在“中華國學經典精粹”這個定位上的用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葉的書,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茶”這一獨特載體的智慧結晶。從茶的起源、種類、製作,到飲茶的禮儀、器具,再到茶與養生的關係,幾乎無所不包。這種全方位的呈現,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背後所蘊含的深邃哲學。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送給愛茶人士的絕佳禮物。我剛開始接觸茶道的時候,總是覺得《茶經》高高在上,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譯文部分做得非常齣色,通俗易懂,將古老的概念用現代的語言一一解讀,讓我這個茶界“小白”也能迅速掌握要點。最讓我稱道的是,它不僅提供瞭原文和注釋,還附帶瞭譯文,這種“三位一體”的編排方式,讓我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又能對照譯文加深印象,遇到不確定的地方,注釋又能提供更詳細的解釋,整個閱讀過程流暢而高效。 而且,我特彆喜歡它在“中醫養生”方麵的側重。中國茶曆來就與養生有著不解之緣。書中對茶葉的藥用價值、不同茶的性味歸經,以及如何通過飲茶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都有深入的闡述。這讓我覺得,喝茶不僅僅是為瞭解渴或品味,更是一種滋養身心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能夠慢下來,靜心品一杯茶,感受它帶來的寜靜與健康,這本書無疑給予瞭我很多啓發和指導。
評分坦白說,我曾經因為《茶經》的古老篇幅而望而卻步,覺得那是一本隻屬於專業茶人或者曆史學傢的著作。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不僅僅是收錄瞭原文,更重要的是,它用非常現代、清晰的注釋和譯文,將那些古老的智慧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喜歡它在解釋一些古代茶事細節的時候,會引用一些齣土文物或者曆史文獻的資料,這讓內容更加立體和可信。 而且,我關注到瞭這本書的“中醫養生”部分,這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亮點。我一直相信,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而茶作為中國傳統的飲品,其養生價值不言而喻。書中對不同茶葉的功效、適宜人群都有詳細的說明,讓我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閤適的茶飲,這不僅僅是品茶,更是一種科學的養生之道。這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健康理念相結閤的做法,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價值。
評分拿到這本《茶經·續茶經》的閤集,第一時間就被它古樸典雅的裝幀吸引瞭。封麵采用瞭帶有暗紋的宣紙,手感溫潤,字跡清晰,透著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感。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不透墨,閱讀起來眼睛不易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將陸羽的《茶經》與後人續寫的《續茶經》並列呈現,這對於我這樣對中國茶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 我一直覺得,品茶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茶經》作為茶文化的百科全書,其內容之豐富、考證之嚴謹,早已令我傾倒。而《續茶經》則像是對這份寶藏的補充和延伸,將曆史的煙塵拂去,讓我們得以窺見後世茶事的發展變遷,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時期茶人對茶的理解與實踐。這本閤集,通過原文、注釋和譯文的對照,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即使是對古文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走進茶聖的世界,感受茶湯中的韆年韻味。
評分這本書的設計風格非常符閤我對於經典讀物的期待。它的排版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我尤其欣賞它采用的文白對照形式,這使得我在研讀《茶經》原文時,可以隨時對照譯文,理解起來更加輕鬆。而且,注釋部分也非常細緻,對於一些曆史背景、茶學名詞都做瞭很好的解釋,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對茶文化稍有研究但又非專業人士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補充。 最令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局限於《茶經》本身,還包含瞭《續茶經》的內容,這讓我能夠看到不同時期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且,它還將茶與中醫養生緊密結閤,這讓我覺得,喝茶不再僅僅是一種文化體驗,更是一種可以提升身體健康的方式。它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讓我重新認識到茶的價值。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內容豐富、編排精良,且具有深刻文化和實用價值的經典讀物。
評分書很好,一直想有本這樣的書,好!
評分好評
評分雖然說沒有京東快遞快,但物超所值
評分很好
評分雖然說沒有京東快遞快,但物超所值
評分a
評分慢慢看吧,好評
評分不錯
評分小孩子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