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经营者养成笔记
作者: [日]柳井正
市场价: 59.00
ISBN号: 9787111578215
版次: 1-1
出版日期: 2018-02
页数: 156
字数: 99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目录
本书的使用方法
序 章 经营者的含义
第一节 经营者的含义 10
第二节 经营者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 13
第三节 为什么必须培养经营者 16
本篇 经营者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
第一章 变革的能力
经营者是创新者
第一节 抱持高远的目标 22
第二节 质疑常识,不受常识束缚 27
第三节 树立高标准,不放松,不放弃,坚持追求 30
第四节 不畏风险,勇于尝试,敢于失败 35
第五节 严格要求,询问本质问题 40
第六节 自问自答 44
第七节 天外有天,不断学习 47
第一章 自我训练 52
第二章 赚钱的能力
经营者是生意人
第一节 从心底希望顾客高兴 56
第二节 日复一日,完成好必做的工作 60
第三节 迅速实行 64
第四节 现场、现物、现实 68
第五节 集中解决问题 72
第六节 与矛盾做斗争 76
第七节 做好准备,执着于成果而非计划 80
第二章 自我训练 84
第三章 建设团队的能力
经营者是货真价实的领导者
第一节 建立信赖关系
既是万行之始,亦是万行之本 88
第二节 全心全意、全身心面对部下 93
第三节 共享目标,责任到人 98
第四节 交托工作并予以评价 102
第五节 提出期望,发挥部下长处 106
第六节 积极肯定多样性 110
第七节 抱持强烈的取胜欲望,坚持自我变革 114
第三章 自我训练 118
第四章 追求理想的能力
经营者要为使命而生
第一节 身为经营者的使命感 122
第二节 不可或缺的使命感 124
第三节 迅销集团的使命感与注意事项 126
第四节 使命感赋予我们的东西 129
第五节 与使命感的绊脚石做斗争 133
第六节 面对危机时经营者的必备行为 137
第七节 以创建理想的企业为目标,不断挑战人生 139
第四章 自我训练 140
通过全书进行自我训练 142
导读 144
参考文献 152
作者简介 154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柳井正提出的工作必备的四种能力:变革的能力、赚钱的能力、建设团队的能力、追求理想的能力。本书是柳井正个人的工作心得。“由自己完成的笔记本”,这是本书的编写宗旨。这个笔记本记述了未来将要成为经营者的人必知的诸多事项。经营者之路没有终点。因此,这个笔记本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结。请读者经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完成属于你自己的工作笔记。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小革命,它不像那种密密麻麻全是文字的商业书籍,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流程图和关键概念的图示总结,这对于我这种更偏向视觉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发现自己可以快速地通过那些图表抓住核心逻辑,然后再深入阅读文字部分的阐述。尤其是在讲述供应链优化那几个章节时,作者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库存管理和需求预测模型,这一点处理得非常高明。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到如何应对突发性市场需求波动,作者用了一个“水池溢出”的模型来比喻,瞬间就清晰明了。这种将宏大商业战略“降维打击”到日常可理解范畴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叙事功力。读完这部分,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类似困境,并尝试用书里提到的框架去重新审视问题,效果立竿见影,确实是本能让人学以致用的实战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挺有意思,那种简约的日式风格,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精细和效率。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装帧得很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是本可以反复翻阅的工具书。刚开始翻目录的时候,我有点犹豫,因为“经营者养成笔记”这个标题听起来有点像那种老生常谈的成功学,但翻了几页之后,发现内容组织得相当有条理,尤其是在谈论组织架构调整和人才梯队建设的部分,作者似乎真的下了一些功夫去梳理那些“隐性知识”。比如,对于如何设定跨部门协作的激励机制,书里给出的几个案例分析,不同于市面上很多理论派的书籍,它们更侧重于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和微妙的人际关系处理,这点让我觉得挺受用。我尤其欣赏它没有回避企业在快速扩张期必然会遇到的那些“阵痛期”问题,比如如何在保持企业文化核心的同时,吸纳大量新鲜血液。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克制和务实,没有过多渲染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更像是记录了一位资深操盘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考路径,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能跟着作者一起经历那些关键的决策时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带给我一种非常踏实和被赋能的感觉,它不像很多成功人士的自传那样,充满了个人光环和对过去的浪漫化叙事。相反,它更像是一本坦诚的“操作手册”,甚至有些章节读起来略显“枯燥”,但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流程描述,才体现了真正的价值。比如,在谈到企业文化落地时,作者并没有空谈愿景墙上的口号,而是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年度预算分配、晋升考核标准以及日常会议的议程设置来固化这种文化。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试错成本控制”的部分,它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的风险评估矩阵,能帮助管理者在快速决策的同时,将潜在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你明白,卓越的经营并非依赖于少数天才的灵光乍现,而是建立在一套严谨、可复制、并且能随着时间不断迭代的系统之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零散地学习各种管理技巧,而是有了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管理哲学框架来指导实践。
评分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显然不是赶工出来的速成品。我对比了最近读过的几本同类书籍,这本书在探讨“组织惰性”和“创新瓶颈”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近乎于解剖学的细致。它没有停留在“我们要鼓励创新”这种空泛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大公司内部流程僵化、层层汇报链条拉长的具体机制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书中提到了一种“舒适区陷阱”,作者将其定义为:当员工的绩效与风险回报比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即使面临更好的机会,也倾向于选择维持现状。为了打破这个陷阱,书中提出的几种“人为引入压力”的策略,非常具有颠覆性,比如有计划地在成熟部门内部进行“模拟竞争”,这听起来很激进,但逻辑上却自洽。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作者的某些观点深深触动,需要时间消化它对我现有认知框架的冲击,这种高质量的思考阻力,恰恰是我在阅读商业书籍时最渴望得到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且富有洞察力,它有一种独特的、冷静的叙事节奏,让人感觉作者仿佛站在一个极高的时间维度上俯瞰企业生命的起伏。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数据和案例时,总是非常审慎,很少出现那种为了增强说服力而夸大其词的情况,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有一段关于“危机预防的预警信号识别”的讨论尤其精彩,作者将潜在的危机比喻成企业内部的“地壳微动”,强调了高层管理者必须保持对组织边缘信息的敏感度。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沉默数据”分析法,教导管理者如何从那些“没有人报告”的信息流中捕捉到问题的苗头。这种由内而外的、基于系统韧性的视角,远比市面上那种只关注市场营销或财务报表的书籍要深刻得多。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时递过来一张详尽的、经过无数次实战检验的地图,指引你穿越那些商业丛林中最复杂的迷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