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学术与传统 | 作者 | 刘梦溪 |
| 定价 | 368.00元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ISBN | 9787569910193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学术与传统》是学者刘梦溪的学术文化巨著,围绕学术与传统的题旨,分上、中、下三卷, 内容则厘为六分卷,共百万言。入选文章取题义至今仍有价值而又不失学问之滋味者。*卷为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的专题文章。第二卷是关于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王、陈之外其他现代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思想通论。第三卷专门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为著者近年特别关注的课题。第四卷系古典文学和文化史的思想与人物研究。第五卷以阐释“六经”价值论理的《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以及《将无同》为领题,钩沉中国文化的“与人和同”的《易》理哲思,及对传统的反思和前瞻。第六卷为序跋之属,内容取与全书各卷能够承续相接之篇什,从中可窥见著者为学的心路历程。 |
| 作者简介 | |
| 刘梦溪,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中国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 |
| 目录 | |
| 自序 卷 王国维思想学行传论 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奠立 王国维、陈寅恪与吴宓 陈寅恪的家学渊源和晚清胜流 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 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 陈寅恪的阐释学 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 戊戌和陈宝箴之死 第二卷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 学术独立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 钱锺书的学问方式 熊十力和马一浮 马一浮和“六艺论” 马一浮的“义理名相论” “花开正满枝” ——马一浮的佛禅境界和方外诸友 学兼四部的国学大师 ——张舜徽先生百年诞辰述感 大师与传统 第三卷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价值取向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如何评价儒家学说的历史地位 儒家话语下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 论国学 国学辨义 第四卷 为生民立命 ——“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 “竹柏春深护讲筵” ——白鹿洞书院访学记 唐朝的气象 汉译佛典与中国的文章体制 汤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际的角色意义 史华慈:后发表的思想 《牡丹亭》与《红楼梦》 ——他们怎样写“情” 陈寅恪与《红楼梦》 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制衡 ——对五四文化启蒙的另一种反省 第五卷 敬义论 立诚篇 论和同 将无同 ——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的大趋势 对话是人类的生活准则 ——在中美文化论坛后一次圆桌会议上的发言 21世纪的挑战:亚洲价值的反省 思想的力量 ——读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和《走出中世纪二集》 学术所寄之人 ——在《汤一介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六卷 《中国文化》创刊词 《世界汉学》发刊寄语 我的一次学术历险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后记 切问而近思 ——《刘梦溪学术访谈录》题序 《马一浮与国学》自序 20世纪学人的独标与秀出 ——《现代学人的信仰》题记 孔子为何寄望狂狷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韩文版序 大观园里和大观园外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韩文版导言 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 后 记 引用文献 人名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学者刘梦溪先生文化巨著 精装全三册 六卷百万言 ☆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突显中华文化之世界意义 ☆记录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大家的思想与风范 ☆呈现学人与传统,钩沉中国文化的易理哲思,反观国学传承的当代价值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韵味,淡雅的色彩搭配上苍劲的字体,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又能结合现代学术视角的书籍,而这本《学术与传统》似乎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刘梦溪先生是如何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挖掘出那些至今仍具现实意义的价值,并将之与当下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相结合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预示着一场关于古老智慧与现代求索的对话。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会从哪些具体的传统文化领域入手,比如文学、哲学、艺术,甚至是民间习俗,来阐述“传统”的意义,又会如何运用当代的学术方法去解读它们。我对作者提出的“学术”概念也很期待,它是否仅仅指代学院派的研究,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知识探索和批判性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束缚,抑或是滋养我们精神的根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而富有质感,传递出一种沉静的力量,让我立刻联想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学术底蕴。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不应该只是为了发表论文而进行的技巧性操作,而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敬畏和对知识的虔诚追求。我期待刘梦溪先生在这本《学术与传统》中,能够展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那份真挚的热爱,以及他对学术研究那份不懈的探索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思想的深度,作者的论述并非流于表面,而是能够直击核心,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如何能够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启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回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智慧的启迪,让我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其有机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这本《学术与传统》给我最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它所传递的知识的温度。我一直觉得,学术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论证和枯燥的数据堆砌,而应该是有温度、有情感,能够触及人心灵深处的。从书名和作者的履历来看,刘梦溪先生想必是一位在学术领域深耕多年的大家,他笔下的文字,定然饱含着对所研究对象的深情与敬意。我设想着,他一定会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动人之处,或许是对古人智慧的赞叹,或许是对历史变迁的扼腕,又或许是对某些失落传统的惋惜。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能够引发我情感共鸣的文字,能够让我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我对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传统文化细节感到特别好奇,那些可能被主流学术所忽略,但却承载着普通民众生活智慧和情感的片段。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与我分享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化故事,让我从中获得启迪,也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评分拿到《学术与传统》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目录,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书中一些章节的标题就已经激起了我的无限遐想。我猜测,刘梦溪先生定然会对一些被广泛接受的学术观点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者,会对一些被边缘化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发掘和解读。我尤其留意到一些可能涉及到跨学科研究的章节,比如将文学与哲学相结合,或者将历史与社会学相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学术视野,作者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中国学术和传统文化的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批判性的思考,引导我质疑那些既定的观念,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论述中平衡宏观的理论框架与微观的细节分析的,它是否会充斥着晦涩的理论术语,还是会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思想呈现出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智识上的挑战,让我能够在这趟阅读旅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评分我在书架上瞥见《学术与传统》这本书,仅仅是其定价和出版社的信息,就足以让我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相对较高的定价,往往意味着内容的深度和价值;而一家在学术出版领域颇具声望的出版社,则保证了书籍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刘梦溪先生在这本书中,会对“学术”和“传统”这两个概念进行怎样的界定和梳理。在当下,关于学术的定义,从自由探索到服务社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解读。而“传统”更是纷繁复杂,既有被奉为圭臬的经典,也有被视为糟粕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探讨,在现代学术研究的范式下,我们应该如何审慎地对待和继承传统,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的吸收,抑或是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这本书是否会引领我思考,在追求学术创新和发展的同时,如何才能避免对传统文化的割裂和遗忘,找到一条融合共生的道路,这正是我一直思考和困惑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