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者(十週年增訂版)(三版)》
作者: 郝明義
繪者: 張妙如
齣版社:網路與書
齣版日期:2017/08/30
ISBN:9789866841804
叢書係列:Passion
規格:平裝 / 300頁 / 16.2 x 23.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三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 閱讀
內容簡介
閱讀,是在密林裡尋找一片樹葉。
閱讀,是深夜裡孤獨地攀登七道階梯。
閱讀,是駕駛插翼跑車,跨越夢想的界限。
這是一個沒有越界閱讀,就不成閱讀的時代。
不論錯過瞭多少機會,不論多麼晚開始,閱讀都在等著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機會。這是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越讀者時代。
《越讀者》初版於2007年,廣泛地探討瞭網路時代如何跨越多種媒體、感官、領域的閱讀,在華文世界獲得廣大迴響。十年後,作者基於自己新的發現與體悟,除瞭調整架構,並新增內容,也修訂瞭所有文章。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齣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迴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
郝明義生長在中文閱讀貧瘠的韓國社會,高中畢業後來到中文閱讀資源豐富的颱灣求學。這一路,他曾努力跨越環境的局限設法多讀。大學畢業後,他因緣際會地在不同類型的齣版公司與雜誌社做過各種性質、職階不同的工作,不論就身為讀者的需要,還是齣版者的工作需要,對閱讀到底是怎麼迴事,一直有著越來越升高的睏惑。1990年代,網路齣現。網路與書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他的睏惑攪動得更混亂瞭。
他一直到在齣版業工作瞭二十多年之後,纔找到一個齣口,接下來一麵迴顧一麵繼續往前摸索。2007年,他迴到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情,來整理瞭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個不斷進行一些越界嘗試後的讀者身分,給同樣睏惑的別人,一些或許可供參考的看法。
十年之間,郝明義一邊觀察著網路上的閱讀如何更快速成熟地推展,並因為社群與協作的齣現產生瞭新的生命;同時他也長時間思索紙本書存在於網路時代的意義,設法重新解釋閱讀紙本書的價值。於是在20017年,《越讀者》有瞭增訂版,架構和章節的調整,就是為瞭體現這兩點變化。
《越讀者》增訂版架構如下:
Part 1 跨越學校的記憶
Part 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Part 3 跨越網路
Part 4 跨越紙本書
Part 5 跨越方法與工具
Part 6 跨越七道階梯
Part 7 跨越夢想
郝明義認為,在颱灣成長的人時常被一些閱讀界限所捆綁。他在書中提醒讀者:我們身處於人類有史以來,豐饒的閱讀時代;網路時代的閱讀是不斷突破界限的「越讀」,讀者應跨越不同界限,提升閱讀層次,憑藉著閱讀追尋夢想。
颱灣讀者時常麵對著考試教育築成的界限、社會現實壓力施加的界限,還有對「網路」與「書」的刻闆印象與使用習慣構成的界限,有不善掌握閱讀時間、空間、工具、方法的所形成的界限,也欠缺對閱讀的意、與想像而劃地自限而形成的界限。
本書正是要協助讀者突破這些界限。
郝明義在書中整體檢視因為中學階段考試教育的影響,探討其對大學階段及齣瞭社會之後所產生的後遺癥,以及應有的心理準備。
他將閱讀比喻為給心智的飲食,經由這種比喻,引導讀者重新認識閱讀的四種分類與可能,恢復對閱讀的胃口。
他闡述網路閱讀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解釋為什麼今天一方麵可以不需要文字和書,另一方麵也說明文字、書籍、網路配起來的話,能如何像插翼的跑車飛馳遠奔。
他分析,相對於網路閱讀所代錶的各種動態與白晝的特質,紙本書及其主要承載的文字內容,如何代錶一種靜態與黑夜的特質。並探討如何透過詩、哲學、小說、歷史等不同門類的閱讀,來體會這種特質。
他也以如何創造閱讀的時間,加上閱讀的「五加一力」為主要核心,介紹各種閱讀的方法和工具,方便讀者摸索前進。
他說明瞭閱讀旅程的不同階段,鼓勵讀者拾級而上,跨越閱讀的七道階梯,打開更遠大的眼界。
《越讀者》搭配瞭漫畫傢張妙如的插畫和各式圖像,希望不論內外都以豐富的圖文編排呈現越界閱讀所可以有的樂趣,來獻給所有曾經以及正在因為閱讀而掙紮的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郝明義
1956年齣生於韓國。1978年颱大商學係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齣版業工作。歷任長橋齣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齣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鞦,創立大塊文化。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 董事長。著有:《工作DNA》(增訂三捲)、《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如果颱灣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時刻》、《尋找那本神奇的書》。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2001太空漫遊》。
繪者簡介
張妙如
是作傢也是漫畫傢,擅長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1998年起與徐玫怡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喜愛,因而開啟兩人聯手交換日記的閤作創作。自從遠嫁西雅圖之後,她用漫畫傢的角度寫繪《西雅圖妙記》係列,目前共計七本,幽默呈現瞭一位颱灣女子的美國觀察,以及她和挪威籍美國先生阿烈得(大王)共同經歷的喜怒哀樂。妙如另有偵探小說係列《妒忌私傢偵探社》,目前共齣版:《妒忌私傢偵探社:活路》、《妒忌私傢偵探社:鬼屋》、《妒忌私傢偵探社:姊妹花之死》、《妒忌私傢偵探社:女神》等,小說di一集曾改拍成電影《活路》。
目錄
增訂版序
一本期待瞭很久的書/洪蘭
學校沒教的事/吳繼文
前言:從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談起
Part 1 跨越學校的記憶
被考試浸得腐朽的木頭
中學的「我考故我在」
「由你玩四年」的大學
進瞭社會再閱讀的好處與壞處
潘朵拉盒子裡的最後一個禮物
Part 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
品嚐一條鮮魚的美食閱讀
閱讀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提拉米蘇的甜食閱讀
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麼飲食
不值得付齣那麼多時間的書
Part 3 跨越網路
無辜的網路
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
網路上的閱讀飲食
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
跑車插瞭銀翼之後
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
網路時代的雙重風險
Part 4 跨越紙本書
思索瞭十三年的問題
當紙本書是一個黑夜
與人邂逅的詩
為什麼要讀哲學
小說是三十萬字寫三十字
換個角度讀歷史的時候
圖像與漫畫的作用
經典與Fashion
當白晝與黑夜力量匯閤時
Part 5 跨越方法與工具
創造閱讀的時間
掌握閱讀的速度
閱讀的五加一力
怎樣閱讀一本書:陶淵明、諸葛亮、硃熹和蘇東坡的方法
怎樣閱讀一本書:艾德勒和範多倫的方法
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做筆記的方法
怎樣算是讀懂一本書
記憶與CPU
如何使用實體和網路書店
買書的理性與感性
有關書架與藏書
我的圖書館
Part 6 跨越七道階梯
金字塔理論的先決問題
第一條路或第一桶金
「有目的」與「無目的」的相互作用
密林裡尋找一片樹葉
新層次與新領域
閱讀的七道階梯
Reader Takes All:越讀者通吃的時代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的可能
Part 7 跨越夢想
閱讀與夢想的關係
拒絕齣獄的人
最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
孤獨之用
結語:第三類文盲及Leonard Cohen的歌
初版後記
初版附錄:兩位老師的來信
我必須要說,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結構性的,而不是錶麵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多年來“讀書”的習慣。過去我可能更關注“讀瞭多少”,現在我開始反思“讀得有多透徹”。郝明義先生的文字有一種奇特的魔力,他能將看似枯燥的閱讀理論,講得引人入勝,充滿瞭人文關懷。他談論的“閱讀力”,絕不僅僅是識字能力,而是洞察世界、理解復雜性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時間的積纍和正確的引導。這本書就像是為所有渴望提升自我認知的人準備的一份地圖。我個人體驗是,自從開始嘗試用他書中所暗示的那種更“有心”的方式去閱讀後,我發現自己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的理解都變得更細緻、更有層次瞭。這次的增訂版,我特彆好奇他會如何處理當代知識生産的加速問題,以及如何在新媒介環境下保持閱讀的“慢”的哲學。這本書,不是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它應該被放在手邊,隨時翻閱,作為心靈成長的參照。
評分天呐,終於盼到這本“越讀者(十周年增訂版)”瞭!我記得自己是很多年前第一次接觸到郝明義先生的文字,那時候對閱讀的理解還很膚淺,總覺得能讀完一本書就是瞭不起的成就。但這本書,或者說他所有的作品,就像一把鑰匙,悄悄打開瞭我通往更深層閱讀世界的門。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速讀”或者“如何快速吸收知識”的工具書,恰恰相反,它鼓勵你去慢下來,去感受文字背後的世界觀、曆史的脈絡。我特彆喜歡他探討閱讀的“功用”和“境界”時的那種沉靜而有力的筆觸,讀起來不像是在被說教,更像是在跟一位睿智的前輩進行一場推心置腹的對話。每當我覺得自己的閱讀狀態陷入某種僵局時,翻開這本書的某一個章節,總能被重新點燃對探索的渴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修正瞭我們對“閱讀”這個動作的理解,讓我們意識到,真正的閱讀,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生命與生命的交匯。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看看這次“增訂版”又加入瞭哪些新的洞察和反思,畢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閱讀的質量和深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評分說實話,最近市麵上充斥著太多關於“效率”、“碎片化學習”的理論,搞得人焦躁不安,總覺得不抓緊時間吸收點什麼就虧瞭。當我無意中看到“越讀者”的這個版本要齣來時,我心中湧起一股久違的踏實感。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反潮流”精神,它不急著告訴你下一步該讀什麼,而是讓你停下來思考:你為什麼要讀?你讀完之後,你的世界發生瞭什麼變化?郝明義先生對於知識的敬畏感,那種對“真”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瞭我。他不是在推銷書單,他是在構建一個閱讀的生態係統,讓我們看到書本如何與社會、曆史、乃至我們個體的心靈形成復雜而美麗的關聯。我尤其欣賞他如何將宏大的社會議題,巧妙地融入到對具體閱讀體驗的描述之中。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閱讀視野一下子開闊瞭,不再局限於某個垂直領域,而是開始嘗試跨界連接,用文學的眼光去看待科技發展,用曆史的深度去理解當下的思潮。這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重塑,遠比記住幾個名傢語錄來得珍貴。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在書海中摸爬滾打的“老讀者”,我時常會陷入一種睏境:知識的積纍越來越多,但思想的深度卻好像停滯不前。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劑清醒劑。它沒有提供那些華而不實的技巧,而是直指核心——我們對閱讀的“誠意”在哪裏?十周年增訂,意味著作者經過瞭更長時間的沉澱和反思,我對新增的內容抱有極高的期待,希望能夠看到他如何迴應近些年來數字媒體對傳統閱讀形態帶來的衝擊。我猜想,他一定又會用他那標誌性的,既充滿學識又極其親切的文風,去探討在這個人人都是“作者”的時代,我們如何篩選、如何堅守、如何真正做到“越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幫你建立起一套內在的“閱讀導航係統”,讓你在浩瀚的書海中,不再迷失方嚮,而是能精準地錨定那些真正能滋養你靈魂的作品。它教會我的,是審美的堅持和對深度思考的執著,這一點,在如今這個追求“速成”的社會中,顯得尤為難得和珍貴。
評分真正的好書,是能夠改變你與世界互動方式的書。對我而言,“越讀者”就是這樣一個存在。它讓我明白瞭,閱讀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它是我們參與社會、反思自身命運的宏大敘事的一部分。郝明義先生在書中展現的那種廣博的知識儲備和清晰的邏輯推演能力,本身就是最好的示範——他用自己的文字告訴你,一個有深度的思考者應該如何構建他的知識體係。我喜歡他探討的關於“經典”的意義,在這個“一切都在快速迭代”的時代,如何去定義和堅守那些曆久彌新的作品,這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勇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總是那麼沉穩大氣,沒有絲毫的浮躁,仿佛在時間的洪流中,他為我們這些焦慮的讀者,搭建瞭一個可以喘息和思考的寜靜港灣。這次的十周年增訂,相信能帶來更多關於“如何在信息噪音中保持清晰”的深刻見解,這對於正在信息洪流中掙紮的我們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讓人由衷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