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用建築設計、施工相關資料 |
本版措施是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組織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等多傢大型科研單位的具有多年豐富實踐設計經驗的專傢,在廣泛調查研究、徵求意見、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依據目前編製或修訂的30多冊標準、規範,對2003版“措施”進行全麵補充修訂。本版措施與2003版內容相比較,內容增加多、變化大。對國傢、行業、地方頒布的標準、規範中重要條款進行瞭延伸、提示及匯總;在保留成熟傳統材料與做法的同時,增加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相關內容;補充瞭規範、標準中沒提到的、但實際工程中經常遇到的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結閤國傢建築標準設計圖集,做為措施的補充、延伸,提供更多的、具體的構造做法。
部分 總平麵設計
1 總則
2 基地總平麵
2.1 一般規定
2.2 建築、建築突齣物與用地紅綫的規定
2.3 建築高度計算
2.4 建築間距
2.5 綜閤技術經濟指標
2.6 基地防災、防噪聲、避免光汙染及防視綫乾擾、避震疏散場所
3 竪嚮設計
3.1 一般規定
3.2 各類場地的適用坡度
3.3 山地地形各類坡度的劃分及竪嚮設計處理
3.4 場地平整及土石方量計算
3.5 各類土壤土石方量的換算係數(自然狀態、壓實狀態)
3.6 標高注法
4 道路及停車場
4.1 一般規定
4.2 消防車道
4.3 基地內道路技術標準
4.4 山區道路
4.5 停車場
5 廣場、商業步行區及室外活動運動場
5.1 廣場
5.2 商業步行區
5.3 室外活動和運動場地
6 管綫綜閤
6.1 一般規定
6.2 地下管綫小水平及垂直距離
附錄
附錄1 部分城市日照間距的規定摘錄
1.1 北京市《建築專業技術細則》(2005年版)摘錄
1.2 《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03年版)摘錄
1.3 《陝西省城市規劃管理規定》(試行)摘錄
1.4 《貴陽市城市規劃技術管理規定》(2007年修正)摘錄
1.5 《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摘錄
1.6 《重慶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06年版)摘錄
附錄2 普通高等學校建築規劃麵積指標(內部發行)摘錄匯總
2.1 不同類彆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規模摺算比例
2.2 普通高等學校用地指標
2.3 普通高等學校校捨建設用地補助指標
2.4 體育場地配置標準
第二部分 建築設計
1 總則
2 基本規定
2.1 一般規定
2.2 建築氣候分區對建築的基本要求
2.3 民用建築分類及建築工程設計等級劃分
2.4 建築麵積計算
2.5 房間閤理使用人數及無標定人數的房間疏散人數的確定
2.6 層高和室內淨高
2.7 室內環境
2.8 安全防範
2.9 綠色建築規劃設計技術要點及綠色建築評價
3 地下室
3.1 一般規定
3.2 地下室防水
3.3 地下室防火
……
這本書的厚度和頁碼都顯得相當可觀,第一眼就給人一種“內容豐富”的印象。我當時的想法是,既然是2009年的全國性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那應該涵蓋瞭當時國內建築設計的方方麵麵,無論是住宅、商業建築,還是公共設施,亦或是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都應該有所涉及。我特彆想瞭解在當時,針對不同的建築類型,有哪些通用的設計原則和具體的技術要求。例如,在住宅設計方麵,我對戶型布局、采光通風、隔音降噪等方麵的最新標準很感興趣;在商業建築方麵,我關心動綫設計、空間利用效率、顧客體驗等方麵的考量;在公共建築方麵,我希望能看到關於無障礙設計、應急疏散等方麵的詳細規定;而在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方麵,我期待能瞭解到關於綠地係統規劃、公共空間設計、生態景觀營造等方麵的技術指南。但實際翻閱後,我發現這本書更側重於工程實施過程中的技術要求和管理規定,比如工程的招投標、閤同管理、施工質量控製、安全生産管理等方麵的內容。雖然這些內容對於工程的順利完成至關重要,但並沒有滿足我對具體“設計理念”和“創意解決方案”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樸實的,藍白相間的配色,沒有過多的花哨裝飾,一眼就能看齣是專業書籍。收到貨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看看裏麵的內容是不是和介紹的一樣。可惜的是,我一開始對這個標題的理解可能有些偏差。我本來以為它會涵蓋很多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標誌性建築的設計思路,或者是某個城市規劃項目的詳細流程,甚至是某個景觀項目的初期構思到最終落成的全過程。然而,當我翻閱瞭幾十頁後,發現裏麵的內容更多的是關於技術層麵的規定、規範和標準,比如施工的安全要求、材料的質量標準、不同工程階段的驗收流程等等。這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建築工程是一項嚴謹的科學,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齣錯。但作為一個對設計本身充滿好奇的讀者,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為什麼”和“怎麼做”的深入解讀,而不僅僅是“必須怎麼做”的規定。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指導施工和管理的“操作手冊”,而非激發靈感的“創意寶典”。雖然我需要的具體內容沒有齣現,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嚴謹性是值得稱贊的。
評分入手這本書,主要是看中瞭它的“正版”和“含防僞”的字樣,這讓我對內容的權威性和準確性有瞭基本信任。我當時的想法是,作為建築師、規劃師、景觀設計師都會參考的技術措施,那裏麵一定包含瞭許多行業內的“潛規則”或者說是“最佳實踐”。我特彆想深入瞭解在2009年那個時期,國內建築設計領域有哪些值得藉鑒的創新點,或者說是在工程設計中遇到的一些典型問題,這本書是如何給齣解決方案的。比如,我一直對如何平衡建築的美學價值和功能性需求感到好奇,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設計案例來闡述這個平衡點?或者說,在麵對復雜的場地條件時,如何進行有效的景觀設計?又或者,在城市規劃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帶著這些問題翻閱,然而,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更多的是圍繞著國傢發布的各項技術規範和強製性標準展開的,比如消防規範、抗震設防烈度、節能標準等等。這些內容當然非常重要,是工程設計的“硬性要求”,但它並沒有深入探討“軟性”的設計理念,或者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設計思路。
評分我當初選擇這本書,主要是衝著“建築師”、“規劃”、“建築”、“景觀”這些字眼來的,想著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前沿的設計理念和實踐經驗。畢竟,2009年這個時間點,國內的建築行業正經曆著快速的發展,肯定湧現瞭不少創新的設計。我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可持續設計、綠色建築、智慧城市等方麵的討論,或者是一些跨學科的融閤案例,比如建築與藝術的結閤,或者景觀設計如何融入城市文脈等。然而,當我逐頁瀏覽時,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更側重於國傢層麵的技術措施和指導性文件,對於具體的設計方法和藝術錶現力方麵的探討相對較少。它更像是一份官方發布的指導性文件匯編,裏麵列舉瞭各項工程需要遵循的標準和規範,比如結構安全、防火等級、節能減排等方麵的具體要求。這些內容無疑是建築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但對於渴望瞭解“設計美學”或“創意構思”的我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乾貨”似乎並不是我最想尋找的。我感覺自己像是誤入瞭一個工程技術的“細節世界”,而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個“宏觀設計”的“全景圖”。
評分收到書的那一刻,我的內心還是挺期待的。畢竟“建築師”、“規劃”、“建築”、“景觀”這些詞匯,加上“2009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給我的感覺就是一份非常全麵且權威的行業指南。我原本設想,這本書裏應該會涉及很多關於不同類型建築的設計要點,比如在建築設計方麵,我希望能看到不同風格建築的結構特點、材料選擇的優劣勢分析,甚至是對一些經典建築案例的解構和分析。在城市規劃方麵,我期待能瞭解到當時城市發展的主流趨勢,以及在人口增長、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問題下,規劃師們是如何製定策略的。在景觀設計方麵,我希望能學習到如何根據場地特徵,創造齣既美觀又實用的生態景觀,比如如何進行水體設計、植被配置、戶外空間營造等等。然而,當我開始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更偏嚮於工程技術層麵的規定和要求,它詳細列舉瞭各種工程項目在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必須遵守的技術標準和規範。這就像是一份“工程作業指導書”,強調的是“必須做到什麼”,而我更想瞭解的是“可以怎麼做得更好”或者“為什麼這樣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