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用建筑设计、施工相关资料 |
本版措施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大型科研单位的具有多年丰富实践设计经验的专家,在广泛调查研究、征求意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目前编制或修订的30多册标准、规范,对2003版“措施”进行全面补充修订。本版措施与2003版内容相比较,内容增加多、变化大。对国家、行业、地方颁布的标准、规范中重要条款进行了延伸、提示及汇总;在保留成熟传统材料与做法的同时,增加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相关内容;补充了规范、标准中没提到的、但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结合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做为措施的补充、延伸,提供更多的、具体的构造做法。
部分 总平面设计
1 总则
2 基地总平面
2.1 一般规定
2.2 建筑、建筑突出物与用地红线的规定
2.3 建筑高度计算
2.4 建筑间距
2.5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2.6 基地防灾、防噪声、避免光污染及防视线干扰、避震疏散场所
3 竖向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各类场地的适用坡度
3.3 山地地形各类坡度的划分及竖向设计处理
3.4 场地平整及土石方量计算
3.5 各类土壤土石方量的换算系数(自然状态、压实状态)
3.6 标高注法
4 道路及停车场
4.1 一般规定
4.2 消防车道
4.3 基地内道路技术标准
4.4 山区道路
4.5 停车场
5 广场、商业步行区及室外活动运动场
5.1 广场
5.2 商业步行区
5.3 室外活动和运动场地
6 管线综合
6.1 一般规定
6.2 地下管线小水平及垂直距离
附录
附录1 部分城市日照间距的规定摘录
1.1 北京市《建筑专业技术细则》(2005年版)摘录
1.2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年版)摘录
1.3 《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规定》(试行)摘录
1.4 《贵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07年修正)摘录
1.5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摘录
1.6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年版)摘录
附录2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内部发行)摘录汇总
2.1 不同类别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规模折算比例
2.2 普通高等学校用地指标
2.3 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设用地补助指标
2.4 体育场地配置标准
第二部分 建筑设计
1 总则
2 基本规定
2.1 一般规定
2.2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的基本要求
2.3 民用建筑分类及建筑工程设计等级划分
2.4 建筑面积计算
2.5 房间合理使用人数及无标定人数的房间疏散人数的确定
2.6 层高和室内净高
2.7 室内环境
2.8 安全防范
2.9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及绿色建筑评价
3 地下室
3.1 一般规定
3.2 地下室防水
3.3 地下室防火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朴实的,蓝白相间的配色,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一眼就能看出是专业书籍。收到货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里面的内容是不是和介绍的一样。可惜的是,我一开始对这个标题的理解可能有些偏差。我本来以为它会涵盖很多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思路,或者是某个城市规划项目的详细流程,甚至是某个景观项目的初期构思到最终落成的全过程。然而,当我翻阅了几十页后,发现里面的内容更多的是关于技术层面的规定、规范和标准,比如施工的安全要求、材料的质量标准、不同工程阶段的验收流程等等。这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建筑工程是一项严谨的科学,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但作为一个对设计本身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的深入解读,而不仅仅是“必须怎么做”的规定。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指导施工和管理的“操作手册”,而非激发灵感的“创意宝典”。虽然我需要的具体内容没有出现,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严谨性是值得称赞的。
评分我当初选择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建筑师”、“规划”、“建筑”、“景观”这些字眼来的,想着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前沿的设计理念和实践经验。毕竟,2009年这个时间点,国内的建筑行业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肯定涌现了不少创新的设计。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可持续设计、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方面的讨论,或者是一些跨学科的融合案例,比如建筑与艺术的结合,或者景观设计如何融入城市文脉等。然而,当我逐页浏览时,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更侧重于国家层面的技术措施和指导性文件,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和艺术表现力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少。它更像是一份官方发布的指导性文件汇编,里面列举了各项工程需要遵循的标准和规范,比如结构安全、防火等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内容无疑是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但对于渴望了解“设计美学”或“创意构思”的我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干货”似乎并不是我最想寻找的。我感觉自己像是误入了一个工程技术的“细节世界”,而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个“宏观设计”的“全景图”。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页码都显得相当可观,第一眼就给人一种“内容丰富”的印象。我当时的想法是,既然是2009年的全国性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那应该涵盖了当时国内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住宅、商业建筑,还是公共设施,亦或是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都应该有所涉及。我特别想了解在当时,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有哪些通用的设计原则和具体的技术要求。例如,在住宅设计方面,我对户型布局、采光通风、隔音降噪等方面的最新标准很感兴趣;在商业建筑方面,我关心动线设计、空间利用效率、顾客体验等方面的考量;在公共建筑方面,我希望能看到关于无障碍设计、应急疏散等方面的详细规定;而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我期待能了解到关于绿地系统规划、公共空间设计、生态景观营造等方面的技术指南。但实际翻阅后,我发现这本书更侧重于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规定,比如工程的招投标、合同管理、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对于工程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但并没有满足我对具体“设计理念”和“创意解决方案”的期待。
评分入手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的“正版”和“含防伪”的字样,这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有了基本信任。我当时的想法是,作为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都会参考的技术措施,那里面一定包含了许多行业内的“潜规则”或者说是“最佳实践”。我特别想深入了解在2009年那个时期,国内建筑设计领域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创新点,或者说是在工程设计中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这本书是如何给出解决方案的。比如,我一直对如何平衡建筑的美学价值和功能性需求感到好奇,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设计案例来阐述这个平衡点?或者说,在面对复杂的场地条件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又或者,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带着这些问题翻阅,然而,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是围绕着国家发布的各项技术规范和强制性标准展开的,比如消防规范、抗震设防烈度、节能标准等等。这些内容当然非常重要,是工程设计的“硬性要求”,但它并没有深入探讨“软性”的设计理念,或者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设计思路。
评分收到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还是挺期待的。毕竟“建筑师”、“规划”、“建筑”、“景观”这些词汇,加上“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份非常全面且权威的行业指南。我原本设想,这本书里应该会涉及很多关于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要点,比如在建筑设计方面,我希望能看到不同风格建筑的结构特点、材料选择的优劣势分析,甚至是对一些经典建筑案例的解构和分析。在城市规划方面,我期待能了解到当时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以及在人口增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下,规划师们是如何制定策略的。在景观设计方面,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根据场地特征,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生态景观,比如如何进行水体设计、植被配置、户外空间营造等等。然而,当我开始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更偏向于工程技术层面的规定和要求,它详细列举了各种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必须遵守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这就像是一份“工程作业指导书”,强调的是“必须做到什么”,而我更想了解的是“可以怎么做得更好”或者“为什么这样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