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再現瞭左翼作傢鬱達夫的前妻王映霞的傳奇一生,她的人生跌宕起伏,經曆瞭許多重大曆史事件。感情生活上,她先是與鬱達夫結婚,後因兩人的誤會又離婚,數年後又與鍾賢道結婚,兩次婚姻都在當時社會上引起瞭轟動。其情感曆程不僅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再現,也展現瞭現代文學史的獨特一麵。作為知識女性,王映霞還與鬍適、魯迅、丁玲、徐誌摩、陸小曼等文化名人多有來往,對此本書都有詳細的講述。全書語言流暢簡潔,情感細膩真實,不失為一幅生動的民國生活圖捲
王映霞(1908—2000),浙江杭州人,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師範學校。在新式學校中,王映霞始知鬱達夫,並對鬱的文纔十分傾倒。1927年的一次偶識,已有傢室的鬱達夫深深迷戀上這位纔女。經不住鬱的苦苦追求,兩人於1928年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舉行婚禮,轟動杭州。但到瞭1940年,兩人因為誤會而z終離婚。1942年,王映霞又與鍾賢道在重慶舉行瞭盛大的結婚典禮。
在王映霞去世之前,她生命中至關重要的兩個男人都早已逝去: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時,鬱達夫在印尼蘇門答臘島被日本憲兵殺害;1980年,與王映霞度過幾十年平靜生活後,鍾賢道病逝於上海。王映霞晚年曾被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於2000年病逝,終年92歲
1.中國現代史的豐富寶庫,海內外史學界公認的“民國史長城”——颱灣《傳記文學》雜誌珍藏內容大陸完整呈現!
目前已齣版《從晚清到民國》《再見大師》《民國三大校長》《我們的朋友鬍適之》《從甲午到抗戰》《十四年:從1931到1945》《馮玉祥傳》《蔣廷黻迴憶錄》《一個女人的自傳》《亦雲迴憶》等!
新一輯《趙元任早年自傳》《自由的人:民國文壇憶往》《少帥春鞦》《問學諫往錄》《王映霞自傳》《陳布雷迴憶錄》《富有意義的人生》再續佳作!
2.王映霞一生經曆瞭清朝、北洋政府、民國、新中國,一生跌宕起伏,其口述自傳和傳奇性。
3.作為知識女性,王與鬍適、魯迅、徐誌摩等多有來往,先與鬱達夫結婚,後因傳聞與軍統局長戴笠有染而與鬱離婚,她的情感曆程不僅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再現,也展現瞭現代文學史的獨特一麵
前言
正文
1.彩霞映天
2.到外祖父傢去
3.搬進新房子
4.我是個幸運兒
5.我改姓王,叫王映霞
6.進女子師範附屬小學
7.到溫州去
8.初見鬱達夫
9.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10.返杭後收到的di一封信
11.苦戀
12.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13.鬱達夫筆下的定婚之夜
14.“日記九種”的風波
15.結婚的波摺
16.我們的小傢庭
17.掌勺,喝酒,散步
18.內山完造
19.我記憶中的魯迅
20.陽春和靜子的誕生
21.收版稅和做護士
22.裂痕的齣現
23.他又齣走瞭
24.我傢的常客
25.多病的白薇
26.略談徐誌摩和鬍適
27.為蔣光慈介紹女友
28.參加趙景深的婚禮
29.林語堂和魯迅的一次爭吵
30.移傢杭州
31.到青島等地避暑
32.三兒之殤
33.風雨茅廬
34.到福州去
35.日本之行
36.避難富陽
37.在麗水又見到許紹棣
38.我為孫多慈與許紹棣做媒
39.氣死人的啓事
40.到湖南漢壽之後
41.去新加坡
42.我在新加坡寫的文章
43.大風颳走瞭z後情結
44.終於離婚
45.在重慶
46.一個忠厚善良的伴侶
47.囹圄生活二十天
48.我又當瞭教師
49.文革中的遭遇
50.他雖去猶在
51.我是文史館裏的小妹妹
52.我的兒孫們
53.鬍健中先生
54.他去瞭,他也去瞭
附錄
1.我與陸小曼
2.我與魯迅許廣平夫婦
3.記丁玲
4.我與女作傢白薇
5.我與女明星王瑩
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毫不留情的剖析。這不是一本塑造完美偶像的傳記,而是一份坦誠得近乎殘酷的自我審視報告。作者毫不迴避自己曾經的迷茫、衝動,甚至是那些不太光彩的瞬間。這種真實感是極其罕見的,它打破瞭傳統自傳中常見的“美化濾鏡”。我特彆喜歡她處理衝突關係時的筆法。她對那些曾經傷害過她的人,並沒有采用簡單的道德審判,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壓力。這種復雜的、多維度的視角,使得書中的人物,無論正邪,都顯得立體而有血有肉。讀到那些關於選擇與妥協的部分時,我忍不住會對照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這本書成功地將讀者的個人經驗與作者的人生軌跡連接在瞭一起。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卓越的靈魂在曆史洪流中如何掙紮、成長和最終定型的過程。
評分如果說,文字有氣味,那麼這本書的味道便是陳年的老酒,初嘗時或許略帶澀味,但迴味無窮。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紮實,但更令人稱道的是她對於曆史語境的把握。她沒有將自己的人生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緊密鑲嵌在特定的曆史進程之中。書中對特定曆史時期社會風貌、知識分子群體的生存狀態的描摹,細緻入微,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她不是在寫一個人的故事,而是在通過一個人的眼睛,記錄一個時代的側麵。我尤其欣賞她描述集體記憶時的那種冷靜的疏離感,既不盲目歌頌,也不過度批判,而是忠實地記錄下當時的集體情緒是如何影響個體決策的。這使得本書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達到瞭一個很高的平衡點。它像一麵棱鏡,摺射齣那個年代的復雜光影,讓人在閱讀個人命運的同時,也接受瞭一堂生動的社會曆史課。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處理非常大膽且令人印象深刻,它摒棄瞭傳統綫性敘事的時間軸,轉而采用瞭一種“主題式拼貼”的結構。每一章似乎都在探討一個獨立的主題——比如“等待”、“背離”、“重塑”——然後作者會從她漫長的一生中抽取最能詮釋該主題的片段進行組閤。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非常考驗讀者的心智,因為它要求讀者必須自己去構建故事的時間綫索。然而,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它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哲思深度。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參與一個復雜的解謎遊戲,每找到一個時間錨點,都會對作者的人生脈絡有更清晰的認識。這種閱讀體驗是主動的、充滿探索感的,遠超一般傳記的被動接收。最後,書的收尾處理得極其高明,沒有做任何總結性的陳詞,隻是留下瞭一個開放式的意象,讓讀者帶著各自的感悟繼續前行,令人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像是從一個沉靜的湖麵泛起的漣漪,不疾不徐,卻能觸及人內心最柔軟的角落。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其剋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講述往昔,沒有誇張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一切都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現。我尤其欣賞她對生活細節的捕捉,那些瑣碎的日常,在她的筆下卻閃爍著不易察覺的光芒。比如,她描述童年時一次傢庭聚餐的場景,重點不在於吃瞭什麼山珍海味,而在於母親在飯桌上無聲的眼神交流,以及父親因勞纍而微微顫抖的雙手。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片段,卻構築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和人物的復雜性。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參與瞭她人生中的那些重要時刻,不是作為旁觀者,而是像一個親近的聽眾,默默地感受著歲月的重量。這本書的節奏感極佳,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讓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記瞭時間的流逝。它不追求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專注於個體生命的微觀體驗,這使得它的力量更加持久和深遠。
評分讀完這本厚厚的書捲,我的腦海裏留下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斕、卻又帶著時代烙印的畫麵。這本書的敘事技巧簡直可以稱得上教科書級彆,它巧妙地運用瞭不同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作者在講述某一個決定性的人生轉摺點時,會突然插入一段童年的迴憶作為鋪墊,這種手法非但沒有打亂敘事的連貫性,反而極大地增強瞭事件的張力和讀者的代入感。例如,當她描述自己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堅持學習時,作者會穿插一段對祖母庭院裏某株植物的描寫,那株植物的頑強生長仿佛成瞭她內心堅韌的象徵。這種隱喻的運用,含蓄而有力,需要讀者調動自己的全部感知力去解讀。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一段文字而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成熟作傢的心血結晶,它拒絕平鋪直敘,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散文筆法,解構瞭一個復雜而豐富的人生軌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