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秦伯未 著 秦伯未(1901-1970),名之济,字伯未,号又辛、谦斋。有名中医学家。上海市人,宋代词人秦观第二十七世孙,祖父、父亲皆为知名儒医。幼承庭训,经史子集、诸家医籍无所不涉。18岁考人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甘仁、曹颖甫、谢利恒等名家。1923年以该校第二期靠前名毕业,留校任教,同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等共同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后任名誉校长。1954年调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历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与临床实践,促进了中医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为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等这本书,我真的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当初买它,主要是看中了“入门”这个词,想着能系统地了解一下中医。但翻开之后,我的大脑就开始自动屏蔽信息了。不是说它写得不好,而是感觉离我预期的太远。比如,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怎么看舌苔、怎么听脉象的图文讲解,哪怕是最基础的,让我能有个直观的认识。结果呢?更多的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什么“阴阳五行”、“脏腑辨证”,这些名词本身就让我感到压力山大。我努力去理解,去对照我零散了解的一些中医常识,总觉得隔了一层纱,看不真切。书里讲到的很多病症,比如“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虽然书上给了解释,但我还是没办法把这些概念跟生活中的具体症状联系起来。我总不能对着一个人说:“看你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虚湿盛吧?” 这也太奇怪了。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我立刻上手,比如在家里就能尝试的养生小方法,或者简单易懂的食疗建议,结果这些内容几乎是寥寥无几。也许是我对“入门”的定义过于简单化了,但确实,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反而让我觉得自己离中医的世界更加遥远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经历,可谓是毁誉参半。一方面,我不得不承认它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方面的严谨和系统性,但另一方面,它作为一本“入门”读物,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引导却显得有些不足。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中医的“生活化”应用,比如如何通过食疗来调理常见的身体不适,或者如何利用简单的按摩手法来缓解疲劳。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像我这样经常熬夜、容易上火的人,在饮食上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有没有什么推荐的茶饮或者粥品。然而,书中对于这些方面的介绍,显得有些蜻蜓点水,重点还是放在了对疾病原理和证候的辨析上。这导致我在阅读完之后,虽然对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了模糊的认识,但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仍然不清楚如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身体是否处于某种“不平衡”状态,更不用说如何通过中医的方法来纠正它了。这本书更像是在为我打开一扇门,但门后的世界,我还是摸不着边际。
评分这本《中医入门》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真的有点挑战性。我本来想着,作为一本“入门”书籍,应该会比较通俗易懂,能给我打下一些坚实的基础。但事实是,它更像是一本浓缩的教科书,信息量巨大,而且讲解风格比较学术化。我尝试着去理解书里提到的“望闻问切”的理论,但对于如何“望”出神色,“闻”出声音,“问”出症状,以及“切”出脉象,我感觉书中给出的描述还是过于抽象。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我模仿的、具体的技巧,比如书中应该有详细的舌苔图片,不同舌苔对应什么情况,然后有不同脉象的描述,比如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最好能有手把手的指导。但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多地放在了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比如详细介绍各个脏腑的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导致不同的证型。这对我一个完全的新手来说,消化起来非常困难。每次读到一个新的证型,我都会努力去回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症状,但总觉得抓不住核心,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背诵一本晦涩的字典,而不是在学习一门实用的医学。
评分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购买了这本《中医入门》,希望能借此开启我对中医的探索之旅。然而,实际的阅读过程,却让我感到一丝丝的迷茫。书中的内容,虽然严谨,但对于我这样没有任何中医背景的人来说,实在是有点过于理论化了。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象、更直观的学习方式。比如,我希望能看到针对不同体质的养生建议,具体到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而且最好能有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理解书中的理论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如,书中提到“湿热体质”,我希望了解湿热体质的人在夏天应该注意什么,饮食上有什么禁忌,有哪些简单的祛湿方法。然而,书中更多的是对“湿热”本身病因病机的深入剖析,这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我知道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实践。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的经络理论,但缺乏具体的经络图谱和穴位定位,让我觉得难以想象。我还是无法将那些抽象的经络和穴位与我身体上的具体感受联系起来。
评分我真心觉得,这本书可能更适合那种已经对中医有一些基础了解,并且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朋友。我是一个完全的新手,抱着对中医的敬畏之心和好奇心来学习,结果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直接把我丢进了一片知识的海洋,而我连救生圈都没拿到。它里面提到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气”、“血”、“津液”,虽然书上都有解释,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感受,我还是很难理解它们到底是什么。举个例子,书里说“气虚则乏力”,这我还能理解,但“血瘀则疼痛”,这个“血瘀”到底是什么状态?我平时感觉不到有什么“血瘀”啊,这让我非常困惑。而且,书里讲到的很多方剂,配伍的药材我都叫不上名字,更别说理解它们为什么这样搭配才能发挥疗效了。我本来期待能看到一些图解,比如人体经络图,或者常见穴位图,让我能有个更直观的认识,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并不突出。读完之后,我感觉脑子里像塞满了各种专业术语,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却少之又少。我还是不知道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去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别说去进行初步的自我调理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