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飞鸿万里: 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
:68.00元
作者:薛龙春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474260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华、白二人的通信,是20世纪文人书札的*后一抹亮色。信中“或通情愫,或叙事实”,绝无周作人所批评的“作意矜持”,因为无论是华人德还是白谦慎,都从未想过这些信札有朝一日能够出版。作为编者,我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华人德、白谦慎所代表的的那群人在那个年代所显示出的格局、意志与活力,以及他们为中国书法的多元化发展、书法史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所作出的贡献;我也希望读者能将之视为一份难得的史料,从中了解、把握二十世纪*后十五年的书法生态。
内容提要
本书所收入的华人德致白谦慎109封信,主要集中于1987—2000年之间。总体上看,信札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二人在书法与学术上的交流,包括书法取径与创新的讨论,书法史料的解释与辨析,书法研究方法与角度的交流等;二是沧浪书社的成立与发展,包括新社员的吸收,资金的募集与赞助,主要艺术与学术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等;三是书法圈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展览、研讨会及其评选方式,社会资源的介入与书法的市场化,书法组织的权力角逐等,这些信息反映出一个时期较为完整的书法生态。阅读这些信札,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华人德、白谦慎这两位当代书坛代表人物在艺术与学术上的切磋。理解作为当代*重要的民间社团,沧浪书社十余年中大获成功的原因以及它后来的分化为何不可避免。
二十世纪的*后十五年,是书法发展*迅猛的时期,透过华人德的观察与评论,我们也能认识到那一时期书坛发展的动力与制约,进步与弊病。在这个意义上,这批信札不仅是史料,其本身也是一段历史,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文人书札的*后一抹亮色。
目录
二十世纪后十五年的书法生态(代前言)
华人德致白谦慎手札
附录一 白谦慎:华人德和民间社团及其他
附录二 白谦慎:华人德书法史研究的理论价值
后记
作者介绍
华人德,1947年生于江苏无锡,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文学学士。现为苏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多次担任全国中青展及全国书学讨论会评审委员。曾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多次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与‘苏州中国书法史讲坛。主要著作有《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墓志卷》、七卷本《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兰亭论集》(与白谦慎合编)、《六朝书法》、《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华人德书学文集》等,其中《中国书法史》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1986年曾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近年包揽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艺术奖、理论奖与教育奖.
薛龙春, 1971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现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16—17世纪中国书法篆刻、明清文人尺牍。著有《郑簠研究》《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等。
文摘
序言
(第二段) 《飞鸿万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册子,不如说是一段跨越十余载的生命轨迹的精炼展现。白谦慎先生在1983年至2000年间的通信,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了他那份深入骨髓的谦逊与致远。我读到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那些信件,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人生、对学术、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他从不张扬,总是以一种平和甚至略带自省的语气去探讨问题,即便是分享自己的成就,也显得那样低调而内敛。我特别被他对待知识的那种敬畏之心所打动,他始终保持着学习者的姿态,不断地探索、求证,并且乐于将自己的心得与他人分享。信中偶尔流露出的对年轻一代的期许,更是让人感受到一位长者对未来的殷切希望。他的人生哲学,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读这本书,仿佛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人生智慧,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滋润着我的心灵。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品德,并非外在的包装,而是内在的修为,是日积月累的沉淀,是面对诱惑与挑战时的坚守。
评分(第十段) 《飞鸿万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这本书,为我带来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白谦慎先生在通信中展现出的智慧与品德,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他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都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在信中流露出的那种温润如玉的君子风范。他对待他人,总是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从不摆架子,从不居高临下。即便是批评,也总是委婉而富有建设性。他认为,真正的“德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是一种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有格局、有远见的人,他的思想和品德,都将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它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精神的富足。
评分(第八段) 《飞鸿万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心灵世界的门。白谦慎先生在1983年至2000年间的通信,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用文字记录了他对世界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他对学术的不懈追求。我尤为欣赏他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他从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感化和启发身边的人。他对待知识的严谨态度,以及在信中展现出的谦逊品格,让我深感敬佩。他认为,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能够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这本书,让我对“德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修养,更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第六段) 《飞鸿万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灵魂的日常。白谦慎先生在信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洞见,让我深受触动。他将十三年的光阴凝聚于这些字里行间,展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与温暖。我特别关注他对于“学习”的理解,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反思。他对待知识的态度,始终保持着一种好奇心和敬畏之心,从不因为自己有所成就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同时,他对生活的热情也让我倍感振奋。他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一种高尚的品德。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德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光芒。
评分(第四段) 《飞鸿万里》这本书,如同一个沉静的宝藏,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白谦慎先生在1983年至2000年间的通信,让我对“德致”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信件,语言朴实无华,但字字珠玑,句句饱含深意。他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让我肃然起敬。他对待每一个问题,都力求探本溯源,不轻易下结论,并且总是在不断地反思与修正。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在信中流露出的那种深厚的情谊。无论是对师长、对同辈,还是对晚辈,他都报以十二万分的真诚与关怀。他仿佛总是在默默地给予,从不计较得失。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品德,是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来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沉淀下来的。它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安顿自己、影响他人的。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智者漫步于人生的长河,他的人生哲学,朴实而深刻,引领我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评分(第七段) 读完《飞鸿万里》,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温文尔雅、学识渊博的白谦慎先生形象。1983年至2000年间的这百余封信札,不仅记录了他与他人的交流,更折射出他那颗赤诚之心。他对于学术的态度,严谨到近乎苛刻,但又不失灵活与创新。他总是在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寻求事物最本质的答案。而他在信中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更是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品德,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他对待朋友,真诚而热情,从不敷衍塞责。即使是细小的问候,也饱含深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独立思考、人格健全的人,他的思想深刻而又通俗易懂,他的品德高尚而又贴近生活。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的不足,也激励我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评分(第五段) 在阅读《飞鸿万里》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白谦慎先生的“谦慎”品格所折服。1983年至2000年间的这些通信,展现了他一生中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对待学术的态度,严谨而务实,从不夸夸其谈,总是以扎实的研究作为立身之本。同时,他对生活的热爱,也贯穿于字里行间。即便是琐碎的生活片段,在他的笔下也充满了诗意与哲思。我尤为欣赏他对待他人的尊重与包容。在信件往来中,他总是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即使意见相左,也能以平和的语气进行交流,并且总能从中找到共通之处。这种胸怀,实属难能可贵。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德致”,并非源于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体现在与人交往的细节之处。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
评分(第三段) 翻开《飞鸿万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墨香与智慧编织而成的世界。白谦慎先生在1983年至2000年间的往来信札,让我得以窥见他那丰富而纯粹的精神世界。这些信件,承载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学术的执着、对友情的珍视。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博观约取”的学习态度,他能够广泛涉猎,但又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他与人交流时,总是抱着一种虚心请教的态度,即使对方是晚辈,他也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且总是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信中那些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是以心换心,用真诚去打动对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他的言谈举止,他的思维方式,都体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淡泊与从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何为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第九段) 在阅读《飞鸿万里》的过程中,我被白谦慎先生身上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学术的赤子之心深深打动。1983年至2000年间的这百余封信札,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我的心灵。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有着高尚品德的君子。他在信中探讨的关于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的观点,都充满了前瞻性和智慧。他总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并且能够将宏大的理想与个人的实践相结合。他对待学术的态度,严谨而不失创新,充满了探索精神。同时,他对生活的真挚情感,也令人动容。即便是最寻常的生活琐事,在他的笔下也充满了温度和韵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远见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丰富而又充实,他的品德,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评分(第一段) 读完《飞鸿万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白谦慎先生不愧是“华人德致”的代表。书中那些记录了十三年间(1983-2000)往来的信札,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温润如玉的君子风范。他对待任何一件小事都一丝不苟,无论是学术上的交流,还是生活中的问候,都带着深深的关怀和尊重。尤其是一些关于求学、治学、育人的探讨,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总是能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既有宏大的格局,又不失细腻的体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真诚”的理解,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最重要的就是真诚,而真诚的体现,就是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在那个信息尚未如此发达的年代,手写信件承载着的情感和思虑,比现在的电子信息更加厚重。通过这些信札,我仿佛能看到白先生伏案疾书的身影,感受到他那颗热爱生活、热爱学术、热爱他人的赤诚之心。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静静地与我分享他的人生感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也更加坚定了我追求品德修养的决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通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如何治学的智慧宝典,在喧嚣的尘世中,给予我一抹宁静与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