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智囊全集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中华文化
  • 经典
  • 智慧
  • 文化
  • 历史
  • 传统
  • 精粹
  • 启迪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74
商品编码:2618880192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智囊
作者(明)冯梦龙,廖春红
定价12.0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74
出版日期2015-07-01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内容简介
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三言”,还有不少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名篇佳构。《智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智囊》是冯梦龙搜集的子史经传与笔记丛谈中有关智慧的故事集,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全书共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聪明才智。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名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明末长洲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其作品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目录

   编辑推荐
一本辑录了中国古代奇人智士思想智慧故事的奇书;一本表达了冯梦龙的政治见解和思谋韬略的经典,被称为“中国古代智慧宝石的锦囊”。碰撞智慧、呈现智谋,妙趣横生、情节生动。不论是经邦治国,高瞻远瞩,还是出奇制胜,决胜千里,抑或是轻取富贵、全身持家,古人的种种智慧韬略,几乎收揽无遗。读此书如入宝山,金玉琳琅,美不胜收。愿大家在恣情赏览之余,都有所斩获,携得几件宝贝归来。

   文摘

  见大卷一
  【原文】
  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集《见大》。
  【译文】
  一操一纵,往往在预料之外,这是平凡的人害怕碰上,豪杰之士却能拿捏分寸的地方。集此为《见大》卷。
  1.太公 孔子
  【原文】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 
  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蠹》之论本此。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评: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
  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有大用,而实不可用。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唐萧瑶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
  【译文】
  太公望被周武王封于齐这个地方。齐国有个叫华士的人,他的做人原则是不臣服于天子,不结交诸侯,人们都称赞他很贤明。太公望派人请他三次他都不肯到,就命人杀了他。周公问太公说:“他是齐国的一位高士,怎么杀了他呢?”太公望说:“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的人,我太公望还能将他臣服、与之结交吗?凡国君无法臣服、不得结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遗弃的人。召 
  他三次而不来,则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扬他,使他成为全国民众效法的对象,那要我这个当国君的何用?”
  评:齐国从此没有懒惰的人,始终没有沦为弱小国家。韩非《五蠹》的学说就是以此为本。
  少正卯是和孔子同时代的名人,孔子的学生曾被少正卯蛊惑,数度离开学堂,使学堂由满座成为空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下令在宫门外杀了少正卯。子贡向孔子进言道“: 少正卯是鲁 
  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比盗窃还要可恶: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人只要有其中一种罪恶,就会被君子诛杀。而少正卯是五种罪恶都有,是小人中的小人,不能不杀。”
  评:小人没有过人的才能,就不能祸乱国家。假使有才能的小人能接受君子的指引,未尝对国家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应一概摒弃他们。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孔子的弟子,几乎要压过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孔子狠心下手,不只是为了阻止当时以口才便捷扰乱政局的状况,也为后世以学术原因杀人树立了榜样。
  夸夸其谈的人徒具虚名而无实用;少正卯则好像很有用,实际上不可用。徒有口才而心术不正的小人,贤明的君主就应该杀了他。名人隐士,只有大圣人才能认识到其该杀的理由。唐朝萧瑶痴迷于拜佛,太宗命令他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官名,参谋军务,唐代兼管一郡军务)郑铣阳、丞郭仙舟献诗陈情,玄宗下诏:“看诗中的意思是在推崇道教。这种思想不切合时代的要求,当依其个人的喜好,免去官职做道士吧!”这种做法和圣人的行事正相吻合。假使痴迷佛、道的人都让他们出家做和尚、道士,那么士大夫以邪说异端攻击正道的事情就可以平息了。
  2.诸葛亮
  【原文】
  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
  评:子产谓子太叔曰:“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于是郑国多盗,太叔悔之。仲尼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商君刑及弃灰,过于猛者也。梁武见死刑辄涕泣而纵之,过于宽者也。《论语》“赦小过”,《春秋》讥“肆大眚”。合之,得政之和矣。
  【译文】
  有人批评诸葛亮制定的法令太严苛,很少赦免罪人。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至公至德之心,而不该随意施舍不当的小恩小惠。所以汉朝的匡衡、吴汉治国理政就认为无故开赦罪犯不是好事。先帝(刘备)也曾说过:我曾与陈元方、郑康成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说过赦免罪人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刘表、刘琮)年年都赦免人犯,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帮助呢?”后来费祎主政,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西蜀的国势因此削弱不振。
  评:子产对太叔说:“只有具有大德的人,才可以用宽容的方法来治理人民;次一等的就只能用严厉的律法来治理了。猛烈的大火,人看了就感到害怕,因此很少有人被烧死;平静的河水,人们喜欢接近嬉戏,却往往因此被淹死。所以用宽容的方法治理国家是很困难的,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后来太叔治理国家,不忍太过严厉,于是郑国盗匪猖獗,太叔非常后悔。孔子说:“政令过于宽容,百姓就会轻慢无礼,这时就要用严厉的律法来约束他们;过于严厉,百姓又可能凋残不堪,这时则要用宽松的政令来缓和他们的处境。用宽容来约束残弊,用严厉来整顿轻慢,这样才能做到人事通达,政风和谐。”商鞅对弃灰于道的人也处以黥刑,这样就太过严苛了;梁武帝每见有人要被执行死刑就流泪,并释放他们,这样又太过宽容。《论语》有“对小的过错予以宽容”的说法,而《春秋》曾讥斥“那些放纵有大过错的人”,二者只有调和得当,才能实现政事的和谐。
  3.汉光武帝
  【原文】
  刘秀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军市令祭遵格杀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秀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将也!”
  评: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
  【译文】
  东汉光武帝刘秀做大司马的时候,有一次他府中的一个奴仆犯法,军市令祭遵杀了这个人。刘秀很生气,命令部下将祭遵收押。主簿陈副规劝道:“主公一向希望能够军容整齐,纪律严明,现在祭遵依法办事,正是遵行军令的表现,怎么能怪罪他呢?”刘秀听了很高兴,不但赦免祭遵,而且让他担任刺奸将军。又对所有的将士们说:“你们要多避让祭遵!我府中的奴仆犯法尚且被他杀了,他肯定不会偏袒你们的。”
  评:赏罚分明,军令才能够推行,军令畅行无阻,主上自然受到尊重。刘秀正因为如此才能平定四方的战乱。
  4.孔子
  【原文】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毕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
  评: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马圉之说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先遣马圉,则子贡之心不服。既屈子贡,而马圉之神始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天下事岂有济乎?
  【译文】
  孔子有出游时,他的马挣脱了缰绳,啃食路边地里的庄稼,农夫非常生气,捉住马并把它关了起来。子贡前去要马,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恳求农夫,没想到农夫根本不理他。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太牢(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三牲,是丰盛的祭品),请飞鸟聆听《九韶》(古乐名)一样。”于是孔子改派马夫前去要马,马夫对农夫说:“你从未离家到东边去耕作,我也不曾到西边来,但两地的庄稼长得一模一样,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而不能偷吃呢?”农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把马儿还给了马夫。
  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粗人谈论诗书,这是不知变通的读书人所以误事的原因。马夫的话虽然有理,但这番话若是从子贡口中说出来,恐怕农夫仍然不会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和农夫两人的学识、修养相差太远,彼此早已心存距离;然而孔子为什么不先让马夫去要马,而任由子贡前去说服农夫呢?因为如果一开始就让马夫前去,子贡心中一定不服气。如今不但子贡心中毫无怨尤,也使得马夫有了表现的机会。圣人能通达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尽其才。后世常以成文的法规来束缚人,以各种资格来限制人,以拥有多种长处来期望人。这样,天下之事怎么还能有成功的希望呢?
  5.胡世宁
  【原文】
  少保胡世宁,为左都御史,掌院事。时当考察,执政请禁私谒。公言:“臣官以察为名。人非接其貌,听其言,无以察其心之邪正、才之短长。若屏绝士夫,徒按考语,则毁誉失真,而求激扬之,难当矣。”上是其言,不禁。
  评:公孙弘曲学阿世,然犹能开东阁以招贤人。今世密于防奸,而疏于求贤,故临事遂有乏才之叹。
  【译文】
  明孝宗时,少保胡世宁担任左都御史,负责掌管都核院的事。当时正要考核执政的官员,有人请孝宗下令禁止百官私自拜访都御史。胡少保向孝宗进言说:“为臣的职责是负责考察官员。如
  果不观察一个人的外貌、聆听他的言谈,就无法知道他心地是否正直、才能是否出众。如果禁止御史接触官员,只按照别人的评语来做判断,那么毁誉就失去了真实性。想要适当地激励选拔
  人才,就很难办到了。”孝宗同意他的奏言,于是没有实施该项禁令。
  评:公孙弘从事邪曲不正的学术,又善于阿谀奉承,却能开设东阁,招请贤人。当今之世,光顾着防范奸人却忽略了招揽贤人,所以一旦有事,就会感觉无人可用。
  6.燕昭王
  【原文】
  燕昭王问为国。郭隗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帅也。唯王所择。”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士开路。”

  ……


   序言
前言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还有许多他使用过的笔名。 
  冯梦龙出生于明万历二年,这时西方世界正值文艺复兴时期,而我们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如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他们以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卓绝的艺术成就,写就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璀璨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因为在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以在我国文学史上留名。在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冯梦龙以七十三岁的高龄去世。这个时期似乎也是当时文人的死亡高峰期,就在这一年前后,有许多文学家,如凌濛初、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阮大钺、王思任、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等,都在战乱中死去。可以说,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式文艺复兴,就这样在清兵的铁蹄下夭折了。
  冯梦龙之所以能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与他的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冯梦龙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江苏苏州)的一个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因为才华出众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吴下三冯”。冯梦龙的兄长冯梦桂是一个画家,冯梦龙的弟弟冯梦熊是太学生(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高级的生员),曾协助冯梦龙治《春秋》,可惜这两人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冯梦龙从小喜好读书,他在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 
  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曾在《麟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他的忘年交王挺则说他:“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他的科举道路十分坎坷,屡试不中,后来在家中著书。因热恋一个叫侯慧卿的歌妓,冯梦龙与生活在苏州的茶坊酒楼之中的下层人民频繁接触,这为他熟悉民间文学提供了手资料。他的《桂枝儿》《山歌》民歌集就是在那时创作的。
  直到崇祯三年,时年五十七岁的冯梦龙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就回了家乡。科举之路的挫折,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他热爱的文学上,他不只爱写诗文,更爱写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尽管他的诗集没有流传下来,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中国留下了一批不朽的文化珍宝。《智囊》就是其中的一本著作。
  《智囊》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其中讲述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智慧故事,辑录了一千多则,是一部反映古人运用智术计谋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奇书。本书中我们撷取了书中一些对现代社会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精华故事,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以启示。


《国学博览:文明的回响与智慧的传承》 引言 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中,中华文明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无不令人惊叹。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的文化融汇,再到宋明理学的哲学探索,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不仅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更是为世界文明贡献的独特力量。《国学博览:文明的回响与智慧的传承》一书,正是为了挖掘、梳理、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身感受古老智慧的魅力,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并从中汲取力量,启迪人生。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籍名目,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立体的、生动的国学知识体系。我们力求在内容编排上,既有宏观的视野,也有微观的细节;既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文化的广度。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元素的深入解读,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华文明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政治智慧、艺术审美、科学精神等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头——先秦诸子与哲学奠基 中华文明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源于先秦时期那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犹如璀璨的群星,照亮了中华文化的夜空。 儒家思想的薪火相传: 孔子,这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伟大思想家,其《论语》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性善论”,强调民本思想,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书将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探讨其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并阐释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深刻启示。 道家思想的超脱与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作者,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为中华文明注入了独特的生命力。他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则以其汪洋恣肆的文笔,在《庄子》中描绘了一个自由翱翔的精神世界,其“逍遥游”的思想,鼓励人们超越功利,追求心灵的自由。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道家思想的独特魅力,理解其“道”的内涵,以及“无为”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 法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权威和国家利益。《韩非子》等著作,对君臣关系、权谋策略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古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思路。本书将探讨法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实践,并反思其对于现代治理的借鉴意义,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墨家思想的兼爱与非攻: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主张节用、尚贤,其思想充满了平等的精神和朴素的理性。《墨子》一书,展现了与儒、道、法截然不同的思想路径,本书将对其进行介绍,探讨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被后世忽视的原因。 名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 除了上述主要学派,本书还将简要介绍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其他重要学派,展现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与活跃,理解其对后世思想文化形成的独特贡献。 第二部分:文明的绽放——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 中华文明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璀璨夺目的文化景象。 汉唐盛世的开放与包容: 汉代,儒学成为官方学说,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儒学思想的成熟与体系化。同时,汉代也吸收了其他文化元素,开启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唐代,更是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其开放包容的胸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通过对汉赋、唐诗等经典作品的解读,展现盛世气象。 宋明理学的理性与形而上: 宋代,面对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儒家学者开始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形成了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于一体的宋明理学。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大家,对“理”与“气”、“心”与“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构建了庞大的哲学体系,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系统梳理理学的发展脉络,解读其核心概念,并探讨其在后世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传承: 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从汉乐府的现实,到唐诗的辉煌,再到宋词的婉约,以及元曲的通俗,中国古代文学形成了辉煌的篇章。本书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词、曲、散文作品,进行赏析,解读其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以及其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人民情感。 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代艺术,如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都蕴含着独特的东方美学。书法追求气韵生动,绘画讲究意境深远,园林艺术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书将通过经典艺术作品的介绍,引导读者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追求和哲学思考。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光辉: 尽管“科技”一词源于近代,但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工程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更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三部分:智慧的传承——历代名家的人生哲学与实践 中华文化不仅仅是理论和思想,更体现在无数先贤的人生智慧和实践之中。 诸子百家的生活智慧: 除了宏大的哲学思想,本书还将关注先秦诸子在生活层面的智慧,例如孔子的待人接物之道,老子的顺应自然之法,庄子的超脱世俗之趣。这些智慧,虽然古老,却能为现代人提供应对生活挑战的启示。 历史名人的处世哲学: 从范蠡的“功成身退”,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苏轼的“旷达乐观”,到王阳明的心学实践,历代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人生哲学,都蕴含着宝贵的人生启示。本书将选取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不同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 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孝道、忠诚、诚信、仁爱、礼仪等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将探讨这些传统美德的内涵,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品德。 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 学习国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本书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炼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例如家国情怀、忧患意识、民族复兴的理想等,帮助读者建立对中华文明更深层次的认同感。 结论 《国学博览:文明的回响与智慧的传承》一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我们希望通过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让读者看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理解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学习国学,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当我们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的生活,当我们将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为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这本《国学博览》,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一次涵养心灵的精神洗礼,一次重塑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尝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买这本书主要是想给孩子找一些课外读物,希望他能从小接触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书果然没让我失望,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中国古代各个领域的经典。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对故事和道理很感兴趣,我常常给他讲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孙子兵法里的那些经典战例,还有诸葛亮的智慧等等,他听得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能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书中的一些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论述,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非常有帮助。而且,我发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对汉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有时候还会主动去查阅不认识的字。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有原文,有翻译,还有一些赏析,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提供不同的阅读体验。我个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能够伴随孩子成长的优秀读物。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国学经典”这个名字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就随手下单了。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古籍,而是将这些看似独立的思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战略思维”和“领导力”的论述所吸引。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各种挑战,而这些古代的智慧,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孙子兵法里提到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在任何竞争环境中都适用。还有那些关于“君臣之道”、“用人之道”的论述,对于管理者来说,更是宝贵的财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看待问题也更加全面和深刻了。它教会我如何从大局出发,如何审时度势,如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对于我这样长期在外工作,很少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应该从它的经典著作入手,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承。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治国之道”的深刻见解所震撼,那些关于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社会的理论,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语言,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哲学韵味。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仿佛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它教会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化解矛盾,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网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它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更加自豪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跨时空对话。每当我翻开它,就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智慧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检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喜欢它那种循循善诱的讲述方式,不像一些枯燥的教科书,它用一种更加生动、更具启发性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道理呈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关于“修身养性”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培养内心的平静,如何做到“宠辱不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焦虑和压力所困扰,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帮助我找回内心的宁静。它教会我如何感恩,如何珍惜,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每次读完,我都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对生活的热爱也更加浓厚。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住了。翻开一看,里面的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读起来非常舒服。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些老祖宗留下的道理,虽然年代久远,但却有着穿越时空的洞察力。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个需求,它收录了大量经典的国学著作,内容包罗万象,从治国安邦的谋略,到修身养性的智慧,再到洞察人心的学问,应有尽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道”的论述,它并非玄之又玄的空谈,而是切实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书中那些关于“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的阐释,让我对人生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魅力,虽然是古文,但配有详细的注释和白话文翻译,使得我这个国学“小白”也能轻松读懂,并且从中获得启发。每次读完一部分,总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觉得自己的格局好像一下子打开了许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