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给艾思奇同志的一封信
同志摘录艾著《哲学与生活》
哲学与生活
相对和—答半呆君
世界观的确立—答青年平君
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答张友仁、瞿鸣皋君等
关于内因论与外因论—答韦尚白君
真理的问题—答朱庸君
认识论上的问题—答黄绍祖君
《哲学讲话》批评的反批评—答何礼容、孙伯成、吴珊诸君
哲学问题四则—答陈文纨、张凄咽等
动物有没有本能—答汪德明君
恋爱的本质是性行为吗—答徐晓云君
非常时的观念形态—答夏士融君
非常时对宗教的态度—答熊宝君
附 录
关于研究哲学应注意的问题
哲学要为实际工作服务
从新哲学所见的人生观
关于哲学教科书的一些问题
论爱国主义
形式与内容—答廖明君
意志自由问题—答许北辰君
中庸观念的分析
艾思奇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它具有深厚的学养和知识积淀,将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其作品深入浅出,《哲学与生活》就是艾思奇Z具代表性的通俗哲学著作,这部作品是艾思奇在上海《读书生活》杂志担任编辑时,收录了这一时期他为回答读者提问而撰写的文章,旨在用通俗语言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些文章中他从“生活”入手,力图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又用这些道理来指导现实的生活,从而让人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曾对此书加以盛赞:“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
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它没有像很多哲学入门书籍那样,上来就列出一堆理论家和主义,而是直接切入生活,用最贴近我们的方式,来揭示哲学的魅力。比如,当它谈到“真理”的时候,不是给你讲什么逻辑学,而是让你去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才是真正可靠的?什么才是我们可以相信的?它让你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寻找答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人是什么”的讨论,它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模板,而是让你去体会,去感受,去认识到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没有告诉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鼓励你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的可能性。书中对于“社会”的探讨也很有意思,它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我们所在的社区,来让你理解社会的本质。它让我们明白,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重要齿轮,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影响着他人,影响着整体。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被动接受。它就像一位良师益友,陪伴着你在哲学的海洋里畅游,并且最终让你成为一个更独立、更深刻的思考者。
评分我之前一直以为哲学是那些大人物在书斋里才能探讨的问题,离我这样的普通人太远了。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本“哲学说明书”,把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拆解成我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并且用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解释。比如,书中关于“矛盾”的讨论,作者不是直接丢给你一个抽象的定义,而是通过解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来让你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这种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轻松地吸收知识,并且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介绍,而是强调了哲学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它鼓励我们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且勇于去改变那些不合理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我们个体虽然渺小,但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仍然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去推动社会的进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懵懵懂懂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世界的本质,并且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简洁而又不失深度,纯净的白色背景上,一行字迹优雅的“哲学与生活”,仿佛在轻轻地召唤着读者去探索那隐藏在日常琐碎背后的深刻哲理。我一直对哲学抱有好奇,但又总觉得它高深莫测,遥不可及,像是象牙塔里的理论,与我的生活似乎毫无关联。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那些熟悉的词汇,那些源自生活的例子,瞬间拉近了我与哲学的距离。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从我们最熟悉的“吃穿住行”入手,比如,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我们每个人在不经意间都曾思考过,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一点点地剖析这些哲学命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价值”的探讨,它不是空洞的理论灌输,而是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去思考我们为何而活,为谁而活。那些关于“异化”的章节,让我对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存在的迷茫和失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我们并非孤单的个体,而是身处一个普遍的哲学困境之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能够以一种更广阔、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久违的,也是无比珍贵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接地气”。书名《哲学与生活》,已经预示了它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当我真正翻阅起来,更是印证了我的想法。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基础的哲学概念,比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但他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的,就像在和朋友聊天一样。比如,他会用买菜、看电影、人际交往这些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来举例,让你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哲学!”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意识”的讨论,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意识是什么,而是让你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你的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你的行为的。书中还探讨了“自由意志”的问题,这让我开始反思,我所做的每一个选择,真的是我自主的决定吗?还是受到了某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反思的过程,虽然会带来一些困惑,但同时也非常有益,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个学派,而是杂糅了多种哲学思想,但又恰到好处地提炼出了最精华的部分,并且都围绕着“如何更好地生活”这个主题展开。它不是在教你成为哲学家,而是在教你如何用哲学的思维去生活,去理解生活,去享受生活。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哲学不应该只是少数精英的智力游戏,而应该能够触及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能够指引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去介绍康德、黑格尔那些佶屈聱牙的理论体系,而是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融入到 everyday life 的叙事中。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我们如何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如何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如何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力量。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社会分工”的例子,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这种分工如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对我们社会运作方式的一种深刻洞察。更让我触动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强调了哲学对于指导我们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思考,去批判性地看待信息,而不是盲目接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能力显得尤为可贵。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刻思考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社会,并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