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文化通考(精)

东夷文化通考(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富祥 编
图书标签:
  • 东夷
  • 文化
  • 历史
  • 古代文明
  • 民族
  • 考古
  • 中国古代史
  • 东亚
  • 文化研究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
ISBN:9787532549344
商品编码:26329129431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8-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东夷文化通考(精)
  • 作者:张富祥
  • 定价:68
  • 出版社:上海古籍
  • ISBN号:978753254934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8-11-01
  • 印刷时间:2008-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701
  • 字数:518千字

编辑推荐语

古代文献中,一般统称生活于山东及邻境一带的古部族为夷。本书从文化角度切入,并运用历史学、文字学、考古人类学等考证方法,研究和探讨了东夷文化的远源和近源,及其文明初兴、分化融合、与夏、商文化的异同,乃至转型期的东夷与文化等问题。探赜索隐,推陈出新,“点”、“面”结合,自成系统。可弥补当前学界东夷文化研究的缺罅。

作者简介

张富祥,山东沂源人,1950年生。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任教于山东师范大火学历史系,1993年晋升副教授,现为该校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出版有古籍整理专著《麟台故事校证》、《南宋馆阁录·续录》,著有《宋代文献学散沦》、《海岱文化史话》,主撰及参撰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史、历史文选等教材多种,累计发表中国文化史、文献学等方面的论文六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东夷非“夷”——东夷文化引论
 一 “东夷”释名
 二 东夷文化界说
 三 古夷人的生态环境
 四 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
 五 东夷文化与齐鲁文化
 六 新史料·新课题
第二章 创辟历程——东夷文化的远源和近源
 一 沂源猿人与海岱旧石器文化
  1.沂源猿人与南洼洞遗存¨
  2.海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二 沂沭、汶泗细石器文化
  1.遗址、地点和特征
  2.文化内涵分析
 三 后李文化
  1.命名与特征
  2.社会性质与生产关系
 四 北辛文化
  1.北辛类型
  2.苑城类型与大伊山类型
  3.白石类型
 五 早期大汶口文化
  1.大汶口文化
  2.早期大汶口文化的地方类型
  3.墓葬·婚姻·社会形态
第三章 文明初兴——太昊、少昊时代的东夷文化
 一 太昊、少吴时代——兼论太昊、少昊与炎黄的关系及东夷族的形成问题
  1.太昊、少昊传说
  2.二昊名号的起源
  3.“扶桑”的原初地望与两集团的变迁
  4.太昊、少昊与炎、黄的关系
  5.海岱历史文化区与东夷族的形成
 二 少昊集团的鸟图腾机制和部落组织结构
  1.鸟图腾崇拜与“鸟夷”
  2.少昊“鸟官”系统及其部落组织结构
  3.燕-凤形象与相关语音文化丛
  4.鸟卧腾柱及其它
 三 农耕文化与经济生活
  1.居处特征
  2.经济基础
  3.制陶工艺
  4.制玉及骨、角、牙器
  ……
第四章 分化融合——“五帝”时代的东夷文化
第五章 华夏同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
第六章 商夷东兴——商文化与东夷文化
第七章 齐鲁新变——西周转型期的东夷及其文化
后记


《东夷文化溯源:古老东方文明的脉络与传承》 本书深入探究东夷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华文明乃至东亚文化圈中的深远影响。本书不包含《东夷文化通考(精)》一书的任何内容,而是以全新的视角,通过对大量考古发现、传世文献的梳理与解读,力图勾勒出东夷文化丰富而复杂的图景。 第一章:东夷之名溯源与地理范畴 本章首先追溯“东夷”这一称谓的源起,探讨其在先秦古籍中的不同含义与演变。我们将考察“夷”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境,并结合考古学上的发现,界定古代东夷大致的地理分布范围。这不仅包括黄海沿岸,鲁、淮、徐、齐等广大地区,还可能触及更广阔的东亚区域。通过对早期地名、方国名称的考证,我们将为读者勾勒出东夷文化发展的主要地域脉络。 第二章:史前东夷的曙光——文化遗存的解读 本章将聚焦于东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重点剖析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如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尤其是其中的蛋壳陶文化、黑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文化在陶器制作、玉器工艺、房屋建筑、墓葬习俗等方面的独特成就。例如,精美绝伦的蛋壳陶,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技艺,也可能折射出社会阶层分化和宗教信仰的演变。通过对比不同遗址的特点,我们将探讨这些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是否可能构成早期东夷部族的不同分支。 第三章:青铜时代的东夷——王权的确立与文明的交融 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东夷地区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形态。本章将重点关注殷商时期及西周早期,东夷在这一时期的地位与作用。我们将探讨商王朝与东夷各部族之间的关系,如战争、朝贡、通婚等,分析东夷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同时,我们也关注东夷文化在青铜器、甲骨文等方面的独特表现,以及它与中原文明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例如,东夷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某些商代甲骨文中对东夷的记载,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章:诸子百家与东夷思想——文化传承的印记 本章将目光投向春秋战国时期,探讨东夷地区在思想文化上的重要贡献。我们将分析儒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中,可能受到东夷思想或人物影响的方面。例如,孔子及其门人对东夷文化的重视,如对“郁郁乎文哉,吾从公”的推崇,以及对东夷地区风俗习惯的关注。我们还将考察东夷地区是否存在独立的思想流派,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原思想碰撞、交流,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整体。 第五章:东夷的信仰与祭祀——神灵、祖先与自然崇拜 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深入探讨东夷族群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我们将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分析东夷族人所崇拜的神灵体系,可能包括自然神、祖先神、生殖神等。通过对祭祀遗址、祭祀器具的解读,我们将了解其祭祀的方式、仪式和目的。例如,玉帛祭祀、血祭等,以及这些祭祀活动在维护社会秩序、凝聚族群认同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六章:东夷的艺术与工艺——精湛技艺的辉煌 东夷族群在艺术和工艺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本章将详细介绍东夷在制陶、玉器、青铜器、纺织、绘画等领域的杰出表现。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器物实例,分析其造型、纹饰、工艺特点,展现东夷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例如,大汶口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商周时期东夷地区出土的精美玉器,都充分体现了东夷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第七章:东夷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族群的日常图景 本章将侧重于展现东夷族群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日常生活图景。通过对聚落形态、房屋建筑、饮食习惯、服饰鞋履、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将力求描绘出一幅生动而真实的东夷社会生活画卷。例如,早期聚落的规模与布局,反映了其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墓葬规格的差异,可能暗示着社会阶层的存在。 第八章:东夷与周边文化的互动——交流、碰撞与融合 任何一种文明的形成都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互动。本章将分析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朝鲜半岛文化、日本文化等周边区域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将通过考古证据和文献记载,探讨东夷文化如何影响周边地区,又如何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从而展现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例如,东夷文化对日本绳纹文化、弥生文化的影响,以及东夷族群向海外的迁徙与传播。 第九章:东夷文化传承与演变——中华文明的深层基因 本章将总结东夷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东夷文化在语言、姓氏、习俗、哲学思想等多个层面上,如何融入中华文明的基因,并延续至今。东夷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华夏文化相互激荡、融合,共同塑造了今日中华文明的多元格局。通过对历史的回溯,我们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丰富性与博大精深。 结语: 《东夷文化溯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东夷文化的窗口。通过细致的研究和严谨的论证,本书希望能激发读者对古老东方文明的兴趣,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本书所探讨的内容,是基于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再解读,力求呈现一个鲜活、立体、富有生命力的东夷文化形象。

用户评价

评分

《东夷文化通考(精)》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精”字所在。从装帧设计到排版印刷,无不体现出出版方的用心。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精”,体现在作者对于东夷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者在引述史料时,常常会旁征博引,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力求达到最精准的阐释。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东夷地区考古发现的梳理和解读。这些考古成果是了解古代文明最直接的证据,而作者能够将这些冰冷的器物、遗址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构建出完整的文化图景,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与作者一同挖掘历史的真相。书中对于玉器、陶器、青铜器等物质文化的研究,让我对东夷先民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初读《东夷文化通考(精)》,我便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域或某个朝代的狭隘范畴,而是将东夷文化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宏大的视野,使得东夷文化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古代文明相互影响、共同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于东夷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的探讨,尤为引人入胜。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往往是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质最深刻的体现。我在这部分内容中,看到了东夷先民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生命起源的追问,以及他们所构建的独特宇宙观。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富含人文关怀,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

评分

这是一部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的著作。在《东夷文化通考(精)》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于东夷文化研究的赤诚之心和严谨态度。书中对于东夷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让我对“夷”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话题时,表现出的审慎和客观,也令人钦佩。整本书的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读来不至于感到晦涩难懂。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极具价值的知识汲取之旅,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根脉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次有幸拜读了《东夷文化通考(精)》,虽然书中内容博大精深,但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抱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更倾向于从一个更宏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分享我的感受。首先,这本书在梳理东夷文化脉络时,所展现的严谨考据和细致入微的论述,让我对这片古老土地上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堆砌史料,更是在历史的碎片中,努力还原一个鲜活、多元的东夷世界。书中所描绘的东夷先民的社会结构、生活习俗、精神信仰,都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他们的时代。尤其是关于东夷各部族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和塑造了后来的华夏文明,这部分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每一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东夷文化通考(精)》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探索。作者在行文中,并非枯燥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文化现象娓娓道来。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于古老的部落,聆听先民的歌谣,感受他们的生活气息。书中关于东夷族群迁徙、分布及其社会组织形态的论述,让我对这个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族群有了立体而鲜活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东夷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作者展现了其独到的见解。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