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绣口开余光中自述台湾诗人文学家乡愁作者写给未来的你赏析诗歌散文龙应台董桥荐的人生心灵

F4绣口开余光中自述台湾诗人文学家乡愁作者写给未来的你赏析诗歌散文龙应台董桥荐的人生心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F4
  • 绣口开余光中
  • 台湾诗人
  • 文学家
  • 乡愁
  • 诗歌赏析
  • 散文
  • 龙应台
  • 董桥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春波碧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23419
商品编码:26539318302
丛书名: 绣口一开 余光中自述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本书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自述性散文、师友交游、自述性质的序言及后记等几部分,对进步了解余光中先生生平有定的价值与意义。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的诗歌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个文化符号。


辑 生命的足迹——自述性散文
记忆像铁轨样长……………………………………………………… 3
九九重九,究竟多久?…………………………………………………12
两张地图,本相簿……………………………………………………16
思蜀………………………………………………………………………23
黄河掬…………………………………………………………………34
金陵子弟江湖客…………………………………………………………38
我的写作经验……………………………………………………………51
六千个日子………………………………………………………………55
四窟小记…………………………………………………………………68
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 …………………………………………………72
从古典诗到现代诗——但觉高歌有鬼神 焉知饿死填沟壑… …………………………79
焚鹤人……………………………………………………………………89
我的四个假想敌…………………………………………………………99
日不落家……………………………………………………………… 105
宛在水中央…………………………………………………………… 113
在水之湄……………………………………………………………… 115
望乡的牧神…………………………………………………………… 117
地图…………………………………………………………………… 131
轮转天下……………………………………………………………… 138
书斋·书灾…………………………………………………………… 146
假如我有九条命……………………………………………………… 153

二辑 朝拜缪斯的长征——师友交游
记弗罗斯特…………………………………………………………… 159
石城之行……………………………………………………………… 165
十七个诞辰………………………………………………………… 172
送思果………………………………………………………………… 191
爱弹低调的高手——远悼吴鲁芹先生… …………………………………………… 194
沙田七友记…………………………………………………………… 201
前言……………………………………………………………… 201
宋淇(笔名林以亮)… …………………………………………… 202
高克毅(笔名乔志高)… ………………………………………… 204
蔡濯堂(笔名思果)… …………………………………………… 205
陈之藩…………………………………………………………… 209

      二女幼珊在港参加侨生联考,以志愿分发台大外文系。听到这消息,我松了口气,从此不必担心四个女儿通通嫁给广东男孩了。我对广东男孩当然并无偏见,在港六年,我班上也有好些可爱的广东少年,颇讨老师的欢心,但是要我把四个女儿全都让那些“靓仔”、“叻仔”掳掠了去,却舍不得。不过,女儿要嫁谁,说得洒脱些,是她们的自由意志,说得玄妙些呢,是因缘,做父亲的又何必患得患失呢?何况在这件事上,做母亲的往往位居要冲,自然而然成了女儿的亲密顾问,甚至亲密战友,作战的对象不是男友,却是父亲。等到做父亲的惊醒过来,早已腹背受敌,难挽大势了。

      在父亲的眼里,女儿可爱的时候是在十岁以前,因为那时她完全属于自己。在男友的眼里,她可爱的时候却在十七岁以后,因为这时她正像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心向外了。父亲和男友,先天上就有矛盾。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的缺点就是会长大,除非你用急冻术把她久藏,不过这恐怕是违法的,而且她的男友迟早会骑了骏马或摩托车来,把她吻醒。我未用太空舱的冻眠术,任时光催迫,日月轮转,再揉眼时,怎么四个女儿都已依次长大,昔日的童话之门砰地关,再也回不去了。四个女儿,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简直可以排成条珊瑚礁。珊珊十二岁的那年,有次,未满九岁的佩珊忽然对来访的客人说:

      “喂,告诉你,我姐姐是个少女了!”在座的大人全笑了起来。

      曾几何时,惹笑的佩珊自己,甚至幼稚的季珊,也都在时光的魔杖下,点化成“少女”了。冥冥之中,有四个“少男”正偷偷袭来,虽然蹑手蹑足,屏声止息,我却感到背后有四双眼睛,像所有的坏男孩那样,目光灼灼,心存不轨,只等时机到,便会站到亮处,装出伪善的笑容,叫我岳父。我当然不会应他。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我像棵果树,天长地久在这里立了多年,风霜雨露,样样有份,换来果实累累,不胜负荷。而你,偶尔过路的小子,竟然伸手就来摘果子,活该蟠地的树根绊你跤!

       而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自动落入行人手中的样子。

       树怪行人不该擅自来摘果子,行人却说是果子刚好掉下来,给他接着罢了。这种事,总是里应外合才成功的。当初我自己结婚,不也是有位少女开门揖盗吗?“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说得真是不错。不过彼时也,此时也。同个人,过街时讨厌汽车,开车时却讨厌行人。现在是轮到我来开车。

       好多年来,我已经习于和五个女人为伍,浴室里弥漫着香皂和香水气味,沙发上散置皮包和发卷,餐桌上没有人和我争酒,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戏称吾庐为“女生宿舍”,也已经很久了。做了“女生宿舍”的舍监,自然不欢迎陌生的男客,尤其是别有用心的类。但是自己辖下的女儿,尤其是前面的三位,已有“不稳”的现象,却令我想起叶芝的句诗 :

       切已崩溃,失去重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不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学医还是学文,迟早会从我疑惧的迷雾里显出原形,走上前来,或迂回曲折,嗫嚅其词,或开门见山,大言不惭,总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对不起,从此领去。无形的敌人可怕,何况我在亮处,他在暗里,又有我家的“内奸”接应,真是防不胜防。只怪当初没有把四个女儿及时冷藏,使时间不能拐骗,社会也无由污染。现在她们都已大了,回不了头 ;我那四个假想敌,那四个鬼鬼祟祟的地下工作者,也都已羽毛丰满,什么力量都阻止不了他们了。先下手为强,这件事,该乘那四个假想敌还在襁褓的时候,就予以解决的。至少美国诗人纳许(Ogden Nash,九○二—九七)劝我如此。他在首妙诗《由女婴之父唱的歌》(Song to Be Sung by the Father of Infant FemaleChildren)之中,说他生了女儿吉儿之后,惴惴不安,感到不知什么地方正有个男婴也在长大,现在虽然还浑浑噩噩,口吐白沫,却注定将来会抢走他的吉儿。于是做父亲的每次在公园里看见婴儿车中的男婴,都不由神色变,暗暗想道:“会不会是这家伙?”想着想着,他“杀机徒萌”(My dreams,I fear,are infanticiddle),便要解开那男婴身上的别针,朝他的爽身粉里撒胡椒粉,把盐撒进他的奶瓶,把沙撒进他的菠菜汁,再扔头优游的鳄鱼到他的婴儿车里陪他游戏,逼他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而去,去娶别人的女儿。足见诗人以未来的女婿为假想敌,早已有了前例。

不过切都太迟了。当初没有当机立断,采取非常措施,像纳许诗中所说的那样,真是大失策。如今的局面,套句史书上常见的话,已经是“寇入深矣!”女儿的墙上和书桌的玻璃垫下,以前的海报和剪报之类,还是披头,拜丝,大卫·凯西弟的形象,现在纷纷都换上男友了。至少,滩头阵地已经被入侵的军队占领了去,这仗是必败的了。记得我们小时,这类的照片仍被列为机密要件,不是藏在枕头套里,贴着梦境,便是夹在书堆深处,偶尔翻出来神往番,哪有这么二十四小时眼前供奉的?

       这批形迹可疑的假想敌,究竟是哪年哪月开始入侵厦门街余宅的,已经不可考了。只记得六年前迁港之后,攻城的军事便换了批口操粤语的少年来接手。至于交战的细节,就得问名义上是守城的那几个女将,我这位“昏君”是再也搞不清的了。只知道敌方的炮火,起先是瞄准我家的信箱,那些歪歪斜斜的笔迹,久了也能猜个七分 ;继而是集中我家的电话,“落脚点”就在我书房的背后。我的文苑就是他们的沙场,夜之间,总有几十次脑震荡。那些粤音平上去入,有九声之多,也令我难以研判敌情。现在我带幼珊回了厦门街,那头的广东部队轮到我太太去抵挡,我在这头,只要留意台湾健儿,任务就轻松多了。

      信箱被袭,只如战争的默片,还不打紧。其实我宁可多情的少年勤写情书,那样至少可以练习作文,不致在视听教育的时代荒废了中文。可怕的还是电话中弹,那串串警告的铃声,把战场从门外的信箱扩至书房的腹地,默片变成了身历声,假想敌在实弹射击了。更可怕的,却是假想敌真的闯进了城来,成了有血有肉的真敌人,不再是假想了好玩的了,就像军事演习到中途,忽然真的打起来了样。真敌人是看得出来的。在某女儿的接应之下,他占领了沙发的角,从此两人呢喃细语,嗫嚅密谈,即使脉脉相对的时候,那气氛也浓得化不开,窒得全家人都透不过气来。这时几个姐妹早已回避得远远的了,任谁都看得出情况有异。万敌人留下来吃饭,那空气就更为紧张,好像摆好姿势,面对照相机般。平时鸭塘般的餐桌,四姐妹这时像在演哑剧,连筷子和调羹都似乎得到了消息,忽然小心翼翼起来。明知这僭越的小子未必就是真命女婿(谁晓得宝贝女儿现在是十八变中的几变呢?),心里却不由自主升起股淡淡的敌意。也明知女儿正如将熟之瓜,终有天会蒂落而去,却希望不是随眼前这自负的小子。

      当然,四个女儿也自有不乖的时候,在恼怒的心情下,我就恨不得四个假想敌赶快出现,把她们统统带走。但是那天真要来到时,我定又会懊悔不已。我能够想象,人生的两大寂寞,是退休之日,是小的孩子终于也结婚之后。宋淇有天对我说 :“真羡慕你的女儿全在身边!”真的吗?至少目前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羡之处。也许真要等到小的季珊也跟着假想敌度蜜月去了,才会和我存并坐在空空的长沙发上,翻阅她们小时的相簿,追忆从前,六人车长途壮游的盛况,或是晚餐桌上,热气蒸腾,大家共享的灿烂灯光。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这么想,又希望那四个假想敌,那四个生手笨脚的小伙子,还是多吃几口闭门羹,慢点出现吧。

      袁枚写诗,把生女儿说成“情疑中副车”;这书袋掉得很有意思,却也流露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照袁枚的说法,我是连中了四次副车,命中率够高的了。余宅的四个小女孩现在变成了四个小女人,在假想敌环伺之下,若问我择婿有何条件,时倒恐怕答不上来。沉吟半晌,我也许会说:

“这件事情,上有月下老人的婚姻谱,谁也不能窜改,包括韦固,下有两个海誓山盟的情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凭什么要逆天拂人,梗在中间?何况终身大事,神秘莫测,事先无法推理,事后不能悔棋,就算交给廿世纪的电脑,恐怕也算不出什么或然率来。倒不如故示慷慨,伪作轻松,博个开明父亲的美名,到时候带颗私章,去做主婚人就是了。”

       问的人笑了起来,指着我说 :“什么叫作‘伪作轻松’?可见你心里并不轻松。”我当然不很轻松,否则就不是她们的父亲了。例如人种的问题,就很令人烦恼。万女儿发痴,爱上个耸肩摊手口香糖嚼个不停的小怪人,该怎么办呢?在理性上,我愿意“有婿无类”,做个大大方方的世界公民。但是在感情上,还没有大方到让个臂毛如猿的小伙子把我的女儿抱过门槛。现在当然不再是“严夷夏之防”的时代,

       但是任单纯的家庭扩充成个小型的联合国,也大可不必。问的人又笑了,问我可曾听说混血儿的聪明超乎常人。我说 :“听过,但是我不希罕抱个天才的‘混血孙’。我不要个天才儿童叫我,我要他叫我外公。”问的人不肯罢休 :“那么省籍呢?”“省籍无所谓。”我说,“我就是苏闽联姻的结果,还不坏吧?当初我母亲从福建写信回武进,说当地有人向她求婚。娘家大惊小怪,说‘那么远!怎么就嫁给南蛮!’后来娘家发现,除了言语不通之外,这位闽南姑爷并无可疑之处。这几年,广东男孩锲而不舍,对我家的压力很大,有天闽粤结成了秦晋,我也不会感到意外。如果有个台湾少年特别巴结我,其志又不在跟我谈文论诗,我也不会怎么为难他的。至于其他各省,从黑龙江直到云南,口操各种方言的少年,只要我女儿不嫌他,我自然也欢迎。”

      “那么学识呢?”

      “学什么都可以。也不定要是学者,学者往往不是好女婿,更不是好丈夫。只有点 :中文必须精通。中文不通,将祸延吾孙!”

       客又笑了。“相貌重不重要?”他再问。

      “你真是迂阔之至!”这次轮到我发笑了。“这种事,我女儿自己会注意,怎会要我来操心?”

笨客还想问下去,忽然门铃响起。我起身去开大门,发现长发乱处,又个假想敌来掠余宅。

九八○年九月于厦门街

  套装好书 精心搭配  
套装优惠价
67.00
套装优惠价
36.00
套装优惠价
62.40
套装优惠价
69.80
套装优惠价
108.00
套装优惠价
68.90
套装优惠价
80.00
套装优惠价
34.80
套装优惠价
52.00


《光影交织下的时代侧影:战后台湾文化图景的多元探索》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作家的创作自述或其代表作品的深入解读,而是以一个更为宏大和多元的视角,重新审视战后台湾,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世纪之交,在剧烈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碰撞中所呈现出的独特文学景观与知识分子群像。全书采取“侧写”与“并置”的手法,通过对一系列重要文化事件、地域精神的考察,以及对多位关键作家的创作主题、美学追求的比较分析,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立体的台湾文化发展脉络图。重点探讨了“乡土文学”的兴起到转向、“现代主义”的自觉与困境,以及“全球化”语境下台湾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复杂挣扎。全书旨在呈现一个“复调”的时代,而非单一的“主旋律”叙事。 --- 第一部分:地域的重量与时代的脉搏——战后初期到乡土文学的勃兴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战后台湾文学在“戒严”体制下艰难的生长过程。我们不讨论特定诗人的个体回忆,而是聚焦于“地域书写”这一集体性的文化任务。 1. 废墟上的重建与语言的断裂: 首先考察了战后初期,知识分子如何面对被日本殖民经验和国民政府迁台带来的文化断裂。重点分析了“现代派”与“创世纪”诗群在形式探索上的努力,但着眼点不在于他们的具体作品,而是他们如何试图建立一种“现代性”的语言体系,以区别于前一个时代的审美规范。这部分讨论了语言的“移植性”与“本土性”之间的张力。 2. 土地的呼唤与社会写实的回潮: 随后,本书将笔触转向了七〇年代风起云涌的“乡土文学论战”。此处的讨论核心是:这场论战的背后,是知识分子对“人民性”和“社会责任”的再确认。我们通过对当时文学评论界、知识分子圈层中关于“为谁写作”“如何描写底层人民”的争论进行梳理,探讨了“乡土”概念在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演变轨迹——从早期的社会批判,到后期知识分子对这种批判性可能带来的简化和教条化的反思。此处的分析旨在展示论战的复杂性,而非对某一位论者的立场进行盖棺定论。 3. 知识分子的出走与沉默的年代: 此外,本章还会触及知识分子在特定政治高压下,“在场”与“缺席”的辩证关系。探讨了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向内收缩,转向个人心灵探索或美学实验,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压抑,这并非是对“乡愁”主题的直接个人化解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策略”——在无法进行宏大叙事时,如何维持文学精神的独立性。 ---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追寻与美学的转向——从都市书写到跨文化视野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台湾文学在挣脱单一社会批判模式后,向更广阔的现代主义美学和个体经验的深化探索。 1. 现代主义的成熟与“都市病”的文本化: 本书探讨了八〇年代文学对“都市空间”的密集关注。这不是简单地描绘城市生活,而是将其视为承载现代个体焦虑、异化、精神迷失的“容器”。分析重点在于作家们如何运用意识流、象征主义、碎片化叙事等西方现代主义技巧,来处理台湾社会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心理冲击,着重于“形式的自觉性”如何成为抵抗意义空洞化的手段。 2. 身体、情欲与边缘书写群体的崛起: 本章分析了文学中“身体书写”的爆发性增长。这种书写超越了传统的道德评判,成为探究权力、性别规训与个体解放的场域。我们探讨了女性书写、酷儿书写等边缘化声音的登场,它们如何挑战主流的“传统家庭叙事”和“民族国家叙事”,构建了多维度的“他者”经验。这部分对比了不同性别和身份的作家,如何在不诉诸个人回忆录的情况下,通过虚构实践来解构既有的社会框架。 3. 跨越边界的文化对话: 随着台湾社会开放,知识分子开始主动介入全球思潮。本部分考察了台湾文学如何回应后殖民理论、后结构主义等思潮,以及如何与香港、东南亚等地的华人文学进行对话。这里的关注点是“文化策略的全球化”,即台湾的知识生产如何在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中定位自身,并学习吸收外来的批判工具,而非仅仅是感怀过去。 --- 第三部分:身份的流变与书写的回声——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世纪之交,探讨在“本土化”和“全球化”双重拉力下的文化状态。 1. “去中心化”的叙事尝试: 分析了在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文学叙事开始出现“去中心化”的趋势。作家们不再热衷于构建单一的“台湾主体”,而是转向对“族群混杂性”、“移民记忆”的挖掘。这是一种对单一“乡愁”的解构,是对“多元身份的并存”的文学回应。探讨了不同族群背景的作家(如原住民书写、客家书写)如何运用文学介入公共领域,挑战单一历史叙事。 2. 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与“论述”的责任: 本书不会罗列任何作家的“人生感悟”,而是聚焦于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关头所承担的“论述责任”。在信息爆炸与文化消费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家和评论家如何保持其批判的锐度?探讨了“文学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行动,在社会议题辩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在商业化压力下维护文学严肃性的探讨。 3. 文学形式的再实验与未来书写的可能: 最后,本章对世纪之交的文学实验性进行了总结,如非虚构写作的回归、网络媒介对传统文本形态的冲击等。这部分不是对任何特定作家的创作阶段作总结,而是对“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器官”在世纪更迭时期的适应性与韧性进行宏观观察,探讨其在新的传播媒介与文化需求下可能发生的形态转变,保持一种开放性的、对未来文学可能性的展望。 --- 结语: 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广阔的、侧重于文化场域动态的阅读框架,用以理解战后台湾文学的复杂性、张力与演变路径。它不是一部关于“谁说了什么”的传记或作品精选集,而是关于“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社会结构、语言危机和身份认同时,是如何进行文学操作和文化定位的”的深度考察。全书强调不同思潮、不同地域书写之间的互动、碰撞与张力,从而还原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多声部的时代侧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份惊喜,是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它并非那种干巴巴的文学评论集,而是仿佛一位老友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温情和智慧,他/她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方式,将那些深邃的文学理念和情感内涵,化为一股股暖流,缓缓地注入读者的心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乡愁”的探讨,那是一种复杂而又普遍的情感,它不只是对故土的思念,更是对过往时光、对自我身份的追溯。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形象的描绘,将这种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回忆的场景之中,与作者一同感受那份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眷恋。书中的诗歌和散文赏析,也绝非简单的分析堆砌,而是带着作者的个人体悟和独特见解,仿佛开启了一扇扇通往作者内心世界的窗户。他/她能够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文字深处的细微情感,并将其用通俗易懂却又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读来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原来那些曾经读过的文字,竟还有如此丰富的层次和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展现的文学成就,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人生智慧。作者在分享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袒露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这种真诚的分享,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写给未来的你”这一部分的论述所打动。这不仅仅是对年轻一代的寄语,更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反思和期许。作者在其中探讨了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初心,如何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如何在跌倒后重新站起。这些思考,既有来自文学作品的启迪,也有来自生活本身的沉淀,充满了过来人的经验和智慧。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对照自己的生活,感悟良多。这不仅仅是一本阅读的书,更是一本陪伴自己成长的书。作者的文字,像是一位人生导师,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引导着我们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意义,去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评分

收到这本《F4绣口开余光中自述台湾诗人文学家乡愁作者写给未来的你赏析诗歌散文龙应台董桥荐的人生心灵》,我真的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好奇这位“F4”到底是谁,又为何能被冠以“绣口一开”的美誉,更不用说余光中、龙应台、董桥这些闪耀的名字,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诗歌、散文、乡愁以及人生哲思的盛宴。翻开的第一感觉,就是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香气淡淡地飘散开来,让人立刻沉浸在这种阅读的仪式感中。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没有过于花哨的图案,而是选择了沉静的色调和简洁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艺术气息。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艺术,似乎在邀请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满那些未被描绘的部分,就像诗歌的魅力一样,留有无限的解读空间。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的文学界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能够用文字触动人心的大家们。从标题来看,这本书似乎集合了他们的智慧与情感,通过“自述”和“赏析”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而细腻的文学图景。我期待着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独属于台湾的乡愁,那种在漂泊中寻找根源的情感,以及那些关于人生、关于梦想、关于成长的深刻思考。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几位文学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极其细腻和尊重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余光中、龙应台、董桥等人的思想精髓。通过“自述”和“赏析”,我得以窥见他们创作的源泉,理解他们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哲学。作者对于余光中文学成就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她能够精准地把握余光中诗歌中那份磅礴的气势与婉约的情感,以及其文字中那份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怀。而对于龙应台的赏析,则让我看到了她文字中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以及她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董桥先生的文字,更是如珠似玉,作者的解读也同样精彩,让我领略到他文字中那种温润如玉的古典韵味,以及他对生活细节的独特体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这些大师们的思想和情感,以一种更加生动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我对这些名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情感的传递上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春风拂面,轻柔地触动心弦;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激荡起深刻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度湿润了眼眶,又几度会心地笑了。那种对乡愁的描绘,是如此的真实和动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我想起了那些关于家、关于亲人的温暖回忆。而作者对于人生困境的探讨,更是充满了力量和希望,他/她用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拥抱生活中的挑战,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书中的很多段落,我都忍不住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迷茫,也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我从中汲取了力量,也获得了慰藉。这不仅仅是一本阅读的书,更是一本能够陪伴我走过人生不同阶段的书,一本能够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我温暖和启迪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