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4-3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正版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4-3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李约瑟,汪受琪 著
图书标签:
  • 李约瑟
  • 中国科学技术史
  • 科学史
  • 土木工程
  • 航海技术
  • 中国古代科技
  • 科技史
  • 历史
  • 工程技术
  • 航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24224
商品编码:2663502293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8-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4-3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作者 (英)李约瑟,汪受琪
定价 485.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224224
出版日期 2008-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2.120Kg

   内容简介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四卷 物理学及相关技术 第三分册 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POD产品说明:1. 本产品为按需印刷(POD)图书,实行先付款,后印刷的流程。您在页面购买且完成支付后,订单转交出版社。出版社根据您的订单采用数字印刷的方式,单独为您印制该图书,属于定制产品。2. 按需印刷的图书装帧均为平装书(含原为精装的图书)。由于印刷工艺、彩墨的批次不同,颜色会与老版本略有差异,但通常会比老版本的颜色更准确。原书内容含彩图的,统一变成黑白图,原书含光盘的,统一无法提供光盘。3. 按需印刷的图书制作成本高于传统的单本成本,因此售价高于原书定价。4. 按需印刷的图书,出版社生产周期一般为15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除外)。请您耐心等待。5. 按需印刷的图书,属于定制产品,不可取消订单,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的书名完全不同于您提供的《正版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4-3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 图书名称:《失落的文明之光: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500年地中海世界的科技变迁与社会重塑》 第一部分:导论——十字路口上的地中海文明 引言:文明的交汇与技术的拉锯 本书聚焦于公元前一千年伊始至中世纪晚期(约公元1500年)这一关键历史断层中,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所经历的科技、思想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地中海不再仅仅是贸易的动脉,更是不同文明——古希腊的理性遗产、古罗马的工程实用主义、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与发展、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创新高峰,以及最终欧洲文艺复兴的萌芽——相互碰撞、借鉴与重塑的熔炉。 我们旨在探讨,在缺乏单一、集中式权力机构持续推进大规模工程项目的背景下,技术的传播、知识的保存与地方性适应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一广阔地理区域的物质文化和社会形态。 方法论概述:超越疆界的历史叙事 本书突破了传统上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技术史叙事,强调跨文化交流在技术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主要依据考古学证据、手稿残片、贸易记录以及当代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重构古代和中世纪工程师、工匠与学者的实践网络。我们尤其关注技术知识的“去中心化”特性,即技术往往在具体的地域需求中萌芽,而非单纯依赖于宫廷或学院的资助。 第二部分:古老智慧的延续与重构(公元前1000年 – 公元500年) 第一章:爱琴海的遗产与罗马的实践 本章深入剖析了从腓尼基人到希腊化时代的航海技术演进。重点考察了船体结构(如穿带技术与龙骨的改良)、风帆系统的优化,以及早期导航工具(如星盘雏形)在爱琴海和东方地中海的实际应用。 随后,我们将分析罗马帝国如何吸收并大规模推广这些技术。罗马的贡献并非完全原创,而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和对基础设施的系统化投入。我们将详细审视罗马供水系统(引水渠、虹吸管)的材料科学(火山灰水泥的配方与耐久性)、道路网的工程标准,以及港口工程中的抛石技术,这些技术保障了帝国的统一与经济循环。 第二章:材料的革命与地方性适应 聚焦于地中海沿岸的金属冶炼技术,特别是铁器在农业工具和军事装备中的普及。我们比较了伊比利亚半岛与安纳托利亚的矿石开采与提纯工艺的差异。同时,本章也探讨了玻璃制造技术,从埃及的早期技术到罗马帝国晚期玻璃吹制的成熟,以及这种材料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建筑装饰中发挥作用。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断裂与转型(公元500年 – 公元1200年) 第三章:拜占庭的遗产与伊斯兰的崛起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瓦解,地中海的科技重心开始向东转移。本章阐述了拜占庭帝国在君士坦丁堡如何保存并系统化地整理了希腊和罗马的工程文献,尤其是在军事工程和建筑装饰方面的成就(如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技术)。 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伊斯兰世界的科技爆炸。重点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北非的学者如何吸收了印度数字系统和希腊几何学,并将其应用于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的精密化、诺亚水车的设计)和天文观测设备(如先进的星盘)。我们强调了伊斯兰世界在化学(蒸馏技术)和光学(透镜制作的早期探索)方面的原创性贡献,这些技术如何通过西西里和安达卢西亚传播到欧洲。 第四章:西欧的缓慢复苏与技术本土化 本章研究了公元9世纪后,西欧在相对隔绝的环境下,技术知识是如何通过修道院和地方领主系统缓慢复苏的。考察了农业技术的改进,例如重型犁(Moldboard Plough)在粘性土壤中的应用及其对人口增长的间接影响,以及水车和风车在磨坊和小型工厂中的普及,这标志着对人力和畜力依赖的初步突破。 第四部分:全球化前夜的交融与爆发(公元1200年 – 公元1500年) 第五章:贸易网络中的知识流动 十字军东征和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热那亚)的崛起,极大地加速了地中海东西两岸的技术交流。本章分析了商业航海技术在这一时期的飞跃:从木材选择、船体设计(如克罗伊帆船Cogs的出现)到导航术的标准化,特别是磁罗盘在远洋航行中的可靠性增强。 此外,我们考察了技术“蓝图”的流动:例如,阿拉伯世界的复杂天文仪器图纸如何被欧洲工匠翻译和复制,以及丝绸、香料贸易背后所依赖的复杂的商业信用和计量体系。 第六章:文艺复兴前夜的技术思想重塑 本章探讨了14至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土壤如何为技术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虽然我们不关注文艺复兴艺术的细节,但重点分析了阿尔伯蒂等思想家如何试图将古典几何学与当代建筑实践相结合,以及早期机械师和工程师(如马里奥·达·菲诺莱)如何开始记录和系统化他们的实践经验,这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方法论基础。 结语:技术的遗产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总结了地中海文明在近两千年间,在技术实践中展现的惊人韧性与适应性。它并非一个单一技术线索的直线发展史,而是一个充满交流、冲突、继承与遗忘的复杂网络。这些技术成就为后来的欧洲工业化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知识储备,证明了在地中海这一狭窄的水域上,人类的智慧曾如何达到令人惊叹的复杂程度。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技术史的视角。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将中国历史简单地看作是政治风云变幻的线性叙事。通过对古代工程、航海技术这些“硬核”实物的考察,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动态的古代社会。那些宏大的宫殿、坚固的城墙、远航的宝船,背后是无数次失败、无数次改进、无数代人的智慧积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那些“人”还原到了历史的中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进步并非只是帝王将相的意志,更是无数普通工匠、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们用双手和头脑共同塑造的结果。它激发了我强烈的探索欲,让我开始关注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非主流”叙事,那种通过物质载体来触摸文明脉搏的体验,是任何纯粹的政治史或哲学史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会让人感到拖沓,也不会因为信息量太大而产生阅读疲劳。他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工程原理,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逻辑清晰的论述,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历史事件转折点时的那种细腻笔触,如何在不同朝代的更迭中,探寻技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读到某个关键的技术突破点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古人夜以继日、反复试验的场景,那种执着和智慧让人由衷地感到震撼。更妙的是,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总能精准地把握住那种原汁原味的语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现代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历史文献的古朴韵味,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人一头扎进去就忘了时间的流逝。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绝不是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技术原理的核心层面。我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需要反复琢磨的概念,但作者的解释总是能提供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是什么”,更在深究“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他对某个古代测量工具的结构解析,简直细致到了零件的咬合关系,这背后蕴含的是对古代工匠思维模式的深刻洞察。这种扎实的学术基础,使得全书充满了无可辩驳的力量感。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进行一次高级的思维训练。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推开了一点点,对人类智慧的复杂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敬佩。

评分

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厚重的质感,搭配上略带复古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无意中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它。起初只是被它的名字吸引——“李约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重量感。随手翻开几页,里面的插图和版式布局就让我彻底沦陷了。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用他那双洞悉历史的眼睛,娓娓道来那些被时光掩埋的辉煌。纸张的触感是如此的细腻,即使是影印的古代图纸,也能感受到墨迹的层次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之处的考究,比如扉页上的那段引言,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肩负着传承的使命。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致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捧着一块历史的砖石,充满了力量和故事性。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我之前对一些引进的学术著作抱有戒心,担心翻译腔过重会削弱原著的精髓。但这一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译者显然是花了大量心血去理解李约瑟的原意,并用非常地道的中文语汇进行了重构。他不仅准确传达了专业术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成功地保留了那种跨越文化背景的学术探讨的语气和温度。有些地方,我甚至对比了原文的一些片段(尽管我不是专家),发现译者在处理一些文化特有的意象时,选择的表达方式非常巧妙,既保持了学术的准确性,又避免了生硬的直译。这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流畅和愉悦,仿佛作者本人就是用中文在与我们对话,消弭了语言的隔阂,使得这些遥远的科学史料能够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