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正版 幼小衔接教程 我要上小学啦 数学思维训练 提高篇+基础篇 适合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学生 | ||
编写: | 陆霞 | ||
本书定价: | 47.8 | ||
网价: |
| ||
ISBN号: | 9787567565661 9787561792421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3-06-01 | 版次:1 |
| |
印刷时间:2013-06-01 | 印次:3 | 字数:141千字 | |
我发现这本书最牛的地方在于它对“衔接”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到位,它不只是简单地把幼儿园的内容延长一点,或者把一年级的知识点稀释一点,而是真正架设了一座桥梁。尤其在“语言表达与规则意识”这一块的处理上,我感到非常惊喜。虽然书名主打数学思维,但它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社会规范的训练。比如,在介绍完一个数学概念后,会有一个小小的“课堂小贴士”版块,里面会用拟人化的方式教导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如何举手发言、如何安静倾听等。我拿给孩子试做了一个关于“请客吃饭”的情景题,题目要求他根据客人的喜好来分配食物数量,这不仅考查了基本的平均分配概念,更隐含了“体谅他人”的社交礼仪。这种复合型的题目设计,恰恰是幼小衔接阶段最需要的——孩子需要学会如何在群体中学习和相处。我一直认为,一个孩子能否顺利进入小学,情商和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不亚于识字量和算数能力,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
评分这套书的设计者显然不是那种“填鸭式”的教育信徒。我尤其欣赏“数学思维训练 提高篇”中的一些开放式提问。它们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孩子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比如,有一道题问:“如果你有五块糖果,你想分给三个朋友,你会怎么分?”我孩子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给两个朋友一人两块,剩下一块自己吃;有人说给三个人一人一块,剩两块明天再分。书后面附带的家长指导手册,对这些不同思路都给予了肯定,并引导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回答来判断他的思维活跃度和个性化偏好。这让我感觉这套书更像是一个“思维引导工具”,而不是一份“标准答案试卷”。它真正做到了尊重孩子的认知差异,并且为家长提供了与孩子进行深度思维对话的切入点。总而言之,这不仅是一套教材,更是一本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指南。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排版和字体吸引了。现在很多针对低龄儿童的教材,为了追求花哨,字体小、插图拥挤,看得人眼花缭乱,但这套“预售幼小衔接教程”的版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舒服。它大量使用了留白,保证了每个知识点的展示空间都足够宽敞,这对刚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能有效避免视觉疲劳和信息过载。特别是那个“我上小学了啦”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小学课程内容,而是通过一个虚拟的“小学探险”故事线来串联的,孩子们仿佛跟着一个大哥哥大姐姐在校园里参观,从认识课桌椅到理解课间休息的意义,都融入在趣味故事里。这极大地缓解了我家那小家伙对“上学”这个未知环境的恐惧感。此外,它的用纸质量摸起来非常厚实,即使用彩色水笔涂画也不会轻易洇墨,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在书上做笔记、画重点的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优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学龄前儿童学习习惯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讨喜,色彩搭配明亮活泼,那种充满期待和一点点紧张的“幼小衔接”主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正为孩子升学焦虑的家长的眼球。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它在介绍“数学思维训练”这个板块时,没有直接堆砌枯燥的算术题,而是用了大量的图形、情景对话和一些看似小游戏实则暗藏玄机的练习。比如,它里面设计了一个关于“分类与排序”的单元,通过整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引导孩子建立逻辑框架,而不是简单地数数。我观察到我家孩子做起来非常投入,经常会自己边做边小声嘟囔着“红色的放一堆,三角形放一堆”,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比我死板地教他“1加1等于2”有效得多。而且,这个“提高篇”和“基础篇”的划分也非常贴心,基础篇让我们打牢了数感和空间想象力的地基,而提高篇则开始引入一些简单的推理和逆向思维,比如“倒推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对我来说是个惊喜,因为我原以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接触这类思维训练会比较超前,但书中的编排方式非常平易近人,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没有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压力,反而激发了他们对“动脑筋”的兴趣。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孩子觉得学习数学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场有趣的探索。
评分老实说,我对比了好几套市面上的幼小衔接资料,很多都是内容堆砌,恨不得把小学一年的知识塞进这几周的假期里,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挫败感。但这套“预售幼小衔接教程”的节奏感拿捏得非常精准。它的难度曲线是那种平缓上升的“之”字形,而不是陡峭的“一”字形。我留意到,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都会先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家里的玩具、商店里的零食)进行铺垫,然后才过渡到抽象的符号表达。举个例子,关于“时间”的概念,它没有直接教时钟刻度,而是先让孩子记录自己“做完作业”花了多长时间,对比“玩乐高”花了多长时间,让时间成为一种可感知的量。这种“具象到抽象”的转换过程,对于思维尚未完全跳脱出具体实物的小朋友来说,是构建认知模型的最佳路径。我儿子的专注力明显提升了,因为他知道只要努力就能理解下一个知识点,这种正向反馈机制,是任何昂贵的补习班都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