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城镇污水的组成与排水体制
1.1.1 城镇污水的组成
1.1.2 城镇排水体制
1.2 城镇污水综合利用相关水质指标
1.2.1 城镇污水的物理指标
1.2.2 城镇污水的化学指标
1.2.3 城镇污水的生物指标
1.3 水资源状况与污水资源综合利用
1.3.1 水资源状况及其特征
1.3.2 水资源危机及解决对策
1.3.3 城镇污水水质特征
1.4 城镇污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状况及前景
1.4.1 城镇污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
1.4.2 国外城镇污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状况
1.4.3 **城镇污水资源综合利用状况
1.5 城镇污水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1 城镇污水综合利用主要问题
1.5.2 城镇污水综合利用的主要对策
1.5.3 我国城镇排水系统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章 城镇污水污染物去除与资源回收利用
2.1 城镇污水有机污染物去除技术
2.1.1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处理原理
2.1.2 活性污泥法
2.1.3 生物膜法
2.2 城镇污水脱氮处理技术
2.2.1 生物脱氮机理
2.2.2 生物脱氮处理工艺
2.2.3 生物脱氮处理工艺主要影响因素
2.3 城镇污水除磷技术
2.3.1 化学除磷技术
2.3.2 生物除磷技术
2.4 城镇污水悬浮物与浊度去除技术
2.4.1 混凝处理技术
2.4.2 过滤处理技术
2.5 城镇污水消毒处理技术
2.5.1 消毒原理
2.5.2 化学氧化剂消毒
2.5.3 光电技术消毒
2.5.4 协同消毒
2.6 城镇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
2.6.1 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
2.6.2 腐殖活性污泥技术
2.6.3 新型污泥减量技术
2.7 污水中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2.7.1 金属离子的回收
2.7.2 酸碱物质的回收
2.7.3 油类物质的回收
2.7.4 有机原料的回收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个段落似乎都压缩了大量信息。我尝试着在通勤路上读,很快就发现这根本行不通,因为稍微走神一下,你就会错过关键的逻辑链条,导致后面的内容完全无法衔接。我只好把它搬到了家里安静的书房里,泡上一大杯咖啡,强迫自己进入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于“系统集成”的论述。他没有孤立地看待污水处理厂,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城市的水循环和能源网络中去考量,提出了很多跨学科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将热电联产的概念引入到污水处理厂的能源平衡中。这种跳出传统思维框架的视角,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它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前瞻性的思考模式,即如何让“废物”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之一。虽然阅读过程略显枯燥,但每当理解一个复杂的系统整合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还是非常令人满足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参考资料。它摒脱了那些花哨的叙事手法,直奔主题,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科学态度来审视城市水系统的问题。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污泥资源化的章节,作者似乎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来探讨如何将这些副产品转化为能源或者建材,而不是简单地填埋或焚烧。书中列举了多种热解、厌氧消化和干化的工艺流程,配有大量的流程图和数据对比,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经济性评估。那种对细节的偏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积累。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政策解读或者宏观管理的讨论,但这本书似乎更聚焦于“技物”层面,是如何通过工程手段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对于那些在设计院或者环保企业工作的工程师们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案头的“宝典”,随时可以查阅最新的技术标准和参数设定。对我个人而言,它让我对“基础设施”这个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管网背后,隐藏着如此精妙复杂的科学与工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坦白讲,非常不“商业”,更像是某所知名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严肃学术专著。字体选择偏小,页边距也比较窄,给人一种内容至上的感觉,完全不担心读者是否“看得舒服”,只在乎信息是否“传递准确”。我特别欣赏其中对“非常规”处理技术探讨的深度。例如,关于微藻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其生物质生产生物燃料,书中不仅描述了机理,还涉及到了光照强度、营养盐配比等操作层面的细节。这表明作者对前沿技术的研究是深入到实验台层面的,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炒作。我感觉作者写这本书时,仿佛是在对自己的学生或同行进行一次最详尽的知识传授,语气里没有丝毫的保留和客套。对于行业新晋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但对于希望快速了解行业动态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去筛选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点。
评分阅读这本关于水处理技术的书,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它不是在推销什么神奇的灵丹妙药,而是非常务实地摆出了当前城市水环境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工程难度。书中多次提到,技术可行性只是第一步,真正难的是如何在大规模、高负荷的城市运营环境中保持长期稳定和经济效益。作者在讨论投资回报周期和运营维护成本时,措辞非常审慎,没有夸大任何技术的“绿色”潜力,而是用实际的财务模型来衡量每一种方案的落地性。这种脚踏实地的分析,让人对“环境工程”这个领域肃然起敬。它让我意识到,保护环境远不止是喊口号或者简单地增加投入,它需要的是对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参数都进行精密的计算和管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扎实的工程细节上,容不得半点马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说实话,挺朴素的,那种带着点老派工业风的质感,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一个感觉有点严肃、专业讨论的领域。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的轻松读物,结果翻开这本书,立刻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专业术语镇住了。里面详细论述了污水处理的各个环节,从初沉池到深度处理,每一步的化学反应和工程原理都掰开了揉碎了解释。我尤其注意到它对“资源化”这个概念的执着,它不把污水仅仅看作需要处理的污染物,而是视为一种可以回收利用的宝贵资源。书里还穿插了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城市如何利用处理后的中水进行工业冷却或者景观补水,这些实际应用的描述,虽然技术性很强,但确实让人看到了理论如何落地生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不过,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那些复杂的生化指标和膜分离技术,真得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下背景知识,阅读体验就像是在攀登一座技术高峰,每一步都需要集中所有注意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深度和严谨性,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浏览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你坐下来,带着笔记去啃的硬骨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