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佳实践
定价:130.00元
作者:霍夫曼
出版社: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165022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实践》从方法论的角度,描述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实践。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视点出发,把系统开发的前期系统工程的工作任务、责任范围,以工作流的方式,解剖得淋漓尽致,为系统的后续开发和系统的确认与验证,提供了无缝衔接。本书以系统工程实践者为对象,通过众多截屏、注释和*实践技巧,帮助读者清晰理解工作流的细节。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在集成系统和软件开发中应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标准建模语言SysML。
目录
章 绪论
1.1 范围
1.2 内容概述
第2章 HarmonySE基础
2.1 Rational集成系统嵌入式实时开发流程:Harmony
2.2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流程
2.2.1 需求分析
2.2.2 系统功能分析
2.2.3 设计综合
2.2.3.1 架构分析(权衡分析研究)
2.2.3.2 架构设计
2.2.4 系统工程交付
2.3 SysML应用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基本工件
2.3.1 需求图
2.3.2 结构图
2.3.2.1 模块定义图
2.3.2.2 内部模块图
2.3.2.3 参数图
2.3.3 行为图
2.3.3.1 用例图
2.3.3.2 活动图
2.3.3.3 序列图
2.3.3.4 状态图
2.3.4 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分析层次的工件关系
2.4 服务请求驱动的建模方法
第3章 Rhapsody项目结构
3.1 项目结构概览
3.2 需求分析套件包
3.3 功能分析套件包
3.4 设计综合套件包
3.4.1 架构分析套件包
3.4.2 架构设计套件包
3.5 系统层定义
第4章 案例:安全系统
4.1 案例工作流
4.2 创建Harmony项目结构
4.3 需求分析
4.3.1 DOORS:涉众需求的导入
4.3.2 DOORS:系统需求的导入
4.3.3 关联系统需求到涉众需求
4·3.4 DOORS一>Gateway->Rhapsody:导入系统需求
4.3.5 系统级用例定义
……
第5章 交付到子系统开发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入门指南”,而是一部需要你静下心来反复咀嚼的“武功秘籍”。许多关于系统工程的经典书籍往往停留在原理层面,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那些抽象的工程学原理,与最新的敏捷开发理念和DevOps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虚拟验证与确认(V&V)”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设计周期的早期,通过高保真仿真模型来预测系统行为,而不是等到硬件产出后再进行昂贵的物理测试。这种前置风险管理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后期的返工成本和项目延期风险。书中对模型间的互操作性和工具链集成的讨论也非常到位,这恰恰是当前许多企业在推行MBSE时遇到的最大瓶颈——工具太多,数据孤岛严重。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技术难题,反而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让我对未来构建集成化、自动化验证平台燃起了希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面向未来的系统开发哲学。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航空航天领域摸爬滚打的老兵,我深知一个优秀系统架构师的价值所在。然而,传统经验主义的传承方式效率太低,迫切需要一种更系统化、更科学的方法论来支撑创新。这本书,可以说完美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叙事方式非常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仪器,每一步的推导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但同时又不失对工程实践的尊重。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架构决策记录(ADR)”在MBSE环境下的深化应用。作者强调,模型本身是死的,支撑模型背后的决策逻辑才是活的灵魂。通过在模型视图中嵌入或链接到详细的ADR,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可追溯性和可维护性。这对于我们处理具有数十年生命周期的复杂系统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架构评审”的流程重塑也很有启发性,它不再是依赖少数专家的主观判断,而是转向基于模型属性的客观量化评估,这种转变是工程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这本书绝对是架构师和高级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系统工程的未来必然是高度数字化的,而这本书正是这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蓝图。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建模”,更是关于“如何用模型治理整个工程生命周期”。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对“系统架构师角色的演进”的探讨。在传统的观点中,架构师往往是孤独的“设计者”,但在这本书的框架下,架构师成为了模型生态系统的“协调者”和“守护者”。作者详尽地描述了如何利用模型来支持从概念探索、详细设计、集成测试到最终退役的每一个环节。对于那些致力于构建智能、自适应系统的团队来说,书中关于模型驱动的智能决策支持的探讨,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它教导我们如何将业务目标、技术约束和仿真反馈无缝地编织进一个统一的模型结构中。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思考复杂性、管理变革的顶级思维框架,是任何想要在下一代工程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专业人士的必读之作。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帮我突破当前项目管理困境的书籍,而这本书的内容,完全是为解决现代工程的“复杂性爆炸”问题而生的。它对模型作为信息共享核心的定位,阐述得淋漓尽致。过去我们总是在Word文档、Excel表格、PPT和代码之间疲于奔命,信息冗余和不一致性是常态。这本书倡导的“单一事实来源”模型驱动方法,就像给混乱的开发流程打上了一个强力的“规范锚点”。我特别喜欢它对“多视图管理”的论述,它不像其他书籍那样只停留在“画出所有视图”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高效地裁剪和呈现模型信息,确保每个人都能看到与其决策最相关的视图,避免信息过载。书中关于配置管理与基线设立的章节也极具参考价值,它将传统的文档基线提升到了模型基线的高度,使得版本控制不再是噩梦。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几乎每个章节都能直接转化为我们团队可以立即采纳的流程改进点。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工程领域的一股清流,它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实践的骨髓里。我过去在做大型复杂系统开发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需求像脱缰的野马,设计阶段的变动频繁得让人崩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可遵循的路径图。它强调的建模思维,远不止是画几个框图那么简单,而是构建一个能够反映真实世界复杂性的、动态的、可验证的数字孪生。尤其是关于跨学科协作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打破传统部门间的壁垒,让不同背景的工程师能用一套统一的“语言”——模型——进行沟通和决策。我特别欣赏它对“需求的不确定性”的处理方法,不同于传统瀑布模型的僵硬,它提供了一套迭代式的、风险驱动的建模策略,这对于我们这种面向未来的、技术快速迭代的项目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读完后,我立刻开始尝试在我们的项目中引入更严格的建模规范,效果立竿见影,沟通效率和设计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使用某个特定工具,而是教你如何思考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