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新修订版2 套装共2册)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新修订版2 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摄影
  • 摄影教材
  • 纽约摄影学院
  • 摄影技巧
  • 摄影入门
  • 数码摄影
  • 摄影艺术
  • 摄影教学
  • 教材
  • 摄影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昊欣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2363595
商品编码:2663892715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共2册)

作者: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 编
市场价:  196元
ISBN号:  
9787802363595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主编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新修订版2)(套装上下册)》是一本经久实用的教材,总是引导我们去把握摄影作品与影像之外的时空所形成的各种相互冲突和相互生成的关系,从而使得视觉的权力越来越具有主体性。该书是一本实际而通俗的摄影入门书,很好地解答了我们对于摄影技术的疑惑,它会让你成为的摄影匠,如果你继续深入阅读与实践,终会成为的摄影家。

★一本经久实用的教材总是引导我们去把握摄影作品与影像之外的时空所形成的各种相互冲突和相互生成的关系,从而使得视觉的权力越来越具有主体性。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陈卫星 ★我原来对于摄影的理解概括来说就是两个要素:技术加审美眼光。看了《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后,我觉得还必须有第三个要素:态度,即对待摄影工作的态度,对待摄影对象的态度,对待社会和历史的态度。摄影师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照片作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陆地 ★摄影作品的评判标准并不取决于相机的先进与否,而是由摄影师的眼光和观念决定的。因此,我们来看这本教材,仍然能从中获得不尽的启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张敢 ★这本实际而通俗的摄影入门书,很好地解答了我对于摄影技术的疑惑,它会让你成为的摄影匠,如果你继续深入阅读与实践。终会成为的摄影家。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 杨小彦 ★纽约摄影学院就是一个“无墙摄影学院”。它以的摄影观念与知识,面面俱到的技能教授,以及体贴入微的学习考虑,令每个无法进入摄影学院的人通过函授教育的方法来享受它提供的摄影教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顾铮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掇影教材》中文版,经历了初的白皮、后来的蓝皮等版型,新的这一版编入了数字摄影内容,与时俱进地进行了修订和增删。与时代作了很好的贯通,相信会引起读者更广泛的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殷强 ★当今社会上每一个人都一台智能相机或手机,每个人都可以经松自如的选择自己记录方式,影像叙事角度越来越多样化,影像和我们发生密切关系,这本教材的再版,会继续影响着更多摄影人。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 宿志刚

 

   目录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新修订版2)(上册)》
引言
单元
第1课 摄影家的眼力
我是一名摄影家
1.1 摄影家的眼力
1.2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1.3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能吸引注意力的主体
1.4 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
1.5 对三项基本原则的运用
1.6 找出好的一张
1.7 观察你周围的世界

第2课 照相机和镜头
2.1 摄影所涉及的问题
2.2 照相机的基本部件
2.3 照相机的类型
2.4 本课程需要哪种照相机
2.5 镜头
2.6 镜头速度
2.7 什么是光圈
2.8 焦距
2.9 聚焦与影像大小的关系如何
2.10 什么是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远摄镜头
2.11 什么是折反射镜头
2.12 什么是变焦镜头
2.13 什么是微距镜头
2.14 什么是眩光
2.15 什么是透视畸变
2.16 什么是肖像镜头
2.17 什么是线性畸变
2.18 什么是鱼眼镜头
2.19 代表作品赏析
自我检测

第3课 如何使用照相机
3.1 取景
3.2 旁轴取景器和测距器
3.3 单镜头反光(SLR)取景器
3.4 双镜头反光(TLR)取景器
3.5 毛玻璃机背
3.6 聚焦
3.7 聚焦的方法
3.8 景深
3.9 景深运用的技巧
3.10 代表作品赏析(一)
3.11 快门速度
3.12 快门速度与运动
3.13 快门速度的选择
3.14 代表作品赏析(二)
3.15 如何得到更清晰的照片
3.16 快门速度与照相机震动
3.17 有用的附件
3.18 照相机震动还是焦点失调
3.19 怎样维护照相机
3.20 代表作品赏析(三)
自我检测

第二单元
第4课 胶片
4.1 胶片
4.2 胶片的类型和尺寸
4.3 胶片特性
4.4 胶片速度
4.5 颗粒度
4.6 反差
4.7 你将采用何种黑白胶片
4.8 彩色胶片原理
4.9 胶片的彩色是怎样形成的
4.10 彩色负片
4.11 彩色反转片
4.12 彩色胶片选择
4.13 彩色胶片特性
4.14 选择你的彩色胶片
4.15 高反差胶片
4.16 新型彩色胶片
4.17 彩色平衡
4.18 盘片分装
4.19 胶片的储存和保护
4.20 互易率失效
自我检测

第5课 曝光
5.1 什么是曝光
5.2 如何确定适当的曝光量
5.3 愚蠢的测光表…
5.4 测光表是如何工作的
5.5 如何使用测光表
5.6 使用18%灰板
5.7 什么是胶片的宽容度
5.8 胶片的宽容度到底意味着什么
5.9 高反差场景的曝光
5.10 获取的曝光
5.11 使用自动曝光照相机
5.12 扁平颗粒胶片
5.13 彩色胶片曝光
5.14 彩色负片的曝光
5.15 彩色反转片的曝光
5.16 强迫显影彩色胶片
5.17 以的照片为目标
5.18 特殊场合的曝光
自我检测

第6课 黑白胶片显影
6.1 显影基础知识
6.2 定温定时法
6.3 需用的设备
6.4 显影罐选择
6.5 显影用化学药品
6.6 胶片显影布置
6.7 化学药品储存
6.8 温度控制
6.9 显影步骤
6.10 底片存放
6.11 观察底片
6.12密度
6.13 反差
6.14 反差比较
6.15 底片鉴评
6.16 显影常见问题
6.17 规范化
6.18 几项深层的操作
6.19 互易率失效
6.20 散页片显影
6.21 加厚法
6.22 减薄法
自我检测

第7课 滤光镜
7.1 滤光镜
7.2 彩色摄影滤光镜
7.3 偏振滤光镜
7.4 滤光镜的尺寸
7.5 荧光照明用滤光镜
7.6 黑白摄影中如何使用滤光镜
7.7 滤光镜
7.8 特殊效果滤光镜
7.9 使用滤光镜的曝光
7.10 彩色补偿滤光镜
自我检测

第三单元
第8课 培养你的眼力
8.1 构图与眼力
8.2 通过布局突出重点
8.3 通过物体大小的比例关系突出重点
8.4 通过搭画框的方法突出主体
8.5 通过用光来突出主体
8.6 通过汇聚线条来突出重点
8.7 通过选择焦点来突出重点
8.8 通过重复来突出重点
8.9 通过动作来突出重点
8.10 常见及其方法
自我检测
第9课 自然光
9.1 光线介绍
9.2 光的基本特性
9.3 光的基本方向
9.4 正面光
9.5 45°侧光
9.6 90°侧光
9.7 逆光
9.8 怎样在室外拍摄人像
9.9 旅行摄影
9.10装备
9.11 从拂晓到黄昏拍摄旅行照片
9.12 极端的天气条件
9.13 在机场
9.14 代表作品赏析
自我检测

第10课 现场光
10.1 现场光
10.2 为什么使用现场光
10.3 现场光摄影技术
10.4 现场光摄影技巧
10.5 使用测光表
10.6 现场光和显影
自我检测

第11课 人造光
11.1 人造光
11.2 泛光灯和聚光灯
11.3 家庭摄影室的布置
11.4 灯的类型
11.5 家庭摄影室的基本照明设备
11.6 摄影室照明设备的照明特性
I1.7 基本布光过程
11.8 布光实践
11.9 练习一:用光表现物体的外形
11.10 练习二:展示物体的质感
11.11 练习三:展示物体的透明度
11.12 照明反差
11.13 测光表的使用
自我检测

第12课 频闪灯
12.1 频闪灯
12.2 电子闪光灯
12.3 自动曝光频闪灯
12.4 可控硅装置
12.5 闪光灯
12.6 同步
12.7 色温和彩色胶片
12.8 闪光灯或频闪灯的使用
12.9 造型光
12.10 频闪灯曝光
12.11 闪光测光表
12.12 反射闪光的曝光
12.13 多闪光灯的曝光
12.14 用数码或一次成像胶片进行试拍
12.15 频闪灯的四种布光方案
12.16 使用频闪灯的四种常见
自我检测

第13课 的照片
13.1 关于本课
13.2 照片的特点
13.3 案例分析
13.4 案例分析之一——极乐乌(花)
13.5 加工后的照片
13.6 色彩还原
13.7 小结
13.8 案例分析之二——新兵营
……
第14课 暗室
第四单元 
第15课 人像摄影基本布光法
第16课 摄影室人像摄影
第17课 实景人像摄影
第18课 儿童及宠物摄影 
……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新修订版2)(下册)》

 

   内容简介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新修订版2)(套装上下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久不衰的摄影教材。这套教材以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语言贴心而著称,细细讲解了婚纱摄影、时装摄影、人体魅态摄影、广告与静物摄影、建筑摄影、缩微摄影、新闻摄影等各摄影门类的概念和技术技巧,还教授了彩色胶片冲洗与放大、机背取景照相机、照片的修饰、自由职业摄影师指南、 摄影室等技巧。各章节选用了精彩的照片进行说明和赏析,可使读者的学习更加、更加全面。
2009年8月,中国摄影出版社本着坚持原作风格和内容的原则进行了新修订,基于数码摄影的现状和发展情况,邀请作者唐?谢夫重新编写了数码摄影部分共6课的内容,使著作更贴近时代。同时,新的《纽摄》图片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内文的版式和封面都进行了全新的装帧设计,希望能给影友们带来更新的阅读享受。

 

   作者简介

Donald Alexander Sheff,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耶鲁大学.后取得哈佛大学研究生学位。他不仅是名优等生,同时也是一名运动健将,曾代表美国国家游泳队参加了赫尔辛基举行的奥运会游泳接力比赛,并取得奖牌。
他已经出版了7本书,并且任美国出版公司主管,以教育家和作家的身份被列入名人录。
1975年,他成为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的院长和所有者。纽约摄影学院是美国早的摄影学校,成立于1910年。DonSheff先生从事摄影教学多年,1975年到1979年他为纽约摄影学院写作并出版了全新的摄影课程。这套课程被中国摄影出版社以中文出版,并且成为摄影爱好者和摄影人学习的标准。该书经过两次修订,2009年推出的这套教材加入了新的数码摄影教程,他希望这套书继续引领广大摄影爱好者走向成功。
DonSheff先生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30多年前与上海出生的TinaLi结婚,在纽约定居,多次访问中国。

 

   精彩内容

第2课 照相机和镜头
2.1 摄影所涉及的问题
照相机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装置,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纳物体的反射光,并将物体的影像地记录在胶片或影像传感器上。这是一项伟大发明,而且是一项新近的伟大发明。,人们当然已经接受了它,但是在170多年前,这却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19世纪中叶以前,没有一位历史伟人的肖像是以照片的形式被记载下来的。人们只能通过绘画大致了解乔治·华盛顿(GeorgeWashington)或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的相貌,但由于没有他们本人的照片,你也就无法确定他们的真实面容。
事实上,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几千年有记载的历史真实影像都荡然无存。当然,确实有些艺术家和雕刻家已经把过去很多伟大人物的形象大致保留了下来,但只有在照相机发明以后的年代,我们才能将普通人的形象也保存下来。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照相机是一种“平民化”的工具。
摄影术自1839年由巴黎的达盖尔(Daguerre)发明以后,便风行于西方世界。仅仅26年后,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包括重大事件和名人的整套摄影记录,从林肯(Lincoln)到李将军(Robert Edward lee)、普通士兵以及战争中的大屠杀和惨案。
,照相机这项了不起的发明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
下面我们通过世界各国对摄影发展每一阶段所作出的贡献,非常简要地介绍一下摄影的历史。
法国人达盖尔运用了他的同胞尼埃普斯(Niepce)的显影概念,在基础摄影化学方面作出了贡献。
美国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和他的伊斯曼一柯达公司通过批量生产的产品把摄影带给普通人,他们的批量生产始于19世纪90年代。
德国人借助他们在设计制作方面的高质量和光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把照相机推向了批量产品的市场,20世纪20年代已经推出了徕卡和禄莱照相机,并且至今仍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他们运用计算机设计出了的镜头和光学,完善了使用35mm胶片的高质量照相机。然后,他们还利用美国计算机和宇航工业所发展起来的微电路学概念和计算机芯片,设计出高灵敏测光、自动曝光和自动聚焦,并终催生了现在的数码照相机技术。
本课和后续的课程中,将会涉及照相机的各个细节,包括其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和实际使用。对于摄影初学者来说,这些知识会为你将来在摄影领域的成功奠定基础;对于摄影老手来说,这些知识仍可作为好的复习资料,或许还会带给你很多新的知识和概念。总之,有必要进行完整的学习。
2.2 照相机的基本部件
拍摄一幅照片,并不需要太复杂的照相机和镜头。实际上,可能根本就不需要镜头。简单的照相机就是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的照相机(图2.2):
1.一个不透光的盒子。
2.在盒子的一面开一个允许光线通过的。
3.将一张感光胶片放在对着的那一面。
即使现在精密、复杂的照相机也不过是在简单的照相机基础上“苦心经营”的结果(图2.3)。它通过汇聚光线、控制曝光的时间和曝光的强度等方式,在胶片或影像传感器上捕捉影像。但是就其本质来说,仍然像一架照相机,是一个不透光的盒子,允许一定数量的光线照到胶片或影像传感器上。现在让我们拿起照相机,回顾基本部件知识,仔细研究一下照相机的结构,确认你真正了解了它们。
图2.4这幅照相机结构示意图看上去要比图2.2那幅简单照相机的结构复杂得多。
2.纳入和汇聚光线的镜头。
3.记录影像的胶片或影像传感器。
那么,这与照相机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其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用镜头取代了。想想看,当按下快门按钮使胶片曝光或将影像记录于胶片或影像传感器时,会发生什么:
光线进入镜头并由镜头汇聚。
这些光线进入不透光盒子的内部,在胶片或影像传感器上形成一幅聚焦的影像。
聚焦的影像被记录在化学胶片或影像传感器上。
那么,人们所迷恋的照相机上所有的那些配件、小装置和伺服电机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其实,它们与实际的成像过程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它们只不过会有助干摄影者正确地准备聚焦和曝光,而在曝光的瞬间并没有什么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将会懂得世界上所有类似照相机的设备装置都不可能促使你成为一名的摄影家,它们都不可能取代摄影本身对摄影者的智力、技能和才干的要求。
知道了这一点,再拿出照相机与列在下面的那些特性相比较,你会发现照相机的某些功能需要人工进行操作,也就是说需要扳动控制杆或转动旋钮来设置曝光量;可能还会发现照相机也能够自动地完成某些功能,只要对准被摄物并按下快门,照相机将会自动为你聚焦、曝光和推进画面。
无论哪种方式,照相机的功能都是相同的,而且实际上都具有同样简单的目的,就是让聚焦的影像记录在胶片或者影像传感器上。影像的质量永远取决于摄影师的观察能力,即发现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并在考虑主题、关注点和画面简洁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构图。
而没有任何一架胶片相机或者数码相机会自动完成这些工作!什么是照相机
1.不透光的盒子这基本上就回答了什么是照相机的问题。这只盒子不会让不必要的光线进入,上面的圆孔只允许需要的光线进入。
2.镜头用光学玻璃制成的镜头,把进入镜头的光线汇聚起来,在胶片或影像传感器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影像。比较复杂的镜头,是由两片或更多的光学玻璃亦称透镜单元组成。透镜单元组成一个整体就是摄影镜头。
3.胶片或影像传感器在传统的照相机中,胶片是一种感光材料,经某些特定的化学药品处理后,它会把拍摄到的影像记录下来。数码相机中,影像传感器代替了胶片的位置,形成电子影像。
4.取景器取景器能够把将要记录的影像近似地显示出来,它会帮助摄影者观察、对焦和构图。有些照相机的取景器就是简单的观察窗口,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取景器则是由反光镜和棱镜组成的,摄影者可以通过镜头直接观看影像。
5.聚焦控制装置对于严肃的作品,人们肯定期望照相机能够聚焦光线并在胶片上记录下清晰的影像。有些照相机,转动镜头筒或调节聚焦钮即可达到这一目的,而对于自动聚焦照相机,这一工作是由计算机芯片控制微型电机移动透镜来完成的。
6.快门是一个控制光线进入照相机时间长短的机械或电子装置。有些照相机,转动一个旋钮或者按动一个按钮就可以设置快门速度;而另外一些照相机的快门速度是自动设定的。
7.快门按钮是用来操纵快门的按钮。
8.光圈这个装置根据镜头内通光孔径大小的变化来控制到达胶片或感光元件的光量。“虹膜”类型的光圈是由一系列相互搭接的薄金属叶片组成的,叶片的离合能够改变中心圆形孔径的大小。通过可变化的光圈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基本部件几乎并无不同。图中所看到的基本部件如下:
1.一个不透光的盒子。孔径可以增加或减少通过镜头到达胶片或影像传感器的光量。
有些照相机可以借助转动镜头筒上的圆环改变光圈的大小,而有些照相机则是利用微处理器芯片控制微电机自动地改变光圈的孔径。
9.胶片输送是一个移动照相机内胶片的机械装置,它可以使卷片轴上的胶片一幅一幅地顺序曝光。扳动某些照相机上的卷片杆就可以输送胶片,而另外一些照相机则可以自动地输送胶片。
机背取景照相机使用单张的散页片进行拍摄。在后面的课程中,还将安排专门的一课介绍这种照相机。
大多数照相机都具有上述九项基本的部件,下面会逐一加以详尽介绍,以便确实了解正确操作这些装置的知识。
2.3 照相机的类型
虽然所有照相机都包括上面介绍过的基本部件,但是这些部件依结构安排方式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照相机。本节就介绍一些常见的照相机类型,通过学习将会知道严肃的摄影师在使用什么类型的照相机。
简单的照相机就是美国柯达公司和日本富士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塑料照相机。这就相当于早期的“布朗尼”(BrOWnie)方盒式照相机,它没有控制曝光和聚焦的装置。当然,对于拍摄人们所期望得到的那种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它确实是不适用的。那种作品所需要的照相机,应该能够对拍摄提供全面、仔细的控制,或许下面这些类型的照相机能够胜任。
35rnm自动照相机这种照相机是为了争夺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市场而设计的,因为其操作简单而被称作“傻瓜相机”。它们使用计算机芯片能自动完成任务:自动从胶片暗盒的标记上“读取”胶片的感光速度,自动计算曝光量,自动聚焦影像,拍摄后自动将胶片卷到下一张。数码时代,此类相机简称为Dc。但是,在享用其所有便利功能的同时,却不得不忍受下列三种主要的限制:1)这种照相机不允许更换镜头,尽管它们很多都可能以装有变焦镜头为其自身的特点。2)这种照相机通过旁轴玻璃取景器进行聚焦,它往往并不能够显示出与记录在胶片上完全一样的影像。3)这种照相机只能提供很少或根本不提供人为控制聚焦或曝光的功能,只留下了很少一点创造性地控制影像的余地。
……

 


摄影的视觉叙事与光影的魔力:一部关于现代摄影实践的深度指南 本书并非《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新修订版2 套装共2册)》。相反,它深入探讨了摄影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核心理念、技术精进与情感表达。本书旨在为所有对摄影充满热情,渴望从“记录”跨越到“创作”的实践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前瞻性的指导,重点聚焦于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构建深刻的叙事结构,并精准驾驭光线这一摄影的生命元素。 第一部分:超越快门——摄影的哲学与视觉语言构建 本书伊始,便邀请读者跳出单纯的技术参数讨论,进入摄影的“为什么”和“如何说”。我们探讨了摄影史中关键转折点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观看方式,从19世纪的肖像记录到20世纪中叶纪实摄影的伦理边界,再到后现代对“真实”的解构。 一、 观看的权力与主体的确立: 摄影不仅仅是捕捉瞬间,更是选择和构置瞬间。本部分详述了如何训练“摄影之眼”。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三分法或居中构图,而是深入解析了引导线、负空间、框架内的框架、以及视点高度对画面情绪的决定性影响。特别设立章节剖析了“视角的政治学”——你的站位、你的距离,决定了你与被摄对象的关系,进而决定了作品的立场和力量。 二、 叙事结构的解剖学: 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拥有清晰的内在逻辑。本书系统梳理了多种叙事模式,包括线性叙事、蒙太奇式叙事、以及碎片化叙事在单张照片和组照项目中的应用。我们通过分析一系列经典摄影系列作品(如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集合、辛迪·舍曼的自我角色扮演、或者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宏大系列),提炼出“节奏”、“张力点”和“视觉停顿”在构建完整视觉故事中的作用。此外,如何为你的系列作品撰写一份精准而富有诗意的文字阐述(Artist Statement),也是本书实践练习的重要一环。 三、 色彩心理学与情绪调控: 色彩是直接作用于潜意识的语言。本书超越了基础的色轮知识,深入探讨了特定色彩组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我们详细解析了色彩饱和度、色相偏移(Hue Shift)和白平衡的微妙调整如何影响观众的情感基调——是从冷峻的蓝调象征疏离,到暖调象征亲密或怀旧。针对黑白摄影,则着重于影调(Tonal Range)的控制,如何通过精妙的灰阶过渡来强化质感、深度和戏剧性。 第二部分:光影的雕塑——技术精进与高级曝光控制 摒弃了基础的快门、光圈、ISO定义,本部分将技术学习提升到“光线管理”的层面。技术不再是限制,而是服从于创意的工具。 四、 理解光的本质:定向性、硬度与质量: 本书将光线解构为几个关键属性:方向(侧光、顺光、逆光)、硬度(硬光与柔光)以及质量(自然光与人工光的特性)。我们通过大量的对比案例展示,同一主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性格转变。例如,侧逆光如何勾勒出主体的轮廓和三维感,而柔和的漫射光如何平顺地展现皮肤的细腻质感。 五、 现场布光的设计思维: 针对棚拍和复杂现场环境,本书提出了“光线场景构建”的思维模型。这不是简单的“三点布光”教学,而是探讨如何像建筑师一样,利用光线来“塑形”空间和人物。重点教授如何利用反光板、柔光伞、旗板(Flags)来“减法”控制光线,而非仅仅依靠闪光灯的“加法”。我们详细分析了高速同步(HSS)在克服环境光时的应用,以及如何精准控制闪光色温以匹配或对比环境光。 六、 景深与焦点的叙事权重: 我们重新审视了光圈在景深控制中的作用。景深不再是简单的“清晰范围”概念,而是镜头语言中“选择关注点”的工具。本书探讨了如何利用浅景深来孤立主体,创造分离感;以及如何使用大景深来强调环境与人物的关联,建立空间深度。此外,我们深入解析了不同焦距镜头(广角、标头、长焦)对透视变形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变形来增强动感或压缩空间感。 第三部分:后处理的炼金术——从原始文件到艺术成品 后期处理是现代摄影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乎色彩的最终定调和细节的打磨。本书着重于非破坏性工作流程和艺术化修饰。 七、 RAW文件的潜力挖掘与色彩科学: 我们详细讲解了RAW文件相较于JPEG的巨大优势,以及在后期软件中如何有效管理高光和阴影细节。针对色彩管理,本书深入探讨了色彩空间(sRGB, Adobe RGB, ProPhoto RGB)的选择与意义,确保从屏幕到打印输出的色彩一致性。重点教授如何使用曲线(Curves)工具进行精细的影调和对比度调整,避免过度矫正导致的“数码感”。 八、 局部调整与视觉引导: 高级后期处理的精髓在于“微妙的干预”。本书教授如何使用蒙版、径向滤镜和渐变滤镜,对画面特定区域进行选择性提亮、压暗或色彩增强。这些工具被视为延伸的布光手段,用于引导观众视线,突出作品的焦点,并修复或增强场景中的光影不平衡。 九、 纪实与艺术的边界:伦理与输出的考量: 在探讨后期技术的同时,本书也触及了影像伦理的灰色地带。在商业摄影、时尚摄影与纪实摄影中,修饰的尺度应如何把握?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进行皮肤纹理的自然优化、如何处理过度锐化等常见问题的专业建议,并强调了维护作品真实意图的重要性。最后,针对不同输出媒介(印刷、网络、画廊展示)的最佳文件设置和分辨率要求进行了详尽的指导。 总结: 本书是一本面向进阶者的摄影实践手册,它着重于培养创作者的“视觉判断力”和“技术驾驭力”,帮助摄影师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强大而富有个性的视觉语言体系。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如何按快门”,更要深刻思考“为何而拍”以及“如何让你的照片开口说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摄影基础知识,同时又能紧跟时代步伐的教材。市面上很多老旧的教材,虽然理论扎实,但在谈及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和后期处理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本书的“新修订版”名头吸引了我,阅读后发现它确实在与时俱进。它没有停留在胶片时代的叙述上,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数码感光元件的特性、现代镜头的光学原理以及RAW文件的处理逻辑上。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曝光控制,讲解得极其细致入微,不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光圈、快门、ISO”的简单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战场景模拟,让人读完后仿佛真的经历了一次次现场布光和测光过程。这种注重实操和理论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实战应用能力,让我对摄影的理解从“会按快门”提升到了“懂得思考曝光”。

评分

坦率地说,这是一套内容量非常庞大的教材,但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全面性”和“细致度”。很多摄影书籍会偏科,要么重理论轻实践,要么只关注某一种器材。但这一套书似乎力图覆盖所有重要的领域,从基础的曝光三角到复杂的棚拍布光,再到人像摄影中的眼神光处理和风光摄影中的滤镜运用,几乎无所不包。我翻阅到关于“人像摄影的眼神光”那一章时,作者竟然详细列举了五六种不同光源下,眼神光在瞳孔中形成的不同形状和分布,配有清晰的示意图,这种颗粒度的讲解,在其他任何书籍中都是罕见的。这说明编著者真的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捕捉那些决定照片成败的“微小细节”,并将其系统化、清晰化地呈现出来,对于追求精益求精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极具逻辑性,它似乎是为完全没有基础的新手量身定制的,但即便对于有些经验的人来说,也充满了启发。它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非常耐心地拆解了光线是如何通过镜头、聚焦在感光元件上的物理过程。这种由浅入深的递进方式,避免了初学者被复杂的术语吓跑。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对摄影史和各位大师作品的引用,不是为了炫耀知识,而是巧妙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艺术风格解析中。比如,当讲到景深控制时,会立刻引用布列松或安塞尔·亚当斯的作品作为佐证,让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参数设置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将“硬知识”软化处理的能力,是很多专业书籍所欠缺的,它让枯燥的物理和技术知识变得鲜活有趣,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硬壳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封面那个经典的黑白照片,简约又不失大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哑光处理,既能很好地表现照片的细节,又不会反光让人看得费劲。而且,这套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艺术品,图文的搭配非常和谐,每一个章节的结构都清晰明了,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知识的深度,又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我尤其喜欢它在色彩和构图方面的版式设计,那些案例照片的展示,简直就像是把一个小型摄影展搬到了我的书桌上,每次翻阅都是一种享受。这套书的整体感觉,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摄影艺术品,从物理接触到视觉体验,都体现了出版方对摄影这门艺术的敬畏与专业。

评分

我发现这套书在讲解后期处理方面的内容,简直是现代摄影师的福音。在传统的教材中,后期往往只是简单带过,或者内容陈旧。但这一套书,明确区分了“色彩管理”、“影调重建”和“风格化处理”这几个关键环节,并且深度剖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不仅介绍了软件操作的基本流程,更重要的是,它讲解了背后的设计思路——为什么要进行这种程度的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什么?例如,它对高动态范围(HDR)技术的讲解,不再是简单的合成,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眼视觉与相机动态范围差异的本质,并给出了多套应对方案。这种超越了基础操作层面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后期并非“美化”,而是一种“二次创作”和“视觉平衡”的过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数码后期工具的认知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