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傅斯年遺劄 |
| 作者 | 王汎森,潘光哲,吳政上 |
| 定價 | 368.0元 |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ISBN | 9787509763087 |
| 齣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傅斯年遺劄》收錄瞭傅斯年緻親友及各類機關的私人、公務書劄,收信人有蔡元培、羅傢倫、鬍適、李濟、顧維鈞、李四光等各界人物。書中提供的大量珍貴的原始文獻,以中研院史語所所藏“傅斯年檔案”、“史語所檔案”、“史語所考古組檔案”為主,兼取中研院近代史所“硃傢驊檔案”、南京第二曆史檔案館及《鬍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羅傢倫先生文存補遺》等公開齣版物。 |
| 作者簡介 | |
| 王汎森,1958年生,現為颱北“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著有《章太炎的思想》,颱北時報齣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颱北允晨文化齣版公司,1987;《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颱北聯經齣版事業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齣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傢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等。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序 一九九六年在傅斯年百齡紀念會的前後,我們作瞭一個決定,開始整理傅斯年來往書信。鬍適先生在《傅孟真先生遺著序》中說:“這裡缺乏的是孟真一生同親屬朋友往來的通信。這一部遺著,加上將來必須搜集保存的通信,——他給親屬朋友的、親屬朋友給他的,——就是這個天纔高、可敬愛的人的傳記材料瞭。”我們當初著手此事時,也是抱著類似的想法。 這件工作進行到一半,我們偶然發現颱灣的著作權法修改瞭,而且是採取非常高的標準。因此,使得“來往書信集”裡“來函”部份的整理、齣版變得睏難重重。還好傅斯年寫給他人的信,我們還可以繼續做下去。 傅斯年一生非常忙碌,寫的信非常之多,也非常潦草。我們一開始便決定隻處理俞大綵女士當年(1987年)捐贈給史語所的私人檔案這個部份。後來我們改變瞭想法,將中研院史語所公文檔,及近史所硃傢驊檔案中的傅函的一大部份收羅在內。至於其他信函,則收入羅久芳女士所收藏的書信,因為這是傅斯年留歐時期的書信,對瞭解早年的傅先生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在此我們要特別感謝羅女士。 我們知道傅先生一生廉潔自持,公器絕不私用,屬於個人情誼及論學的信件既未託秘書錄副,也絕少自留底本,因此僅見於其他公傢機構,或是個人收藏中的信件,仍有不少。這些年許多友朋知道我們在做這件工作,也提供瞭若乾資料,坊間書刊也發錶瞭許多傅函的原件,但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決定先限定範圍,以免工作無涯無盡,或取得授權睏難,因此除另收幾件有助於瞭解傅斯年的事功與學行的書信外,我們隻做上述範圍中的材料,這是要先特別聲明的。 整理傅斯年書信有幾難。,傅先生的信稿字跡非常潦草,所以辨識起來相當睏難。第二,傅先生寫信好用通假字,還有一些慣用字,究竟是要齣註說明,還是保留原樣,都非常費思量。後我們決定一切保留原樣,包括字樣、行款等,以存史料之真。第三,鬍適經常抱怨,中國人寫信一嚮不寫時間(公文檔中的傅函情形較好,因為公傢文件來往及歸檔每繫年月日,但是即使公傢檔案中所繫年月日也不完全準確),所以要考清每一封信的時間,宛如在玩拼圖遊戲,其中的甘苦,非親歷其事者不能瞭解。 正因為上述睏難,所以整理的時間拖得很長。又因為害怕齣錯,使得我們對付印一事逡巡不前。但是我們也知道不能因為怕錯,而將稿子永遠藏在書櫃中。有瞭這次經歷,我們深深瞭解寫書難,整理史料也非常難。 這件整理計畫由我主持,潘光哲教授負責繫年考訂,後總其事的是本所的吳政上主任。在這裡我們要謝謝前後參與過工作或貢獻過意見的朋友們:葉國良教授、羅誌田教授、劉季倫教授、孫慧敏教授、楊俊峰教授、郭佳蕙、李慧敏、林鞦芳、李雅玲、施文婷(Ute Schreiber)等。 王汎森謹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凡 例 一、本書收錄傅斯年書信,主要取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傅斯年檔案”、“史語所檔案”、“史語所考古組檔案”,個別書信之原始檔號於內文標題中註明,略述如下: (一)傅斯年檔案:依捐贈入藏時之五大箱,分別以羅馬數字(I-V)錶示。 例:V:115,錶示書信的原始檔號為“第V箱15號”。 (二)史語所檔案:依歷史階段略分為“元”(籌備至抗戰前時期)、“昆”(雲南昆明時期)、“李”(四川李莊時期)、“京”(復員南京時期)、“颱”(遷颱初期)等,另有不分期的“雜”字檔以及新送存的“補”字檔。 例:元380-1,錶示書信的原始檔號為“元字第380-1號”。 (三)史語所考古組檔案:原存考古組資料室,屬於以李濟為主的公私文書,以“考”字錶示。 例:考2-87,錶示書信的原始檔號為“考字第2-87號”。 又,取自“硃傢驊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以及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鬍適遺稿及秘藏書信》(耿雲誌主編)等其他來源者,於該函正文齣以腳註。 例:硃-07-029-pp.3-4,錶示“硃傢驊檔案”原始檔號為“301-01-07-029第3-4頁”。 二、本書所收錄的書信大多寫於近代中國的轉型時期,故這些書信的格式、行款、字樣、標點、敬語等各種細節,都可能反映某些歷史事實,故本書所收書信儘可能原樣照錄;書信中作者手繪圖畫,悉依原稿複製,以存其真。 三、原件殘缺者,分別註明〔上缺〕、〔中缺〕、〔下缺〕字樣。唯手稿、抄存或抄送件,有紙盡而止,或逕自省略信首敬稱、結尾敬語、署名或日期者,非屬殘缺故不註。 四、所收書信按發函之年、月、日順序編排。同一時序,除先後可考者外,依收信人姓名筆劃序排。凡年、月可考而日無可考者,編在各該月之末;年份可考,月、日無可考者,編在該年之末;年及月份約可考定者,註明“暫繫年於”,以待確證。 五、書信標題,收(發)信人一人以上者,依原序著錄。收(發)信人為別名、字號、或所題姓名不全者,以通稱或真實姓名著錄。 六、書信內之敬稱,原不空字者維持其原格式,其空一字或抬頭者,一律空一字;偏書的謙稱,以上標、小一號字錶示;行文無論直式右書或左書,一律改為橫式左書。 七、書信行款或一氣寫下,或另起一行(或縮格、或頂格、或凸行),以照錄為原則。 八、書信中頁首、頁末、天頭及地腳等處原有的註文,於相應的頁、段、行以腳註註之;至於內文中的單(雙)行夾註及旁註,於內文採小一號字,並加圓括符。 九、書信的附件,凡註有“附”字者,為原檔已有的附件;註有“〔附〕”字者,為原檔所無,但為使書信內容的首尾更加完備,由編者附入的附件。 十、書信中有一些當時的通行用語,例如: “準”與“準”“脾氣”與“皮氣”“很”與“狠”“振濟”與“賑濟”“堇”與“僅”“磋商”與“措商”“分布”與“分佈”“躭擱”與“耽擱”與“抌擱”“賬簿”與“帳簿”“甚麼”與“甚末”與“什末”“氧氣”與“養氣”以及許多傅斯年自稱“近來精神頽衰,連篇白字,(所謂同音假藉,一笑!)”的音假字,或傅斯年個人的慣用字,我們一例照舊,並不齣校,茲舉例如下:編輯凡例ⅴ“模糊”作“摸糊”“稽徐”作“嵇徐”“模稜”作“摸稜”“辦理”作“半理”“門第”作“門地”“不便”作“不變”“材料”作“纔料”“不沾”作“不佔”“隔膜”作“隔漠”“弩機”作“努機”“尅日”作“勊日”“賣力”作“買力”“尅期”作“勊期”“維護”作“惟護”“剋服”作“勊服”“塗藥”作“途藥”“想起”作“想其”“栽培”作“裁培”“積起”作“積其”“認為”作“任為”“比起”作“比其”“想到”作“詳到”“墊”作“奠”“初”作“齣”“程度”作“成度”“愕然”作“諤然”“錢鈔”作“錢抄”“興趣”作“”“莫名其妙”作“莫明其妙”“休養”作“修養”“塌颱”作“搨颱”“功能”作“工能”“綁去”作“幫去”“資質”作“資緻”“走一趟”作“走一躺”“強聒”作“強括”“長期”作“常期”“不必提”作“不必題”“長久”作“常久”“喚醒”作“換醒”“厲害”作“利害”或“力害”“力量”作“利量”“熱烈”作“熱列”“切勿”作“切忽”“綫索”作“綫鎖”“明碼”作“名碼”“心緒”作“心續”“培植”作“培置”“掃數”作“搜數”“凜凜”作“懍懍”“通過”作“同過”“偏偏”作“徧徧”“任何”作“認何”“頓頓”作“噸噸” 又有兩字交相互用者,並不齣校,例如: “拿”與“那”“稀”與“希”“底”與“低”“辯”與“辨”“象”與“像”“效”與“効”“到”與“倒”“反”與“返”ⅵ傅斯年遺劄至於明顯為錯字、衍文等(尤其是抄件),在正文齣以腳註;佚文逕補於正文內,並加【】括符。 十一、書信中不易識別或明顯誤寫的關係人,外文縮略語等,必要時齣以腳註。 例1:“如所謂國會議員張某1等彈劾恐嚇傅沅叔”(傅斯年、羅傢倫緻段錫朋、許德珩、陳劍脩、黃日葵函) 〔註1〕編按:張元奇(1858-1922),字貞午,時任安福係國會議員。 例2:“誠以所授詣者,不為古典之學(Classicism),便是怪祕之論(Mytholozy)1,何有乾哲學。”(傅斯年緻蔡元培函) 〔註1〕編按:“Mytholozy”當作“Mythology”。 例3:“我於此道,至今隻得到廷黻的協助,農學院如開辦,他可幫一大忙(UNRRA)1,此外想不齣任何頭緒。”(傅斯年緻鬍適函) 〔註1〕編按:聯閤國善後救濟總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簡稱UNRRA),1943年成立。 十二、書信中汙損及無法辨認的字,以符號錶示,每一個符號代錶一個字。原稿於字旁加著重號(如“○”“、”“●”等)者,改於字下以“”標註。中研院史語所2011年10月初版為“改於字上以‘○’標注”。——社科文獻版編者注 十三、書信中部份已採用新式標點,但標點法並不甚一緻,而同一函之手稿本與抄繕本(歷任文書,包括陳鈍(約1928年10月至1937年8月)、餘又蓀(約1936年12月至1941年3月)、那廉君(約1940年至1950年)等人)之標點法或有不同,概依所據底本以照錄為原則;又部份未標點者,為便於閱讀,由編者施以新式標點。 十四、為便識別書信中稱呼之字號、暱稱、謔稱等,書末附有書信關係人名稱對照錶。 十五、為便檢讀,書末附有收(發)信方及書信編號索引。 十六、由於傅斯年身份多樣,交遊廣闊,與各方書函往還繁多,整理編年,必有謬誤,敬祈讀者多予指正。 |
翻開這本《傅斯年遺劄》,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次與曆史長者的靈魂對話。信件,這種最樸素的通信方式,在這裏卻承載瞭如此厚重的思想和情感。讀著傅先生寫給親友、同事、學生的那些字裏行間,我仿佛看到瞭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傅斯年。他不僅僅是曆史書上那個高大上的“校長”,而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有著糾結睏惑、有著勃勃雄心的個體。那些關於學術爭論的筆墨,那些對時局的洞察,那些對後輩的期許,都讓我深切感受到他作為一位學者和教育傢的擔當。尤其是在提及某些社會事件時,字句之間流露齣的憂心忡忡和急切呼籲,更是讓人動容。潘光哲和吳政上先生的嚴謹考證,為我們還原瞭信件産生的具體語境,那些看似平淡的稱謂、日期、地點,背後都隱藏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如果沒有他們的細緻工作,這些信件的價值或許會被大打摺扣。王汎森先生的導讀,則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為我們解讀傅先生的思想脈絡提供瞭清晰的框架,幫助我這個初涉者能夠更好地把握其精髓。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齣品,一直是我信賴的品質保證,這本《遺劄》也不例外,精美的裝幀和適宜的排版,讓閱讀體驗更加愉悅。這本書並非那種讀起來輕鬆愉快的讀物,它需要你沉下心來,去體會字句背後的力量,去感受那個時代知識人的孤獨與堅守,去思考我們今天所麵臨的挑戰。
評分我最近剛讀完傅斯年先生的一些往來信劄,說是“遺劄”,其實裏麵承載的不僅是過往的吉光片羽,更是一整個時代的思想脈動和知識人的生存圖景。初捧此書,就被其厚重的質感和扉頁上泛黃的印記所吸引,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書中的信件,如同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得以窺見傅先生在學術研究、教育理念、社會關懷等諸多方麵的深邃思考。從他與陳寅恪先生關於曆史研究方法的辯論,到對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未來發展的規劃,再到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憂慮,每一封信都透露齣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博大的胸襟。其中不乏一些看似瑣碎的生活片段,但細細品味,卻能從中讀齣先生在亂世之中如何維係學問的傳承,如何用知識的力量支撐起民族的精神脊梁。潘光哲先生和吳政上先生的整理和注釋,更是功不可沒,他們細緻入微的考證,如同在迷霧中點亮瞭指引的燈塔,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信件的背景和含義。王汎森先生的導讀,則如同智者的引領,為我們打開瞭理解傅斯年思想的鑰匙,使得閱讀過程更加流暢且富有啓發。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齣版質量一如既往地令人稱道,紙張的觸感、印刷的清晰度,都為這次閱讀體驗增添瞭不少分數。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著作,它不僅讓我們走近瞭一位偉大的學者,更讓我們得以感悟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以及那個年代知識人的精神風骨。
評分初次接觸《傅斯年遺劄》,是被其“遺劄”的標題所吸引。一個“遺”字,便道齣瞭歲月的流逝,以及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留下的痕跡。打開書頁,便是一封封泛黃的信件,穿越時空而來,帶著當事人的溫度和情感。傅先生的文字,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深沉內斂,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思想傢、教育傢、曆史學傢的多重魅力。我尤其關注信中關於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的論述,他並非僅僅是一位埋頭故紙堆的學者,更是對國傢民族命運有著深切關懷的知識人。在讀到他與友人討論國傢前途的信件時,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穿越瞭歲月的阻隔,依然能夠深深地打動我。潘光哲和吳政上先生的注釋工作,堪稱典範。他們如同曆史的守護者,將那些可能被遺忘的細節一一梳理,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曆史場景。這些細緻的考證,不僅增添瞭學術的厚度,也讓閱讀過程更加流暢,仿佛有嚮導在身旁娓娓道來。王汎森先生的導讀,則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為我們打開瞭理解傅先生思想的另一扇門,他將那些分散的信件串聯成一條清晰的思想綫索,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把握傅先生的學術成就和人格魅力。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齣版,一嚮以其嚴謹和高質量著稱,《傅斯年遺劄》也不例外,精美的裝幀和考究的用紙,都彰顯瞭其齣版的態度。這本書讓我對傅斯年先生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通常對傳記類的書籍興趣不大,總覺得過於個體化,缺乏普適性。然而,《傅斯年遺劄》卻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抓住瞭我。這並非一本流水賬式的迴憶錄,而是通過傅先生本人的書信,拼湊齣他人生軌跡的一部分側麵。更重要的是,這些信件所涉及的,遠不止他個人的生活,而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所共同經曆的思考、掙紮與探索。我尤其被信中流露齣的那種對學術純粹性的追求所打動。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學問的傳承和發展並非易事,但傅先生始終將研究和教育放在首位,這是一種令人敬佩的堅持。信件中,他與同行的交流,既有思想的碰撞,也有情感的溫暖,這些細節讓我看到瞭學術共同體是如何在艱難環境中維係和發展的。潘光哲和吳政上先生的注釋,就像是細緻的學術偵探,他們追溯每一條綫索,為我們解釋信件中提及的人物、事件、典故,讓原本晦澀的內容變得易於理解。王汎森先生的導讀,則像是為我們提供瞭一張宏大的曆史地圖,讓我們能夠將這些零散的信件置於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審視,理解傅先生的意義所在。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一如既往的高水準製作,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無論是觸感還是視覺上,都讓人賞心悅目。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與那個時代的智慧有過一次深刻的交流。
評分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思想的化石”,《傅斯年遺劄》讓我窺見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是如何在巨變的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和學術尊嚴的。信件,這種最原始的交流方式,卻承載瞭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我被傅先生在信中對學術研究的執著所深深感動,即使在戰火紛飛、社會動蕩的年代,他對曆史研究的熱情依然不減,對知識的追求也從未停止。他與同行之間的通信,既有嚴謹的學術探討,也有真誠的個人情誼,這些片段如同碎片化的寶石,共同構築起一個時代的學術圖景。潘光哲和吳政上先生的細緻梳理和精闢注釋,是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他們不僅彌補瞭我們知識的不足,更讓我們看到瞭在文獻研究背後,學者的嚴謹和付齣。那些復雜的曆史背景、人物關係,在他們的筆下變得清晰明瞭,大大提升瞭閱讀的體驗。王汎森先生的導讀,則如同站在高處俯瞰,為我們指明瞭傅斯年思想的關鍵節點和曆史意義,幫助我這個普通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位巨匠的深遠影響。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齣版品質,一直是我選擇書籍的重要考量,這本書在裝幀設計、紙張質感、印刷質量上都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非常值得收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段曆史的見證,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