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称: 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
?6?7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6?7出版时间:2017-12-01
作者:克拉伦斯.格拉肯 译者:梅小侃
?6?7开本: 32开
定价: 98.00
印次: 1
ISBN号:9787100154253
?6?7商品类型:图书
《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是戴维·格雷戈里(David Gregory)编辑的欧几里得《作品集》(牛津,1703年)的卷首插图,表现了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第六书序言里面讲述的故事:苏格拉底派哲学家亚里士提普斯(Aristips)船只失事,落难罗得岛海岸;他突然看到海滩上画着几个几何图形,于是向同伴们高叫起来:“让我们庆贺吧,因为我看到了人类的痕迹!”《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书名《罗得岛海岸的痕迹》正是来源于此。
中文版序
前言
鸣谢
缩写词
部分 古代世界
导论
1.一般观念
2.希腊化时代及其对自然的典型态度
章 宇宙中和大地上的秩序与目的
1.神学与地理学
2.目的论自然观的起始
3.色诺芬谈设计
4.上帝的和自然的手艺
5.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
6.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疑虑
7.斯多葛派的自然观
8.论诸神的本质
9.伊壁鸠鲁哲学中反目的论观念的发展
10.普鲁塔克、赫尔墨斯派著作和普罗提诺
第二章 空气、水、处所
1.环境论的希腊起源
2.希波克拉底的文集《空气、水、处所》
3.希罗多德对习俗和环境的兴趣
4.位置理论与希波克拉底的影响
5.文化多样性问题
6.某些罗马著作中的人种学和环境观
7.斯特雷波的折中主义
8.维特鲁威论建筑
9.斐洛和约瑟夫斯的批评
10.环境人种学和占星人种学
11.塞尔维乌斯论维吉尔
第三章 创造第二自然
1.关于工匠手艺与自然
2.《安提戈涅》与《克里特雅斯》
3.希腊化时代的环境变化
4.环境变化的一般记述
5.泰奥弗拉斯托斯论驯化与气候变化
6.乡村生活与黄金时代
7.地球会死亡吗?
8.在文明的更广阔哲学体系中解读环境变化
9.小结
第四章 犹太一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人与自然
1.引言
2.创世、原罪和统治
3.自然秩序中的人类
4.世间环境
5.对自然的态度与智慧书
6.《罗马书》1:20
7.鄙夷俗世态度
8.关键的思想及其影响之本质
……
第二部分 基督教中世纪
第三部分 近代早期
第四部分 十八世纪的文化与环境
《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
地球是一个设计出来、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这个观念,尽管到公元前四世纪就已经在所有的重要方面成形,但斯多葛派进一步打磨并丰富了它,对于所强调之处的一个关键变化看来是由潘尼提乌和他的学生波昔东尼完成的。
潘尼提乌是罗得岛人,约生于公元前185年,曾广泛游历地中海世界,包括埃及与叙利亚。在雅典,他师从巴比伦的斯多葛派学者第欧根尼,①后者是克吕西普(Chrysips)的学生。潘尼提乌生活在罗马,在那里波利比乌斯(Polybius)激发了他对历史的兴趣,尤其是关于罗马建立世界霸权的战无不胜、势不可挡的远征,这些兴趣使他充分意识到历史发展对于更深刻理解当代的重要性。②潘尼提乌赋予斯多葛学派的古老信念——世界的美丽与目的性应归功于一种创造性的原始力量——更深的含义,并非用多少新思想,而主要是通过欣赏自然的可见方面来实现。通过他,希腊化诗歌与绘画中对待自然的情感被应用于一种哲学世界观:不仅宇宙秩序中存在着一种辉煌,而且在地球的美丽中还有一种喜悦——看看那希腊景观中陆地与海洋的交替、无数的岛屿、可爱海岸与陡峭山峰及粗糙悬崖间的对比,还有生活在这美丽风景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它不仅拥有美丽,而且拥有一种完备。当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灌溉原野时,难道我们没有在养育生命、促进生长的季风、昼夜、冬夏处处发现一个有目的有创造力的自然的杰作吗?所有事情中*奇妙的是,自然不仅一次性创造了它的生命体,而且提供条件使这些生命体永远存在。创世的顶点是造人,人直立的身姿是他区别于动物的决定性特点。他不需要像动物一样,俯身大地寻找食物,而是能够像处于高峰纵览全景那样看到被创造的万物,看到在自己的智力帮助下能够加以利用的外部世界。然而,潘尼提乌没有接受早期斯多葛派的人类中心论,即地球仅仅是为人类的需求而创造的。人就是在这里,利用着地球的美丽与资源。
这些观点(其中很多都再现于西塞罗的《论神性》)表现了早期对待地球的审美与功利主义态度的融合。它是美丽的,又是实用的;对地球的这两个简单概括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其后对待地球态度的历史:地球看起来很美丽,它的美丽应该加以保护;它又很实用,因为它拥有人类心智活动所需的材料,人的创造物、工具和机械改变并改善着地球,以满足人不断重复与增长的需求。①潘尼提乌也是*早试图在设计论框架内使用环境影响观念的学者之一。他摒弃了斯多葛派的占星术,接受了希波克拉底的观念,在人的身上找到了*的特征,即人属于一个社会,而这个社会的特点是由气候与地貌决定的。
在波昔东尼的思想中(这个思想仅仅通过他人的著作传达给我们),我们意识到他对地理的重要性和对存在于大地和谐中的生物相互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③潘尼提乌和波昔东尼两位学者似乎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早期斯多葛派都有区别,表现在更大量地使用人种学、地理学和生物学材料上。重点从作为整体的宇宙、元素学说等自然理论,以及起源理论及宇宙演化理论,转移到调查地球上的可见现象。在潘尼提乌的启发下,波昔东尼在斯多葛派的目的论教诲中发现了一个统一及理解不同知识领域的方法;波昔东尼被称为古代*伟大的科学旅行家。④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富有深切好奇心的人旅行穿越高卢、意大利和西班牙(他在那里研究盖底斯的潮汐),目的是观察各民族及其居住地环境的多样性。⑤波昔东尼具有一种对历史重要性的感受力;他和潘尼提乌都对波利比乌斯的主题印象深刻,后者记录下在短短五十年内引导罗马从一个半岛强国走向世界霸权的各个事件。⑥历史感,对自然界的生命和成长、对诸如潮汐等自然现象的敏感,给波昔东尼的思维带来一种动力,这是早期斯多葛派概念所缺少的,因为对后者来说,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似乎更像一个固定而僵硬的镶嵌图案。波昔东尼相信世界是的,其发展过程建立在目的之上,人和生命互相拥有,生命弥漫着整个宇宙,它是随处可见的活力——他这些信念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波昔东尼接受占星术,而他的老师潘尼提乌过去摒弃了它。但是很清楚,那是桑代克所描述的占星术,是伟大的宇宙影响力作为一种自然法则施加于地上世界的占星术。
对波昔东尼来说,潘尼提乌的环境因果关系理论并没有深入到足够的地步。气候与地貌本身由太阳的位置所决定,并受其他恒星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使他去假设星星对一个民族的直接影响,以及对个人特性的间接影响。宇宙的各个部分被“共感”(sympathy)联系在一起:月亮与潮汐、太阳与植被、星星对个体及对一个民族的影响。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已经足够清楚了。难道我们不能*这个而谈论更远的行星和星座的影响吗?人们必须*潘尼提乌的气候理论,因为气候和地貌是太阳位置和其他恒星影响的结果。①
……
一看到“罗得岛海岸的痕迹”,我脑子里就自动脑补出了一幅画面:夕阳下的海滨,古老的石墙,海鸥在空中盘旋,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沧桑感。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文学性和画面感,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端。“痕迹”这个词,巧妙地暗示了本书内容不会是枯燥乏味的史实堆砌,而是更加注重挖掘那些被时间冲刷、但又无法磨灭的印记,是关于思想、文化在特定地域和时间段留下的精神线索。而副标题“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则更是为这个故事设定了宏大的背景和深远的跨度。我猜想,这本书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西方思想是如何在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互动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在古代,它可能会从希腊神话、哲学家的自然观讲起,探讨他们如何理解宇宙、生命以及人类在其中的位置,以及这种理解如何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和建筑中。到了中世纪,它或许会审视在宗教的强大影响下,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是如何被重塑的,自然是否还保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抑或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我期待书中能描绘出科学精神如何重新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探索欲,哲学思辨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及这些观念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当时的文化风貌。十八世纪末,这个历史的转折点,又会有怎样的思想变革,以及它们如何在“自然”与“文化”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留下新的“痕迹”?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象中的内容充满了知识的深度,又带着一丝浪漫主义的情怀,仿佛是一场关于西方文明思想史的细腻解剖,又像是一次对历史记忆的深情回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读之下,颇有一种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的魅力。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罗得岛那充满阳光和海风的海岸线,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看到古老文明的遗迹在海水中若隐若现。“痕迹”一词,更像是一个隐喻,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直接呈现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要引导读者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细微线索,去追踪那些思想、文化和自然观念是如何在漫长岁月中悄然演变,并最终塑造了西方文明的独特面貌。副标题“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则为我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探索路径,它承诺将带领我穿越数千年的时光,深入探究西方思想史上的两个核心主题:自然与文化。我非常好奇,在古希腊,人们是如何将自然环境(尤其是像罗得岛这样的海岛)融入他们的神话、哲学和艺术创作的,他们眼中的自然是神圣的、充满力量的,还是可以被人类理解和掌控的?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当宗教成为思想的主导,自然的概念是否发生了转变?那些关于自然的神圣性、象征意义,或者早期科学的萌芽,在那个时代又是如何存在的?而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人类理性如何重新审视自然,科学如何逐渐成为理解自然的主流方式,以及这种转变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和文化艺术。十八世纪末,思想的火花是否已经预示着现代性的到来,自然观和文化观又将迎来怎样的新变化?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它似乎在邀请我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去理解西方文明是如何在对自然的认知和对自身文化的建构之间,留下深刻而动人的“痕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念出来,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罗得岛海岸的痕迹”,让我不禁联想到那片充满阳光、历史和神话的土地,仿佛已经能闻到海水的咸味,感受到海风的轻抚。而“痕迹”这个词,则点出了本书的独特性——它不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而是要挖掘那些被时间掩埋、但依旧闪烁着光芒的线索,那些思想、观念、文化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或者说在西方思想的进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副标题“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更是为这场探索设定了明确的坐标。我预设了书中会从古希腊时期开始,探讨当时人们是如何理解和描绘“自然”的,无论是作为哲学的源泉,还是艺术的灵感,又或者是一种超越人类的存在。接着,历史的长河继续流淌,我好奇在中世纪,当信仰成为生活的中心时,人们眼中的“自然”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是否更多地与神圣、与宗教意义联系在一起,而“文化”又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描绘出文艺复兴时期,人类中心主义的兴起如何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科学革命又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解构和重塑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结构。到了十八世纪末,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我猜想书中会展现出启蒙思想如何进一步挑战传统,自然观和文化观又将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深刻的演变,留下怎样的“痕迹”。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沉淀了千年的智慧,它承诺将带领我深入探寻西方思想史的脉络,去理解“自然”与“文化”这两个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西方文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是一种淡淡的、带有复古感的蓝色,仿佛让人看到了被海风吹拂过的古老石刻。我本来就被“罗得岛”这个名字勾起了好奇心,想象着地中海阳光下的古老岛屿,那些承载着历史与神话的遗迹。而“痕迹”这个词,更是暗示着某种隐秘的、需要被发掘的过往。至于副标题“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但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宏大的视角,它承诺将带我穿越漫长的时空,去探寻那些关于自然和人类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古代希腊人如何看待海洋,如何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他们的神话传说、哲学思辨相结合,比如他们对海神的崇拜,对海蚀地貌的想象,甚至是关于海洋的宇宙观。紧接着,历史的长河将流淌,我希望能看到在中世纪,当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神灵时,自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还有星星点点的“痕迹”在文学、艺术中闪烁。再者,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热情被重新点燃,那些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们又是如何重新审视自然,并将其融入他们的创作和思想体系中的。十八世纪末,启蒙时代的理性之光是否会以新的方式解读自然,并将这种理解与社会、政治、伦理的思考联系起来,也是我非常好奇的。总而言之,我从这个书名中感受到了厚重感和探索欲,仿佛一本陈年的羊皮卷,等待我去慢慢展开,去追溯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智慧之光,感受西方思想在地中海的这片海岸线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历史与哲学读物。书名中的“罗得岛”像一个引子,让我联想到那个曾经辉煌的港口城市,那里的巨像,那里的历史传说,以及它在古代地中海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而“痕迹”这个词,又赋予了这本书一种考古般的意味,似乎它不是直接讲述历史事件,而是要去挖掘那些被忽略、被遗忘的线索,去理解那些思想是如何在时空中“留下痕迹”的。副标题“从古代到十八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更是将阅读的难度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我预设了书中会有大量的哲学理论、历史文献分析,以及对不同时期西方思想家如何理解“自然”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的深入探讨。我猜测,书中可能会从古希腊哲学出发,分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自然界的认知,以及他们如何将自然视为哲学探究的基础,或者说,他们如何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然后,可能转向罗马时期,探讨罗马人对自然的态度,他们的工程技术、园林艺术是否体现了某种特定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也许会关注宗教对自然理解的影响,以及在修道院或早期大学中,自然知识是如何被保存和传承的。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我更加期待书中对科学革命的解读,对那些新兴的科学理论如何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十八世纪末,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浪漫主义思潮的萌芽,或者启蒙思想家们如何将理性应用于社会改造,并在此过程中重新审视自然的角色。我准备好迎接一本需要细心研读,并且可能需要反复回味的书籍,它所承诺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对读者智力的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深入西方思想史的难得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