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条码:9787562063759
图书名称:犯罪行为与心理(第二版)
定价:66
作者:(美)卡塞尔
版别:政法大学
出版日期:2015-10-01
编辑推荐
本书稿的原著相关研究内容处于****水平,对原著的翻译水平亦较高,填补了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有利于读者了解国外犯罪行为问题研究的状况,丰富和完善我国犯罪行为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意识到早年经验对犯罪的重要影响,并激发读者思考作为个人如何行动起来,帮助解决犯罪的难题。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从五个角度探讨犯罪的起源、特征和后果,分别是:、犯罪和少年司法制度;二、犯罪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根源;三、犯罪的本质;四、犯罪的受害者;五、犯罪的惩罚。本书还探讨了精神疾病、刑事和少年司法制度、刑罚方式以及受害者权利运动如何影响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给罪犯、受害者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作者简介
马皑,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作者从事犯罪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干事,1989年起担任该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后又担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现更名为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是目前中国法律心理学领域的全国性学术团体,聚集了中国法律心理学界的人才,作者2010年经选举担任会长,成为新代学科与学术带头人。
目录
第章 何为犯罪?
、犯罪――作为个法律概念
二、犯罪的社会学意义
三、犯罪的政治性
四、犯罪的道德性
五、犯罪的分类
六、犯罪的统计资料
七、研究犯罪行为的方法
八、罪犯和犯罪行为
九、总结
第二章 刑事审判制度
、刑事审判制度概述
二、对待特殊被告人
三、执法人员
四、检察官
五、辩护律师
六、陪审团
七、法官
八、总结
第三章 青少年司法制度
、青少年司法程序
二、青少年罪犯的法律心理状态
三、青少年司法的应用:罗纳德案件
四、青少年司法的未来
五、结论
六、总结
第四章 犯罪的生物根源
、体貌与犯罪
二、进化与犯罪
三、基因与犯罪
四、犯罪与大脑
五、激素与犯罪
六、酒精、毒品与犯罪
七、总结
第五章 犯罪的心理根源
、人格(personality)与犯罪
二、特质与犯罪
三、精神动力学与犯罪
四、学习与犯罪
五、认知与犯罪
六、人格障碍与犯罪
七、总结
第六章 犯罪的社会与环境基础
、人类攻击与暴力的社会根源
二、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行为与犯罪
三、犯罪的环境根源
四、犯罪生态学
五、总结
第七章 童年早期到青春期的犯罪行为发展
、犯罪途径
二、犯罪行为发展的生理因素
三、发展障碍与犯罪
四、犯罪行为的学习
五、家庭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六、综合观点
七、总结
第八章 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犯罪行为发展
、青春期:挑战和冒险
二、选择犯罪:道德发展与社会差异
三、犯罪行为发展的性别差异
四、品行障碍与犯罪行为发展
五、物质滥用与犯罪行为发展
六、帮派、枪支与犯罪行为发展
七、家庭影响的减少与犯罪
八、学业失败与犯罪行为发展
九、成人犯罪的发展途径
十、总结
第九章 精神障碍与犯罪
、什么是精神障碍?
二、特定的精神障碍和犯罪
三、为精神疾病被告人辩护的诊断基础
四、精神疾病患者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
五、精神卫生法庭
六、总结
第十章 暴力犯罪
、抢劫罪(Robbery)
二、谋杀罪(Murder)和非过失杀人罪
三、故意伤害(Aggravated assault)和家庭暴力
四、仇恨性犯罪(Hate crimes)
五、性犯罪
六、总结
第十章 经济和财产犯罪
、纵火罪(arson)
二、入室盗窃、盗窃和机动车盗窃
三、诈骗罪
四、职业犯罪
五、集团犯罪
六、总结
第十二章 犯罪的被害人
、被害人的概念
二、被害人的法律地位
三、被害人在刑事司法体系中的角色
四、被害人学
五、犯罪对社会的影响
六、总结
第十三章 罪之罚与罚之罪
、刑罚的目的
二、量刑过程与选择
三、监禁
四、死刑
五、无形的处罚
六、总结
第十四章 犯罪研究的未来
、犯罪行为的风险因素回顾
二、犯罪预防
三、犯罪预防的阻力
四、展望
五、总结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评价三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相当独特,它不像许多科普读物那样轻松愉悦,而是充满了智识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冲击。卡塞尔博士在书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资深犯罪心理学家的严谨态度,他对于每一个理论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论证,并且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童年创伤与犯罪行为”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早期经历的负面影响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甚至在成年后显现出破坏性的结果。书中对“依恋理论”在解释犯罪行为方面的应用,也让我大开眼界。通过分析犯罪分子在亲密关系中的模式,可以窥探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渴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许多犯罪行为并非源于天生的邪恶,而是复杂经历和心理困境的产物。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思考,对照现实中的一些事件,才发现这本书的洞察力是多么的深刻。它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反复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对人类阴暗面的深度挖掘,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到毛骨悚然,又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究。卡塞尔博士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犯罪动机和心理过程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人定义为“坏人”,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成长的环境、基因因素以及认知偏差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极端行为的发生。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些曾经被我简单标签化的群体。书中引用的案例丰富且极具代表性,无论是连环杀手、诈骗犯还是家庭暴力施暴者,卡塞尔博士都能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犯罪,更是关于人性的普遍弱点和我们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黑暗。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可能不愿承认的阴影,也提醒我们社会环境和个体经历对一个人性格塑造的巨大影响。
评分评价四 《犯罪行为与心理(第二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卡塞尔博士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人性中最黑暗的角落,去理解那些我们通常避而不谈的恐惧和冲动。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犯罪动机的演变”的探讨,它展示了最初微小的念头是如何在心理的温床中不断发酵,最终演变成不可挽回的行动。书中对“诱惑”和“合理化”在犯罪过程中的作用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罪犯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自我欺骗。这是一种非常细腻的心理描绘,让我不禁反思,在面对诱惑时,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心理斗争?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的问题,激发读者去独立思考。它让我对“选择”与“宿命”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社会责任和个体自由的界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是一本能够挑战你固有观念,并且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成长的书。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能够让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那些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卡塞尔博士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洞察力,将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认知失调”在犯罪行为中的作用的章节,它解释了罪犯是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减轻罪恶感,甚至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种心理机制的揭示,让我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理所当然”的犯罪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关于“性别与犯罪”的讨论,也提供了许多颠覆性的观点,打破了我以往的刻板印象。卡塞尔博士的写作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但同时又不失人性的温度,他并没有将犯罪分子妖魔化,而是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他们的行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犯罪行为,首先需要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选择的巨大影响。它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后,对人性、社会以及我们自身产生更深刻反思的优秀作品。
评分评价二 作为一个对犯罪心理学一直抱有好奇心的人,我一直想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著作。《犯罪行为与心理(第二版)》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卡塞尔博士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他善于将复杂的理论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穿插了大量的真实案例,使得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犯罪原因的多维度分析,它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心理,还深入探讨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关于“群体犯罪”的章节,让我对那些看似正常的个体如何在集体心理的影响下做出违法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模仿效应”和“去个性化”的讨论,也让我反思了网络暴力等现代社会现象的根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犯罪行为需要一种系统性的思维,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因素。它拓展了我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边界,也让我对如何预防和干预犯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对任何对社会运行机制和人性构成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