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要览:南宋官窑通鉴 [Highlights of Celadon:Southern Song Official Kiln Tongjian]

青瓷要览:南宋官窑通鉴 [Highlights of Celadon:Southern Song Official Kiln Tongji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牟宝蕾 著
图书标签:
  • 青瓷
  • 南宋官窑
  • 陶瓷
  • 艺术
  • 收藏
  • 窑址
  • 宋代
  • 文物流产
  • 历史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8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319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Highlights of Celadon:Southern Song Official Kiln Tongji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青瓷要览:南宋官窑通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述南宋官窑窑口青瓷的产生、发展、传播、文化影响等。内容由窑名由来,分布范围、主要产地、界定依据、发展简史、衰落原因、产品销售,技术传播、文化影响、精品鉴赏、仿古作为及科技测定等章节构成。

作者简介

  牟宝蕾,1979年10月生,山东莱西人。现为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员。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继而攻读该校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刘毅教授的指导下完成陶瓷专业的学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9月起就职于浙江省博物馆,师从古陶瓷专家李刚研究员潜心学习、研究古陶瓷。多年来,在《东方博物》、《文博》、《南方文物》、《华夏考古》、《文物春秋》、《大观》等专业期刊上陆续发表了有关古陶瓷各方面内容的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南宋官窑概论(代前言)

1 窑名由来
“南宋官窑”概念的出现
南宋官窑的含义

2 北去南渡
汝窑的兴起
北宋官窑
“靖康之难”与汝窑工匠南迁

3 承前启后
余姚官窑的命名
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余姚官窑与汝窑的关系
余姚官窑的属性

4 专奉大内
“修内司官窑”驳正
内窑的得名
出土实物的研究
内窑停烧的时间和原因

5 薪火续燃
续窑之名的合理性
设窑地点的选择及性质
续窑存在的时间
续窑产品概况

6 易地龙泉
乌泥窑名称小议
乌泥窑与大窑窑场的关系
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乌泥窑的倒闭时间

7 皇家掌烧
郊坛下官窑的得名
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产品概况及工艺特征
烧窑起讫时间

8 官窑摭遗
平江官窑
宋代官窑的其他种类
南宋官窑与哥哥洞窑

9 精品鉴赏
余姚官窑
内窑
南宋官窑

10 仿古作伪
仿古
作伪

11 科技测定
成分
年代

附录
中国古代名窑简介
古陶瓷工艺学名词浅释
中国历史年表

后记
釉色流光,宋韵永恒:一部关于宋代陶瓷艺术的宏伟探索 图书名称: 釉色流光:宋代定窑、汝窑、哥窑、钧窑及五大名窑的艺术与历史研究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资深陶瓷史学家的笔名或化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有信誉的专业艺术/历史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且极具学术深度的宋代陶瓷艺术通史性著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五大名窑(定、汝、哥、钧、官——注:本书将官窑作为宋代制瓷的背景与参照系进行宏观论述,而非单独聚焦南宋的某一特定窑场)的艺术图景。不同于侧重单一窑口或某一时期断代的专业报告,本书的视角更加宏观,力求勾勒出北宋至南宋早期,中国陶瓷美学从宫廷走向民间的演变脉络,以及不同地域窑场在技术、审美和文化传承上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复杂关系。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超过五十万字,配有超过八百幅精选高清文物图片,确保了研究的视觉准确性与资料的丰富性。 --- 第一部分:宋代制瓷的时代背景与美学基石 (约 12 万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宋代(尤其侧重北宋)特定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如理学、禅宗对“自然天成”的推崇)以及文人阶层对艺术品位的塑造作用。我们摒弃了将宋瓷简单视为“技术高峰”的传统论调,转而分析宋代审美如何从唐代的华丽转向对“素雅”、“内敛”、“含蓄”的极致追求。 1.1 宫廷雅集与审美导向: 详述宋徽宗时期对“格古”的推崇,以及皇室对特定釉色、造型提出的要求,这是定窑和汝窑成熟的外部驱动力。 1.2 窑址的地理与人文环境: 考察了河北定州、河南宝丰清凉寺、禹州等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矿物资源分布,如何直接影响了胎土的配方和烧制气氛的控制。 1.3 “色”与“声”的辩证关系: 深入研究宋人如何用视觉艺术模拟听觉体验,例如汝窑那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如何被文人赞誉为“温润如玉,叩之有金石之声”。 第二部分:定窑——北方白瓷的典范与创新 (约 10 万字) 定窑(以曲阳、井陉窑为中心)作为五大名窑之首,是本书着墨甚多的部分。本书着重剖析了其在技术上的突破,特别是“覆烧法”带来的造型限制与工艺美学的统一。 2.1 覆烧法的技术剖析与美学意义: 详细分析覆烧法对器型、圈足处理的影响,并探讨其如何促使定窑匠人专注于口沿的装饰与施釉,形成其独有的“泪痕”和“朱口”特征。 2.2 刻、划、印花的综合运用: 本章通过对历年考古出土标本的对比,系统梳理了定窑印花纹饰的母题演变——从早期的缠枝莲、宝相花,到中后期水波游鱼、婴戏图的世俗化趋势。 2.3 宫廷与民窑的分流: 区分定州东山和北方的民间窑场,对比其在釉色纯净度、装饰繁缛程度上的差异,揭示同一窑系内市场细分的影响。 第三部分:汝窑的短暂辉煌与未解之谜 (约 8 万字) 汝窑以其稀有性和极致的“天青”釉色,成为宋瓷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环。本书不满足于描述其美,更侧重于对其烧制工艺的复原性探讨。 3.1 釉料的秘密: 集中分析了汝窑釉中可能含有的微量元素,以及高温还原气氛下,釉料中氧化铁等物质转化形成的经典青色。 3.2 支钉与香灰: 对比分析了清凉寺出土的“芝麻钉”和传世品中发现的“蟹爪钉”,并探讨了汝窑圈足中附着的细小“香灰”对断代和产地划分的参考价值。 3.3 汝窑对后世的影响: 考察了汝窑的风格如何被景德镇、龙泉等后起之秀所学习、模仿,乃至超越,是理解宋代审美断层的重要一环。 第四部分:哥窑的“金丝铁线”与“紫口铁足” (约 9 万字) 哥窑的研究历来充满争议,本书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试图厘清“哥窑”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重点剖析其独特的开片现象。 4.1 孪生之谜: 对比分析传世的官、哥两类器物,探讨“紫口铁足”是否是同一窑场在不同烧制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而非特指两个独立的窑口。 4.2 冰裂与龟纹的成因: 详细解释了釉层和胎体膨胀系数的差异如何导致了“金丝铁线”的形成,并结合现代材料学理论,推测其对釉层厚度的严苛要求。 4.3 造型的“拙朴”之美: 分析哥窑器型(如梅瓶、洗、炉)的敦厚感,以及这种厚重感在北宋晚期审美中占据的特殊地位。 第五部分:钧窑的釉色魔术与高温结晶 (约 10 万字) 钧窑是宋代最具变革性的窑场之一,以其绚烂的窑变釉色独树一帜。本书将其视为宋代制瓷对“偶然性”和“变化性”的极致探索。 5.1 铜元素与窑变: 深入探讨钧瓷的乳浊釉中,不同价态的铜离子在氧化与还原气氛中产生的天蓝、月白、以及最珍贵的玫瑰紫的化学机制。 5.2 独特的斑斓: 区分钧窑的“流纹”、“雨点纹”与后世仿品中刻意施加的色彩,强调钧窑美学在于釉层自身流动与融合的“浑然天成”。 5.3 考古学视角下的钧台窑: 结合钧台窑址的考古发现,重建钧窑的生产流程、规模,以及其如何从北宋早期的粗犷走向晚期更加精细的艺术品。 第六部分:宋代陶瓷的流变与宏观对比 (约 6 万字)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五大名窑置于宋代陶瓷艺术的整体坐标系中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探讨了五大名窑之外的典范——如耀州窑的刻花、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等,以展现宋代制瓷的整体繁荣景象。 6.1 审美图谱的差异化解读: 总结五大名窑在“朴素”、“温润”、“变化”、“典雅”等不同审美追求上的侧重点,勾勒出宋代雅瓷的审美光谱。 6.2 技艺的传承与断裂: 分析北宋向南宋过渡期,由于战乱、政治中心南移对北方成熟制瓷体系造成的冲击,以及南方窑场如何承接并发展这些技术遗产。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简单的“精品图录”模式,而以扎实的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分析数据和经典传世文献为支撑,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宋代五大名窑研究体系。它不仅是陶瓷专业人士的案头参考书,更是热爱中国古代艺术,渴望深入理解“宋韵”的文化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读物。通过本书,读者将能跨越千年时光,与宋代的匠人进行一场关于美学与哲学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像是一部精妙的交响乐,层层递进,高潮迭起。它没有采取那种教科书式的平均用力,而是巧妙地将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放大和聚焦。我感觉到作者对于不同窑口之间的微妙差异有着近乎病态的敏感度,即便是最微小的施釉厚薄变化,或者圈足修足时留下的工具痕迹,都能被他敏锐地捕捉并赋予深刻的解读。阅读过程中,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对古代制瓷过程中那些不可控的变数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窑火温度,怎样的气氛控制,才能烧制出那种被誉为“积釉如脂”的视觉效果?虽然内容侧重于宏观的时代背景和审美取向,但其背后所蕴含的那种对工艺的深层敬意,是任何一个普通的瓷器爱好者都能感受到的。读完后,感觉自己对“什么是宋代的气韵”有了更立体、更感性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定义,而是真正体会到那种内敛、沉静、却又充满力量的美学哲学。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艺术史著作,应该能够跨越时空的藩篱,与今人进行对话。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沉湎于对“失落的辉煌”的哀叹,而是以一种积极探究的姿态,去解构那个黄金时代的成功密码。特别是其中对“审美迁变”的分析,极其精彩。作者探讨了从北宋的含蓄到南宋的内敛与精微化之间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所致,更是社会心理和政治气候的投射。通过对这些微妙语境的梳理,我看到了艺术是如何成为时代情绪的载体。那些看似简单的造型背后,其实隐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自我约束和精神寄托。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但那位“主讲人”的表达方式却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你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心情也格外舒畅。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折射出的是一种对“纯粹性”的向往。它描绘的那个世界,似乎在某些方面拒绝了外界的喧嚣和繁复,而将所有的精力集中于釉光、器型和胎质的极致打磨之上。那种近乎偏执的对“完美”的追求,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南宋文人阶层那种“雅”的理解——不是浮夸的装饰,而是源自内心的秩序感和对自然之道的领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现代社会中对效率和规模的过度推崇,继而反思,我们是否也因此错失了某些更深层次的、需要时间沉淀的美感。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对照,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何为真正的“经典”和“永恒”,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对单一历史时期的记录范畴。

评分

这部书的光影流转,简直像是将人带入了南宋那个细腻又讲究的时代。读起来,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湿润气息,感受到御窑工匠们指尖拂过瓷胎时的那种专注与敬畏。书中的文字不仅仅是枯燥的考古报告汇编,更像是一部饱含情感的编年史,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那个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对器物之美的极致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在偶然的失误与刻意的创新中,最终凝结成那些温润如玉的青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经典器型时所用的比喻,那种将釉色比作“雨后初霁的天空”或“新篁初展的嫩绿”,让人在脑海中立刻构建出清晰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感。它不仅仅是关于“看”瓷器,更是关于“懂”瓷器背后的文化精神。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完美的偏执,正是理解南宋美学的关键。没有直接谈论具体的技术细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时代脉络的把握,让人在翻阅时不断地停下来,沉思良久,体会那种“不着痕迹的奢华”是如何在宋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力。它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懂得何时该娓娓道来,何时该戛然而止,留下回味的空间。它并没有试图用图录式的罗列来压倒读者,而是通过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观察角度,引导我们去探索更深层的文化意义。比如,它对“器物形制与礼制”关系的阐述,就非常到位,让人明白,在那个时代,一件瓷器不仅仅是实用器皿,更是身份和教养的无声宣言。读起来,丝毫没有学究气的沉闷,反而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历史的薄纱,看到更多细节的纹理和色彩。这种体验是极其难得的,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考察转化成了一种愉悦的阅读享受,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匠人精神”的由衷敬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