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中行走

在设计中行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中一光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用户体验
  • 创新方法
  • 产品设计
  • 服务设计
  • 设计实践
  • 设计之旅
  • 问题解决
  • 创意激发
  • 跨界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阜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4677
商品编码:26904769604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
北京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 图字:01-2015-5222号。
显示全部信息

目录
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
2.3 文字设计 065
2.4 图案设计 068
2.5 店铺设计 072
2.6 日本和平面设计 076
2.7 三宅一生·高田贤三·森
   英惠 080
2.8 三个标志 084
2.9 纹样的美学 087
2.10 条纹与色彩 091
2.11 日历的昨天与JT 095
2.12 设计与日本文化 098
2.13 广受GN外HP的日本广告
    和设计 102
D3章 设计的原点 106
3.1 故乡奈良 106
3.2 人造樱花 110
3.3 与红相对的黑白 113
3.4 爵士乐和色彩 116
3.5 我和歌舞伎 120
3.6 一把民族椅 124
3.7 东洲斋写乐的大1绘 127
3.8 我眼中的仁清 130
3.9 在京都俵屋邂逅日本凉 133
3.10 走向“茶美会·然” 136
3.11 俵屋宗达与设计 140
3.12 看见森林的眼睛 144
3.13 屋1;CY =CY上的风景 148
3.14 信贵山缘起 151
3.15 日本画的文学性 154
3.16 后混合文化 157
3.17 设计与繁花 160
后记 163

显示全部信息

《在设计中行走》 《在设计中行走》并非一本关于设计理论的书籍,也不是一本罗列设计案例的画册。它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一次对设计哲学与生活本质的探索,一次邀请读者踏入一个由思考、观察与实践交织而成的奇妙旅程。本书作者,一位在设计领域深耕多年的观察者与实践者,将以独特的视角,引导读者穿越日常的表象,发掘隐藏在每一个细节背后的设计力量,并理解设计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世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本书并非高高在上地宣讲“何为好设计”,而是倡导一种“在设计中行走”的生活态度。它鼓励我们走出思维的舒适区,用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去感受、去质疑、去思考。从清晨唤醒我们的闹钟,到餐桌上的餐具,再到通勤路上的公共交通工具,乃至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景观,无处不凝结着设计者的智慧与匠心。作者邀请我们放慢脚步,细心体味这些“物”与“事”的设计逻辑,它们是如何被构思,如何被实现,又如何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连接。 第一章:打开感官的门扉——从日常的“未被看见”到“看见” 这一章是本书的序曲,旨在唤醒读者沉睡的观察力。我们习惯于被动接受周围的一切,很少主动去探究事物的缘由。作者将带领读者从最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入手,比如一把椅子的弧度,一个按钮的触感,一段楼梯的坡度,一张海报的排版。通过对这些“小事”的细致审视,我们会逐渐发现,每一个物品的形态、功能、材质、颜色,甚至其摆放的位置,都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选择。例如,为什么某些公共场所的长椅设计成分散的个体,而不是长条的凳子?这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休息,更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人们的活动,甚至在潜意识中传递一种“个人空间”的理念。作者会引用一些生动的例子,例如,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座椅设计如何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们会学习如何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去感知设计带来的细微差别,并理解这些差别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体验。这一章的核心在于“看见”,看见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美学、功能性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意图。 第二章:设计的语言——形式、功能与意义的对话 一旦我们学会了“看见”,接下来便是理解设计的“语言”。设计并非仅仅是外观上的美化,它是一门包含形式、功能、材料、工艺、用户体验等多重维度的综合学科。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元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传达设计者的意图。作者会剖析经典设计的“形式追随功能”原则,并进一步探讨在现代设计中,形式与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的更复杂的动态关系。例如,一件艺术品的功能可能是激发思考或引发情感,而非纯粹的实用性。本书会探讨材料选择的重要性,比如为什么有些产品使用天然材料,而有些则偏爱合成材料,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蕴含的生态、经济和审美考量。同时,工艺也是设计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件手工制作的家具,与流水线上生产的家具,所传达的价值感是截然不同的。作者将通过对不同领域设计作品的分析,揭示形式、功能、材料和工艺如何协同工作,最终构建出产品的意义,并与用户建立起情感连接。我们会学习如何去解读这些“语言”,理解一个产品或一个空间的设计哲学。 第三章:用户至上的哲学——体验设计的温度 “以人为本”是设计领域永恒的主题,但真正的“以人为本”远不止于满足基本需求。本章将聚焦于“体验设计”,强调设计是如何为用户创造愉悦、高效、甚至富有情感的体验。作者会探讨用户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同理心去理解用户的需求、痛点和期望。这不仅仅是问卷调查或焦点小组,更是深入用户的生活场景,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例如,一个婴儿推车的出色设计,不仅仅在于其安全性,更在于它如何减轻父母的负担,如何让他们在推行过程中感受到轻松与便捷,甚至在宝宝睡着时,如何提供一个舒适安稳的空间。我们会探讨“情感化设计”的力量,即设计如何通过唤起用户的情感共鸣,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接。例如,一个童年玩具的设计,可能承载着无数美好的回忆,即使它已经不再实用,但它所带来的情感价值却无法估量。本章会引用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从一个易于操作的APP界面,到人性化的医院导视系统,再到充满温情的社区公共空间,去展示体验设计是如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第四章:环境的塑造者——空间与叙事 设计的影响力远不止于个体物品,它更是塑造我们所处的环境,构建我们生活的空间。本章将探讨空间设计,包括建筑、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等,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情绪和社会互动。作者会带领读者从一个城市的街道布局,到一间咖啡馆的桌椅摆放,去感受空间所传达的“叙事”。一个宽敞明亮的公共广场,可能鼓励人们在此停留、交流,而一个狭窄的过道,则可能暗示着行走的匆忙。我们会探讨“可达性”与“包容性”设计的重要性,即如何让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人都能安全、便捷地使用空间。例如,无障碍坡道的设置,以及盲文指示牌的应用,都是空间设计对不同群体关怀的体现。本书还会探讨“氛围营造”,即设计如何通过光影、色彩、材质、声音等元素,创造出特定的空间氛围,影响人们的心情和行为。一个温馨的家庭空间,可能鼓励亲密的家庭互动,而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空间,则可能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这一章旨在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身处的设计并非被动存在,而是积极地参与塑造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 第五章:打破边界的思考——跨界与创新的设计思维 设计并非局限于特定的学科领域,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一种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思维方式。本章将拓展读者的视野,去理解设计如何渗透到各个行业,催生出跨界与创新的火花。作者会探讨“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核心理念,即如何运用以用户为中心、迭代、协作等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这不仅仅是产品设计,更可以应用于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例如,如何通过设计思维来改进学校的教学模式,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有效;或者如何通过设计来优化医院的就诊流程,减少患者的焦虑。本书还会探讨“服务设计”,即如何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服务触点,为用户提供无缝、愉悦的整体体验。从用户第一次接触到服务的开始,到服务结束后的反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我们会看到,设计不仅仅是关于“物”,更是关于“人”与“服务”之间的互动。这一章将鼓励读者打破学科的壁垒,拥抱开放与协作,用设计的眼光去发现机遇,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挑战。 第六章:设计的伦理与未来——责任与远见 随着设计的力量日益强大,我们不得不关注其背后的伦理责任。本章将深入探讨设计的道德维度,以及设计师在创造美好未来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会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例如,我们设计的產品是否會對環境造成負擔?我們設計的技術是否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我們如何確保設計的公平性與包容性?本書將探討“可持續設計”的理念,強調在設計過程中考慮資源的節約、能源的消耗以及產品的生命週期。例如,可回收材料的選擇,以及產品的可維修性,都是可持續設計的重要體現。同時,我們也會反思“數字倫理”的重要性,在信息時代,如何設計更負責任的技術,保護用戶的隱私,防止信息濫用。本書的結尾,將引領讀者展望設計的未來。科技的進步,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將為設計帶來無限的可能性,但也伴隨著新的挑戰。作者鼓勵讀者,以一種負責任的姿態,參與到設計的未來構建中,用設計的力量,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公平、更可持續的世界。 《在设计中行走》不是一本需要速读的书,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开启一场持续不断的发现之旅。它所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一种用设计思维去理解和塑造生活的能力。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设计,更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体验我们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设计的殿堂。它并非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巧妙地在我心中播下好奇的种子,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事物感到好奇,而设计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远不止是外表的装饰,它更是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甚至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强大力量。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用户体验”的探讨。在过去,我可能会觉得,只要东西看起来漂亮,功能齐全就够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感受和使用习惯。书中举的例子,比如一个APP的导航设计是如何影响用户的操作流畅度,或者一个公共空间的布局是如何影响人们的互动和交流,都让我对“好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观察和体验各种产品的用户体验,并将其与书中的理念进行对比。 这本书还教会我,设计的思考方式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开始尝试用设计的逻辑去梳理我的工作流程,去优化我的学习方法,甚至去规划我的周末活动。当我不再仅仅关注“做什么”,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效率和满意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种将设计思维融入日常生活的练习,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认识设计,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通用框架。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设计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他坦诚地分享了设计师在面对各种限制条件时,如何运用创造力来克服障碍。这让我觉得,设计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神来之笔,而是一个充满迭代和调整的持续过程。这种真实的呈现,让我对设计这个行业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有了更充分的准备。 总而言之,《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就像一个宝箱,里面装满了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设计的智慧。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之旅。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设计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将书中所学,更好地运用到我的生活中。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张邀请函,把我引向了一个我从未真正深入探索过的领域——设计的核心。我一直觉得设计是个很玄的东西,是那些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才能掌握的魔法,但《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用一种极其亲切而又不失深度的语言,将“设计”这个概念解构得如此清晰。我开始意识到,设计并非遥不可及,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我每天使用的咖啡杯,到我通勤路上经过的建筑,甚至是我手机里的APP界面,都蕴含着设计者的巧思。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作者似乎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并将其放大,让我们看到其中的逻辑和美学。他没有空泛地讲理论,而是通过无数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经典的海报设计是如何通过色彩和构图传达情感,或者某个家具的设计是如何在美观和实用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周围的一切,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去“看见”设计,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为什么”不是那样。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没有给我一个既定的答案,而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自己去探索。它鼓励我去观察,去质疑,去体验。我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目光变得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敏锐。我开始留意那些让我感到舒适或者不适的设计,并尝试去理解其中的原因。这种“在设计中行走”的过程,不仅仅是阅读这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一种对周遭世界更积极、更具洞察力的参与。 我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教会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一直以为,只有在创造新事物的时候才需要设计,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便是对现有事物的理解和改进,也同样是设计的范畴。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理所当然”,其实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而一旦我开始以设计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曾经平淡无奇的事物,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充满了值得挖掘的细节和智慧。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浮于表面的普及读物,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奇妙融合。作者的文字既有深度,又不乏趣味,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疲惫。他善于用类比和故事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我曾经望而却步的理论。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回味作者的某句话,或者思考他提出的某个观点。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而坚定的向导,引领我踏入设计的奇妙世界。它没有给我设定条条框框,而是以一种开放和探索的态度,邀请我一同去发现设计的奥秘。我之前可能对设计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认为它只属于少数有天赋的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是一种普适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 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他善于将那些复杂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变得易于理解。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同理心”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设计师如何通过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来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这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共鸣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启发思考。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发现。我发现,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敏锐的观察力。我开始留意那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设计逻辑,也会去思考那些让我感到舒适或不适的设计,并尝试去找出其中的原因。这种主动的观察和思考,让我觉得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丰富。 书中关于“迭代”和“试错”的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将设计过程描绘得一帆风顺,而是坦诚地展示了设计师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如何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修正来达到最佳效果。这种真实和务实的态度,让我对设计这个领域有了更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有了更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而言之,《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它不仅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和世界。我期待着将书中的智慧,运用到我的实际生活中,让我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读《在设计中行走》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空间,周围的一切都因为这本书而变得鲜活起来。我之前总觉得设计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领域,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极其吸引人的方式,将设计的核心理念娓娓道来,让我看到设计是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影响着我们的选择,甚至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案例,变得触手可及。我记得书中提到过一个关于儿童玩具设计的例子,详细阐述了设计师是如何通过对儿童心理的洞察,来创造出既安全又富有趣味性的产品。这个例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追求,更是对人性深层次的理解和关怀。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鼓励读者去主动地“实践”设计。它不仅仅是让你去“看”设计,更是让你去“感受”设计,去“思考”设计,甚至去“参与”设计。我发现,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致入微。我开始留意那些让我感到便利和愉悦的设计,也会去思考那些让我感到困惑和不便的设计,并尝试去分析其中的原因。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一本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按部就班,而是更像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作者的笔触时而跳跃,时而沉淀,总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被某个观点深深吸引,然后开始天马行空地联想,将书中的理念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这种主动的思考和联想,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持久的记忆。 总而言之,《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更积极地参与世界的书。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设计的无限可能。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未来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启迪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之前可能只是将设计局限于艺术、建筑或者产品外观,但《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将设计的边界无限拓宽。它告诉我,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创造”,更是关于“优化”,关于“连接”,关于“解决”。它让我看到,设计无处不在,它隐藏在每一个决策的背后,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设计思维”的阐述。作者通过一些非常贴切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设计思维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工作上的挑战,还是人际关系的沟通,甚至是个人生活习惯的养成。这种将设计方法论普适化的讲解,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设计本身。它提供了一种更加系统、更加人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力量,他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最深刻的道理。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被某个观点深深触动,然后陷入长久的思考。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很多做法,并尝试去用设计思维去审视和改进。这种主动的学习和应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学习”和“成长”。 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精巧,它不是那种线性发展的叙述,而是更像是一个有机体的生长。每一个章节之间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结构上的巧思,也让我体会到了设计本身的精髓——在整体性与局部性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对我来说,《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它让我看到了设计的力量,更让我看到了自我提升的可能性。我期待着将书中所学到的设计思维,运用到我生活的各个层面,让我的生活因此而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