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基本信息
| 書名: | 善治-新加坡微觀察 |
| 作者: | 曹雨真 | 開本: | |
| YJ: | 62 | 頁數: | |
| 現價: | 見1;CY =CY部 | 齣版時間 | 2015-04-01 |
| 書號: | 9787302394068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清華大學齣版社 | 版次: | |
| 商品類型: | 正版圖書 | 印次: | |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曹雨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MPA,從事文化傳播與交流工作。曾為聯閤早報網和新華網相關頻道撰寫專欄,通過細節處的城市觀察和公共治理特色觀察,為讀者提供多維視角,分享多元信息和務實理念。作品主要為2012—2013年專欄文章和研究隨筆的結集。 精彩導讀 一道書香的誘惑
【2012-11-12】
人與圖書館充分交融,泡圖書館成為一種享受。這道“書香的誘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變為注冊讀者,每年有數倍於城市人口的到訪人次。
有人說,SJ上Z壯麗的宮殿,是藏書Z多的圖書館。對於南洋理工大學的同學,校園Z美的宮殿,應是李偉南圖書館。它位於校園坡地的高處,上下貫通五層。弧狀造型,D特而大氣,巨型空間,充盈而明亮。坐在環形落地窗前,校園蔥蘢盡收眼底。這裏是寜靜的處所,閱讀修習處連咳嗽一聲都不好意思;這裏也是動感的地帶,在電子區域,除瞭上百颱普通電腦,還有供多人同時瀏覽的三屏聯機,有供小組討論的視頻投影角落,和偌大屏顯的電子報刊。這裏的空調溫度低得足以讓人清醒無眠,而不間斷供應的熱水和緊鄰餐廳熱乎乎的飯菜又足以讓人留得下來。盡管無緣這裏的英文理工科藏書,我還是慢慢成為它的常客,像彆人泡吧一樣,泡上瞭圖書館。
常去李偉南圖書館,帶著從中文圖書館藉來的書。中文圖書館J在教學樓下,“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感受之後也頗為吃驚。一是沒想到書可以放這麼多。空間不大,書量不小,圖書架一個挨著一個,沒有常規的間距。人們找書怎麼辦,先開方嚮盤,原來圖書架下有活動軌道。二是沒想到藉書還書都自己動手。先在網上查閱,通過作者、書名和關鍵詞等搜索,找到書的編碼後依次對應書架位置。還書時,扔進圖書館外牆上帶有自動掃描的窗口即可。三是沒想到圖書這麼離不開電腦。藉書前可上網查閱,書不在可網上預約,藉書後臨限未還,會收到提示郵件,選擇還書或續藉。令人汗顔的是,在掌握這套操作係統前,常需請教年紀不輕的圖書管理員,一頭花白的頭發,運用起電腦來得心應手。想起近前流行的段子,57歲的圖書管理員焦靈花成為SJ麻將GJ,曾為解放軍某部圖書管理員的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奬,圖書管理員這個職業,韆萬不可小看,哈。
早已慕名LGY先生的《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中文版麵世後,媒體紛紛報道,老師大力推薦。如此熱門書籍,能在中文圖書館藉到嗎?不齣所料,館存的幾本都已藉齣。D一次嘗試網上預約,做好瞭耐心等待的心理準備。令人驚喜的是,半月後的YT,打開郵箱,便跳齣圖書館的通知,請去辦理藉閱手續。捧著這本被管理員特地加上保護膜的圖書,一邊感受它的熱度,一邊慨嘆它的流轉效益。它在我處的藉閱周期稍長瞭點,感興趣的同學又讓它停留多日。但是因等來不易也倍加珍惜,D它迴到圖書館時,完璧如初。
正D我為身在校園擁有美妙宮殿而深感慶幸時,外齣考察更見識瞭這個城市的宮殿群落。2005年落成的新加坡國傢圖書館,位於市中心,高16層,樓層中建有花園,據說其運行比普通建築節省約80%的能源,以其環保、美觀和低成本的結閤,獲得新加坡綠色建築認證Z高的“白金奬”。其實,它的ZY更在於主業領域,XJ的信息技術,高水準的人性化服務,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隊伍,提供瞭完美的讀者體驗。自動化更進一籌,圖書館大廳一字排開的電腦供藉書人掃描,電腦自動識彆圖書並作記錄,讀者藉一本書平均隻需二三秒鍾。上文提到的還書體驗,也是來自它耗費巨資引進的射頻技術,圖書館外牆上的“bookdrop”,意思是把書一丟J行瞭,讓整個還書過程在瞬間完成。如此一來,不論圖書館是否開館,讀者YT24小時都可還書。而且不論在哪裏藉的書,可以還到新加坡的任何一傢圖書館。
任何一傢,是指這個城市擁有的5個區域圖書館、23個社區圖書館、10個社區兒童圖書館、10個學校和學術館、14個政府特彆服務館,和計劃中的100所鄰裏圖書館。它們多位於地鐵站附近、商業中心和鬧市區,人們信步可至。這些社區和專業圖書館得到瞭眾多網友的贊嘆,“太有親和力瞭”,成人和小孩都能安得其所,樂享其中。
圖書館無疑是一個公共文化項目,可是獅城的圖書館體係卻有媲美成功商業項目的業績,並入選哈佛MBA案例。圖書館遍布島國,與人們近在咫尺;XJ的科技手段,藉還書方便到Z簡;人與圖書館充分交融,在圖書館成為一種享受。這道“書香的誘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變為注冊讀者,每年有數倍於城市人口的到訪人次。如果新加坡政府是這個項目的CEO,那麼經營戰略和目標是什麼?打造SJYL的公共圖書館與信息谘詢係統,鼓勵人民終身學習,“知識的積聚和交流將産生新的知識,新知識的運用將創造齣無限的可能,從而使新加坡在D代知識經濟中分享收益”。
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不假矣。
古往今來,國人皆尚讀書。但是有媒體報道,中國也在成為SJ上年人均讀書量Z少的國傢之一。近年來,GN城市的公共文化工程拔地而起,省、市級圖書館不乏宏偉建築,有的成為醒目的城市地標,不同程度造福瞭D地百姓。不過著眼持續發展,有一些問題如,圖書館是否承載更大的價值意義,在民生工程中體現投資未來;圖書館是否CY它的物質呈現,在建築體外有更重要的網絡體係;圖書館是否發揮政府投入的Z大效益,用成熟的商業理念實現擁有讀者的公共目標,值得管理者深思。
…… 目錄 D一部分 細節處的城市觀察
細節處的城市觀察
行走獅城“一卡通”
美哉百萬“綠巨人”
沒有蚊子的夏日
德士是您的車隊
為何行人是老大
為何行人是老大(續)
一道書香的誘惑
穿梭在兩個SJ的人(一)
穿梭在兩個SJ的人(二)
穿梭在兩個SJ的人(三)
機場Z愛是樟宜(一)
機場Z愛是樟宜(二)
GJ名校麵麵觀(一)
GJ名校麵麵觀(二)
GJ名校麵麵觀(三)
小販中心大民生
文明其實很簡單
吞雲吐霧的代價
陽光總在風雨後
體育引導健KS活
在那蘭花盛開的地方
小有小的發展邏輯
東西兼容的樂齡社會
求人不如求己
D二部分 公共治理特色觀察
關於務實的故事--新加坡公共決策的特色觀察
如果政策是不受歡迎的--新加坡公共政策執行的特色觀察
像“瑞士腕錶”一樣運轉--新加坡公共部門的執行力觀察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目錄
。。。。。。。。。。
善治:新加坡的微觀敘事與治理密碼 新加坡,這個以整潔、高效和繁榮聞名於世的城邦,常常被視為一個成功的治理典範。然而,在這片土地上,一個龐大的、復雜且時刻運轉的治理機器背後,隱藏著無數微小而關鍵的細節,這些細節共同編織瞭新加坡獨特的社會肌理和治理邏輯。本書《善治:新加坡微觀察》並非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容易被宏觀視角所忽略的“微觀”,深入探究這些細枝末節如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塑造瞭新加坡的今日模樣。 我們並非探討國傢層麵的宏觀政策製定,也非分析經濟發展的宏觀戰略。相反,本書的視角更貼近生活,更注重細節。它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齣發,試圖拆解新加坡治理的“細胞”——那些日常生活中、社區層麵的、政策執行中的細微之處。通過對這些“微觀”的精細解剖,我們試圖揭示新加坡“善治”錶象之下的深層運作機製,以及其獨特性和可藉鑒之處。 一、 精準的城市肌理:空間秩序與生活細節的協調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舉世聞名,其高效有序的城市空間為居民提供瞭高品質的生活環境。然而,這種秩序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源於對每一個細節的精準把握。本書將深入觀察新加坡城市肌理中的“微觀”錶現: 街道與巷弄的尺度: 並非所有城市都擁有寬闊的林蔭大道。在新加坡,即便是在老舊的組屋區,狹窄卻乾淨整潔的巷弄、精心設計的街邊綠植、以及恰到好處的公共座椅,都傳遞著對居民生活尺度的尊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設計,實則影響著居民的步行體驗、鄰裏交流的頻率,以及對社區的歸屬感。我們將細緻描繪這些空間元素的尺寸、材質、色彩,以及它們如何巧妙地引導人流、促進互動。 公共空間的“微治理”: 從濕巴刹(濕貨市場)的攤位擺放到小販中心的餐桌清潔,從公園裏長椅的分布到巴士站的遮陽棚設計,每一個公共空間都蘊含著治理的智慧。本書將關注這些“微治理”的細節:如何通過精細化的規定,保證市場的有序運作?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提升小販中心的用餐體驗?公園裏的長椅是如何擺放,纔能既方便休憩,又不阻礙通行?這些細節的背後,是對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對空間效率的極緻追求。 垃圾桶的“存在感”: 在一個以乾淨著稱的城市,垃圾桶的設計和擺放是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們將審視新加坡不同區域垃圾桶的類型、材質、容量以及其放置的密度和位置。它們是如何做到既有效收集垃圾,又不會産生視覺汙染?它們是否考慮瞭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方便寵物主人清理?這些“微觀”的細節,摺射齣城市管理者在環境衛生方麵的細緻考量。 二、 社區的“潤滑劑”:細緻入微的社會服務與居民參與 新加坡的社會和諧並非依賴強製,而是建立在細緻入微的服務和積極的居民參與之上。本書將從微觀層麵,探索這些“潤滑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社區中心的“溫度”: 社區中心不僅僅是提供活動場所,它們更是連接居民、傳遞關懷的重要節點。我們將觀察社區中心在空間設計、活動策劃、服務提供等方麵的“微觀”細節。例如,一個為樂齡人士設計的活動室,其桌椅的高度、通道的寬度、照明的強度,都體現著對老年群體的關照。兒童遊樂區的安全性設計、親子活動的互動形式,都展現瞭對年輕傢庭的重視。 誌願者的“身影”: 新加坡的社區服務離不開大量誌願者的貢獻。本書將聚焦於這些誌願者的“微觀”參與。他們如何在社區活動中扮演角色?他們是如何與居民建立聯係的?他們是否接受過專業的培訓?我們關注的是誌願者服務的具體形式,而非宏觀的誌願者數量統計。例如,一位在社區圖書館為孩子們讀書的誌願者,其講故事的方式、與孩子的互動技巧,都可能影響著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鄰裏守望相助的“信號”: “鄰裏守望相助”並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行動。我們將觀察新加坡居民在社區中如何體現守望相助的精神。例如,在組屋樓下的公告欄上,是否有居民發布的“尋貓啓事”或“求助信息”?在公園裏,是否有居民主動幫助照顧年長的鄰居?這些“微觀”的信號,揭示瞭社會凝聚力的真實狀態。 三、 政策執行的“神經末梢”:人性化與效率的微妙平衡 政策的生命力在於其執行。新加坡的治理之所以高效,很大程度上在於其政策執行能夠觸及“神經末梢”,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人性化與效率的微妙平衡。本書將審視這些“微觀”的執行細節: 公共交通的“微服務”: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係統以準時、高效著稱。然而,在繁忙的車站,乘客遇到的每一個小細節都可能影響其體驗。我們將關注:巴士司機是如何與乘客互動的?地鐵站工作人員是如何引導乘客的?指示牌的設計是否清晰易懂?甚至是車廂內的扶手設計、清潔頻率,都屬於“微服務”的範疇。 市政服務的“響應速度”: 當居民遇到市政問題,如路燈不亮、垃圾桶滿溢,其問題的解決速度和過程,是衡量市政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本書將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微觀察”,來審視新加坡市政服務的響應機製。例如,一個居民提交的報修申請,從提交到維修人員上門,中間經曆瞭哪些環節?溝通是否順暢?結果是否令人滿意? 教育體係中的“因材施教”: 即便是在標準化的教育體係中,個體差異也始終存在。新加坡的教育體係在“微觀”層麵,如何體現對不同學生的關照?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如何調整教學方法以適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學校如何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額外的支持?這些“因材施教”的微小實踐,匯聚成教育的溫度。 四、 細微之處見證“善治”的韌性與演進 《善治:新加坡微觀察》的核心在於,我們相信真正的“善治”並非來自宏大敘事或簡單的口號,而是體現在無數個“微觀”的實踐和細節之中。通過對這些“微觀”的深入挖掘,我們試圖呈現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新加坡。 本書並非要宣揚新加坡的完美無瑕,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呈現其治理體係的運作邏輯和“善治”背後的驅動力。我們關注的是那些不容易被主流媒體捕捉到的“小故事”,那些在城市角落裏默默發揮作用的“小機製”,以及那些在居民生活細節中體現齣的“小智慧”。 這些“微觀”的觀察,將幫助我們理解新加坡治理模式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在效率與人性化之間不斷尋求平衡的努力。它證明瞭,即使是最宏大的治理目標,也需要從最微小的環節著手,纔能真正落地生根,並煥發齣持久的生命力。 本書將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這個亞洲的“小紅點”,不僅僅看到它的成就,更看到它如何在每一個細微之處,踐行著“善治”的理念,並不斷演進。它希望引發的,是對我們自身城市治理的思考:我們是否也關注到瞭那些“微觀”的細節?我們是否也能從中汲取靈感,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宜居、更加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