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改革時期的外國直接投資
定價:38.00元
作者:黃亞生;錢勇,王潤亮
齣版社:新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801488596
字數:
頁碼:46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是世界上受歡迎的投資目標國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些年份,中國是全球性外國直接投資的第二大接受國。許多人為中國大量引進FDI(外國直接投資)而歡呼,認為是中國改革的重大成就。
在本書中,黃亞生提齣瞭一個引發爭議的反詰:中國大量引進行FDI,是因為中國經濟存在某些本質弱點的錶現。
黃的前提是:FDI——根本上講——是一個微觀經濟現象,而非宏觀經濟現象。在一定的宏觀經濟條件下,如市場的擴張或勞動力的成本低下,一個國傢獲得的FDI多於或少於國內投資,取決於外國企業對國內企業的相對競爭力。FDI在20世紀90年代湧入中國,是由於中國國內企業不具競爭力。而且,無法為新的商業機會提供資本,外國企業以“嚮中國投資”作為迴應。
黃界定瞭造成競爭力不足的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企業的體製性主從次序,它將中國的大量經濟資源分配給低效率的企業——國有企業,而沒有將這些資源分配給有效率的私有企業。其結果就是中國企業的普遍無競爭力。另一個原因是嚴重的市場分割——這是因國傢所有製所緻——它限製瞭國內企業的增長及投資選擇,而對外資影響較小。
中國的FDI所帶來的主要好處與以下方麵有關:外資企業所提供的私有化功能、提供給受到信用約束的私人企業的風險投資,以及地區間資本流動性的提高。黃認為,盡管這些都是值得稱道的重要好處,但是,人們還是應該追問:為什麼國內企業不能提供相同的功能?這個更寬泛的問題需要對中國的改革策略進行評價。中國的局部改革——盡管它成功地擴大瞭市場範圍——但至今卻未解決中國經濟中與分配無效率有關的許多問題。
目錄
作者介紹
黃亞生,原哈佛商學院教授,現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著有《中國的通脹與投資控製》(1996)、《改革時期的外國直接投資》(2002)。是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麥剋阿瑟基金的奬學金獲得者。
文摘
序言
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讓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實現如此驚人的轉型。《改革時期的外國直接投資》這個主題,恰恰觸及到瞭我心中最 the core 的疑問。我強烈地感覺到,FDI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絕非可有可無。它就像一股強大的外力,與中國自身的改革動力相互激蕩,共同塑造瞭今天的中國經濟。我迫切地想從書中讀到,FDI是如何在中國這個獨特的體製下運作的?它是否受到政策導嚮的強烈影響?書中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FDI的分析,是否能夠揭示齣一些鮮為人知的規律?我期待著作者能夠運用紮實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史料,來闡釋FDI如何促進瞭中國市場的開放,如何推動瞭中國企業的現代化管理,以及如何加速瞭中國經濟與世界的融閤。同時,我也希望能看到書中對FDI可能帶來的負麵效應,比如對國內産業的擠壓,或是對環境的汙染,有更加全麵和深入的探討。這本書,無疑是對中國經濟改革進程的一次重要審視。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理解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在我看來,改革開放不僅僅是中國經濟騰飛的篇章,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而外國直接投資(FDI)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們以往理解的更為復雜和多元。作者在書中,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似乎試圖揭示FDI如何滲透到中國經濟的各個層麵,它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本和技術,更可能是管理經驗、市場機製,甚至是對中國本土企業和産業結構的重塑。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是如何分析FDI流入對中國本土産業競爭力的影響的?是促進瞭升級,還是形成瞭擠壓?抑或是更為復雜的互動關係?這種深入剖析,對於我們這些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成長起來的人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産業的FDI特點和影響的比較研究,也必然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提供關於FDI如何促進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體係,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的詳細闡述。這本書的厚重感,預示著它將是一次深度探索,值得我們仔細品讀和反思。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中國改革開放的曆程,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改革時期的外國直接投資》這本書名,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指嚮瞭那個時代最引人注目的外部力量之一。我一直認為,FDI不僅僅是簡單的資金注入,它更是一種模式的引進,一種競爭的引入,甚至是一種觀念的啓濛。這本書,在我看來,一定是在深入剖析FDI如何在中國經濟的各個層麵,從微觀的企業運營到宏觀的産業布局,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FDI是如何在中國特殊的市場環境下,找到自己的發展路徑,以及如何與中國的本土企業進行閤作、競爭與共生。我想知道,作者是否能夠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展示FDI在中國經濟體製改革中,所起到的“鯰魚效應”或者“示範效應”。此外,我也希望能看到書中對FDI在中國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助力中國企業“走齣去”的分析。這本書的齣現,為我們理解中國經濟奇跡的成因,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維度。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經濟發展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認為,瞭解曆史的真相,需要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尤其是改革開放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其復雜性不言而喻。《改革時期的外國直接投資》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指嚮瞭中國經濟轉型中最具活力的一個側麵——對外開放的姿態,以及由此帶來的外部力量的影響。我猜想,書中一定深入探討瞭FDI在中國經濟改革初期扮演的“催化劑”角色,是如何打破舊有的經濟模式,引入市場化機製的。我尤其期待的是,作者是否能夠詳細闡述FDI在中國引進外資政策的演變過程中,是如何與國傢戰略相互作用的?例如,在早期,是不是更側重於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引進,而後期則轉嚮瞭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産業?書中對於FDI對中國就業、居民收入、乃至社會結構所産生的深遠影響,也應該會有細緻的描繪。我希望能從中讀齣FDI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壤上生根發芽,並最終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這本書的齣版,對我而言,是一個學習和理解中國經濟奇跡背後復雜邏輯的絕佳機會。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宏大敘事充滿敬畏,但同時也渴望能夠深入到細節之中,去理解那些具體的動力和機製。《改革時期的外國直接投資》這個書名,精準地捕捉到瞭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個核心要素。在我看來,FDI不僅僅是資本的流入,它更是一種製度的引入,一種文化的碰撞,甚至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迴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去親身感受FDI是如何一步步融入中國經濟肌體的。書中是否對FDI對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民營經濟發展、以及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方麵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我特彆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通過詳實的數據和案例,來證明FDI在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方麵的作用的。同時,我也想知道,書中對於FDI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挑戰,例如對國內産業的衝擊、環境資源的壓力、以及對經濟主權的潛在影響,是否也有客觀的呈現。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改革時期的中國經濟有瞭更立體、更深入的認識的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