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的帝都北京,大大小小的寺庙庵观曾经遍布于大街小巷、宫殿园林乃至官府监狱。从皇帝、贵族、士大夫到吏役、商人和普通市民,都是宗教活动参与者。寺庙不仅是神明和僧道的居所,也是城市社会的公共空间。
韩书瑞、魏丕信等海内外著名学者聚焦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城市特别是北京,从寺庙与城市的社会格局、皇家的宗教生活,以及北京几座寺庙的命运等面向出发,考察了城市精英在宗教生活与寺庙管理中的角色,更探讨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围绕北京城的寺庙所发生的关系变化。
书中出现的碑刻、档案等一手资料,多为首次公开使用。此外,书中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也让我们得以辨识古老庙宇的遗迹,从而找寻对过去的回忆。这些资料与调查提醒我们,尽管如今关于“场所的记忆”经过了修改或文饰,但它们依然是了解旧时城市居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甚至唯一的途径。
【编辑推荐】
相信“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官员为何又频频求助于神佛?
在城隍庙中,各方势力如何钩心斗角?
中国的地狱与西方的地狱有何不同?
寺庙有时是可转手的“买卖”,还能在佛道之间自由切换。
最热衷于修庙的是皇帝和太监。
笃信佛教的皇帝与国师的有趣对话。
念经的真和尚和奏乐唱曲的假和尚。
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中外学者35人与会,共发表论文23篇,集成此书。
##东岳庙和痘神挺有意思的。
评分##论文集,按需所需。
评分##学术会议论文集,推荐第一章关于城隍庙与痘神信仰的两篇,很有启发,但此外的部分(包括第二章)都太学术了,很深很专门,非研究者很难从中找到阅读乐趣。第三章暂时不打算看了,等过段时间阅读压力不太大时再说吧。还是更适合专业研究人员。
评分##总体而言涵盖了北京宗教研究的多个方面。高万桑P35谈到“道教官僚体系”,巩涛和罗文华的文章很有意思。【P32,郭安瑞的老公应该是“郭琦涛”】
评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旗地内寺庙的问题。京旗这个,管理层面与僧录司相关,没问题。有趣的是,有的和内务府相关。倘若把眼光调整一下,或许和八旗内部的组织密不可分(比如属旗产的寺庙)。似乎,这里的材料没说到理事同知?那其他驻防地内的寺庙归谁管呢? 赞成一句话,说民国时期寺庙研究得接续清代的。在地方的语境里,一是寺院有内在发展脉络,二是民国时期地方权力斗争与城市建设。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做,民国寺庙研究一定可以大方光彩(我带滤镜看的哈)。
评分##论文集,按需所需。
评分##论文集,按需所需。
评分##学术会议论文集,推荐第一章关于城隍庙与痘神信仰的两篇,很有启发,但此外的部分(包括第二章)都太学术了,很深很专门,非研究者很难从中找到阅读乐趣。第三章暂时不打算看了,等过段时间阅读压力不太大时再说吧。还是更适合专业研究人员。
评分##庙宇轮回与时代兴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