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辞学:老清华讲义

中国修辞学:老清华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树达著 著
图书标签:
  • 修辞学
  • 中国修辞学
  • 清华大学
  • 语言学
  • 文学
  • 学术著作
  • 讲义
  • 传统文化
  • 文化研究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43862128
商品编码:272098544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修辞学:老清华讲义

定价:22.50元

作者:杨树达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5-01

ISBN:9787543862128

字数:18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一直被认为是我国修辞学领域民族形式派的奠基之作(另一派为借鉴西方派,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为代表),郭绍虞誉为“辟一新途径,树一新楷模”。书中所列改易、增益、删削、颠倒、改窜、嫌疑、参互、存真、合叙、错综等项,在今天的修辞学教科书中是看不到的。

目录


作者介绍


杨树达,字遇夫,湖南长沙人。曾留学日本。中国语言文学学家。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教授。研究古汉语语法及文字训诂。著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高等国文法》、《词诠》、《论语疏证》、《汉书窥管》、《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

文摘


序言



中国修辞学:溯源与流变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语言作为承载思想、沟通情感、传承文化的核心媒介,其运用之道——修辞学,自古以来便受到高度重视。这门学问,旨在探究如何使语言更具说服力、感染力,更精准地表达思想,更巧妙地触动人心。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基石,更是政治辩论、学术研究、日常交流不可或缺的智慧。《中国修辞学:溯源与流变》一书,便是一次对中国修辞学深邃历史的回溯,一次对其丰富内涵的梳理,一次对其现实意义的挖掘。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历代修辞名家名篇,而是力图勾勒出中国修辞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揭示其独特的演进轨迹与内在逻辑。我们将从遥远的先秦时代溯源,探寻中国修辞学思想的萌芽。那时,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言论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修辞智慧的集中展现。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论断,道出了语言的文采与传播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墨子在论证其学说时,所展现的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辩证说服技巧,堪称修辞学的早期范例;庄子汪洋恣肆、奇诡浪漫的寓言,则为我们提供了想象力与象征手法的绝佳注释。这些早期思想家的言谈,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修辞学”体系,但其精妙的遣词造句、巧妙的比喻论证、深刻的言外之意,都为后世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国家对语言的规范化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官方文书、诏令、史书的撰写,都需要严谨、得体的语言。在这一时期,修辞学的研究开始走向系统化。《诗经》的“风、雅、颂”、《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为汉语的抒情和描绘奠定了基础。汉代学者对《诗经》、《尚书》等经典进行训诂,不仅是解读文本,更是梳理和阐释其中蕴含的语言规律。例如,郑玄、马融等学者对《诗经》的注释,其中就包含了对诗歌语言结构、象征意义、情感表达方式的分析,这些都是修辞研究的早期形态。同时,汉代乐府诗的兴盛,也推动了口语化、叙事性修辞手法的探索。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充满文化活力的时期。在政治分裂、民族融合的背景下,玄学兴起,文学思潮活跃。此时,修辞学研究呈现出更加自觉、更加精细的特点。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以及对文风流变的深刻洞察,标志着文学批评与修辞学研究的紧密结合。陆机的《文赋》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对创作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更对辞藻、意象、比兴等修辞手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文之所现,意之所随”、“神思 the“,意亦可象”等深刻见解,对后世文学创作和修辞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集魏晋南北朝修辞学研究之大成,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百科全书”。《文心雕龙》系统地阐述了各种文体、各种修辞手法的得失,提出了“情采”、“意象”、“比兴”、“比”、“拟”等一系列重要修辞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辨析。刘勰的修辞学思想,强调“镕文于道”、“文以载道”,将修辞的运用与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普及和发展,也对修辞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官方对文章的规范化,以及文人之间对文采的追求,使得修辞学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运用。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在创作中充分展现了高超的修辞技巧,他们的诗歌成为后世学习修辞的典范。同时,韩愈、柳宗元等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对文章的简洁、明晰、有力的表达进行了不懈的追求,他们的散文论述,也包含了对修辞的深刻思考。这一时期,修辞学研究更多地体现在对诗歌、文章的分析和评论之中,例如,晚唐的诗话、文评,就包含了对诗人、作家语言运用的细致考察。 宋代,理学兴起,学术思潮更加趋于理性与内敛。文学创作虽然仍然繁荣,但其修辞风格也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更加注重含蓄、蕴藉、理性。欧阳修、苏轼等宋代文学家,在文章创作中,既追求辞藻的华美,也注重内容的深刻和思想的理性。他们的散文,以其流畅的文笔、深刻的见解,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这一时期,修辞学的研究也开始更加注重逻辑性和严谨性,例如,一些学者在进行学术辩论时,就展现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精妙的语言运用。 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兴盛,为修辞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文学体裁的创作,更加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口语化,以及对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作者们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例如,《红楼梦》中对人物语言的细腻描绘,王熙凤的伶牙俐齿、林黛玉的含蓄委婉,都展现了高超的修辞智慧。《三国演义》中对战争场面的宏大叙事,《水浒传》中对江湖人物的生动刻画,也都离不开精妙的修辞运用。同时,明清时期,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历代修辞理论进行整理和总结,例如,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以及一些修辞学专著的出现,都体现了对修辞学系统性研究的回归。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修辞学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对逻辑修辞、心理修辞的研究。另一方面,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报刊、广播、电视等对修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进了实用修辞学的发展,例如,新闻修辞、广告修辞、演讲修辞等。 《中国修辞学:溯源与流变》一书,正是要系统梳理这一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进程。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 中国修辞学思想的源头与早期形态: 先秦诸子百家之辩证言说: 探讨孔子、墨子、庄子等人的言论如何体现修辞智慧,以及他们对语言的理解。 《诗经》、《楚辞》的艺术魅力: 分析古代诗歌在比兴、象征、意象等方面的修辞特征。 汉代经典诠释中的修辞启示: 考察经学研究中对语言的分析如何触及修辞问题。 二、 中国修辞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魏晋南北朝:自觉与精细: 重点分析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等经典著作的修辞理论。 “意”、“象”、“采”、“韵”等核心概念的辨析: 梳理中国修辞学在理解语言与思想、语言与情感关系上的独特视角。 比、兴、赋、象征等重要手法的演变与应用: 探究中国传统修辞手法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不同文体中的体现。 三、 不同历史时期修辞风格的流变: 唐诗宋词的语言艺术: 分析不同时期诗歌在用词、句法、意境营造上的修辞特点。 明清小说戏曲的叙事修辞: 探讨通俗文学如何运用语言塑造人物、构建情节。 古文运动与散文修辞: 考察韩愈、柳宗元等如何倡导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四、 修辞学与中国文化精神的互动: “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探讨中国修辞学如何强调语言的载道功能。 含蓄、蕴藉、留白等民族文化心理在修辞中的体现: 分析中国式审美情趣如何影响语言的表达。 修辞与政治、哲学、伦理的关联: 揭示修辞学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多重功能。 五、 近现代修辞学的转型与发展: 西方修辞学的影响: 探讨如何借鉴西方理论,拓展中国修辞学的研究视野。 实用修辞学的新领域: 分析新闻、广告、演讲等现代传播领域对修辞提出的新要求。 当代中国修辞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展望中国修辞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修辞学:溯源与流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中国修辞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问。我们期望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和对理论的梳理,揭示中国修辞学独特的智慧,彰显其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为其在当代的创新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是对语言艺术的一次致敬,是对中国先贤智慧的一次传承。我们相信,深入理解中国修辞学的精髓,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语言,更深刻地理解思想,更有效地沟通情感,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认识这个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雅致。它的用词考究,句式多变,既有传统学术文本的严谨与庄重,又不失现代汉语的灵动与清晰。行文中不乏精妙的比喻和精准的概括,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晦涩之感。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开始注意自己日常语言的组织方式,这本书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对语言精确性的敏感度。对于那些注重表达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修辞范本,它通过内容向读者展示了何为“得体”与“有力”的表达。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初期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修辞手法的罗列和定义上,更深入探讨了修辞行为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功能。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修辞生态图景,将语言的运用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和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这种宏大的视野和扎实的文献支撑,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文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技巧集合,而是一套与民族思维方式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这是一部能够真正改变你对语言看法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其价值无法用简单的“推荐”二字来衡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见时就给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感觉,仿佛能透过封面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纸张的选择恰到好处,既有阅读的舒适感,又不失经典文献的质感。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一些历史图片和手稿的复印件,虽然经过了时代的洗礼,但依然能清晰辨认,为这本书增添了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这种对细节的考究,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著作,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份对过去智慧的尊重与传承。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与先贤的无声对话,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纯粹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将理论阐释与生动的案例分析穿插进行。作者在论述一个复杂的修辞学概念时,总能及时引入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古代文例进行剖析,使得抽象的规则变得具体可感。这种“讲故事”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研究者,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经典篇目时的独到见解,他总能挖掘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逻辑,让人对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古人高超的语言艺术。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术探险。作者的笔触深入浅出,逻辑推演严密,但同时又充满了对学科前景的深刻关怀。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兴的修辞学研究方向和方法论的探讨,显示出作者紧跟时代发展的学术视野,而非固守陈规。在某些章节,作者大胆地提出了不同学派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展现,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同时又鼓励读者跳出框架,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研究体系,这对于任何一位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