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的老虎-司马懿

隐忍的老虎-司马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杰峰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三国
  • 司马懿
  • 人物传记
  • 军事
  • 策略
  • 权谋
  • 隐忍
  • 魏国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26247
商品编码:272669078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隐忍的老虎-司马懿

定价:36.0元

作者:陆杰峰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47226247

字数:20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看历史小说,读高层智慧

笑到*后才是大赢家

热闹的三国为什么*后姓了司马?

诸葛亮、曹操、孙权都没有玩过他!

忍辱负重,装疯卖傻

“冢虎”司马懿教你谋天下

老谋深算!当老虎就要沉住气!

内容提要


人人都在打老虎,“冢虎”司马懿教你当老虎!

当老虎先要沉住气!

人称冢虎的司马懿,看不出来个性便是他的个性。隐而不发,深藏不露,成了他战胜别人的秘密武器。面无表情,沉默不语,让他令人难以捉磨。不显山露水的他,在让别人放松了对他警惕的同时,又让别人暴露出了自己的缺点,进而被他利用。
他对人性的洞察力,对时局的掌控力,以及超乎寻常的忍耐力,让他总能在与别人的博弈中获得成功。司马懿是如何吞噬三国群雄的?本书将会给你答案……

目录


作者介绍


陆杰峰,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当过两年语文老师,博览群书,偏爱历史,尤喜与人煮茶论道,臧否古今人物。闲来无事,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遂成一家说辞。著有《不为繁华易素心》等作品。

文摘


内敛二字,是司马懿的“家学渊源”

司马量在历史上是一个比司马卬以及司马钧更加酱油的角色,除了他曾经担任过豫章太守之外,史书上没有记载任何关于他的事情。

这是一件好事。

要知道,以司马家族的武学渊源,凡是出现在史书上的故事不是打了败仗就是打了败仗被杀了,而这个司马量,一辈子安安稳稳地在朝中做官,安心从政,没指挥过军队,也没打过仗,过着平淡的生活直到寿终正寝。

这说明一个问题:从司马量开始,司马家族已经开始脱下战衣,穿上不太合身的儒服,用握刀的手抓起儒学经书,主动向士大夫阶层靠拢。

这是个明智的选择,经过西汉王朝和王莽姓朝的铺垫,儒学已经在东汉王朝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作为儒学代言人的士大夫阶层也因此隐隐然有了一种武林盟主的风范(当然,是他们自以为),傲视天下,目中无人。

套用武术家、气功大师、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老先生的话说,这些士大夫生,平佩服的人是自己,不佩服的人是宦官和外戚。至于行军打仗出身的大老粗,那是根本看不进眼里,再读上个十年二十年书,也许能让士大夫们“小小地不佩服一下”。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末年热门的猛将组合:被称为“凉州三明”的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与段颎(字纪明)。

这三人在东汉后期的羌族暴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都是一等一的战将,但是军功不能为他们带来任何政治上的名誉,逼得皇甫规、张奂天天抱着圣贤书充大尾巴狼,但就算这样,还一直被世族知识分子的嫌弃,处处受排挤,晚年过得非常凄凉。至于段颎,由于打仗的时候太多,直接被士大夫抛弃了,只好去投奔宦官集团,后还是死的不明不白。

这是东汉武人地位的真实写照,非但被主流舆论看不起,而且永无出头之日。

非但是东汉,即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很少有军人世家或者商人世家,几乎所有成功的军人或者商人都会选择让自己的后代成为读书人,司马钧虽然算不上特别成功的军人,但对儿孙的期望是一样的:读圣贤书,弃武从文,远离军界。

这项大工程可能在司马钧之前就早已开始,到了司马量才终于尘埃落定。到了司马量之子、也就是司马懿的爷爷司马俊的时代,司马家族已经有了一副儒学大族的气象,在河内郡的的声望地位如日中天,而司马俊本人也官至颍川太守,成为一方大员。

经过司马钧,司马量,司马俊三代人的努力,到了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的身上,已经看不到军人的粗野,豪爽,取而代之的,是儒家为推崇的内敛,沉稳。

司马防的内敛甚至达到了古板的程度,从来没人在他脸上见过任何夸张的表情,即使在宴会歌厅这种休闲娱乐场所都是一张扑克脸(虽间居宴处,威仪不忒)。

曾经有一次,曹操设宴款待司马防。

曹操为什么要宴请司马防?原来,司马防曾经推荐过一个小青年担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派出所长)的职位。这个小青年并非出身于世族豪门,洛阳北部尉也不是什么重要的官职,所以司马防几乎都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没过几天就忘了。

这个小青年就是曹操,洛阳北部尉恰好是曹操的份工作。所以曹操记住了。很多年后,当年的小青年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被汉献帝封为了魏王。这时候,他又想起了当年司马防的推荐之恩,于是把司马防接到了邺城,摆了一桌豪华的宴席款待。

整个汉王朝有权势的人,宴请自己当年的恩公,曹操这顿酒席的规模肯定不会小,酒席上推杯换盏,莺歌燕舞,所有人都喝得酣畅淋漓,个别不自觉的衣襟都敞开了,露出一片白花花的胸脯。

只有司马朗还是正襟危坐,一张扑克脸偶尔露出礼貌性的微笑。

连曹操都有些失态了,醉醺醺地凑上来,搂着司马防的肩膀:“建公先生(司马防的字),你看我还是做派出所长的那块料吗?”言外之意是你瞅瞅我多牛叉,当年你只推荐我当派出所长,真是屈才了。

司马防转过那张扑克脸,面无表情地说:“当年推荐大王的时候,大王你的才华也就刚够做个派出所长。”

曹操听了一愣,不过立刻就回过神来,哈哈大笑,喝了一口酒,找别人玩去了。

司马防继续顶着扑克脸喝酒吃菜。

曹操很幸运,他跟司马防打交道的次数不多,可怜的司马懿却是从小生活在这张扑克脸的阴影下。

据史书上记载,即使成年之后,司马防的儿子们看到司马老爹心里都是一阵发憷,老爹不让走就绝不敢走,老爹不让座就不敢做,老爹不问话就不敢开口说话。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必定性格沉稳,内敛,也难怪将来的司马懿能够连续忍上几十年——连这样的童年都能忍,还有什么忍受不了的?

当然,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一切,司马懿未必需要如此隐忍。当时的司马家族,已经发展到了,除了老大司马朗(字伯达),老二司马懿(字仲达),司马防还陆续生了六个儿子: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在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封建时代,能一口气生下八个男丁,已经足够能保障司马家族在河内郡继续得瑟几十年,更何况,这八个小司马个顶个的都是人中龙凤,因为字中都有个“达”字,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司马八达,意思就是“司马家的八大高手”。

有这八大高手打底,如果不出意外,司马家族将在司马防和长子司马朗的手中走向鼎盛。而司马懿,也可以借助家族的荫蔽,轻而易举进入权力的中心。

可惜的是,历史在这里打了一个旋儿,向着司马家族意想不到的方向奔流而去。而司马懿从小就开始修行的忍术,也即将派上大用场。

其实对于司马懿来说,这是挺无奈的,没有人天生喜欢隐忍。

张角的局:岁在甲子,天下洗牌

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刚满五岁司马懿一边吹着鼻涕泡子一边小心翼翼地对付着父亲的扑克脸,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懵懂无知。与此同时,汉帝国已经乱成了一锅八宝粥。

当年二月中旬,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的紧急军情向雪片一样发往洛阳:太平道创始人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作乱,数百万头戴黄巾的太平道党徒同时起兵,见到城池就打,见到大户就抢,见到官吏就杀,一时之间,整个神州大地,一片很黄很暴力。

这场被称为黄巾之乱或者黄巾起义的大动荡将持续数年,改写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格局,把历史引向一个新时代。

张角心目中的新时代显然和历史真正的走向完全不同,他站在高高的将台上,俯视着校场中整齐列队的黄巾军精锐,为了这一天,他布局了整整十年,虽然在起事之前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但是这丝毫影响不了大局,他相信,凭借手下这支数量庞大的教徒大军,腐朽到骨子里的东汉王朝将被摧枯拉朽搬地迅速毁灭,从此消散了历史的烟云中,用不了不久,他将坐在洛阳的宫殿里,成为全天下的主人。

百万教徒百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张角热血沸腾,声嘶力竭地喊出了起事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校场中的黄巾军一样被此刻的场景振奋地热血澎湃,陷入了一种癫狂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在长刀敲击盾牌的雄壮节奏中奋力嘶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眼中噙着激动的泪水,向着洛阳的方向伸出手掌,仿佛天下十三州已经尽在他的掌握。

事实证明,张角真的有点儿想多了。被摧枯拉朽的不是东汉王朝,而是他自己。

迟暮的大汉帝国爆发出了强大的潜能,张角起事的第二个月,朝廷就完成了京畿地区的布防,同时派遣名将卢植,皇甫嵩和朱儁率领帝国精锐的力量:北军五校开赴颍川和巨鹿平定叛乱。

在三国演义中,卢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人都是打酱油的存在,露脸的机会极少,但是在东汉历史上,这三人都是少有的百战名将,特别是皇甫嵩,如果晚生几十年,未必混的比三国时代的名将差。

有这三位猛人出马,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乏善可陈了,非但让张角兄弟跌破眼镜,连旁观者都会觉得毫无戏剧性:

五月,皇甫嵩击溃黄巾军大将波才,斩杀三万人,溺毙敌军七万人。

六月,皇甫嵩大败黄巾军大将彭脱,击溃数万人。

六月,朱儁攻陷宛城,击溃黄巾残部十万人。

六月,卢植击破张角直系精锐,斩杀万人。

八月,朱儁大败黄巾军大将韩忠,斩杀万人。

八月,皇甫嵩击溃黄巾军卜已部,斩首七千。

九月,皇甫嵩击破广宗,斩杀三万人,溺毙敌军五万人。张梁死于乱军之中。

十一月,朱儁大破黄巾军大将孙夏,斩杀万人。

十一月,皇甫嵩大破下曲阳,诛杀张宝,斩杀俘虏十万人。

…………

黄巾军再怎么规模庞大,也架不住三位煞神这么个杀法,公元184年十一月张宝阵亡,宣告了黄巾起义失败。十年的布局,后却连十个月都没撑到,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说就是:“悲剧啊。”

至于张角,他比张梁和张宝死得更早,应该是在八九月份间就病死了。张角这辈子,靠给人治病传教,也不知救活过多少人,结果自己却早早病死,从道理上说不过去,我猜他应该是被活活气死的——校场上热血澎湃的嘶吼声还历历在耳,血任未冷,自己引以为傲的百万大军就被人割韭菜似的割去一大片,还让人堵在家门口,你说张角窝不窝火……

于是乎,在理想与现实间巨大的落差下,这位三国史上首任枭雄,一代野心家,医护工作者,道教高级神职人员,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专家:张角同志——就这么被自己活活膈应死了。

黄天已死,苍天还在,岁在甲子,天下还是一样姓刘。除了数以百万计的生灵涂炭,张角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但是,他为即将到来的大变局埋下了伏笔,随后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东汉王朝的政治规则。

公元185年,经过一整年血腥的杀戮,全国性、大规模,有组织的黄巾之乱已经被弹压下去了,但这不代表天下从此太平,相反,一个真正的乱世即将开启。

张角三兄弟死后,黄巾军群龙无首乱,当年的黄巾军部将们分散成许多股势力,各自称王,势力小的有数千人,势力大的甚至有百万人。

公元188年,这些黄巾部众再次起事。这一次,黄巾军没有统一的部署,各自为战,也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打了就跑——其实就是打着黄巾旗号的山贼大联欢,面对漫山遍野的黄巾游击队,曾经参与次黄巾起义的帝国正规军束手无策。

为了叛乱,1883月,益州刺史刘焉给汉灵帝出了一个主意。

刘焉的主意很简单:给大汉十三州的刺史们更多的军权,更多的行政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余部。与此同时,鼓励地方豪强招募私兵部曲,共同黄巾之乱。

汉灵帝采纳了刘焉的建议,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权力不受限制的州牧、太守和地方豪强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出重拳,下狠手,无所不用其极,终于扑灭了黄巾起义后的火苗。

汉灵帝长舒了一口气,祖宗的社稷保住了。

但是,他不知道,刘焉这条建议非但葬送了黄巾起义,同时也将葬送东汉王朝。

随着汉灵帝权力的下放,中央对地方逐渐失去了控制,而在与黄巾军长期作战中积累了强大军事实力的地方豪强们,也逐渐开始脱离中央,拥兵自重。汉末群雄割据的局

序言


无论是董卓、曹操、刘备、孙权或者周瑜、诸葛亮都不曾想到,汉末三国,这个属于他们的舞台,后会被一个叫司马懿的人终结。

那个沉默寡言、目光深邃,脖子会像狼一样扭动的司马懿。

平心而论,比起三国时代的牛人,司马懿并不算太拔尖。

比用兵,他不如曹操;比驭人,他不如刘备;比出身,他不如袁绍;比治国,他不如诸葛亮;比智谋,他不如郭嘉,就算比奸,他也不如老毒士贾诩。

然而,就是各方面资质都只能算中等偏上的司马懿,却了这些牛人,成为三国时代大的赢家。

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如果探究司马懿的一生,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因为司马懿有一样旁人无法企及的优点,让他能够从容的在这些牛人的夹缝中挤出一条通天的路。

这个优点只有两个字:耐心。

当年曹操征辟司马懿,他没有同意,而是等了整整七年,直到袁氏家族覆灭,曹操一统北方的局势明朗后,司马懿才做出了迟到的选择。

进入曹操幕府后,由于阴沉的性格和奇特的骨骼结构(狼顾之相),司马懿一直忍受着曹操的猜忌。他不敢出风头,也不敢出差错,在一个微不足道的位置上努力干着微不足道的工作,静静等待曹操的时代过去。

直到曹后,司马懿才赢来了人生的春天,一步步走上了政坛的,又在曹叡登基后开始执掌兵权。但他眼前还是有三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曹真、曹休、夏侯尚。司马懿没有任何行动,只是静静等待,等夏侯尚死了,等曹休死了,等曹真死了,司马懿才终于熬成了军界大佬。

也就是在这个位置上,司马懿遇到了他军事生涯中难缠的对手:诸葛亮。拥有三国史上精锐的兵团、擅长指挥大兵团决战的诸葛亮只有一个弱点:他打得起,等不起。偏偏司马懿等得起,也忍得起,终于等来了诸葛亮兵粮耗尽,甚至等到诸葛亮寿命耗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曹芳即位后,司马懿的战场转回到了朝堂,他的对手,是飞扬跋扈的曹爽和曹爽背后的整个曹魏宗族势力。司马懿依然选择了忍耐,他一步一步退让,一步一步交出手中的权力,后甚至退让到了病床之上。十年等待,后换来一击必杀,高平陵一天之间,炙手可热的曹爽集团被一网打尽。

司马懿登上了政坛的。

此时此刻,他却依然在忍耐,在等待,为了连根拔除王凌和宗室亲王的势力,司马懿在明知道王凌要反的情况下又等了整整一年半,然后才暴起发难,为子孙后代拔出了这两颗扎人的刺。

然后,司马懿拒绝了所有的荣誉:相国、公爵、九锡、封地。不是因为他的高尚,而是因为他的耐心,因为时机还不成熟,司马家族还没准备好这些突如其来的荣誉。

直到后,他的孙子司马炎终于登上了受禅台,司马家族完成了“化家为国”的蜕变,这一切,都是司马懿用一生等来的、忍来的。

忍耐与等待,这两个词贯穿了司马懿的一生。

当然,只有耐心是不够的,一味忍耐和等待,后只能是在碌碌无为中走完一生:

如果司马懿没能登上曹丕这把登天梯,他到老都只是魏国的中层官员。

如果司马懿没能在军界站稳脚跟,用一场战斗打出自己的威风,即使夏侯尚、曹休曹真死了,升迁也不轮得到他。

如果司马懿没能一开始就占据让诸葛亮进退维谷的战略位置,诸葛亮根本不可能让司马懿有机会耗下去。

如果司马懿在曹爽兄弟祭拜高平陵的那天犹豫了,或者还没准备好,那么他很可能不会再有机会。

……

是的,司马懿的忍耐与等待并不是怯懦和无所作为,他是在忍耐中等待机遇,只要机遇一旦降临,他会毫不犹豫地奋力一搏,把自己送上更高的地位,然后继续忍耐,继续等待。

如果抓不住机遇,一切忍耐与等待都没有价值。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一切机遇都会从指尖溜走。

与其说成就司马懿的是耐心,不如说是对机遇的耐心,和机遇来临前的提前准备、机遇来临时的准确捕捉共同成就了他。

这就是司马懿成功的秘诀,简单,而又不简单。


《帝国挽歌:秦汉风云录》 一、烽烟再起:乱世的序幕 本书深入剖析了秦朝由盛转衰的必然性,以及楚汉相争的残酷与复杂。我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暴秦”与“仁义”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着重探讨了制度的僵化、文化的冲突,以及地理限制对帝国扩张所造成的深层压力。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中央集权体系如同一柄双刃剑,它在极短时间内整合了庞大的疆域,却也在同一时间将旧有的贵族势力和新兴的官僚阶层推向了对立面。书中的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末的社会肌理如何因严苛的律法和沉重的徭役而迅速瓦解。我们详尽描绘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火种如何在底层民众的绝望中被点燃,以及六国旧贵族如何利用民间情绪,试图重建昔日的荣光。 随后的篇章,笔锋转向了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巅峰对决。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军事较量,而是两种治国理念、两种人格魅力的激烈碰撞。项羽的勇武与刚愎自用,如何使他失去了人心;刘邦的隐忍、善于用人以及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又如何将他推上了胜利者的宝座。我们细致分析了垓下之围的战略部署,以及决定性的“十面埋伏”背后,是人才的流动与战略的胜利,而非单纯的武力碾压。重点将放在刘邦如何吸收秦制之精华,同时摒弃其苛酷之处,为汉朝的绵延奠定基础。 二、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黄金时代 汉朝建立之初,面对的是一个被战火洗劫的残破山河。第二部分详述了汉高祖刘邦和吕后如何着手恢复生产,以及随后文帝、景帝两代君主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对秦代过度干预的反思。书中探讨了这一时期,国家如何通过轻徭薄赋、鼓励农桑来恢复人口和经济基础。我们不再将“文景之治”简单归结为幸运的和平,而是深入考察了以申不害、韩非思想为基础,经过道家黄老之学“柔性”调和后的治国方略。 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涌动。这一部分也对“七国之乱”进行了深度剖析。七国之乱是地方诸侯权力与中央集权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总爆发。书中详细分析了晁错的“推恩令”构思的精妙与推行时的政治敏感性,以及景帝在处理叛乱时所展现出的果决,最终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为日后的汉朝强盛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政治结构。 三、雄才辈出:武帝的扩张与内耗 汉武帝的统治标志着汉朝由守转攻的重大转折点。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武帝的功业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 对匈奴的长期战争,不仅是边防策略,更是国家资源与战略野心的体现。我们细致描绘了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军事生涯,分析了他们如何运用机动作战和骑兵优势,成功将匈奴逐出漠南。然而,这种连年的军事行动,也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和内部矛盾。 重点在于对武帝朝内政的探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正是国家在对外扩张与对内集权之间达到极度紧张的时期。书中分析了“推恩令”的最终完成,以及盐铁官营政策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与对民间经济的抑制作用。我们探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思想史的深远影响,它如何提供了一套统一的意识形态,但也无形中扼杀了不同学派的活力。 本书力求展现一个多维度的汉武帝:既是开疆拓土的雄主,也是晚年因巫蛊之祸而深陷猜忌的统治者。对太子刘据的悲剧命运的考察,是对权力巅峰上的人性脆弱的深刻反思。 四、外戚与宦官:制度的痼疾显现 汉朝中后期,权力结构逐渐异化,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成为常态。第四部分聚焦于“权力真空”的产生机制。 在皇帝年幼或怠政时,皇室宗亲与后宫势力如何通过联姻和扶植,逐步架空朝政。我们深入分析了光武帝刘秀建立的“外戚”体系的内在缺陷。外戚的强大,是皇权依靠姻亲关系维护稳定的副作用。 与此相对,宦官势力的崛起则更具讽刺意味。他们是皇帝为了对抗外戚、平衡权力的工具,却在操作过程中,因其“局内人”的身份和对宫廷的熟悉,最终发展成为一股足以颠覆朝局的黑暗力量。张让、赵高(秦朝的教训)和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他们的权力逻辑有何异同?书中将通过具体的事件链,揭示皇权如何在一代代君主手中被蚕食殆尽,最终使得国家机器的运转完全脱离了正轨。 五、黄巾之乱与天下分崩 最后一章将视角投向了汉朝的终结。黄巾之乱不仅仅是一场农民起义,更是中央权威彻底丧失,地方豪强势力坐大的历史性标志。 我们详细分析了张角太平道的兴起,它如何将宗教信仰与社会不满完美结合,形成一股席卷全国的庞大力量。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军事权力拱手让给了地方的州牧和刺史。董卓的专权,正是地方军事强人干预中央朝政的直接后果。 本书结尾部分,将重点放在“三国”雏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并非是突然的英雄插曲,而是汉末中央集权衰败后,权力自然分散到有能力整合地方资源的军阀手中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灵帝末年朝廷的腐败无能的刻画,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帝国如何因内部结构性失衡而走向不可逆转的衰亡。 《帝国挽歌:秦汉风云录》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注重结构分析的视角,去理解一个伟大的统一王朝是如何建立、如何鼎盛,以及最终如何在自身的矛盾中走向挽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隐忍的老虎-司马懿》这本书,颠覆了我过去对历史人物司马懿的所有认知。长期以来,他似乎总是被冠以“篡位者”和“权臣”的标签,在许多叙事中扮演着反派的角色。然而,作者通过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司马懿。这并非对历史的篡改,而是一种更为深入和细致的解读。我尤其被书中对司马懿家庭观念和个人情感的描绘所打动。他并非一个冷酷无情之人,而是一个肩负家族重任,渴望安稳的个体。他在乱世中求生,在政治斗争中周旋,其间的挣扎和取舍,都写得感人至深。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处理,也极其考究,让我看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曾反复思考,如果不是司马懿的隐忍和布局,曹魏的江山是否真的能够稳固?这种“如果”的思索,正是本书引人入胜之处。它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框架,去理解一个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选择。

评分

《隐忍的老虎-司马懿》这本书,用一种极其生动且极富画面感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历史书写,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史实罗列,而应该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笔下的司马懿,不再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真实个体。我能感受到他面对时势的无奈,面对挑战的压力,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书中的情节推进跌宕起伏,仿佛一场精彩的戏剧,让我时而紧张,时而沉思。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战争场面和政治斗争的描写,那些智谋的较量,策略的博弈,都写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读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司马懿的传奇一生,见证了他如何在逆境中崛起,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守护家族,以及最终走向权力巅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评分

从这本书《隐忍的老虎-司马懿》中,我看到了一个关于权谋、智慧与耐心的极致展现。作者用极其凝练却又富有力量的文字,将司马懿这个人塑造得丰满而立体。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掌控大局,在风云变幻中游刃有余的人物充满好奇,而司马懿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强大,并非时刻的锋芒毕露,而是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在最恰当的时机爆发。书中对司马懿与历代君主,特别是与曹操、曹丕、曹叡之间的互动描写,堪称精彩绝伦。他如何在不同性格、不同权位的人面前,调整自己的姿态,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又如何规避自身的风险,都写得鞭辟入里。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司马懿的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它让我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忍耐”和“等待”,以及如何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评分

读完《隐忍的老虎-司马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个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有着较高要求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对司马懿固有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回避司马懿那些被后人诟病的“权谋”和“阴险”,而是以一种更宏大、更冷静的视角去解读。我看到了他在乱世之中,如何在权力漩涡里步步为营,如何在生死边缘寻求一线生机。书中对曹魏政治格局的描绘,以及司马懿如何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例如一次不起眼的对话,一个眼神的交流,都被作者捕捉到,并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司马懿“忍”字的理解,那并非简单的退让或懦弱,而是一种深厚的战略眼光和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他懂得何时锋芒毕露,何时韬光养晦,这种境界非一般人所能及。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多重解读的可能,司马懿正是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复杂个体。

评分

这本《隐忍的老虎-司马懿》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原本以为又是一本陈年旧史的流水账,没想到作者却用一种极其精妙的手法,将司马懿这个被许多人贴上“奸臣”标签的人物,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并非对三国历史一无所知,也曾读过不少关于曹操、刘备、诸葛亮的书,但司马懿始终像笼罩在迷雾中的一团,朦胧不清,甚至有些被丑化的成分。然而,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从未被深入挖掘的灵魂。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司马懿少年时的青涩与野心,中年时的权谋与隐忍,以及晚年的深谋远虑。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司马懿心理活动的描写,那些在君主面前的隐忍,在敌人面前的伪装,在家族责任面前的挣扎,都写得入木三分。书中对一些关键事件的解读也极具启发性,比如他对曹操的敬畏,对诸葛亮的戒备,以及他对曹氏政权的微妙态度,都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隐忍的老虎”的真实动机。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传记,更像是一次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