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奔驰在自媒体肆意喧嚣中的大众,似乎人人都能畅快拿起手中“麦克风”,倾泻热血沸腾与激情澎湃。然而,往往愈义愤填膺,愈易陷入情绪旋涡,沉溺于“撕”与“怼”的粗暴言语快感,丧失了理性思考空间与判断力。在舆论场中,如何克制激情与躁动,不与狂热共舞,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继续以他一贯的冷静、耐心,尝试向大众传递安静思考、致力和解的静能量。曹林著的《时评中国(2用静能量对抗狂热)》分为“锐评”“暖评”“热评”“专评”“新评”“舆评”“闲评”,仍旧关注社会焦点、民生热点,在此起彼伏、“热门不断”“反转新闻不断”的舆论氛围中,坚守理性的文字,力透纸背,刺破浮夸和虚假,让事物回归常情常理常识。 曹林 著作 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江苏扬州人;多次获“中国新闻奖”,著有《时评写作斗讲》《拒绝伪正义》《不与流行为伍》。任多家报纸和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近年一直致力于新闻评论教学,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此外,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做过演讲,并给多个部委和地方政府做过荣介素养和舆论引导的培训,课程很受学员欢迎。 ? ?? 自 序 没有一拳可以击倒对方的论述 读李金铨先生主编的《报人报国: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读法》,在“代序”——“报人情怀与国家想象”读到一句话,觉得讲得很好,与朋友们分享,他写道:“哲学是什么?一位学哲学的朋友告诉我,哲学就是‘没有一拳可以击倒对方的论述’(no knockout statement),因此对话才可以不断继续下去。”金铨教授针对的是新闻史研究,意指历史真相是曲折、复杂、具体而矛盾的,更不可能“一语定乾坤”,唯有多视角多维度探索,切磋琢磨,才能慢慢地还原历史场景,逼近历史“真相”,配合时代的呼唤以获致更真切而有意义的了解。我是写时事评论的,觉得这段话也同样适用时事评论写作。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有对话才有智慧,时事评论的思想也在于此。新闻学界一个基本共识是,与新闻靠得近、有专业亲缘的学科应该是史学等这本书在思想的深度上,远超我预期的界限。它探讨的议题非常尖锐和当代,但作者处理这些敏感话题的方式却异常冷静和克制,没有陷入情绪化的泥潭。他更倾向于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理性光芒,这种理性并非冰冷,而是建立在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之上的。书中对一些普遍认同的“常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构和重塑,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来坚信不疑的某些观念。这种思想上的冲击力是缓慢而深远的,它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地渗透你的认知结构。对于那些渴望在阅读中获得智力刺激,并愿意接受观念挑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我们通常选择逃避的问题。
评分从文风上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极其“干燥”而又“有力”。这里的“干燥”,并非指缺乏情感,而是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保持了一种高度的凝练和节制,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词语都仿佛经过了精密的计算,被放置在最恰当的位置上。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反而营造出一种强大的张力,将所有的情感都压缩到了字里行间,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和挖掘。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直接将情感喷薄而出,而是像一块高密度的矿石,需要你投入足够的心力去提炼其中的价值。这种独特的风格,尤其适合那些偏爱内敛、富有张力叙事的读者。书中对环境、氛围的描绘,也是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鲜明的图景,寥寥数语,一个场景的质感、气味甚至温度,都跃然纸上。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写作技巧,它给予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得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会因自身的背景而产生微妙的差异。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结构上的精妙与严谨。它并非那种线性推进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重叙事线索交织的方式,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工,将看似分散的元素,编织成一张巨大而又密不透风的网。作者似乎对叙事节奏有着近乎偏执的控制欲,时而拉得很长,详述某个场景的氛围和细节,仿佛要让时间静止;时而又急转直下,用一连串短促有力的句子迅速推进情节发展,这种节奏的跳跃感,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和阅读的紧迫性。更难得的是,在如此复杂的结构下,核心主题的表达却异常清晰有力,它像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引领着读者穿梭于错综复杂的情节之中而不迷失方向。这种驾驭复杂叙事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清晰的构思蓝图。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偶然的细节,最终都精准地落位到整体的逻辑框架中,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阅读快感,是很多作品难以提供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力量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在叙述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将读者直接拉入了那个特定的时空。他对于人物内心挣扎与时代洪流碰撞的刻画,尤其到位,那种无声的呐喊和隐忍的坚持,读来让人心潮澎湃,甚至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语言的运用是极其考究的,既有古典文学的沉稳与厚重,又不失现代思维的敏锐与锋利。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作者会突然调转叙事节奏,用极简的几句话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哲学命题,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和挑战。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复杂人性的多面性挖掘,没有简单的善恶标签,只有在特定压力下,人所能做出的最真实、最挣扎的选择。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交锋,让人在掩卷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地回味那些文字的余韵。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叙事艺术的深度探索,值得反复品读,去体会其中潜藏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时间感”的独特处理。作者似乎并不受线性时间的束缚,叙事可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片段中自由穿梭,但这种跳跃并非是混乱的,而是带着一种明确的目的性。他善于利用“回响”和“预示”的技巧,让过去的行为与未来的后果,在某一刻产生强烈的交汇与呼应,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事件的因果链条是如何在时间的维度上延伸和缠绕的。这种对时间的多维感知,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也提升了作品的史诗气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是全知的观察者,目睹着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这种对时间流逝的诗意捕捉和哲学反思,是支撑起整部作品宏大叙事基调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与变迁的宏大编年史,虽然篇幅可观,但每一个章节都因其对时间精妙的拿捏而显得密不透风,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