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导师,我们对2012年版《马克思画传》进行了修订、增补和完善,推出这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奉献给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走近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走近他的心灵,了解他进行理论创造和实践的历程,认识他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跌宕起伏的生活中展现的品德与情操,在感动的同时进行思考,进而以浓厚的理论兴趣去阅读他的著作,直接聆听他关于历史与未来、自然与社会、宇宙与人生的教诲和箴言。这部新版画传力求更加完整而又鲜明地再现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准确而又凝练地介绍他的理论贡献,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示他的人格之美。
关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书汗牛充栋,但大多是以文字为主,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而本书蹊径独辟,除了客观准确地介绍了马克思的活动、理论创见对世界及中华民族前途的重大影响的“伟大”一面,还汇集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中外名家的美术佳作,生动通俗地介绍了马克思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真实而又鲜明地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使读者轻松走进伟人的生活时代,感受他“平凡”的另一面。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时刻,编译局精心编纂了《马克思画传: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
马克思的一生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丽的史诗,这部画传紧紧围绕马克思生命历程中的四个基本事实来讲述。要素:矢志不渝地为劳苦大众解放而献身;第二要素:百折不回地为揭示科学真理而求索;第三要素:坚韧沉毅地为战胜人生逆境而奋斗;第四要素:乐观自信地为丰富生命内涵而努力。本书全彩印刷,以文为经,以图为纬,经纬交织,图文互补,以立体的叙事语言描绘了马克思为人类进步和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伟大一生,同时也对马克思的读书学习、爱情婚姻、家庭友、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生活细节做出了生动活泼的描述。
本书由编译局编纂。
主编韦建桦,译审、教授,编译局原局长。曾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中国版权协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职。
序 言
体悟马克思的人生境界(韦建桦)
002 / 章
童年和学生时代
024 / 第二章
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046 / 第三章
为创立新世界观和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
076 / 第四章
在1848—1849 年的风暴中
104 / 第五章
总结经验 丰富和发展理论
142 / 第六章
划时代巨著《资本论》的创作
176 / 第七章
工人协会的灵魂
208 /第八章
满腔热情支持巴黎公社
232 / 第九章
奋斗不息的后十年
270 /第十章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
311 /马克思生平大事年表
编后记
章
童年和学生时代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市(时属普鲁士王国)的一个律师家庭。特里尔市所在的莱茵地区,因受法国大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思想广为传播。马克思的父亨利希.马克思学识渊博,思想开明。马克思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30年,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学习。他学习勤勉,善于独立思考,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受到了民主主义和启蒙思想的熏陶。他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反映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深邃思考和为人类服务的远大抱负:“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的、真正伟大的人物。”青年马克思还创作了大量诗歌以及剧本和小说,表达了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志向和激情。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次年转入柏林大学。起初他攻读法学,后来潜心研究历史和哲学。当时,黑格尔主义在柏林大学占据支配地位。黑格尔学派左翼——青年黑格尔派站在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立场上批判宗教,并力图从黑格尔哲学中得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结论。从 1837 年起,马克思研读黑格尔的著作,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许多代表人物,并成为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的积极成员。但是,在政治立场和哲学观点上,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存在着重大分歧,这种分歧终导致他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1839年起,马克思专心研究古希腊哲学,1841 年 3 月写成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积极意义和辩证法因素,同时深刻地分析了人和客观现实、哲学和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在这篇论文的序言中,马克思公开表示无神论是自己的坚定信念,宣布要反对“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反对宗教对哲学和人的自由思想的压制,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称赞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历书上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并用普罗米修斯的豪言壮语回答那些屈从于宗教黑暗势力的懦夫:“我绝不愿像你那样甘受役使,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你好好听着,我愿意!是的,宁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为父宙斯效忠,充当他的信使。”1841年4月,马克思从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初拿到手时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典雅的封面所吸引。那种略带复古的纸张触感,搭配上精致的烫金工艺,立刻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本用心制作的纪念性作品。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讲究,无论是字体选择还是留白处理,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又不失美感的格调。我尤其欣赏它在配图上的考量,那些历史照片和手稿的复刻,清晰度极高,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整体来看,它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了读者极高的享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阅读体验得到了质的提升。对于那些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内容与精美的工艺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出版方对纪念意义的尊重与重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步。作者在叙事上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他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叙述方式,而是巧妙地将马克思的生平脉络与他思想演变的关键节点交织在一起。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被带入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十九世纪,真切地感受到他面对社会矛盾时的挣扎与思考的深度。尤其是一些对早期理论形成过程的细致描摹,让我对那些经典概念的诞生背景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符号,而是扎根于真实生活困境的产物。叙述的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把握,又不乏对个人情感世界的细腻刻画,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鲜活得仿佛就在眼前。这种富有洞察力和感染力的文笔,使得原本可能显得艰深的议题,变得平易近见却又不失深刻,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探究其思想体系的兴趣。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懂得何时需要放缓笔墨进行深刻的内省描写,何时又需要加快速度来描绘重大的历史事件冲突。在描述那些关键的政治斗争和学术论辩时,文字的张力被提升到了极致,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和思想的交锋感,让人不禁为之屏息。而在讲述其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波动时,笔触又变得异常温和细腻,展现了这位伟大人物不为人知的柔软一面。这种高低起伏的情感曲线设计,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不疲倦,张弛有度,充满了生命力。它避免了传统人物传记常有的那种平铺直叙的沉闷,而是用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关键的画面、思想的火花和时代的背景有效地剪辑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极具沉浸感的阅读体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便已读至最后一页,并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体现了一种高度清晰的逻辑脉络,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其思路前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如同河流汇入大海般,每个阶段的论述都为下一个阶段的思想飞跃埋下了伏笔。我特别欣赏作者是如何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的,读起来丝毫没有断裂感。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如何塑造其思想巨擘”的生动注解。这种宏观叙事与微观剖析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的层次感非常丰富。你既可以专注于某一事件的细节,又可以随时跳出,将其置于整个思想史的坐标系中审视。这种结构上的智慧,无疑是让这本书能够长时间吸引读者,并值得反复研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与其他传记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广阔的史料视野和严谨的考证态度。它显然不是简单地摘抄二手资料,而是深入挖掘了大量档案和信件,力图还原一个更加全面和多维度的历史人物。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或模糊不清的事件时,作者表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克制力,他们倾向于呈现多种可能性,而非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尊重史实的态度令人信服。特别是关于他晚年在经济学研究上的沉潜与突破的描述,提供了许多此前我未曾接触到的侧面信息,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位思想家晚年状态的认知。每一次的关键转折点,都有详实的背景铺垫和逻辑推演作为支撑,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知识的确定感,让人感觉自己获取的知识是坚实可靠的,而非空中楼阁。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史学价值,是衡量一本优秀传记的重要标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