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 | ||
| 定价 | 116.00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4月 | |
| 开本 | ||
| 作者 | ||
| 装帧 | 01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ZH9787300234748 9787300205434 9787300252490 | |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高扬社会主义理念,直面“中国问题”,以贯通中西、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文明、政治、社会、基层、经济各方面分析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优势与问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重重危机与挑战,并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和困惑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中,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走得通?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又如何驾驭资本?中国社会主义如何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发展?中国政治制度是否适用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如何把基层重建为以劳动人民为依归的共同体?如何把越来越多元和流动的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面对国内外异常强大而又灵活的资本力量,中共党建的核心在于通过思想与制度建设保持政治主体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在于驾驭资本为人民服务;提出“评议式民主”的新思路;提出加强党的经典体系建设;提出把人民组织起来、落实基层直接民主的基层善治之道;提出保护人民的结社意愿、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的社会建设思路。
《信仰人民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
中国凭什么取得巨大成就?但为什么人们又感觉危机四伏?为什么中华历代政府都强调对百姓的“责任”和“道义”?共产党搞革命需要人民,搞建设是否不再需要人民而只需要资本家和资本?为什么说“大家庭”观点是中华万世一系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政府能办大事却管不了亿万家庭的小事?为什么说决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是民心?如何实现老百姓养小、送老、住房的公正?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源是什么?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农地应该“流转集中”到谁手里?
本书纵论21世纪的世界大势,以贯通中西的视野聚焦中国真问题。书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中国悠久的“民本”政治传统中汲取精华,提高组织社会和群众的能力 ;分析了中共如何提高思想能力,对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推陈出新;探讨了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讨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土地流转方向等关键问题。
书中提出,人类生产方式正面临第二次大转折,由此带来“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衰落与“知识产权”的崛起,“代议民主”的衰落和“群众民主”的崛起。书中鲜明批判了“制度决定论”,提出党和政府应强调问题意识和政策导向,抓主要矛盾,在办好经济建设的“大事”的同时,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组织人民办好养小、送老、住房等民生“小事”。书中分析了科层系统的优劣,提出重建社区扁平组织,强化科层系统与扁平组织的沟通,乃是我国的“久安之道”。
《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增订本)》
研究中国共产党,是一门大学问。对很多西方学者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个谜。他们热衷于唱衰或是预言,却一次次落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以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傲立于世界政治舞台。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宣告党和国家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
本书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八位青年学者,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新锐的观点、清新的思想,全方位解读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探寻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深入回答国内外读者关注和困惑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永葆朝气活力的“秘诀”是什么,有哪些“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什么能获得人民的认同?西方的政治制度真比中国的好吗?中国共产党如何避免苏共覆辙?在多方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共产党如何 中国进入新时代?
本书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精神,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增补和完善。
鄢一龙,1976年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著有《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2030中国》(合著)。
白钢,1977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博士,知名语言学者,对中西文明史有深入研究。
章永乐,1981年生,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等。
欧树军,197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著有《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何建宇,1975年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团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
绪言
卷一 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主义
一、文明
二、中国
三、社会主义
四、中国共产党
卷二 制度自信与中国政治改革
一、全球化—信息化与“短期行为的专制”
二、中国做对了什么?
三、从“自主性”到“先进性”与“代表性”
四、授权机制与问责机制建设
五、意识形态与干部队伍的政治标准
六、结语
卷三 组织起来,再造人民
一、基层变局
二、基层失序之险
1.组织的弱化
2.失序的民主
3.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彰
三、基层重建之道
1.组织起来
2.落实基层直接民主
3.“再造人民”
四、结语
卷四 激活人民社会
一、从“单位”到“社会”
1.重新认识单位
2.单位退出,市场进入
3.社会治理面临挑战
二、中国式结社革命
1.内生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2.被低估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3.多元而矛盾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三、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
1.辨析公民社会迷思
2.什么是人民社会
四、如何激活人民社会
1.组织起来,人人参与
2.保护人民结社的主体性
3.到群众中去,激活人民团体
4.创造性发挥国家保护社会的功能
卷五 骑在资本头上的社会主义
一、资本获得了 高优先性
二、21世纪中国 大的危机
1.中国的浮士德时刻
2.马克思批判在21世纪
3.危楼还望,叹此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益性”市场经济
1.顶层规划
2.公有资本
3.平台型地方政府
4.民生国家
四、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
1.“资本社会化”
2.劳动者“主体性”的解放
3.非物质性劳动的兴起
五、进于大同
跋
《信仰人民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
《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增订本)》
这套书在理论阐述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同时又兼顾了面向大众读者的可读性,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它没有回避那些深奥的哲学思辨和复杂的政策解读,但处理这些“硬核”内容的方式却非常高明。作者善于运用类比和形象化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对于社会科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抓住核心要义。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核心精神的提炼和阐释,那些被反复强调的关键词句,往往是理解整套体系的关键钥匙。每一次重读这些精炼的论述,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仿佛剥开了一层又一层的理解外壳,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内核。这种“常读常新”的阅读价值,是判断一本优秀思想读物的重要标准,而这套书显然具备这样的特质,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可以陪伴长期学习的工具书。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用心,封面色彩搭配得稳重大气,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一看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内容的分量不一般。我一直对手册、读物这类书籍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它们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思想内涵。从这套书的整体气质来看,它绝非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而谈的作品,而是透着一股子扎实、严谨的气息。尤其是“增订版”这三个字,让我对内容的更新和深化充满了期待,毕竟时代在发展,理论和实践也需要不断跟进和完善。我尤其欣赏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磨和充实内容,而不是简单地翻印旧版。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能体现出作者和出版方对读者最起码的尊重。拿到书后,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只是粗略翻阅了一下目录和章节结构,就能感受到其编排的逻辑性和层次感,预示着这是一次系统而深入的学习过程,而不是零散的碎片化阅读。
评分这套书的配图和注释部分也值得称赞,虽然是党政读物,但设计者似乎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细节。那些恰到好处的历史照片、图表和必要的注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又有效避免了阅读过程中因知识断层而产生的困惑。在某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一张配图往往能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描述,瞬间将读者带回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场感。这些辅助材料的精心选取和编排,体现了一种对阅读者的体贴——明白知识的传递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多维度的支撑。可以说,这套书在内容深度和阅读友好度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平衡点,是一套值得推荐和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说,它给我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充盈感和方向感的指引。在信息爆炸、观点碎片化的今天,能够找到这样一套结构严谨、思想统一的著作来系统学习,无疑是一种幸运。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坐标系,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定位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进行长时间的沉思,思考书中所述与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有何关联,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有哪些需要修正和强化的部分。这种自我对话和反思的过程,恰恰是优秀读物能够激发的最大价值。它不仅仅是外部知识的输入,更是内在思维的重塑和提升,让人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身认知体系的一次“内部校准”。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其中某些章节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理论框架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案例之中。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进入状态,不会因为术语的堆砌而望而却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历史脉络梳理的部分,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考证和梳理,使得事件的前因后果清晰可见,逻辑链条完整而有力。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于不同的历史节点,深刻体会到那些重大决策背后的复杂考量和时代背景。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远比单纯的知识点记忆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