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导师,我们对2012年版《马克思画传》进行了修订、增补和完善,推出这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奉献给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走近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走近他的心灵,了解他进行理论创造和实践的历程,认识他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跌宕起伏的生活中展现的品德与情操,在感动的同时进行思考,进而以浓厚的理论兴趣去阅读他的著作,直接聆听他关于历史与未来、自然与社会、宇宙与人生的教诲和箴言。这部新版画传力求更加完整而又鲜明地再现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准确而又凝练地介绍他的理论贡献,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示他的人格之美。
关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书汗牛充栋,但大多是以文字为主,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而本书蹊径独辟,除了客观准确地介绍了马克思的活动、理论创见对世界及中华民族前途的重大影响的“伟大”一面,还汇集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中外名家的美术佳作,生动通俗地介绍了马克思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真实而又鲜明地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使读者轻松走进伟人的生活时代,感受他“平凡”的另一面。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时刻,编译局精心编纂了《马克思画传: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
马克思的一生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丽的史诗,这部画传紧紧围绕马克思生命历程中的四个基本事实来讲述。要素:矢志不渝地为劳苦大众解放而献身;第二要素:百折不回地为揭示科学真理而求索;第三要素:坚韧沉毅地为战胜人生逆境而奋斗;第四要素:乐观自信地为丰富生命内涵而努力。本书全彩印刷,以文为经,以图为纬,经纬交织,图文互补,以立体的叙事语言描绘了马克思为人类进步和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伟大一生,同时也对马克思的读书学习、爱情婚姻、家庭友、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生活细节做出了生动活泼的描述。
本书由编译局编纂。
主编韦建桦,译审、教授,编译局原局长。曾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中国版权协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职。
序 言
体悟马克思的人生境界(韦建桦)
002 / 章
童年和学生时代
024 / 第二章
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046 / 第三章
为创立新世界观和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
076 / 第四章
在1848—1849 年的风暴中
104 / 第五章
总结经验 丰富和发展理论
142 / 第六章
划时代巨著《资本论》的创作
176 / 第七章
工人协会的灵魂
208 /第八章
满腔热情支持巴黎公社
232 / 第九章
奋斗不息的后十年
270 /第十章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
311 /马克思生平大事年表
编后记
章
童年和学生时代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市(时属普鲁士王国)的一个律师家庭。特里尔市所在的莱茵地区,因受法国大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思想广为传播。马克思的父亨利希.马克思学识渊博,思想开明。马克思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30年,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学习。他学习勤勉,善于独立思考,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受到了民主主义和启蒙思想的熏陶。他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反映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深邃思考和为人类服务的远大抱负:“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的、真正伟大的人物。”青年马克思还创作了大量诗歌以及剧本和小说,表达了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志向和激情。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次年转入柏林大学。起初他攻读法学,后来潜心研究历史和哲学。当时,黑格尔主义在柏林大学占据支配地位。黑格尔学派左翼——青年黑格尔派站在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立场上批判宗教,并力图从黑格尔哲学中得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结论。从 1837 年起,马克思研读黑格尔的著作,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许多代表人物,并成为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的积极成员。但是,在政治立场和哲学观点上,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存在着重大分歧,这种分歧终导致他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1839年起,马克思专心研究古希腊哲学,1841 年 3 月写成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积极意义和辩证法因素,同时深刻地分析了人和客观现实、哲学和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在这篇论文的序言中,马克思公开表示无神论是自己的坚定信念,宣布要反对“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反对宗教对哲学和人的自由思想的压制,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称赞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历书上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并用普罗米修斯的豪言壮语回答那些屈从于宗教黑暗势力的懦夫:“我绝不愿像你那样甘受役使,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你好好听着,我愿意!是的,宁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为父宙斯效忠,充当他的信使。”1841年4月,马克思从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马克思晚年心路历程的细腻捕捉。随着年岁渐长,生活困顿加剧,他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但思想的火花却丝毫未曾减弱。书中对于他晚年在研究方向上的一些微妙调整和自我反思有所提及,这些往往是普通传记会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的部分。它诚实地展示了这位巨匠面对复杂现实时的困惑、坚持与最终的释然。这种对人性弱点和内在精神斗争的挖掘,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让人体会到,即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无法避免被生活琐事和命运捉弄的无奈。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深刻的个人对话,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读完之后,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充盈,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力量的敬畏与感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精妙,它并没有采用严格的线性时间叙事,而是运用了大量主题性的章节来构建整体框架,这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和思辨性。比如,有一个章节专门聚焦于他与当时欧洲其他激进思想流派的论战,通过对比和碰撞,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他的理论是如何在批判与自我修正中逐渐成熟定型的。这种“主题聚焦-理论深化-历史印证”的叙事模式,极大地避免了传统传记的平铺直叙,让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脉络清晰。每当叙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总会有一组精心挑选的信件摘录作为补充材料,这些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极强的现场感和情绪张力,让人不得不佩服编纂者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整合能力,使得全书的知识密度在保持可读性的同时,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深入探索了马克思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思想世界。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没有急于将马克思塑造成一个不容置疑的“神祇”,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普通人形象。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到后期的流亡生活,那些关于贫困、家庭压力、疾病缠身的片段,读来让人深感震撼,体会到伟大思想的诞生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个人牺牲。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他的理论体系的梳理,并非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巧妙地穿插在那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个人交往之中,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立体和可感。每次读到他与恩格斯之间那超越政治友谊的深厚情谊时,总会为之动容,这种基于共同信仰和人性光辉的相互扶持,是理解他后期思想爆发的重要注脚。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还原其所处时代社会图景方面的笔触。它不仅仅关注于马克思个人的活动轨迹,更着力于描绘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剧变、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以及各种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与角力。书中对于当时伦敦贫民窟的细致描摹,对于工厂主与工人矛盾的尖锐刻画,都具有极强的纪实感,让读者深刻理解“资本”的力量是如何重塑人类社会结构。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命运交织的手法,使得马克思的理论不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诊断与回应。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思考书中描绘的那些社会矛盾,与我们当下的世界相比,究竟是解决了,还是以另一种形式变异了,这引发了我久久无法平复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散发着一股典雅的气息,封面选用的那幅画像处理得极为讲究,既保留了历史的沧桑感,又不失现代的艺术张力。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重量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文字和图片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对十九世纪的历史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很快地沉浸其中。印刷的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手稿的细节都得以完美呈现,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尤其是那些跨页的插图,气势磅礴,将特定历史场景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这位伟大思想家应有的敬意,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