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抑非论画笔录

陆抑非论画笔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绘画
  • 艺术史
  • 中国绘画
  • 陆抑非
  • 明代绘画
  • 绘画理论
  • 笔墨
  • 文人画
  • 绘画技法
  • 艺术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人美
ISBN:9787534064777
商品编码:2731048137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陆抑非论画笔录
  • 作者:口述:陆抑非|整理:赏竹
  • 定价:118
  • 出版社:浙江人美
  • ISBN号:978753406477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3-01
  • 印刷时间:2018-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75
  • 字数:250千字

编辑推荐语

《陆抑非论画笔录》是陆抑非先生弟子赏竹记录整理的《陆抑非论画笔录》。20世纪70年代,赏竹成为陆抑非先生的入室弟子,陆老倾心言传身教、口授笔示,从选具、立意、执笔、线条、构图、造型、透视、设色、题款,到写生、学养、气势、情趣、做人等,传授得具体仔细、精到准确。赏竹每次都将先生的言谈和作画过程细心记录,便于温故知新。而今整理出来的书稿,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充满真知灼见,相信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启迪和教益。

作者简介

陆抑非(1908-1997),杰出的中国花鸟画大家和**的美术教育家,江苏常熟人,名种,初字一飞,1937年后,改字抑非,花甲后自号非翁,古稀之年沉疴获痊,又号甦叟。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常熟书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顾问。他的不少精品画作被北京、上海、常熟、杭州、沈阳及美国纽约等地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出版有《花鸟画谱》《陆抑非花鸟画辑》《陆抑非教学画稿》《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陆抑非》《荣宝斋画谱·陆抑非花鸟专集》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名家教学示范作品精选——陆抑非花鸟画示范作品》等画集及著作。

目录


前言
先生谈作画要领 1972
画粉红牡丹 1972.8.17
画双鸽、月季 1972.12.9
画红荷花扇面 1972.12.12
书画金箔长卷 1972.12.3l
画粉红荷花、水草册页 1973.1.2
画深红荷花、慈姑竖幅 1973.1.2
画红梅、绿石竖幅 1973.1.2
画红荷、菊花的要点 1973.1.2
画粉红月季册页 1973.1.13
画深红玫瑰册页 1973.1.13
画墨叶水仙册页 1973.1.31
画山茶、设色水仙横披 1973.1.31
画鹡鸰、芙蓉册页 1973.1.31
画墨荷、小鱼 1973.1.31
谈画鸟、水仙、山茶、荷花 1973.3.7
改我画的双燕图、葡萄图 1973.3.15
补野八哥图中的铁骨红梅 1973.6.17
画翠鸟、芙蓉花 1973.11.18
画宿墨小鸡 1973.12.1
改黄鹂、杨柳、墨石 1973.12.1
为我补红叶,画绿牡丹 1973.12.29
谈吴茀之的菊花图 1974.1.1
为我画八哥、八哥讲话 1974.1.1
改我画的粉红荷花、红蜻蜓 1974.1.1
画唐山鹊、绿牡丹、深红牡丹 1974.6.28
给我画粉红荷花、墨蜻蜓扇面 1974.7.27
谈潘天寿等老先生的用笔 1974.8.29
做学问不可马虎 1975.3.1
画红蜀葵 1975.6.1
给我画胭脂牡丹 1976.12.31
看先生画迎春花、小鸡 1976.12.31
教我画四季海棠 1977.5
论风格和书法 1982.5.2
画红薇花、灰八哥 1982.5.2
画丝瓜小鸡图 1982.6.13
画红荷蜻蜓册页 1982.6.13
评点、指导我的画 1987.4.24
谈赵少昂、李苦禅的画 1987.6.27
论书画 1987.8.22
书法是画好国画的关键 1988.4
艺坛前辈轶事 1988.6.18
为我画的雏鸡图题诗 1988.8.2
看画 1988.11.17
画牡丹、水仙 1989.1.21
为我改画 1989.4.2
谈草书,论人品 1989.5.7
说钱瘦铁 1989.5.28


《陆抑非论画笔录》:一段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陆抑非论画笔录》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技法的指导手册,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殿堂的窗口。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陆抑非先生这位在艺术界享有盛誉的大家,其深邃的艺术思想、精湛的笔墨之道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凝练成一段段引人入胜的篇章,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邀请读者深入其中,感受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将陆抑非先生在创作实践中的感悟、对前人画论的解读、以及对当下艺术环境的思考,以一种相对口语化、也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没有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艺术家的真挚情感和对艺术本体的深刻体察。对于有志于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了解艺术背后精神内涵的爱好者而言,这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笔墨的灵魂:从技法到意境的升华 在中国画的语境中,“笔墨”二字承载着远超一般意义上的“线条”和“色彩”的含义。它不仅是造型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是精神的表达,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直接流露。《陆抑非论画笔录》的核心,便是对笔墨精髓的深入探讨。陆抑非先生以其数十年的艺术生涯,对笔墨的运用有着炉火纯青的造诣,他所论述的笔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如何画”,而是触及了“为何要这样画”的哲学层面。 书中,读者可以跟随陆抑非先生的笔触,去探寻线条的“骨力”与“韵致”。他会细致地剖析不同毛笔、不同墨色、不同纸质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笔尖的提按顿挫、墨色的浓淡枯湿,来塑造出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生命力。这并非简单的技巧罗列,而是将每一笔、每一墨都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例如,论述画梅时,他或许会谈到如何用飞白来表现梅枝的苍劲,如何用焦墨来渲染梅花的孤傲;论述画鸟时,他又会如何捕捉其瞬间的动态,如何用细致的笔触赋予羽毛的光泽和灵动。这些论述,都源于他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对艺术规律的深刻理解。 更重要的是,陆抑非先生将笔墨的运用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他强调“笔随心运”,认为笔墨的最高境界是“写意”,是“以形写神”。这就意味着,画家的心性、学养、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融入笔墨之中。一幅画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形似,更在于其所传达出的精神气质。他或许会引用古人的诗句,用以阐释画中的意境;他或许会借助自然现象,来比喻笔墨的丰富变化。通过这些论述,读者能够逐渐领悟到,中国画的笔墨,早已不是一种纯粹的绘画技巧,而是艺术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媒介。 师承与创新:在传承中寻求独立的艺术语言 中国艺术史上,师承关系至关重要,但真正的大家,总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独立艺术道路。《陆抑非论画笔录》也必然会涉及陆抑非先生在艺术道路上的师承与探索。他如何看待前人的成就?他从哪些大师那里汲取了营养?又如何将这些营养内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书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他对元四家、明清画派的深刻理解,对齐白石、吴昌硕等近现代大师的独特品评。他不会简单地模仿,而是会从这些大师的画作中,提炼出他们最精髓的艺术理念,并思考这些理念如何与他自己的创作相结合。例如,他可能在探讨写意花鸟画时,会分析黄筌的工整与徐熙的野逸,并在此基础上,强调自己如何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对笔墨媒介的深入理解,来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个人风格的作品。 陆抑非先生的创新,并非是颠覆传统,而是在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个人感悟。他可能强调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统一,如何在写实的基础上,提炼出更具概括性和精神性的意象;他可能在色彩的运用上,尝试新的搭配和表现方式,但又不失中国画的传统韵味。这种在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恰恰体现了一位艺术大家对艺术本体的尊重以及对时代发展的敏锐洞察。 观物之道: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艺术的根基在于观察,而观察的深度,则决定了艺术的生命力。《陆抑非论画笔录》一定会深入探讨“观物之道”。陆抑非先生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绝非仅仅是“照搬”自然,而是要通过深入的观察,理解物象的内在生命和精神气质,并将之升华到艺术的层面。 他可能会谈到,画花卉,不只是要画出花的形状,更要画出花的“神”。那花的含苞待放,那花的怒放时的姿态,那花的饱含露珠的晶莹,都需要在心中有一个清晰的感受,然后才能落到笔端。他或许会描述自己如何长时间地观察一株竹子,感受它的风中摇曳,感受它的雨中挺立,感受它四季的变化。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并非是为了精确复刻,而是为了捕捉其最动人的瞬间,最富于生命力的姿态。 同时,观物之道也离不开“情”。陆抑非先生深谙,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情感的抒发。当他对自然万物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就会通过笔墨,渗透到作品之中,从而打动观者。《陆抑非论画笔录》中,可能会有关于如何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画作中的论述。他或许会用画竹来寄托高洁的品格,用画梅来表达坚韧不拔的精神,用画荷来象征君子之风。这些内在情感的注入,使得他的画作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精神的共鸣。 艺术的修养:学养与人品的统一 在陆抑非先生的艺术理念中,绘画技法与人文修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他所推崇的艺术大家,无不是在学养和人品上有着深厚的积累。《陆抑非论画笔录》必然会触及这一重要的方面。 他可能会强调,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精通画技,更要广泛涉猎诗、书、画、印等传统艺术门类。例如,深厚的诗词功底,能够帮助画家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画中的意境;精湛的书法造诣,能够赋予画作线条的生命力;对印章的理解,也能为画面增添锦上添花之笔。这些跨学科的学习,能够极大地拓展艺术家的视野,丰富其艺术表现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陆抑非先生或许会强调“人品即画品”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直接影响其艺术创作的品位和境界。只有心胸开阔,品格高尚,才能创作出真正能够启迪人心的作品。他可能会引用古人的格言,或者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阐释这一深刻的道理。这种对艺术家人格的强调,使得《陆抑非论画笔录》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技法指导,更上升到了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时代的反思与未来的展望 作为一位近现代的艺术家,陆抑非先生的艺术创作,必然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对当下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陆抑非论画笔录》或许会包含他对艺术市场、艺术教育,以及中国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等问题的探讨。 他可能在书中,表达对当下一些浮躁创作风气的担忧,呼吁艺术家回归对艺术本体的尊重,回归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他或许也会思考,如何在保持中国画独特魅力的同时,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展现中国艺术的风采。 陆抑非先生的这些思考,都蕴含着他对中国画未来的深切期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和思想的传播,能够激励更多的后来者,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中国画的发展贡献力量。 《陆抑非论画笔录》就像一本开启智慧的书,它带领读者走进陆抑非先生的艺术世界,感受他笔下的万千气象,品味他字里行间的深邃哲思。它不仅仅是一份艺术遗产的记录,更是一份对艺术生命不懈追求的宣言,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赞颂。翻阅这本书,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位艺术巨匠,在宣纸之上,挥洒着他的才情,传承着他的智慧,也寄托着他对艺术永恒的信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艺术爱好者,我深知艺术创作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与实践的磨砺。陆抑非先生的名字,早已在我心中与“大家”二字划上等号。他的画作,无论是在技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足以成为后辈学习的楷模。我对于他的艺术理论,尤其是他对于笔墨的理解,一直充满好奇。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陆抑非先生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是我想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我想知道,他对“写意”的理解是什么?他又是如何通过笔墨来表达情感与意境的?这些问题,如果能在书中得到解答,对我而言将是极大的启发。

评分

陆抑非先生在花鸟画方面的造诣,更是令人赞叹。他笔下的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却又透着一股不俗的雅致;他的梅兰竹菊,更是将文人画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曾有幸在展览中亲眼目睹他的作品,那些细腻的线条,鲜活的色彩,以及构图的绝妙安排,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他对于花卉的观察是何其细致入微,才能将花瓣的层次、叶片的脉络,以及花蕊的生动表现得如此传神?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他创作的过程,以及他对各种花卉的理解与感悟,那将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找到关于他如何处理墨色浓淡、线条刚柔,以及如何通过色彩赋予花卉生命力的具体论述,从而进一步领略这位艺术大师的精妙之处。

评分

我对陆抑非先生的艺术风格一直情有独钟,他笔下的世界,总是充满了诗意与哲思。他的山水画,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又不失南方山水的秀美;他的花鸟画,既有写实的功力,又不乏写意的灵动。我一直好奇,是什么样的艺术理念,支撑着他创作出如此多样且充满魅力的作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他艺术世界的机会。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他艺术创作的“秘诀”,例如他对构图的考究,他对色彩的运用,他对线条的驾驭,以及他对情感的注入。我相信,通过阅读他的“笔录”,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艺术语言,并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评分

陆抑非先生画笔下的山水,总有一种温润而沉静的气息,仿佛置身于江南烟雨朦胧的某个清晨,又或是初夏微风拂过竹林的午后。我尤其喜欢他笔下的飞鸟,点缀在山石枝头,寥寥几笔,却活泼灵动,似能听到它们在耳畔低语。那种不着痕迹的写意,以及色彩的巧妙运用,总能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意境。读他的画,与其说是观赏,不如说是一种心性的沉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以寻得片刻的安宁与诗意。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哲思融于笔端,让每一片叶,每一弯水,都充满了生命力与故事感。我想,这本书中的笔录,一定能为我提供更多理解他艺术世界观的视角,窥探他如何将 Those fleeting moments of beauty, captured through his brush. 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被他的画笔捕捉。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陆抑非论画笔录》,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作品的罗列,更包含了陆抑非先生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我一直认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更要有对艺术的深刻洞察力。陆抑非先生的画作,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我想,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他独特的艺术哲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他作为一位画家的思考深度,他对于艺术的追求,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思考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例如,他对传统绘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他对时代精神的捕捉,以及他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这些都可能在这本笔录中得到体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