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理论与案例研究 孙德刚 著 社科文献

冷战后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理论与案例研究 孙德刚 著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德刚 著
图书标签:
  • 冷战后
  • 中国中东政策
  • 中东地区治理
  • 国际关系
  • 区域安全
  • 地缘政治
  • 中国外交
  • 社科文献
  • 孙德刚
  • 中东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3381
商品编码:273406270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中国与中东”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如下:中东地区治理的概念、领域、目标和途径;21世纪中东地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美、欧、俄、中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历史沿革、理念和模式;新时期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动因、机制和类型等。21世纪初以来,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由浅入深,既突出重点又不断推进,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国外交不断成熟,也丰富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内涵。案例部分旨在检验理论部分提出的关于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理论假设。新时期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具有广泛性,涉及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经济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又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该部分通过系统梳理,将中东地区治理划分为四类,每一类选择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典型案例加以实证考察,分析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四个动因(海外利益、安全威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改善国家形象)、三层机制(国内机制、地区机制和全球机制)和四大类型(深度塑造型、主动参与型、有限介入型和相对超脱型)。
中东地区治理的前瞻研究。主要归纳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影响因素、特征和前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该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旨在系统梳理十多年来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特征和类型,另一方面对未来中国如何更好地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提升中国的议题设置能力和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深度等,提出政策参考建议。

作者简介

孙德刚,1977年生,安徽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在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6年入选上海市“曙光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国中东战略、中东地区安全。

先后赴香港大学(2004-2005)、美国丹佛大学(2007-2008)、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2010)、英国牛津大学(2012-2013)等访学、交流。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SSCI来源期刊,美国,2013年影响因子:0.953)、Mediterranean Politics (SSCI来源期刊,英国,2013年影响因子:1.179)、Africa Spectrum (德国,2015年影响因子:0.900)、Bustan: The Middle East Book Review(以色列)、Journal of Middle East and Africa(美国)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近20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国际政治》、《世界史》以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1部,译著1部(合)。

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目前在研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硕士生开设全英文必修课(《世界政治》),为本科生开设公选课《当代中东热点问题》和《中东比较政治》等。

  孙德刚,1977年生,安徽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在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6年入选上海市“曙光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国中东战略、中东地区安全。

  先后赴香港大学(2004-2005)、美国丹佛大学(2007-2008)、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2010)、英国牛津大学(2012-2013)等访学、交流。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SSCI来源期刊,美国,2013年影响因子:0.953)、MediterraneanPolitics(SSCI来源期刊,英国,2013年影响因子:1.179)、AfricaSpectrum(德国,2015年影响因子:0.900)、Bustan:TheMiddleEastBookReview(以色列)、JournalofMiddleEastandAfrica(美国)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近20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国际政治》、《世界史》以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1部,译著1部(合)。

  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目前在研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硕士生开设全英文必修课(《世界政治》),为本科生开设公选课《当代中东热点问题》和《中东比较政治》等。

目录

导 言
  一 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二 研究内容与框架设计
  三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四 重点难点与研究路径
*一章 中东地区治理的概念解析
  *一节 治理的内涵演变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中东地区治理的现状与特征
  小 结
第二章 域外大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一节 美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欧洲大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 俄罗斯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 日本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小 结
第三章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理论框架
  *一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领域与条件
  第二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动因与机制
  第三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经验与不足
  小 结
第四章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的传统安全治理
  *一节 中国参与中东的冲突治理
  第二节 中国参与伊朗核问题治理
  第三节 中国参与中东的维和行动
  小 结
第五章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治理
  *一节 中国参与中东的恐怖主义治理
  第二节 中国参与索马里海盗问题治理
  第三节 中国参与中东的航空航天治理
  小 结
第六章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的经济治理
  *一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经济治理的背景
  第二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经济治理的实践
  第三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经济治理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经济治理的载体
  小 结
第七章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的社会治理
  *一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的卫生治理
  第二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的难民治理
  第三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的毒品治理
  小 结
第八章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绩效评估
  *一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风格分析
  第三节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小 结
结 论
  一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的特征归纳
  二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与伙伴关系构建
  三 中国参与中东地区治理与国际规范重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2016年1月)
附录二 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2016年1月)
附录三 《中国的军事战略》(2015年5月)
后 记

《大国博弈:二战后美国对东亚安全秩序的重塑与挑战》 作者: 张志明 出版社: 国际关系学院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如何以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主导并重塑了东亚地区的安全秩序。作者张志明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扎实的史料考证,系统梳理了美国在冷战及其后冷战时期,为维护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关键性政策、军事部署和外交战略。本书不仅关注美国的主导性建构,更深入探讨了在这一过程中,东亚各国如何回应、适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互动和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冷战的遗产与美国的战略布局 本书开篇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讲起,详细阐述了美国为何会将东亚置于其全球战略的核心位置。作者指出,战后初期的东亚,既是意识形态对抗的前沿,也是争夺战略纵深的必争之地。美国一方面通过军事占领和政治干预,在日、韩等地建立了盟友体系,构建了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地区安全架构。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将中国视为其在东亚地区最主要的战略对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建立“第一岛链”、支持国民党政府迁台以及在东南亚地区扶植反共政权等。 张志明教授细致地描绘了冷战时期美国在东亚安全秩序构建中的几个关键节点。首先是朝鲜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美国在半岛的军事存在,也极大地强化了其在东北亚地区的联盟体系。其次是越南战争,尽管最终以美国的战略失利告终,但其对东亚地区政治格局和安全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美国反思其地区战略,并更加重视与地区盟友的合作。此外,作者还深入分析了美日安全条约、美韩同盟等一系列双边军事同盟的建立过程及其对地区安全稳定所起的“双刃剑”作用。这些同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区冲突的扩大,但也可能加剧了地区军备竞赛的风险。 第二部分:后冷战时代的战略调整与地区挑战 随着冷战的结束,东亚地区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苏联的解体使得美国失去了其最主要的战略对手,地区内原本紧张的意识形态对抗逐渐降温,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合作和地区一体化的兴起。然而,美国并未因此放松对东亚地区的战略关注。相反,它试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其主导作用,维护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 本书详细论述了后冷战时期美国在东亚安全战略上的几次重要调整。作者指出,美国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对华政策。一方面,美国继续维持其在日、韩等地的军事存在,并通过加强与地区盟友的合作来制衡中国的影响力,例如“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另一方面,美国也试图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将中国纳入其主导的国际体系,鼓励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后冷战时期东亚地区涌现出的新的安全挑战。作者重点分析了朝鲜半岛核问题、南海争端以及地区恐怖主义威胁等。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美国及其盟友的应对能力,也使得地区安全合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张志明教授在此部分着重分析了美国如何通过多边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ARF)等,来应对这些挑战,同时也揭示了这些机制在推进地区安全合作方面所面临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地区国家的互动与权力转移的张力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美国转向东亚地区各国,深入分析了在后冷战时期,地区国家如何在新一轮的地区安全秩序构建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转移的张力。作者强调,尽管美国依然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安全力量,但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大国的崛起,使得地区权力格局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 本书详细分析了中国在东亚地区安全秩序中的角色演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到新时代积极主动的外交战略,中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作者探讨了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这些倡议不仅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试图重塑地区安全合作的框架。然而,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例如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和海洋权益划分,也引起了地区国家的担忧,并促使一些国家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日本和韩国等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自主性提升。作者指出,尽管两国依然高度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但它们也在积极寻求提升自身的地区影响力,并在某些安全议题上展现出独立的立场。例如,日本在修改和平宪法、发展自主防卫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韩国在推进半岛和平进程中的角色。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与理论反思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张志明教授对未来东亚地区的安全秩序走向进行了展望,并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反思。作者认为,尽管美国在东亚的安全体系中仍将扮演重要角色,但地区权力中心的多元化趋势将日益明显。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将持续增强,这将不可避免地对现有的地区安全秩序带来挑战,同时也为地区安全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未来东亚地区的安全秩序将是一个动态博弈和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复杂格局。区域内国家之间的互信与互疑、合作与对抗将交织并存。国际关系理论,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等,在解释东亚地区安全秩序的演变方面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张志明教授强调,理解这一地区的安全秩序,需要结合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国家行为体的互动等多种因素,并不断地对理论框架进行调整和创新。 本书通过对美国在东亚安全秩序重塑过程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地区国家互动和权力转移张力的细致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以理解二战后至今东亚地区安全格局的演变及其未来走向。作者的论述严谨、视角宏大,史料翔实,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无疑将为关注东亚国际关系与地区安全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广大读者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时机也值得玩味,它正值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冷战后中国参与中东治理的经验,无疑为当前中国处理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参照系。我猜想,书中可能包含了对中国外交策略演变的高度概括,从最初的“韬光养晦”到如今的“有所作为”,中东地区在这一转型中扮演了怎样的“试水区”角色?理论部分或许会探讨中国是否正在发展出一套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观的、更侧重于“发展优先”和“不结盟”的替代性全球治理方案。而案例的选取,如果能涵盖不同意识形态和政体结构的中东国家,比如与保守君主制国家以及与非传统伙伴(如伊朗)的关系处理,将能更全面地展示中国治理逻辑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在于为理解未来大国博弈下的全球治理走向,提供了宝贵的、来自东方视角的洞察。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西方中心”的视角来审视全球治理问题。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研究范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围绕着美国霸权的延续与衰落展开的,而中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尤其是在中东这种传统上被西方视为其核心利益区域的深度参与,无疑对现有理论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我设想,作者在理论构建时,或许会引入一些源自中国本土的治理哲学或外交思想,将它们与国际关系的主流理论进行对话和碰撞,从而形成一套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分析工具。这种跨文化、跨理论体系的整合工作是极其困难的,但如果成功,这本书就能成为国际关系学科领域内,关于“中国学派”叙事的一个重要基石。我个人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主权”与“干预”之间的微妙界限,中国在不干涉内政的大前提下,是如何有效地推行其治理理念和利益诉求的,这其中必定充满了精妙的政治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感觉是那种能让人深入思考国际关系复杂性的学术力作。它似乎聚焦于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冷战结束,以及中国在这个新格局下,如何从一个相对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一个积极塑造地区秩序的角色。我猜想,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去剖析背后的深层动因,不仅仅是表面的外交辞令,更可能是从经济结构、地缘战略考量乃至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分析。特别是“参与治理”这个提法,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解释空间,它不同于传统的“干涉”或“介入”,更强调一种基于规则、规范和制度构建的实践。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构建起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转变,比如,它是否可以归结为中国自身实力的崛起带来的必然结果,还是说,这其中包含了对既有西方主导的治理模式的某种批判性继承或创新?如果能辅以具体的案例来佐证,比如在某个关键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或是针对某个中东热点问题的具体外交行动,那这本书的实践指导价值和学术价值就更无可估量了。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微观察,往往最能体现作者的真功力。

评分

读到这个选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严肃著作,它所涉及的地区——中东,其复杂程度用“一团乱麻”来形容都不为过。书中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冷战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东权力真空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种真空是如何被外部力量,特别是中国,所捕捉和利用的,那就太精彩了。我特别关注“案例研究”这部分,因为理论再高屋建瓴,也得落地到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去验证其有效性。我希望作者能选取的案例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甚至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比如与伊朗核问题相关的谈判、与海湾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项目,甚至是对于地区安全架构的某种新型提议。评判一个国家的治理参与度,不能只看其承诺了多少,更要看其实际行动带来的效果和影响,这种效果是积极的稳定因素,还是在无意中加剧了某种平衡的倾斜?如果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史料或者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这些案例,让读者能看到不同于主流西方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就太大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理论与案例研究”,暗示着它试图在抽象的思辨和具体的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作为一名关注区域政治的研究者,我更倾向于认为,案例研究的部分才是检验理论成色的试金石。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和细致的政策文本分析,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比如,对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与中东国家在能源安全、港口建设乃至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是如何具体地嵌入到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去的?这些合作机制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当地的权力关系或经济依赖模式?如果书中能提供详尽的案例对比,比如对比中国与传统域外大国在中东的治理模式差异,那么读者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参与的独特性和潜在的长期影响。这种基于一手资料的扎实研究,才能让这部作品真正站得住脚,成为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案头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