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萨苏,本名弓云,北京人,毕业于北师大,畅销书作家、著名军史专家、国际问题专家、媒体红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讲武堂”、凤凰卫视“周末龙门阵”、北京电视台“探索”“书香北京”等多家媒体的栏目主持人;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入选者;著有畅销书《*漫长的抵抗》《国破山河在》《京味九侃》《京城捕王》《京城十案》《可怜的将军》《动物奇案》《突破缅北的鹰》《铁在烧》《血火考场》《中国不会亡》《菊与刀解析》《退后一步是家园》《在日本,我笑了》等。
编辑推荐:
☆ 1. CCTV大型文献纪录片
☆ 2. 《铁在烧——志愿军第63军铁原战记》
☆ 内容简介:
1.本书为增订版,比5年前第一版新增加了4万字央视纪录片内容,并由当年铁原大战189师师长蔡长元少将之子蔡小心作序、增订审核、提供照片。
2.本书主要讲述了63军189师、188师等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关键一役铁原狙击战的全过程,作者历时8年不断采访不断完整亲历者口述,并增补后续档案资料,走访了百余位志愿军老战士和多名当年决策者的后人,还原了扭转朝鲜半岛战局、从而影响抗美援朝战争胜负的真实全景,歌颂了以63军189师为主体群像的铁军、国魂
。☆目录:
第一章彭德怀的回马枪/1
第二章恶斗美军空降兵/21
第三章飞行土八路/73
第四章断后洪川江/93
第五章疯狂的特工队/108
第六章装甲车上的“洋落” /167
第七章夜袭种子山/192
第八章师长蔡长元中了11 块弹片 /222
第九章把地道战搬到了朝鲜的张英辉/246
第十章铁在烧!/273
外一篇截瘫老太勇擒枪匪/305
外二篇一位63 军老兵家人给蔡长元将军之子的信 /315
☆文摘:
第一章
彭德怀的回马枪
如果说在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战史中,今天韩国的领地上也应该有一个和上甘岭、长津湖一样被纪念的地方的话,那这个地方,无疑是铁原。
这个英语叫作的小城,位于朝鲜半岛的肚脐部位,是朝鲜南北之间的铁路枢纽和著名的稻米产地,有三条铁路在此交会,分别通向南方的汉城、北方的元山和东方的金刚山。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灭顶之灾。 1951 年 5 月末到 6 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这里展开的一场激战,使铁原变成了一片废墟。2008 年 2 月,站在这座小城曾经繁华的站前街上,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中野旭看到,周围依然到处是50 多年前那场恶斗留下的痕迹——烧黑的残垣断壁和随处可见的弹孔。向北走不到3 公里,一片红色和白色相间的标志提醒他,那里至今是没有排除的雷区。
陪同他访问的韩国历史学硕士、45 岁的金勇求( Kim Young-Kyu)告诉他,因为这里是南北朝鲜对峙的军事分界区(DMZ),所以这里保留了战后原始的风貌,始终没有恢复昔日的繁荣。“这座城完全被轰炸和巷战摧毁了,”金勇求对中野旭说,“因为这个地方依然不对平民开放,所以你可以完整地看到战争的恐怖。”
第二章
恶斗美军空降兵
志愿军老兵回忆铁原之战,通常都会从5 月下旬说起。 1951 年 5 月20 日,李奇微中将判断志愿军参加五次战役的部队粮弹已尽,下令所部美军、韩军与其他所谓的“联合国军”部队全线反击。
而志愿军此前的攻势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左翼部队深入到麟蹄以南韩军纵深,打垮了韩国第2 军团,部队士气高昂;右翼部队前锋的 189 师已经渡过了洪川江,看汉城得扭头往后。虽然部队普遍认识到了后勤不足的问题,但大多在等待给养的到来,而没有意识到后方的运输线已经被美军基本切断,前线各部将面临无粮无弹的生死关头。
由于志愿军总部掌握的情况更加全面,通过对前方情况的分析感到了危险,间不容发之际,彭德怀下令志愿军部队从进攻转入防御状态。但这个命令直到5 月 21 日才发出,因此,美军反击时前线各部仍在努力寻找战机。
双方都在寻机攻击,两台庞大的战争机器激烈地对撞了。5 月 20 日,各条战线都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有的部队报告,美军反攻甚至动用了精锐的特种部队和空降兵。例如,已经突进到洪川江南岸的 189 师 566 团,就在小理山与为大规模反击开路的美军空降兵狭路相逢。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完成了一次对被遗忘者的庄严致敬。很多时候,宏大的历史叙事会淹没那些最基层的参与者,他们的付出和挣扎往往不为人知。这本书显然将笔墨重点放在了基层连队和普通士兵的视角上,通过聚焦于一个局部战场的惨烈过程,折射出了整个时代的重量。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为那些瞬间的抉择和最终的结局而感到喉咙发紧。它不只是在记录一场战斗,更像是在为逝去的青春和无畏的勇气立起一座精神丰碑。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粗粝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尘埃。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故事抱有深深的好奇,尤其是那些被无数次提及却又常常被简化处理的战役细节。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作者的叙事笔法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而是非常贴近士兵的视角,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性的挣扎。光是读到开篇对于行军途中的口渴和疲惫的描绘,我就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压迫感。这绝不是一本枯燥的军史记录,它更像是一部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去思考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微光。书中的遣词造句也极富张力,将那种极度的紧张和偶尔闪现的幽默感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让人心头沉重。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独特的。它融合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纪实文学的真实感,以及某种近乎诗意的悲壮感。那些描绘战场环境的段落,常常使用极具画面感的意象,例如“铁与火的炼狱”、“被硝烟染成永恒的灰白”。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即便是对军事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叙事张力所吸引。同时,书中穿插的历史背景介绍,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既没有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为理解战役的战略意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撑。可以说,这是一部在保持历史准确性的前提下,成功实现艺术升华的非虚构作品。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战争的“人性侧面”。我们习惯于将英雄塑造成符号,但这本书却将那些鲜活的生命置于聚光灯下。无论是那位在绝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班长,还是那位因为恐惧而做出过彷徨选择的年轻战士,他们的形象都丰满得令人心痛。作者没有将他们神化,而是将他们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普通人。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不再是单向度的情感宣泄,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展示他们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穿插了大量的亲历者口述和战后访谈的片段。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反而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和真实的历史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战术细节的处理,那些关于阵地、火力配置、甚至是通信手段的描述,都透露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考证态度。读到那些具体到米级的阵地争夺战,我仿佛能听到子弹呼啸而过的声音,感受到泥土被炸开的震动。这种深入骨髓的细节描摹,让我对这场战役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只是简单的“打赢了”或“打输了”,背后是无数个体的决策、牺牲和对生存的渴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