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阅读毛泽东?如何认识毛泽东? 韩毓海著的《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户,从思想史、学术史和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毛泽东。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把握毛泽东对中国的贡献;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毛泽东这位历史伟人的地位和作用;从史学角度认识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以文学纪实的手法为读者勾勒了毛泽东为了穷苦人民谋解放、为新中国谋富强的光辉一生。
韩毓海著的《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精)》 共分16个章节,从毛泽东的出生、少年、青年时代开 始,讲述了毛泽东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以及对其的重要 影响,毛泽东思想发展脉络中的重要节点,他对中国 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等等,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以浅显易懂的表述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熟悉而又陌 生的毛泽东。通过阅读本书,广大读者不但可以了解 和学习伟大人物光辉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而且可以 从中了解和学习我们党的历史,受到形象生动的爱国 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韩毓海,北京大学教授,人选“中国***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丁程”、“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计划”。作品曾获得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畅销书一等奖等。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名列2010年度全国**图书排行榜总榜**名,并收入《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获评“2012~2013年度全行业**畅销书”、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迎接十八大重点出版物”。《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入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4中国好书”,中央***读书活动**图书。本书入围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向全国青少年**的百种**图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5年1月“中国好书”。
前言 掌上千秋史
第一章 “地才”
第二章 “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
第三章 从“兄弟”到“同志”
第四章 “说空话”与“办实事”
第五章 “谁主沉浮”
第六章 “朋友”与“敌人”
第七章 父老与“子弟兵”
第八章 古田与“星星之火”
第九章 “战友乱发的流弹”
第十章 ***与“毛派”
第十一章 北斗在长征路上升起
第十二章 血的哲学
第十三章 倚天抽宝剑
第十四章 朴素的政治,朴素的文明
第十五章 “观世音”
第十六章 赶考
坦率地说,我最初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吸引,但真正让我留住的,是其中对“观念的漂流”这一现象的精彩论述。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思潮涌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融合”乃至“异化”的过程。书中对不同学派、不同地域知识分子对同一外来概念理解的差异化分析,堪称一绝。它像一个精密的过滤器,滤清了那些在翻译和传播中被扭曲或简化了的思想脉络。读完后,我对“救亡图存”这一宏大命题的内涵有了更细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无数次理性与情感的交锋、对“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集体焦虑与探索。这是一部能拓宽我们理解现代中国思想史边界的佳作。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故作高深的叙述方式不感兴趣,而这本书的文笔却如同清泉般自然流畅,读起来毫无晦涩感。它巧妙地穿插了一些鲜活的民间故事和地方志中的轶闻,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事件变得生动可感。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灵活,时而站在局外人的冷静高度审视大势,时而又仿佛化身为亲历者,细致入微地捕捉人物内心的挣扎。特别是对几位关键人物性格转折点的刻画,不是简单的好坏评价,而是探究了环境、教育和个人选择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弄潮儿。这种叙事的高超技巧,使得厚重的历史读起来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节奏感,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追寻每一个选择背后的逻辑链条。
评分翻开这本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学术力作,我立刻被它那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那些容易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社会肌理。书中对区域经济差异、阶层流动受阻的分析,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详实的数据和一手田野调查的结论。比如,它对某一时期内城市手工业者与新兴工厂工人群体矛盾演变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远超课本上的简单归纳。这种自下而上观照历史的方法,极其有效地平衡了自上而下的权力中心叙事,使得整个历史图景变得立体且富有层次感。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社会动力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且富有启发性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新读到的历史著作,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清末民初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徐徐展开,没有过多渲染戏剧性的冲突,却在细微之处见真章。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泛黄的史料和尘封的档案重新赋予生命力。我尤其欣赏它对社会思潮演变的梳理,那种从底层民众的困惑到知识分子探索救国之路的路径描摹,显得尤为扎实和真诚。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旧上海弄堂里的烟火气,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十字路口徘徊的焦虑。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或政治史,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时代风俗画,通过对特定历史节点的冷静剖析,让人对“百年变局”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读完后久久不能散去,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选择的代价”这一主题的深刻揭示。它没有预设任何终极的正确答案,而是将历史人物置于他们所处的特定时空背景下,去考察他们在资源稀缺、信息闭塞的条件下所做出的艰难抉择。作者非常克制地避免了事后诸葛亮的批评,而是专注于还原当时的困境和各种可能的路径。书中对几次重大历史转折点的讨论尤其精彩,它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次“进步”背后,必然伴随着某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失落,以及新的社会张力正在酝酿。这种对历史辩证法的精妙运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对人性和命运的哲学思辨,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道路是否也潜藏着未被察觉的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