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不鄙文叢:中國文物常識
定價:42.80元
作者:瀋從文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82408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可以沒知識,不能沒常識。
《中國文物常識》是一本的文物鑒賞、收藏及美學熏陶的文物常識入門書。
瀋老在考古學方麵的成就並不低於他在寫作上的成功。——金介甫(《瀋從文論》)有人說瀋從文不寫小說,太可惜!我以為他如不寫文物考古方麵,那纔可惜!——張充和
從文物研究來說,我所研究的問題多半是比較新的問題,是一般治曆史、藝術史、作考古的,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機會接觸過的問題。我個人覺得:這個工作若做得基礎好一點,會使中國文化研究有一個嶄新的開端、對世界文化的研究也會有的貢獻。——瀋從文在美國聖若望大學發錶的講演內容提要
瀋從文以文學傢的姿態去梳理文物相關的常識,從欣賞的角度講述各種文物,行文嚴謹而生動,內容豐富而係統,填補瞭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瀋從文先生所做關於中國文物的研究,雖然是根據工作需求和工作內容,或論及其來源,或深究其工藝,或拓展其發展及應用,或針對某一案例進行分析講述等,但他並非像一般文物研究者那樣行文平鋪直敘,邏輯生硬刻闆,以固定套路研究文物,而是以文學傢的姿態去梳理文物相關的常識。
《中國文物常識》內容涵蓋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藝美術等內容,更是具體到古代玉石、陶瓷、玻璃、鏡子、漆器、輦輿、車乘、扇子、刺綉、服飾、獅子、龍鳳及魚的圖案等的演變和發展。
《中國文物常識》是豐富文物知識儲備、提高人文修養的理想讀本。目錄
講 玉工藝
中國古玉
玉的應用
玉的價值判斷色澤問題
第二講 陶瓷及玻璃
中國古代陶瓷
清初陶瓷加工
玻璃工藝的曆史探討
第三講 鏡子史話
鏡子的故事(上)
鏡子的故事(下)
古代鏡子的藝術
第四講 漆器、螺甸工藝及馬的藝術
漆工藝問題
我們從古漆器可學些什麼
螺甸工藝試探
從一個馬鐙圖案談談中國馬具的發展及對於金銅漆鑲嵌工藝的影響關係
第五講 古人的“腳”與“手”
談輦輿
談車乘
扇子史話
第六講 織綉染纈
談錦——矩紋錦的本源及其發展
織金錦
談刺綉
談染纈——藍底白印花布的曆史發展
第七講 服飾與鬍子
從文物中所見古代服裝材料和其他生活事物點點滴滴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我國古代人怎麼穿衣打扮
宋元時裝
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鬍子問題
第八講 龍鳳和獅子藝術
龍鳳藝術——龍鳳圖案的應用和發展
魚的藝術——魚的圖案在人民生活中的應用及發展
獅子在中國藝術上的應用及其發展
第九講 紙與字
談金花箋
談寫字(一)
談寫字(二)作者介紹
瀋從文,中國當代作傢、曆史文物研究者。湖南鳳凰人,苗族。曾在西南聯大、青島大學、北京大學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他在中國曆史文物方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他堅持以實物為依據,綜閤史料與實物,走自己獨特的研究道路,成為新中國文物鑒賞與文物研究的先驅者,取得瞭堪與自身文學成就比肩的成果。文摘
序言
讀《中國文物常識》這本書,就像在一位睿智的長輩身邊聆聽他講述祖輩的故事。我之前對中國古代的繪畫、書法這些“顯性”的藝術形式有所瞭解,但對於那些“隱性”的,散落在民間的、器物化的文化,瞭解得甚少。這本書就彌補瞭我的這一塊空白。瀋從文先生在談論古代的漆器、傢具時,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描述,讓我驚嘆不已。他會關注到漆器的色彩、紋飾、工藝,以及它們是如何融入到古代貴族和文人的生活中的,甚至是傢具的結構、榫卯的技藝,都講得頭頭是道。讀到這裏,我纔意識到,原來一件小小的漆盒,一個簡單的木凳,背後都凝聚著古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都反映著那個時代的審美和工藝水平。而且,他還會將這些器物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解讀,比如,古代傢具的演變,其實也摺射齣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這不僅僅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更是文化觀念的革新。這本書讓我看到,文物不僅僅是冰冷的展品,它們是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
評分《中國文物常識》這本書,我算是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翻閱瞭好幾遍,每次都能從中挖齣點新東西來。它不像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那些曾經沉默在曆史塵埃裏的器物,重新賦予瞭生命。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玉器的那一部分,瀋從文先生不僅僅是羅列瞭不同朝代的玉器形製,更深入地探討瞭玉在古代社會中的象徵意義,從祭祀到禮器,再到人們對玉石的品德寄托,講得頭頭是道。尤其是他提到,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所謂“古玉”,其實背後隱藏著多少鑒賞的迷思和商業的炒作,這讓我在麵對市場上的琳琅滿目的玉器時,多瞭一份審慎和思考。而且,書中對瓷器那部分的講解也極為精彩,從原始青瓷的粗獷,到唐三彩的絢爛,再到宋代五大名窯的雅緻,如同走過瞭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展。他還會細緻地描述不同時期瓷器胎質、釉色、紋飾的特點,甚至連燒製工藝的演變都娓娓道來。讀完這部分,我對自傢祖母傳下來的幾件舊瓷器,忽然有瞭新的認識,仿佛裏麵也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這本書最難得的地方在於,它沒有高高在上地去教訓讀者,而是像一位博學而親切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們去發現文物的價值和魅力。
評分最近沉迷於翻閱瀋從文先生的《中國文物常識》,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把目光局限於某個朝代或某種器物,而是從一個非常宏觀且細膩的角度,去展現中華文物的全貌。我尤其欣賞他對古代建築描寫的篇章,那不僅僅是對建築結構的介紹,更是對空間美學和居住哲學的探討。他會描繪齣古代宮殿的巍峨壯麗,園林的麯徑通幽,民居的樸實典雅,甚至連屋簷上的瓦當、牆壁上的雕飾,都細細道來,讓我感覺身臨其境,仿佛能夠呼吸到那個時代的空氣。書裏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古代玉器、青銅器、陶瓷等方麵的知識,但並非那種流水賬式的羅列,而是將這些器物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緊密聯係起來。他會告訴你,一件看似普通的青銅鼎,在古代的意義遠不止於盛放食物,它可能承載著權力、地位,甚至是神靈的旨意。這種將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結閤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文物的認知邊界。每次讀完一章,我都會放下書,靜靜地迴味,試圖從字裏行間去感受曆史的溫度,去理解古人的智慧。這本書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師,用最溫和的方式,教會瞭我如何欣賞和理解身邊的曆史。
評分不得不說,《中國文物常識》這本書徹底刷新瞭我對“常識”的認知。它不是那種人人都知道的淺顯道理,而是瀋從文先生通過多年對文物研究的積纍,提煉齣的精華。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古代的金銀器部分,他不僅僅介紹瞭不同朝代金銀器的造型、紋飾,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們作為身份象徵、禮儀用具,以及在民間流傳的價值。讀到關於唐代金銀器的精美絕倫,以及宋代金銀器嚮更內斂、雅緻方嚮發展的趨勢,我感到非常震撼。他還會講到一些古代金銀器的鑲嵌工藝,比如用珍珠、寶石來裝飾,這些細節讓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器物在古代的璀璨光芒。此外,書中對古代的玉器、瓷器、銅器等其他門類的講解,也都充滿瞭獨到的見解。他善於從器物的細微之處入手,挖掘齣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信息。比如,在講到玉璧時,他不僅僅描述瞭它的形狀,更闡述瞭其在古代禮儀中的象徵意義,以及不同時期玉璧在形製和紋飾上的演變。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文物都隱藏著一段曆史,都訴說著一個故事,而瀋從文先生就是那個最善於傾聽和解讀故事的人。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是被“不鄙文叢”這個書名吸引的,感覺充滿瞭文化底蘊,又沒有那種拒人於韆裏之外的距離感。拿到《中國文物常識》這本書後,發現它果然名副其實。瀋從文先生的文字功底是沒得說的,雖然講的是文物,但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像是在聽一段娓娓道來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他描述古代服飾的部分,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曆史細節的偏愛和執著。他不僅僅是介紹一下不同朝代的服裝樣式,還會細緻地分析麵料的選擇、色彩的搭配、甚至是縫製的手法,以及這些服飾背後所承載的社會等級和文化觀念。讀到這裏,我仿佛能看到當年達官顯貴們衣袂飄飄的盛況,也能感受到普通百姓樸實無華的生活氣息。書裏還講到瞭很多青銅器的知識,比如鼎、簋、尊、卣等等,這些我以前隻在博物館裏遠遠看過,感覺它們就是冰冷的金屬。但瀋從文先生通過對這些器物的造型、銘文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它們作為實用器皿的功用,以及它們在古代祭祀、宴飲等重要場閤扮演的角色。尤其是那些銘文,簡直就是曆史的密碼,解讀它們,就像是在與古人對話。這本書讓我對“文物”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它們不再是遙遠的、擺在展櫃裏的冰冷物件,而是鮮活的曆史見證,是中華文明的脈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