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蔗糖史体现在植蔗制糖上的文化交流轨迹(季羡林:这是我一生中重要的学术著作) | 作者 | 季羡林 |
| 定价 | 19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海关出版社 |
| ISBN | 9787801656469 | 出版日期 | 2009-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439Kg |
| 内容简介 | |
| 经过了几年的拼搏,《糖史》编国内编终于写完了。至于第二编国际编,也已经陆续写成了一些篇论文,刊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杂志上。再补写几篇,这一部长达七十多万字的《糖史》就算是大功告成了。书既已写完,好是让书本身来说话,著者本来用不着再画蛇添足、刺刺不休了。然而,我总感觉到,似乎还有一些话要说,而且是必须说。为了让读者对《蔗糖史》更好地了解,对《蔗糖史》的一些写作原则,对《蔗糖史》的写作过程有更清楚的了解,我就不避啰嗦之嫌,写了这一篇序。我不是科技专家,对科技是有兴趣而无能力。为什么竟“胆大包天”写起来看来似乎是科技史的《糖史》来了呢?关于这一点,我必须先解释几句,先集中解释几句,因为在《蔗糖史》内还有别的地方,我都已做过解释。但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给读者的印象恐怕不够深刻。在这里再集中谈一谈,会有益处的。不过,虽然集中,我也不想过分烦琐。一言以蔽之,我写《糖史》,与其说是写科学技术史,毋宁说是写文化交流史。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穷搜百代以竞厥功——浅述季羡林先生撰写《蔗糖史》的动机、方法和内容 《蔗糖史》自序 编 国内编 《蔗糖史》(国内编)自序 引言 章 飴餳餳餹 第二章 周秦至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飴餳餳餹以及甘蔗和蔗浆 第三章 石蜜 第四章 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 第五章 唐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618-907F) 附 关于唐代制糖法的一点小考证 第六章 宋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霜术(辽金附)(960-1279F) 第七章 元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1206-1368年) 第八章 明代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1368-1644年) 第九章 白糖问题 第十章 清代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术(1616-1911年) 附录一 清代糖史部分资料索引(杨宝霖制) 附录二 浅述明朝、清前期广东的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杨国儒) 第二编 国际编 章 编中已经提到过的有关第二编的内容 第二章 甘蔗的原生地问题 第三章 西极(国)石蜜 第四章 从佛典的律藏中看古代印度的甘蔗种植以及沙糖和石蜜的制造和使用 第五章 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人中国问题 第六章 邹和尚与波斯——唐代石蜜传人问题探源 附 甘蔗何时从印度传入波斯 第七章 欧、美、非三洲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 第八章 南洋一带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 第九章 日本的蔗和糖 第十章 琉球的蔗和糖 第十一章 埃及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种蔗和制糖 附 有关蔗糖的阿拉伯文资料 第十二章 蔗糖在明末清前期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读《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札记 附章 新疆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应用 第三编 结束语 在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在这两个方面所起的作用 附录 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人中国的敦煌残卷 附 对《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的一点补充 问题 再谈问题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季羡林:这是我一生当中*重要的学术著作。 历时17年,凝聚季先生一生*多心血的鸿篇巨制。 一部围绕蔗糖展开的世界文化交流史。 体现在植蔗制糖上的文化交流流轨迹 《蔗糖史》精装本的出版原是季先生98岁生日的献礼,如今他却不能亲见其书,令人遗憾。 |
拿到《蔗糖史体现在植蔗制糖上的文化交流轨迹》这本书,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词就是“跨文化”。蔗糖,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异域风情。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和丝绸之路之类的议题很感兴趣,因为这些往往是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绝佳切入点。而蔗糖,恰恰是这样一个绝佳的载体。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文化交流轨迹”这一核心,这让我觉得它会比一般的历史科普更具深度和广度。我想象中,作者会从蔗糖这种植物的起源地出发,一步步讲述它如何随着人类的脚步,穿越海洋和陆地,进入不同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发生了无数精彩的互动:技术的传播、耕作方式的改变、商业网络的建立,甚至可能是疾病的传播与人群的迁徙。而“植蔗制糖”这个词,又让我联想到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共同塑造了蔗糖的历史。这本书会不会讲述那些被遗忘的匠人故事,或者记录下不同地区糖业发展的独特之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打开我关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全新视野,看到一个更立体的世界历史图景。
评分对于《蔗糖史体现在植蔗制糖上的文化交流轨迹》这本书,我的好奇心简直快要溢出来了。季羡林先生的推荐,已经让这本书在我心中拥有了极高的地位,但我更想知道的是,这本书究竟是如何“体现在植蔗制糖上的”?这不仅仅是关于蔗糖的“史”,更是关于“植蔗”和“制糖”这两个具体实践中的历史。我猜测,这本书会详细介绍不同地区在种植甘蔗时所采用的独特方法,例如气候适应、土壤改良、选种育种等方面的知识。然后,它会深入探讨制糖技术的演变,从原始的压榨、熬煮,到后来更为精细的提炼、结晶过程,这些技术是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发展起来,又如何相互借鉴和改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比如某个地区如何通过引进新的甘蔗品种而改变了其糖业经济,或者某个国家如何创新了制糖工艺,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实践探索的赞颂。它会让我看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农产品,背后其实蕴含着漫长而复杂的科技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变迁史。
评分一看到《蔗糖史体现在植蔗制糖上的文化交流轨迹》,我就想到了一系列画面:古老的帆船载着一车车的甘蔗驶向远方,异域的榨糖工具在工坊里忙碌,不同肤色的人们因为对甜味的共同追求而产生联系……这本书的题目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季羡林先生的评价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无尽的光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把“文化交流”和“植蔗制糖”这样两个看似有些专业性的概念,融合在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中的。我猜想,这本书会充满许多有趣的细节,比如不同文明对蔗糖的早期认知和使用方式,它在宗教仪式中的地位,或者它如何成为奢侈品、香料,甚至药物。更让我着迷的是“轨迹”这个词,它暗示着一条清晰的、可追溯的脉络。我想象作者会像侦探一样,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揭示蔗糖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区域间传播,是商人、探险家、还是传教士,成为了这场文化交流的信使?这本书无疑将带领我进行一场史诗般的探险,去发现这个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甜”背后的波澜壮阔。
评分“蔗糖史体现在植蔗制糖上的文化交流轨迹”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季羡林先生亲笔题词“这是我一生中重要的学术著作”,这本身就足以让人对这本书充满敬意和期待。虽然我还没有细细品读,但仅仅是想象这本书可能包含的内容,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蔗糖,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甜味来源,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宏大的历史画卷和文化交织。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关于糖的生产技术,更会深入探讨它如何在不同的文明之间传播、演变,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格局甚至是宗教信仰。从古代的植物学研究,到航海贸易的兴衰,再到不同民族对甜味的追求和改良,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描绘出一条清晰的文化交流轨迹的。这本书无疑会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有机会去理解,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甜”,背后承载了多少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努力。
评分《蔗糖史体现在植蔗制糖上的文化交流轨迹》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叙事感,尤其是季羡林先生“一生中重要的学术著作”的评价,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不同文明、不同地域的历史叙事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蔗糖,这个在现代社会如此普遍的商品,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交流轨迹,绝对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向。我想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描述蔗糖的生产和贸易,而是会深入挖掘它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比如,它如何在非洲、美洲、亚洲等地落地生根,并与当地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饮食习惯发生碰撞与融合?“植蔗制糖”这个词,又让我联想到其中涉及到的农业技术、水利工程、劳动力组织等等,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揭示,一个简单的甜味,是如何牵动了全球的经济格局,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促成了历史上的某些重大事件。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反复品味的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