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作者比尔·波特新作;樊登作序,俞敏洪、蒋方舟、胡德夫推荐;桃花源就在我们心里某个地方,追寻桃花源,就像重回故乡
书名: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
定价:48.00元
作者:比尔波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28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5441
"《空谷幽兰》作者比尔·波特新作;樊登作序,俞敏洪、蒋方舟、胡德夫推荐;桃花源就在我们心里某个地方,追寻桃花源,就像重回故乡
一个有趣的作者
比尔·波特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原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他在纽约遇到来自中国无锡的法师寿冶后,开始跟法师学习打坐。然后觉得修行比上学好,就放弃继续念博士,去了台湾,开始在寺院生活。
一些有趣的作品
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大陆旅行,寻访传统文化,直到今天已有三十年。他把这些经历写成书在中美两国出版,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其中特别有名的是《空谷幽兰》,在我们常见的寺庙、道观之外,介绍了当代藏在深山里修行的隐士。这部书拍成了电影,受到庆山、梁文道和其他许多读者的喜爱,甚至出现在了电视剧《欢乐颂》之中。
一个美丽的梦境
在《一念桃花源》这部新作品中,波特追寻了中国文化的理想——桃花源。
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它美丽、平和、超然物外、不入流俗,像一个美丽的梦。波特在这本书里,沿着苏东坡、陶渊明以及王安石、司马迁的足迹,去他们住过的地方,喝他们喝过的酒,念他们写的诗,去追寻桃花源的来处与去处,把这个梦境带入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
一本美丽的小书
有作者流畅自然、明白如话的文字;有大量的彩色照片和手绘地图;有大量留白的精心设计;有仿古书的裸脊装订。
一些喜爱者的评价
蒋方舟:波特是一个美国人,但他又比许多中国人更深入地抵达了传统中华文化的核心。那里不仅有远去的诗歌和田园,还有闪亮的人格与风骨。
胡德夫:比尔在《一念桃花源》中用酒和诗跟千年前的诗人对话,把读者带到久远的年代前的桃花源般的诗境里。
俞敏洪:让我们随比尔·波特的《一念桃花源》,在田园诗歌中找到我们心里的桃花源。
樊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和痴迷远超于我,美国式的幽默和东方的禅意充满着整个旅程。
庆山: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以其对于中国文化的追寻而闻名。他的代表作《空谷幽兰》,就是深入名山寻访中国当今隐士的作品。而在《一念桃花源》中,他则试图追寻中国人心中千百年以来的理想世界——桃花源。
在书中,波特踏着陶渊明与苏东坡的足迹,经扬州一路向南至惠州、雷州,直到天涯海角的儋州、琼州,再回溯到陶渊明的故里庐山。陶渊明、苏东坡、王安石等人至今的遗迹、当时当地的处境、心态以及随之而生的诗歌、理想,在波特优美流畅、明白如话的文字中自然浮现,还有手绘的路线图、地图和实地拍摄的照片,一起把我们带入古代文人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古人的遭遇与恬淡自然的心态,返照自身,安放我们当下的心灵。就在我们身处的滚滚红尘之中,在我们心中,找到自己所属的世外桃源。
"
"前 言 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1
章 把酒问天:扬州问渊明 15
第二章 不辞岭南:惠州尽和渊明 37
第三章 千里婵娟:寻雷州不遇 101
第四章 无雨无晴:放逐海南—儋州、琼州 115
第五章 飞鸿雪泥:驾鹤常州 155
第六章 身在此山:东林神会 185
第七章 大江东去:庐山尽拜渊明 211
附 一 从眉州到扬州 237
附 二 与君同行—主要参考文献 267
译者后记 270
"
"比尔·波特(Bill Porter),字赤松,美国汉学家、作家和翻译家。
1970年,波特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有一天,他在纽约遇见了来自中国无锡的法师寿冶,并开始跟法师学习打坐。他觉得修行比上学好,于是就放弃继续念博士,带着仅有的两百多美元去台湾,开始了佛光山的寺院生活。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波特在中国进行了多次旅行,实地探访诗人、隐士和高僧的住地;在中美两国出版了一系列阐述中国文化的书籍,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代表作包括《空谷幽兰》《禅的行囊》及《寻人不遇》等。他还出版了佛学书籍《心经解读》和《六祖坛经解读》等,并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及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的诗作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
"
"比尔·波特已成为翻译中国作品较多的翻译家之一,同时他也成为一位备受推崇的旅行作家。
——《纽约时报》
比尔·波特的旅行文学让他在中国名声大震,他的叙述口吻并非隐晦谨慎的,而是清晰明确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闪光的独白。
——《纽约书评》
"
读罢此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归属”与“探寻”的永恒思考。作者似乎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各种复杂的人性与命运的交叉点呈现在我们面前,留给我们自己去品味和消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边缘人物的刻画,他们或许不被主流社会理解,但恰恰是他们的视角,折射出了更深刻的社会真相和人性的幽微之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与不同灵魂的深度对话,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如此强烈,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轨迹和价值取向。书中对于“放下”与“前行”的探讨,尤为精妙,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的抉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思维模式,让人在迷茫时找到一丝清晰的方向感。
评分坦率地说,初读此书时,我曾被其略显缓慢的开篇略微劝退,但一旦跨过了那道门槛,便如同被卷入了一个强大的磁场,无法自拔。作者对细节的关注近乎偏执,无论是对某种特定仪式流程的描摹,还是对一种古老技艺的细致还原,都显示出作者在前期做了极其扎实的研究工作。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使得虚构的故事拥有了近乎纪录片的质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沉稳而有力,它拒绝迎合快餐阅读的潮流,而是坚持用时间去打磨出一个真正值得被记住的故事,这在当下浮躁的文坛中,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这部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令人惊叹,每一个段落都仿佛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挣扎与外界环境的变迁细腻地交织在一起;时而又如山洪爆发,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手不释卷,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简直达到了令人神往的程度。无论是描绘那烟雾缭绕的山涧,还是刻画那古老村落的宁静氛围,都充满了画面感和生命力,仿佛我真的踏入了那个故事发生地,亲身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沉淀。这种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完美融合的叙事技巧,使得整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是在接收故事,更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和美学上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没有将所有的人物动机和最终结局都解释得一清二楚,而是巧妙地将诠释的权力交还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解读空间,使得不同的读者在合上书页后,心中都会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它不是那种浮夸的笑料,而是潜藏在人物对话和情景设置中的一种淡淡的讽刺或自嘲,需要细心体会才能捕捉到。正是这种深层的智慧和不事张扬的叙述态度,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故事讲述,升华为一种对生活状态和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让人回味无穷,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犹如一张精密的织锦,看似随意铺陈的线索,实则处处暗藏玄机,最终汇集成一幅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图景。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时间线和叙事声音之间的切换非常流畅自然,这无疑是对叙事技巧的一次大胆尝试,而且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每一次叙事焦点的转移,都恰好揭示了故事中缺失的一块拼图,使得悬念保持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感到刻意,又足够吸引人继续探索下去。与一些情节驱动型的小说不同,这部作品更侧重于氛围的营造和内在逻辑的自洽,它更像是一部气质独特的电影,镜头语言丰富,剪辑手法高超,让读者在阅读时,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清晰的视觉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