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细说民大文人--那些学大师们(全面增订版)》编著者民文林。
本书记述了梁启超、刘文典、陈寅恪等民学大师的生平,用逸事的形式来表达严肃的内容,用轻逸的笔调来展示厚重的主题;对历史人物,不溢美,不隐恶,以期展示人物复杂多元的历史面目及其学术价值。
内容介绍
《细说民大文人--那些学大师们(全面增订版)》编著者民文林。
《细说民大文人--那些学大师们(全面增订版)》对十位民时期的学大师的生平逸事进行了梳理,重现了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这些大师傲拔的志趣和风骨,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他们唾珠咳玉,环佩叮当;学问超绝,而又骄纵自负;性格古怪而又蔑视权贵……
本书在天涯论坛连载时,好评如潮,引来百万粉丝疯狂追读跟帖,被誉为关于讲述民大师逸事作品中的“翘楚之作”。
媒体推荐
编者显然是受了《世说新语》的启发。独摭拾人物生平诸多妙言异行、趣闻轶事,以及他人的品评,分门别类罗列在一处,一个个性格鲜明、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民大文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胡庄
终于花一周时间将各位民大师的其人其事看完,其间昏天黑地,不思茶饭,中瘾般地欲罢不能。作者尤其把鲁迅的性格彻底写真写活了,先生于地下也当颔首矣。
——荆棘鸟在飞翔
这本书其实是一面穿越时光的镜子。书中甚至不包含哪怕一句作者的评论,它做的仅仅是记录,然而这已经是*好的评论。
——caolei
一看捧腹,再看沉痛,复看掩卷思考。作者搜集史料之全、编排之新颖、关键词之厚重,注定了这本书将在诸多讲述民大师逸事的作品中,成为翘楚之作。
——月光
此帖害人不浅,我连看了三日,这些人物,在楼主笔下可敬、可爱至极!正如夜空明星闪烁,万世共仰!
——深秋芦苇
目录
黄侃
狂戾
伐异
趣闻
嗜欲
婚姻
圣童
师徒
治学
传道
大节
孝道
绝命
赞誉
刘文典
犯颜
傲睨
气节
奇貌
教学
治学
妙论
逸事
知遇
坚守
微瑕
真诚
归去
评价
赵元任
生平
语言
音乐
温婉
童趣
逸事
爱侣
婚礼
谐和
至交
眷恋
赏誉
刘师培
天资
治学
传道
故
婚姻
逸事
书法
革命
变节
反目
袍泽
宽宥
玉折
评惜
吴宓
名字
少年
癖怪
逸事
风采
学道
为师
红楼
性情
真诚
自剖
师生
素友
激恋
抉择
晚景
悲逝
评析
钱穆
潜沉
传道
风华
推崇
礼遇
异见
不谐
主张
爱
逸事
性情
雅趣
婚姻
抉择
苦痛
素书
魂归
评说
王维
独立
守缺
辫子
对话
教学
治学
词话
端穆
悲观
婚姻
嗜好
逸事
恩怨
黯淡
沉湖
逝因
誉美
陈寅恪
博学
尊崇
游学
治学
纯儒
风采
传道
提携
言论
性情
虚怀
清洁
僻冷
爱
逸事
联语
伉俪
多舛
困囿
命运
晚景
归去
评誉
章太炎
革命
立场
囚禁
气度
狂傲
疯子
迷糊
癖怪
逸事
戏谑
师徒
婚姻
大儒
雄论
传道
讲学
大暮
评赞
梁启超
启蒙
椽笔
忧
求索
荣归
共和
周游
立场
言论
学术
教学
师徒
诤友
激赏
质疑
流质
性情
温情
淋漓
自负
内省
早秀
逸事
婚恋
风雅
嗜好
陨落
追怀
纷纭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在线试读
黄侃曾赠陆宗达八字:“刻苦为人,殷勤传学。”陆宗达每与黄侃谈论学问,常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黄家。第二天早上八点陆再到黄家时,黄侃的桌上已经放着厚厚的几卷已经圈点完毕的书。
程千帆回忆老师黄侃说:“老师不是迂夫子,而是思想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喝酒打牌,吟诗作字,但是有一条,无论怎样玩,他对自己规定每天应做的功课是要做完的……”
黄侃常说:“学问须从困苦中来,徒恃智慧无益也。”他以为“治学如临战阵、迎敌奋攻,岂有休时!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每次读书,黄侃必正襟危坐,无论白天如何劳累,晚上坚持读到鸡鸣才就寝,此读书习惯,从不因人事、贫困或疾病而改变。有时朋友来访,与之畅谈至深夜,朋友走后,他坚持在灯下校读,读毕才休息。
在日记中,黄侃常为琐事扰其读书而苦,又以能多读书为快。他常记载:“假日,终日有人来,不能读书,甚苦。”“客多,无暇看书,此日可惜。”“连日应酬,束书不观,为损殊巨,今当诤摄。”如果一日中能多读书,他则非常高兴:“竟日得读书,乐。”“今日所览特多,可快也。”“竟日从容诵读,殊可乐也。”
1913年,黄侃旅居上海,穷困潦倒。这年除夕之夜,街里爆竹喧喧,通宵达旦,而他却兀坐室内,一灯荧然,专心读书,不知困倦。
黄侃喜欢夜读,夜间如果从他的墙外走过,可以看见从绿窗纱透出来的荧荧灯光。黄侃不装电灯,说怕失火。一年冬的黄昏,武酉山去拜访黄侃,只见黄侃家中已经点起大高足的美孚灯来,他正坐在灯下读书,把眼镜移到眉毛上边,很是投入。
黄侃曾为一位学生批点《文选》,书买回后,他每晚详批,让侄儿黄焯往另一本书上过录。十几天,黄侃便将书批点完毕。后来,黄焯告诉陆宗达说:“不知先叔怎么会那样快,我抄录都赶不上他的速度。”
一次,友人登门拜访,进门只见黄侃一手捧书,一手拿馒头,放到嘴边欲吃,却又停下。友人知黄侃正沉溺书中,便静坐等候。忽然,友人只听啪的一声,一看,原来黄侃读到开心处,先在桌上猛击一掌,再将馒头蘸着朱砂和墨汁后放入嘴里,顿时成了一个大花脸。友人笑道,你这哪是读书,是吃书啊!
黄侃临终前,所读《唐文粹补遗》尚有一卷没有圈点完毕,他吐着血,叹息道:“我平生骂人杀书头,毋令人骂我也。”一面吐血,一面仍坚持将此书圈点批校完毕。
学生尚笏、陆恩涌《季刚师得病始末》中记载,黄侃临终前,不断吐血,医生注射止血药剂,并让其服下镇静药物,“乃稍稍入睡,昏卧喃喃若梦呓,多涉学术语”。柯淑龄《黄侃之学术及其生平》中也记载,黄侃“昏睡,喃喃若梦呓,语多涉学术,频言垂老无成,辜负明恩,竟未及家事也”。
黄侃去世后,刘成禺遇到李葆初,谈及黄侃,李对刘叹息道:“中更无师矣!”
传道
黄侃善于咏诵诗章,抑扬顿挫,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和,整个北大到处都能听到这种调子,被师生们戏称为“黄调”。黄侃讲课,也吸引了许多外系的学生,冯友兰亦前去听讲,放假回家时学习黄侃咏诵的调子,读给妹妹冯沅君听,从而将冯沅君引上了文学的道路。
学生们都称黄侃是一个“特别教授”,他讲《说文解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一不带书,二不带讲稿,旁征博引,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们偶尔好奇,下课后去查黄侃在课堂上引用的论据,发现黄侃说的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学生们啧啧称奇。
黄侃的学生曾回忆,黄先生是带着感情去教书的。《说文解字》很枯燥,要是一般地讲授知识,谁也难久坐下去、久听下去,可黄侃在讲每个字时,是带着爱憎的感情来讲的,他把自己变成书中的人,书中的人笑了,他笑,书中的人哭了,他也哭。所以他讲起每个字来,学生们都和老师同呼吸,和书中的字同呼吸。
一次,黄侃讲授《说文》,说到“荠”字,他先解释该字的字形、音韵、训诂,后忽然说:“你们记着,荠菜馅的饺子好吃!”全班大笑,于是学生们对这个“荠”字印象深刻。
据说,黄侃曾圈点校读《说文解字》五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他给学生讲课时,每一次都有新的内容,学生们说,听黄先生的课,百听不厌,常听常新。
P30-31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盛宴! 刚拿到《细说民大文人那些学大师们》,就被它那厚重的封面和别致的书名吸引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心存向往,特别是那些在学术和文学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大家。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那个时代的大门。书中对于梁启超、刘文典、陈寅恪这三位大师的介绍,绝非简单的生平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各自的学术思想、人生轨迹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梁启超“变法”思想的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史料,展现了他如何从一个激进的维新者,逐渐走向更为成熟和包容的知识分子道路。而刘文典,那个在学术殿堂里“狂放不羁”的奇才,书中没有回避他的争议,反而通过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真实、复杂、充满人格魅力的学者形象。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通过书中细致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何为真正的治学之道,那种不受外力干扰,坚持真理的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仿佛能听到大师们当年在课堂上、在书斋里的慷慨陈词。
评分《细说民大文人那些学大师们》这本书,是一场关于学术、风骨与时代的回响。 我对民国时期的文史大家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梁启超、刘文典、陈寅恪这三位在各自领域达到巅峰的人物的好奇心。书中对梁启超先生的介绍,不仅仅局限于他的政治变法,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史学、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贡献。我尤其赞赏作者如何将梁启超先生的“我辈之人”的自我定位,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了他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思想动态。刘文典先生那“不肯说一句中国话”的傲骨,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纯粹的学者是如何坚持自己的学术原则,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也不妥协。而陈寅恪先生的治学精神,更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引用的史料也相当丰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三位大师面对面交流,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评分《细说民大文人那些学大师们》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民国学术高峰的窗口。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集大成之作。它以梁启超、刘文典、陈寅恪这三位极具代表性的民国学人作为切入点,深刻地剖析了那个时代学术思想的繁荣与碰撞。书中对梁启超先生的解读,不仅仅是关于他的政治活动,更侧重于他如何引领当时的思想潮流,如何用文字启迪民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他如何吸收西方思想,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述,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现代思想家的前瞻性。刘文典先生的狂放不羁,在他的传记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但也正是这种“狂”和“不羁”,构成了他独特的学术风格和人格魅力。而陈寅恪先生,书中对他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对真理的虔诚和对学术的敬畏。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格言,至今仍是无数求学者心中的灯塔。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叙事流畅,仿佛能将读者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大师们的风采。
评分读罢《细说民大文人那些学大师们》,仿佛与三位民国巨匠进行了一场灵魂对话。 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的叙事如此引人入胜,文字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温度。书中关于梁启超先生的部分,不仅仅是梳理了他的政治生涯,更侧重于他作为一位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深远影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与当时社会思潮相结合,以及他如何通过自己的文字,唤醒一代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刘文典先生的传记部分,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与陈寅恪先生在清华的“才子之争”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看到了学术争鸣背后的人性光辉和智慧较量。而陈寅恪先生的传记,则是一种沉静而伟大的力量。书中对他在动荡年代坚持学术研究的描写,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坚守,让我由衷地敬佩。这不仅仅是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受外界干扰,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纸张的触感,排版的布局,都体现了出版者的用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书,《细说民大文人那些学大师们》。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被后世尊为“大师”的人物。这本书,将梁启超、刘文典、陈寅恪这三位学界巨擘的生活与思想,以一种极为深刻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关于梁启超的论述,我看到了一个不断求索、勇于变革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不仅仅是政治家,更是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变法”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书中都有细致的阐释。刘文典先生那“学问上是绝对的,人格上是相对的”的哲学,在他的故事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那种蔑视权威,坚持学术独立的品格,在书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而陈寅恪先生,更是以一种“沉默的伟大”屹立于书中。他那种“著作等身,不与时人论著”的风骨,以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人物传记,更是对中国近代学术史、思想史的一次深刻梳理,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