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曾国藩家书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家书
  • 文白对照
  • 古代文学
  • 清朝
  • 书信集
  • 历史人物
  • 文化经典
  • 治家之道
  • 人生哲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豪艺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43
商品编码:27590945798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曾国藩家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743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清)曾国藩,著,李青,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主编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曾国藩一生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zui成功的教育大师,兄弟、子孙人才辈出。誉者赞为“古今完人”,毁者骂曰“大奸大恶”,不论臧否,皆推崇家书价值。

有一套清朝光绪已卯年传忠书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家书》,一生都在研读。蒋介石对其子蒋经国说过,曾国藩对子女的训诫可作模范,要认真体会,并且依照曾氏家训去践行。蒋经国常写信向父请安,蒋介石有时无空作复,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


  内容简介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致同治1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zui后一尊精神偶像。


  目 录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保身之则…………………008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010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011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017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019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021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023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025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030

致九弟·愿共鉴诫二弊……………………… 031

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 033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035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036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037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039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041

劝学篇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044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045

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048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052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055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057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059

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061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 062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063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064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065

治家篇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068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 070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073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 077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078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080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 083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084

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 085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 086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 088

为政篇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090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 … 091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092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093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 095

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096

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097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099

致九弟·申请辞退一席……………………… 101

军事篇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 104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 107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 108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 109

致四弟·述坚守作战之困难………………… 111

交友篇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 114

致诸弟·必须近良友……………………… 115

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 117

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 120

禀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122

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124

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 125

养生篇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128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129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130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 131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133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 135

致九弟·凡郁怒zui易伤人…………………… 136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136

理财篇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140

禀祖父母·无钱寄回家……………………… 142

禀父母·送参冀减息银……………………… 143

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 144

致诸弟·家中务请略有积蓄………………… 146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149

禀祖父母·先馈赠戚族人………………… 152

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 153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 155

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 156


  精彩书摘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保身之则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大人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嗣后共接家信五

封:十五日接四弟在涟滨所发信,系第二号,始知正月信已失

矣;二十二日接父在二十里铺发信;四月二十八已刻接在

汉口寄曹颖生家信;五月十五接父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

信、六弟文章五首。诸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

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

日,真极神速!

男于闰三月十六发第五号家信,四月十一发六号,十七发

七号,不知家中均收到否?迩际①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

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

养,以谨守父保身之训。

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

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

功。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

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②。婢仆皆

如故。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

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

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梅霖生病势沉

重,深为可虑。黎樾乔老前辈处,父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

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

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

伏望示知。男谨禀,即请母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

年五月十八日)

【注释】

①际:现在,目前。

②梦熊之喜:指生儿子的吉兆。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大人万福金安。

自从闰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门拜送父回家,后来共收

到家信五封。十五日收到四弟从涟滨寄来的第二封信,才知道

正月信已失,二十日收到父在二十里铺寄的信,四月二十八已

时到汉口寄曹颖生家信,申时接到汴梁寄来的信;五月十五日,

父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五篇文章。恭谨获知

祖父母大人身体康健强壮,全家大小平安,诸位

发奋读书,

并且喜闻父离京后一路顺畅,自京城到省城,仅仅用了三十多

天,堪比神速!

儿子在闰三月十六寄了第五封信,四月十一日寄了第六封,

十七月寄了第七封,不知是否已收到?近来儿子身体如常,每晚

早睡,起床也早。只是不可过度用脑,过度就会头昏。因此经

常静下心来不去想任何事情,放松身心以加强涵养之功,以便

谨敬遵守父关于保身的训示。九弟的功课如常,《礼记》九

本已点完,《资治通鉴》已读到《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

读了半本。诗歌略见进步,文章无长进,但也不求快速见效。

看他对书的领会程度,已颇有些心得,估计只是手不应心,不太

会表达吧。

甲三在三月下旬已可以走路,不需别人扶持,还不会说

话。没有乳吃,每日一顿粥两顿饭,家妇身体也好,已有生男

孩的喜兆。婢女仆从都与以前一样。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中了状元,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的

世兄。同乡六人中,中了四个庶常和两个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

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在再寄回殿试朝考的全单。

同乡京官还是老样子。郑莘田被任命为谏官已经来京城,

梅霖病情严重,很是让人担心。黎樾乔老前辈那儿,父没去

辞行,儿子已代为致意。广东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报,现将抄

报寄回。

儿子等在京城,自己明白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无须

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

全?儿子希望父大人告知一下。儿子谨禀,即请母大人万

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谕,敬悉。郑小珊处,小隙①已

解。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

必惩②,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

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

当时时省记。

萧辛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龙翰臣父子,已于

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

皆处。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男妇及孙男女等皆平安,

余详于弟书,谨禀。(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注释】

①隙:嫌隙。

②惩:惩戒。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二十二日,收到手谕,敬悉所有。郑小珊那儿,小小嫌

隙已经解开。儿子以前对于过失,往往自己忽略了。自十月以

来,念念不忘改过,虽然是小问题也会惩戒,详细情况都写在

给弟弟的信中。

耳鸣近日稍好了些,不过稍微劳累点便又会复发。每天

除应酬外,不能不稍微自己用点功,虽想要节劳,实在难以再

节了。手谕训示儿子节劳、节欲、节饮食,我应该时刻谨记反省

自己。

萧辛五先生那里寄信,不知可靠不?龙翰臣父子已在十一

月初一到了。布疋、线索均已照单子收到,只有茶叶还在黄

恕皆那里。恕皆给我写了信,这个月能到。儿媳妇以及孙儿孙

女都平安,其余的详细写在给弟弟的信中,谨此禀告。(道光

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原文】

诸位贤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

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

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

幸哉!郑伴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

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为祖母买

皮袄,极好极好!可以补吾之过矣。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

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阁,不

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

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

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①,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

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

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

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

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

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

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

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

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

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

及此也。

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盖

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

《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

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

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

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

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

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

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

官,何以异哉?

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

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

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

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

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

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

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

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

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

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

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

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吾友吴竹如,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

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

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

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

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卖之书,句句皆切身

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钞三页付归与诸弟看。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

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

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

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

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钞余日课

册付诸弟阅,因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

钞。十一月有折差,准钞几页付回也。

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僴③,令人对之肃然;吴竹如、

窦兰泉之精义,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吴子序、邵慧西之谈

经,深思明辨;何子贞之谈字,其精妙处,无一不合,其谈诗

尤zui符契④。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兹

钞二页付回与诸弟阅。冯树堂、陈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遑,亦

良友也。镜海先生,吾虽未尝执贽⑤请业,而心已师之矣。

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

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人固各有

性情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

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

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十三日与岱云

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前隙尽释矣。近事大略如

此,容再续书。兄国藩手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注释】

①负薪:背柴。牧豕:放猪。

②奇:指命运不好,遇事不利。

③僴:胸襟开阔。

④符契:符合,契合。

⑤贽:拜见师长时所持的礼物。

【译文】

诸位贤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长沙所发的信,里面有他在路

上的六页日记,外加药子一包。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日家

信,知悉都好很是欣慰。

自从九弟离开京城后,我没有不忧虑,担忧路上变故

多端,很难预料。等读了来信,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历经艰辛,

终于到家,幸运!真是幸运!与郑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料想到

了。郁滋堂这么好,我真是感激不尽。在长沙时,没有提到彭山

屺,为何?你又回去为祖母买了皮袄,做得很好,可以弥补我的

过失了。

又见四弟来信写得非常详细,他发奋自励的志向在字里行

间流露;但一定要出外找学堂,这是何意?不过是觉得家塾学

堂离家里太近,容易耽搁,没有外出安静。但是出外从师,就

没有什么耽搁了?如果是出外教书,如果耽搁起来,比在家塾

里还严重。

而且如果可以发奋自立,那么家塾能够读书,就算旷野地

方、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能够读书。如果无法

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适合读书,就算是清净的地方、神仙所

居之地境,也都无法读书。为何要选择地方?为何要选择时

间?只要问问自己:自己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好,我也深以为然。但仅仅是小试

遇到挫折,就发牢骚,我暗笑他志向太小,而心中忧虑的不大。

君子立志,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

称霸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负父母生育自己,不愧为天地间一

个完全的人。所以他所忧虑的,是因自己比不上舜帝和周公

而忧虑,以德行没有修整、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因此,为顽

固的刁民难以感化而忧虑;为野蛮狡猾的少数民族不能征服

而忧虑;为小人在位而贤人得不到重用而忧;为普通百姓没

有得到自己的恩泽而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悲天命而怜悯百

姓穷苦,这属于君子的忧虑。如果是一个人的屈与伸,一家人

的饥和饱,世俗所说的荣与辱、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君

子还没有工夫去为这些忧虑呢。

六弟为一次小试感到受屈,自己觉得命运不济,我暗笑

他的忧虑太小了。如果人不读书便罢了,只要自称为读书人,

那么就一定要学习《大学》。《大学》的纲要有三点:明德、新

民、止至善,皆为读书人分内的事情。如果读书无法深入领

会,认为这三点与自己毫不相干,那读书又有何用?虽说可以

写文作诗,博学雅闻自吹自擂,也只算得一个识字的牧童而

已,怎么能叫明白事理有用的人。朝廷以制艺来选取人才,

也是因为他可以代替圣贤人士立言,必然明白圣贤的道理,

行圣贤的行为,可以为官管理民众,以身作则来带领别人。

如果认为宣教德化教导百姓是分外的事情,那么就算可以

写文行诗,却对于修身治人的道理茫然不懂,朝廷用这样

的人当官与用牧童当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既然自称读书人,那么《大学》的纲领都是自己立身切要

的事情,就十分明白了。《大学》应该修的科目共有八个方面,

在我看来,取得功效的地方,只有两个方面:一个叫格物,一

个叫诚意。

格物,致知的事情;诚意,力行的事情。物是什么?就是本

末的事物。身体、心灵、意念、知识、家、国、天下,都是物,天

地万物,都是物。日常用的、做的,都是物。格,是探究物的同

时探索理。比如侍奉父母、定期探,是物;探求为什么应该

定期探的理由,就是格物。侍奉兄长,更随他行动就是物;

探求为什么应该跟随兄长的理由,就是格物。我的心,是物;

探索自己心理存在的原因,深入研究心的省悟、观察、涵养的

道理,就是格物。我的身体,是物;研究如何敬惜身体,并深

入研究坐得端正、站得恭敬以敬身的道理,就是格物。每天所

看的书,句句都是物;切身领悟,探究其中的道理,就是格物。

知道一句话的道理,每天按照实行,这是力行的事。两者并进,

下学在这里,上达也在这里。

我的朋友吴竹如格物工夫很深,一事一物,都要求它的道

理。倭艮峰先生诚意工夫非常严谨,每天有日课册子。之

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句话一刻思考,都会记录下来。字

都是正楷,三个月订一本,从乙未年起,已订了三十本。由于他

慎独严格,即使偶尔出现妄念,也一定会马上克服,写在书上。

所以他读的书,

都是切合自身的良药,现将艮峰先生日课

抄三页寄回给弟弟们看。

我从十月初一日起,也像艮峰一样,每天一个念头、一件

事情都记录在册子上,以便随时看见了加以克服,也写正楷。

冯树堂和我同日记起,也有日课册子。树堂非常虚心,爱护我

就像兄弟,敬重我就像老师,将来一定有所成就。

我向来有缺少恒心的毛病,从写日记本子开始,可以保证

一生有恒心了。明师益友,不断督促着我,只可前进不可后退。

本打算抄我的日课册给弟弟们看,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

带回,因此没来得及抄。十一月有信使,一定抄几页寄回。

我的益友,如倭艮峰的鲜明端庄,让人肃然起敬;吴竹

如、窦兰泉的精研究义,一言一事,实事求是。吴子序、邵慧西

谈经,深思明辨;何子贞谈字,其精妙处,与我无一不合,谈诗

尤其意见一致。子贞非常喜欢我的诗,所以我从十月以来已作

十八首,现抄两页寄回,给弟弟看。冯树堂、陈岱云立志,深切

而不慌忙,也是良友。镜海先生,我虽然没有拿着礼物去请求授业,而心里早已师从他了。

我每次给诸位

写信,不觉得写得长,我想诸位

能厌烦不想看。但弟弟们如果有长信给我,我实在很乐意去

读,如获至宝,人真是各有各的性格啊!

我从十月初一日起记日课,念念不忘想改过自新。回忆从

前与小珊有一些小嫌隙,实在是一时气愤,不近人情,立刻想

登门谢罪。正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当天晚上我到小珊家谈了

很久。十三日与岱云一起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嫌隙烟

消云散。近来的事基本就是这样,容我以后再写,兄国藩手

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廿日,接六弟五月十二书,七月十六接四弟、九弟五月

廿九日书,皆言忙迫之至,寥寥数语,字迹潦草,即县试案

首前列皆不写出。同乡有同日接信者,即考古考老生皆已

详载,同一折差也。各家发信迟十余日而从容,诸弟发信

早十余日而忙迫①,何也?且次次忙迫,无一次稍从容者,又

何也?男等在京,大小平安,同乡诸家皆好,惟汤海秋于七月

八日得病,初九未刻即逝。六月二十八考教习,冯树堂、郭筠

仙、朱啸山皆取。湖南今年考差,仅何子贞得差,余皆未放,

惟陈岱云光景②zui苦。男因去年之病,反以不放为乐。

王仕四已善为遣回,率五大约在粮船回,现尚未定;

渠身体平安,二妹不必挂心。叔父之病,男累求详信直告,

至今未得,实不放心。甲三读《尔雅》,每日二十余字,颇肯

率教③。六弟今年正月信,欲从罗罗山处附课,男甚喜之。后来

信绝不提及,不知何故?所付来京之文,殊不甚好。在省读

书二年,不见长进,男心实忧之而无如何,只恨男不善教诲

而已。大抵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zui

坏事。四弟九弟虽不长进,亦不自满。求大人教六弟,总期不

自满足为要。余俟续呈。男谨禀。(道光二十四年七月廿日)

【注释】

①迫:意指忙碌。

②光景:情形。

③率教:听教。

【译文】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二十日,收到六弟五月十二日的信,七月十六日收到四

弟九弟五月二十九日的信,都说很忙,寥寥数语,字迹也潦草,

就是县里考试的头名以及前几名,都没写上。同乡中有同

接到信的,就是考古老先生的情况,也都详细写上了。同是一

样的信使,别人家发信,迟十多天而从容不迫。弟弟们早十多

天却这么忙碌,为什么?而且每次都说忙,没有一次从容,又

是为什么?

儿等在京城,大小平安,同乡的各家都好,只是汤海秋在

七月八日生病,初九日下午一点便逝世了。六月二十八日考教

习,冯树堂、郭筠仙、朱啸山都考取了。湖南今年的以考定差,

只有何子贞得了差,其余的都没有外放,只有陈岱云的情形zui

苦。儿子由于去年的病,反而因不外放而高兴。

王仕四已经妥善地遣送回去,率五大约乘粮船回,现在还

没有定。他们身体平安,二妹不必挂念。叔父的病,儿子多次请

求详细据实告诉我,到现在都没有收到,实在不放心。甲三读

《尔雅》,每天二十多字,非常喜欢受教。

六弟今年正月来信,想从罗罗山处听课,儿子很高兴。后

来的信再没有提过这件事,不知为何?所寄来的信,写得不怎

么好。在省城读书两年,看不出进步,儿子心里非常忧虑,又

无可奈何,只恨儿子不擅长教诲罢了。大概首先要去掉骄傲习

气。肚子里没有学问,又夜郎自大,这个zui坏事。四弟九弟虽说

不长进,但也不自满,求双大人教导六弟,不要自满才是重

点。其余下次再说。儿子谨禀。(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畅快①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四弟

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

恒,乃有成就耳。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

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

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

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

也,得寸则我之寸也。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

修一分业,又算佘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

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

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

丁艰②,竟不入学。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

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

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③,未免愤

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

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遣去

之后,家中亦甚整齐,问率五归家便知。《书》曰:“非知之

艰,行之维艰。”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

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绅而刻刻

警省。季弟信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如之。”求我示

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另纸开示,余不具,国藩手草。(道光

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

【注释】

①畅快:欢快舒畅。

②丁艰:旧时称遭父母之丧为丁艰。

③黜:降职或罢免。

【译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天收到二十七日的来信,十分畅快,因为信长而且所写

的事情处处详细明白。四弟的七夕诗写得很好,意见我已详细

批在诗后面。以后多作诗也挺好,不过要有志有恒,才能有成

就。我对于写诗也下了功夫,只恨当世没有韩昌黎和苏轼、黄

庭坚一辈人,可以听我写诗吟诗。更何况人事应酬太多,因此

不时常写诗,用心思索,则还是无时无刻不敢忘记的。

我们这些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进德,就是指

孝、悌、仁、义的品德;修业,是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这两

件事都由我们自己做主,得进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进

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进一分德,就可以算是积了一升

谷;明天修一分业,又算存了一分钱。德和业同时增进,那么

家业便天兴旺。至于富贵功名,都由命运决定,一点也不

能自主。曾经有个官员有一个门生,是本省学政,于是就把两个

孙儿托付给他,当面拜做门生。后来那两个孙儿在临近考试时

大病一场,到了科考又由于父母故去而不能缺孝,无法入学。

几年后,两人才都入学,大孙子仍旧连中两榜。可以看出入学

迟、早,入学时间都是生前注定。考的方面全在自己努力,但能

不能考取还得看天意,千万不要产生妄想。六弟的天分比其他

弟弟更高些,今年没有考取,难免气愤和埋怨。不过到了这一

步应该自己把自己衡量一番,加强卧薪尝胆的功夫,千万不要

由于气愤而废弃了学习。

九弟劝我治家的方法,很有道理,让我很欣慰。自从将荆

七派去以后,家里也还整齐,等率五回来就知道了。《尚书》中

说:“不是认识事物难,认识了去实行更难。”九弟所讲的道

理,也是我深深明白的,但做人不可以庄严威厉,使人望去像

神一样。从今以后,我把九弟的批评作为座右铭,时刻警惕反

省自己。季弟天性诚笃顾实,就像四弟说的,竟能如此快乐!让

我指示读书的方法以及进德的途径,我写到另外的纸上了。其

余就不多写,国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吾人为学,zui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

傲物,动谓人不如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

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

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

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

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

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

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

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叔父及朱尧

阶便知。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

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

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

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

古,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矣。


  前言

前言

当关于曾国藩的传记书籍越来越多,当人们将其越传

越神奇之时,我们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不管曾国藩声名

如何显赫,人生怎样传奇,他也只是一个凡人。如果我们用

多面而立体的眼光去回顾他的一生,那么他不仅仅是一个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更大程度上,他是一个给予人们无

数做人智慧的老者,一个参悟平常生活的智者。

从他笔留下的家书中,他的形象在我们面前逐渐清

晰,他非天资聪颖之辈。其父曾文亭“平生因学而困苦”

便将学优而仕、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从早到

晚耳提面命,督促曾国藩用功读书。曾国藩参加科举三败犹

战,终入翰林,拜师求学日课十二事,自省自戒。如此,终学

有所成。

曾国藩是一个不怕犯错懂得及时忏悔自新的人。面对

讥笑,他自嘲海涵,道出宽怀之道;遭受政界架空,他静思

审慎之道;受到朝廷冷落,他反躬自省,了悟功成身退之

道。曾国藩是一个读书有心、养生有道的智者。在他的观念

中,“高明由于天分,精明在于学问”。“精明”是一个人内

在气质、外在行为的修养规范,而“人之气质,由于天生,

本难改变,为读书可变化气质”。读书虽有如此妙用,但书

为人所用更要讲求方法门道。所以曾国藩无数次将自己的

读书经验、学习方法告知子弟,留下了大量宝贵家书。

曾国藩读书有道,教子有方,处事有原则,养生亦有窍

门,注重养生更注重养心。纵观他的一生,出身于普通农

家的曾国藩,没有超绝的资质,却一步步走上晚清的政治

舞台,成为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死后被朝廷称赞为“学问纯

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这十六个字,足以看

出他修身齐家治国的智慧。

曾国藩的成就引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他的研究,他的

墨宝更是为后人所极力研究。本书收录了曾国藩仕途多年

来写给一家老小的书信,从修身、劝学、治家、为政、军事、

交友、养生、理财等诸多方面与家人沟通、指教,互相提

高,一起改进,不断进步和完善。他的智慧与善良、他的自

省与恒心、他对兄弟和后辈的教导与关爱、他的心怀家人

关爱家乡,无不感念着一代代人,无不透露着一位智者身

上无穷的智慧与力量。读之可以重温古人传奇,感受历史长

河里的智慧,然后“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体悟曾国藩家

信所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晚清风云中的智慧与权谋:一部洞察人性的历史画卷 书名: 晚清风云中的智慧与权谋 作者: (虚构)陈子诚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出版时间: 二〇二四年秋季 --- 内容提要 《晚清风云中的智慧与权谋》并非一部传统的正史编年录,它聚焦于清朝晚期,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交织的百年巨变之际,深入剖析了行走在历史洪流中的关键人物的决策逻辑、人际手腕及其背后隐藏的深层人性考量。本书以小见大,通过对数个极具张力的历史场景的细致重构和多维解读,展现了一幅既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晚清众生相。 本书超越了对功过简单的褒贬,旨在挖掘那些在权力斗争、思想交锋和民族存亡的关头,决策者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布局深远,以及他们的“术”与“道”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发挥作用的。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洋务思潮的涌动到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本书试图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深处的肌理。 --- 章节结构与核心主题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八个主要篇章,辅以大量的史料考证与人物侧写。 上卷:权力的迷局与图存的挣扎 (The Labyrinth of Power and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 第一章:南巡的背影与地方势力的崛起 本章聚焦于晚清中央权力结构的异化。重点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力量的形成及其对中央权威的实质性侵蚀。深入探讨了在中央集权衰弱的背景下,地方大员如何通过军事上的功绩、经济上的积累,逐步构建起不受朝廷完全制约的“藩镇”雏形。考察了这种权力结构对后续政治走向的深远影响,以及朝廷在“剿灭”与“招抚”之间的摇摆所暴露出的战略短视。 第二章:洋务新政:技术引进与体制的抵触 本章着重剖析洋务运动的内在矛盾。作者不满足于罗列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创办的船政、铁路、矿产企业,而是将其置于清代官僚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审视。探讨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论困境——当技术和管理模式是外来的,而运营的思维和机制仍根植于传统官僚体系时,改革必然遭遇的掣肘。特别分析了派系斗争、冗员积弊、以及官员对新兴资产阶级化管理的抵触心理,如何使得许多具有前瞻性的举措最终流于形式。 第三章:甲午烽烟下的决策错位 本章是本书的高潮之一,详细复盘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的关键决策链条。通过对军机处、总理衙门以及北洋幕府内部的文书往来和私密信函的梳理,揭示了信息失真、派系倾轧以及战略判断的集体失误。重点分析了清廷在外交策略上对列强调停的盲目期待,以及在军事部署上“重面子轻里子”的荒谬现实。本章旨在说明,技术装备的差距固然重要,但决策层对形势的清醒认知和果断执行力的缺失,才是最终导致惨败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戊戌变法:理想主义者的孤注一掷 本章转向思想启蒙与政治实践的碰撞。分析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思想渊源及其对光绪帝的影响。侧重于探讨维新派在推行改革时,如何低估了传统士大夫阶层的保守力量和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决心。从权力转移的角度解析了戊戌政变的实质,并非简单的“守旧”与“进步”之争,而是围绕皇权与后党利益的残酷角力。 --- 下卷:时代的阴影与人性的博弈 (The Shadows of the Era and the Game of Human Nature) 第五章:袁世凯的崛起:军事化与政治手腕的结合 本章聚焦于袁世凯这一复杂历史人物。作者将其视为晚清政治生态演变的一个缩影,一个深谙现代军事组织与传统官场哲学相结合的实干家。通过分析小站练兵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其如何利用制度创新来构建绝对忠诚的个人权力基础。同时,细致剖析了其在庚子事变后的外交斡旋能力,以及如何在各方势力间游刃有余地进行平衡与倾轧,为日后的政治变局埋下伏笔。 第六章:义和团运动:民间信仰与帝国命运的交织 本章采用社会史的视角,探讨了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根源——农民的困苦、传统秩序的崩塌以及对“洋鬼子”的恐惧。重点分析了清廷内部对义和团态度的剧烈摇摆,从最初的剿灭到后来的“招抚”,再到最后的利用,这种不稳定的策略如何将清朝的命运彻底推向深渊。揭示了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统治者为求自保而采取的非理性行为的后果。 第七章:列强的博弈:远东的棋局与中国的失语 本章将视角拉远,分析了西方列强在晚清的利益布局。不再仅仅是“瓜分狂潮”,而是深入探讨了英、法、俄、德、日等国之间微妙的平衡术与竞争态势。分析了清廷外交官(如李鸿章、奕劻)如何在列强相互制衡的缝隙中,努力争取缓冲时间,以及这种“以夷制夷”策略的局限性。重点剖析了两次鸦片战争及后来的《辛丑条约》中,隐藏的关于条约条款解释权、租界权力范围等细节博弈。 第八章:士大夫的困境:在守旧与革新间的艰难抉择 本书的收官之章,回归到知识分子群体的内心挣扎。通过对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重臣的政治生涯进行回顾,展现了他们在维护传统儒家伦理和应对西方冲击之间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他们既是体制的捍卫者,又是不得不推动变革的实践者。本章旨在探讨,当一个文明的精英阶层在旧的价值体系即将崩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真空期”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与政治选择的悲剧性。 --- 本书特色 1. 多维度的解读视角: 本书融合了政治史、军事史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避免了单一的线性叙事,力求呈现历史决策的复杂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2. 侧重“人”的维度: 不拘泥于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人物私函、奏折、日记的精细化分析,揭示决策背后的情感驱动、权力制衡和人际关系网络,使历史人物立体可感。 3. 聚焦“权术”的运用: 深度解析了晚清官僚在治理危机时所采用的权谋手段,包括信息过滤、舆论引导、派系联络与分化等,为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现代应用提供了深刻的案例。 4. 史料的扎实基础: 研究所依据的史料涵盖了清宫档案、私人文集、外文使馆记录等,力求观点有据可查,论证逻辑严密。 --- 推荐语 “本书如同一面透镜,折射出晚清时期,一个古老帝国在现代化浪潮前的焦虑、挣扎与最终的溃败。它描绘的不仅是王朝的兴衰,更是人性在极端压力下所展现出的复杂光芒与幽暗角落。阅读此书,如同亲身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感受那一代人肩负的沉重。” —— 历史学家 王承德 教授 推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曾国藩家书: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直对曾国藩这个人充满好奇,他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完人”名号也不是浪得虚名。但是,直接读原文,说实话,文言的门槛还是有点高,很多时候需要查阅字典,断断续续的,阅读体验大打折扣。而市面上的一些白话译本,虽然流畅,但总觉得少了一点原汁原味,很多精妙之处可能就一笔带过了。这本书就完美地解决了我的痛点。 拿到手,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编排设计。清晰的文白对照,加上详实的注释和通俗易懂的译文,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来选择。有时候,我喜欢先看译文,对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然后再对照原文,品味其中用词的精准和情感的起伏;有时候,我也会先尝试理解原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再翻看注释和译文,这样一来,既锻炼了文言阅读能力,又能确保理解不偏差。特别是那些古朴的词汇,注释里给出的解释和典故,让我看到了曾国藩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更理解了他当时写信时的语境。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注释和译文做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翻译机”出品。很多地方,注释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解释,还涉及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情世故,甚至还有一些对曾国藩为人处世的点评,这让我在阅读家书的同时,仿佛也在学习一段生动的历史。译文也写得十分流畅自然,不失古人意境,也没有因为追求通俗而显得过于口语化。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博学严谨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了解曾国藩本人的思想。他的家书,写给儿子、写给弟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女的期望,对亲人的关怀,还有他对治家、治学、修身的深刻见解。我发现,很多他写给古代子女的道理,放到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比如他对读书的看法,对品德的培养,对生活节俭的倡导,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曾国藩家书的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这位历史名人的智慧。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滋养心灵的书。我尤其喜欢它能够让我轻松地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切换,这种方式的学习效率比我以往独自啃文言文要高得多。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感受曾国藩这位伟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智慧,相信这次阅读体验一定会非常深刻。

评分

最近把《曾国藩家书: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这本书翻了个遍,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那就是“豁然开朗”。之前读曾国藩的书,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虽然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总抓不住他真正的精髓。这本书,就像是把那层纱给揭开了,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这位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它的文白对照形式,我真的太喜欢了。每当读到那些精炼的文言句式,心里会先涌起一股敬意,然后顺着注释和译文去理解,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解一道数学题,每一步都清晰明了,最终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特别是那些涉及政治、军事、治学等方面的论述,如果没有注释的引导,我肯定会一头雾水,但有了这本书,我能够准确地把握曾国藩的观点,也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这本家书的译文,我必须点名表扬一下。它不是那种为了让读者看懂而牺牲原文韵味的直白翻译,而是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典雅,又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我在阅读时,常常会反复对比原文和译文,体会用词的微妙差异,感受曾国藩遣词造句的功力,这种学习过程真的很有趣。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曾国藩。家书,毕竟是私人信件,里面少了许多官场上的应酬和伪装,更多的是他对家人、对子女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和人生教诲。通过这些家书,我看到了他作为父亲的慈爱,作为兄长的关怀,以及他对自己和家人严苛的要求。 这本书的存在,让曾国藩的智慧不再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它让我深刻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也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足。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有所收获的书。

评分

拿到这本《曾国藩家书: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专业”。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注释过于简略,要么译文过于随意,甚至有些只是简单地把文言文换成了白话,完全丢失了原文的韵味。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精心打磨的学术成果。 它的注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存在。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还对其中的典故、人物、事件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阐述,这对于我这种对历史文化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次翻阅注释,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迷你型的历史讲座,让我对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他写下这些家书时的情感和动机。 而译文,更是让我惊叹。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逐字翻译,而是将曾国藩的思想和情感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译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能够让现代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曾国藩文字的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更是在学习他的人生智慧。家书中关于读书、修身、处世的道理,对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曾国藩的思想体系,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它能够激发我的主动学习欲望。看到原文,我可能会先尝试自己理解,遇到困难时再对照注释和译文,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比单纯地看翻译要有趣得多,也更能加深我的记忆。 总而言之,这本《曾国藩家书》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阅读体验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曾国藩内心世界的大门,也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终于入手了这本《曾国藩家书: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简直是让我喜出望外!说实话,我对曾国藩这个人一直都很有兴趣,但之前尝试过一些电子版或者不带注释的版本,总是觉得读起来费劲,要么是晦涩的文言让我望而却步,要么是白话译文读起来少了点韵味。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需求。 最让我满意的是它的排版方式,文言原文和现代汉语的对照非常清晰,就像是请了一位资深翻译在身边时刻为你解读。每次读到一些拗口的句子,我可以直接看旁边的译文,瞬间就能理解意思,然后再回到原文,重新体会那个古朴的语境,感觉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它的注释也特别详尽,很多我之前不理解的词语、典故,注释里都给出了清晰的解释,甚至还会补充一些历史背景,这让我觉得自己在阅读家书的同时,也在学习历史知识,非常充实。 这本书的译文质量也相当高,没有那种生硬的机器翻译感,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而且能够很好地传达曾国藩原文中的情感和思想,一点都不显得苍白。我有时候会先浏览一下译文,对大意有个了解,然后再仔细对照原文和注释,感觉这样的阅读方式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曾国藩写信时的心境和意图。 这本书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易懂”,更在于它能让我“懂深”。它让我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能够通过注释和译文的辅助,去挖掘曾国藩思想的内核,去理解他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他的应对之道。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曾国藩,但又受限于文言阅读能力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曾国藩的智慧,感受他作为一位父亲、一位兄长、一位官员的担当和胸怀。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曾国藩家书: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简直就是为我这样想读懂曾国藩,但又苦于文言功底不足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也尝试过几本曾国藩的著作,但总是在“云里雾里”的状态,要么是直译白话版,读起来缺少味道,要么是原版文言,看着就头大。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 首先,它的文白对照设计是我最看重的一点。当我读到原文中一些古朴的词汇或句子时,可以立刻对照旁边的译文,迅速理解意思,然后又可以回到原文,去体会那种精炼的语言风格。这种“来回切换”的阅读模式,既保证了我理解的准确性,又能够让我逐渐提高文言的阅读能力,感觉就像是走进了曾国藩的生活现场,和他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专业和细致。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词义,还深入挖掘了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甚至还会针对一些重要的句子进行解读,这让我对曾国藩的思考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注释的时候,常常能发现一些我之前从未想过的角度,让我对曾国藩这个人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这本书的译文也写得十分出色,它既保持了原文的古雅韵味,又做到了通俗易懂,读起来毫无生涩感。我尤其欣赏译者在翻译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原文的尊重和对思想的把握,让我在阅读译文时,也能感受到曾国藩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也学习了他为人处世的智慧。他家书中关于勤奋、节俭、孝道、待人接物的道理,虽然写于百年前,但对当下的我们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这本书让我觉得,曾国藩的智慧是可以被现代人借鉴和学习的。 总的来说,这本《曾国藩家书》是一本集学术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优秀读物,它让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走近了曾国藩,感受了他的思想,也受到了他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