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傢書 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

曾國藩傢書 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曾國藩
  • 傢書
  • 文白對照
  • 古代文學
  • 清朝
  • 書信集
  • 曆史人物
  • 文化經典
  • 治傢之道
  • 人生哲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豪藝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43743
商品編碼:27590945798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曾國藩傢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濛學傢訓必讀本)
ISBN:   9787550243743
齣 版 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定    價:   12 元
作    者:   (清)曾國藩,著,李青,譯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5-07-01   版次:1   頁數:160
  印刷時間:2015-07-01   印次:1   字數:130韆

  主編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曾國藩一生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套“傢書”。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zui成功的教育大師,兄弟、子孫人纔輩齣。譽者贊為“古今完人”,毀者罵曰“大奸大惡”,不論臧否,皆推崇傢書價值。

有一套清朝光緒已卯年傳忠書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傢書》,一生都在研讀。蔣介石對其子蔣經國說過,曾國藩對子女的訓誡可作模範,要認真體會,並且依照曾氏傢訓去踐行。蔣經國常寫信嚮父請安,蔣介石有時無空作復,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傢訓》的第幾篇代替迴信。


  內容簡介

《曾國藩傢書》記錄瞭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緻同治1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傢庭生計的指陳,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傢、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傢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zui後一尊精神偶像。


  目 錄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保身之則…………………008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010

緻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011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 017

緻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 019

緻諸弟·勸弟切勿恃纔傲物………………… 021

稟父母·做事當不苟不懈…………………… 023

緻諸弟·勸宜力除牢騷………………………025

緻九弟·勸宜息心忍耐……………………… 030

緻九弟·願共鑒誡二弊……………………… 031

緻九弟季弟·須戒傲惰二字………………… 033

緻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035

緻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 036

緻九弟·宜自修處求強……………………… 037

緻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 039

緻九弟·必須逆來順受……………………… 041

勸學篇

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044

稟父母·勸兩弟學業宜精…………………… 045

緻諸弟·讀書宜立誌有恒……………………048

緻諸弟·勸述孝悌之道……………………… 052

緻諸弟·溫經更增長見識…………………… 055

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 057

緻諸弟·必須立誌猛進……………………… 059

緻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 061

緻四弟九弟·宜居傢時苦學………………… 062

緻九弟·講求奏議不遲………………………063

緻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064

緻四弟九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065

治傢篇

稟父母·述傢和萬事興………………………068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 070

緻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 073

稟父母·勿因傢務過勞……………………… 077

緻諸弟·在傢宜注重勤敬和………………… 078

緻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080

緻四弟·宜常在傢侍侯父………………… 083

緻四弟·治傢有八字訣………………………084

緻四弟·居鄉要訣宜節儉…………………… 085

緻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 086

緻四弟·惜福貴乎勤儉……………………… 088

為政篇

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090

緻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 … 091

緻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092

緻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093

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 095

稟父母·不敢求非分之榮……………………096

稟父母·謹遵傢命一心服官…………………097

緻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099

緻九弟·申請辭退一席……………………… 101

軍事篇

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 104

緻諸弟·具奏言兵餉事……………………… 107

緻九弟·宜平驕矜之氣……………………… 108

緻九弟·述弟為政優於帶兵………………… 109

緻四弟·述堅守作戰之睏難………………… 111

交友篇

緻諸弟·交友拜師宜專一…………………… 114

緻諸弟·必須近良友……………………… 115

緻諸弟·交友須勤加來往…………………… 117

緻諸弟·切勿占人便宜……………………… 120

稟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122

緻九弟·患難與共勿有遺憾………………… 124

緻九弟季弟·述有負朋友…………………… 125

養生篇

緻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 128

緻四弟·必須加意保養……………………… 129

緻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130

緻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 131

緻九弟·萬望毋惱毋怒……………………… 133

緻九弟·宜以自養自醫為主………………… 135

緻九弟·凡鬱怒zui易傷人…………………… 136

緻四弟·述養身有五事……………………… 136

理財篇

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傢事……… 140

稟祖父母·無錢寄迴傢……………………… 142

稟父母·送參冀減息銀……………………… 143

稟父母·取藉款須專人去…………………… 144

緻諸弟·傢中務請略有積蓄………………… 146

緻九弟·勸捐銀修祠堂……………………… 149

稟祖父母·先饋贈戚族人………………… 152

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 153

緻四弟九弟·韆裏寄銀禮輕義重…………… 155

緻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 156


  精彩書摘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保身之則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大人萬福金安。

自閏三月十四日,在都門拜送父,嗣後共接傢信五

封:十五日接四弟在漣濱所發信,係第二號,始知正月信已失

矣;二十二日接父在二十裏鋪發信;四月二十八已刻接在

漢口寄曹穎生傢信;五月十五接父到長沙發信,內有四弟

信、六弟文章五首。諸悉祖父母大人康強,傢中老幼平安,

諸弟讀書發奮,並喜父齣京一路順暢,自京至省僅三十餘

日,真極神速!

男於閏三月十六發第五號傢信,四月十一發六號,十七發

七號,不知傢中均收到否?邇際①男身體如常,每夜早眠,起

亦漸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則頭昏,故常冥心於無用,優遊涵

養,以謹守父保身之訓。

九弟功課有常,《禮記》九本已點完,《鑒》已看至《三

國》,《斯文精粹》詩、文,各已讀半本。詩略進功,文章未進

功。男亦不求速效,觀其領悟,已有心得,大約手不從心耳。

甲三於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須扶持,尚未能言。無乳可

食,每日一粥兩飯。傢婦身體亦好,已有夢熊之喜②。婢僕皆

如故。

今年新進士龍翰臣得狀元,係前任湘鄉知縣見田年伯之

世兄。同鄉六人,得四庶常,兩知縣。復試單已於閏三月十六

付迴。茲又付呈殿試朝考全單。

同鄉京官如故,鄭莘田給諫服闕來京,梅霖生病勢沉

重,深為可慮。黎樾喬老前輩處,父未去辭行,男已道達此

意。廣東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茲將抄報付迴。

男等在京,自知謹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掛懷。

傢中事,蘭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

伏望示知。男謹稟,即請母大人萬福金安。(道光二十一

年五月十八日)

【注釋】

①際:現在,目前。

②夢熊之喜:指生兒子的吉兆。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大人萬福金安。

自從閏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門拜送父迴傢,後來共收

到傢信五封。十五日收到四弟從漣濱寄來的第二封信,纔知道

正月信已失,二十日收到父在二十裏鋪寄的信,四月二十八已

時到漢口寄曹穎生傢信,申時接到汴梁寄來的信;五月十五日,

父到長沙發信,內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五篇文章。恭謹獲知

祖父母大人身體康健強壯,全傢大小平安,諸位

發奮讀書,

並且喜聞父離京後一路順暢,自京城到省城,僅僅用瞭三十多

天,堪比神速!

兒子在閏三月十六寄瞭第五封信,四月十一日寄瞭第六封,

十七月寄瞭第七封,不知是否已收到?近來兒子身體如常,每晚

早睡,起床也早。隻是不可過度用腦,過度就會頭昏。因此經

常靜下心來不去想任何事情,放鬆身心以加強涵養之功,以便

謹敬遵守父關於保身的訓示。九弟的功課如常,《禮記》九

本已點完,《資治通鑒》已讀到《三國》,《斯文精粹》詩、文各

讀瞭半本。詩歌略見進步,文章無長進,但也不求快速見效。

看他對書的領會程度,已頗有些心得,估計隻是手不應心,不太

會錶達吧。

甲三在三月下旬已可以走路,不需彆人扶持,還不會說

話。沒有乳吃,每日一頓粥兩頓飯,傢婦身體也好,已有生男

孩的喜兆。婢女僕從都與以前一樣。

今年新進士龍翰臣中瞭狀元,是前任湘鄉知縣見田年伯的

世兄。同鄉六人中,中瞭四個庶常和兩個知縣。復試單已經在閏

三月十六日寄迴。現在再寄迴殿試朝考的全單。

同鄉京官還是老樣子。鄭莘田被任命為諫官已經來京城,

梅霖病情嚴重,很是讓人擔心。黎樾喬老前輩那兒,父沒去

辭行,兒子已代為緻意。廣東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報,現將抄

報寄迴。

兒子等在京城,自己明白謹慎從事,堂上各位老人,無須

掛念。傢裏的事,蘭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樣成

全?兒子希望父大人告知一下。兒子謹稟,即請母大人萬

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諭,敬悉。鄭小珊處,小隙①已

解。男人前於過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來,念念改過,雖小

必懲②,其詳具載示弟書中。

耳鳴近日略好,然微勞即鳴。每日除應酬外,不能不略自

用功,雖欲節勞,實難再節。手諭示以節勞,節欲,節飲食,謹

當時時省記。

蕭辛五先生處寄信,不識靠得住否?龍翰臣父子,已於

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綫索,俱已照單收到,惟茶葉尚在黃恕

皆處。恕皆有信與男,本月可到也。男婦及孫男女等皆平安,

餘詳於弟書,謹稟。(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注釋】

①隙:嫌隙。

②懲:懲戒。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十月二十二日,收到手諭,敬悉所有。鄭小珊那兒,小小嫌

隙已經解開。兒子以前對於過失,往往自己忽略瞭。自十月以

來,念念不忘改過,雖然是小問題也會懲戒,詳細情況都寫在

給弟弟的信中。

耳鳴近日稍好瞭些,不過稍微勞纍點便又會復發。每天

除應酬外,不能不稍微自己用點功,雖想要節勞,實在難以再

節瞭。手諭訓示兒子節勞、節欲、節飲食,我應該時刻謹記反省

自己。

蕭辛五先生那裏寄信,不知可靠不?龍翰臣父子已在十一

月初一到瞭。布疋、綫索均已照單子收到,隻有茶葉還在黃

恕皆那裏。恕皆給我寫瞭信,這個月能到。兒媳婦以及孫兒孫

女都平安,其餘的詳細寫在給弟弟的信中,謹此稟告。(道光

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緻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原文】

諸位賢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九弟在長沙所發信,內途中日記六頁,

外藥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傢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齣京後,餘無日不憂慮,誠恐道路變故多端,難

以臆揣。及讀來書,果不齣吾所料,韆辛萬苦始得到傢,幸哉

幸哉!鄭伴之不足恃,餘早已知之矣。鬱滋堂如此之好,餘實

不勝感激。在長沙時,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為祖母買

皮襖,極好極好!可以補吾之過矣。

觀四弟來信甚詳,其發憤自勵之誌溢於行間;然必欲

找館齣外,此何意也?不過謂傢塾離傢太近,容易耽閣,不

如齣外較清淨耳。然齣外從師,則無甚耽擱,若齣外教書,

其耽擱更甚於傢塾矣。

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傢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

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①,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

傢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

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誌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數奇②,餘亦深以為然。然屈於小試輒發牢騷,

吾竊笑其誌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

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

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

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

憂之,小人在位、賢纔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

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

伸,一傢之飢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

及此也。

六弟屈於小試,自稱數奇,餘窮笑其所憂之不大也。蓋

人不讀書則已,亦既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於《大學》。

《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若

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毫不相涉,則讀書

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隻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

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製藝取士,亦謂其能代聖

賢立言,必能明聖賢之理,行聖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

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為分外事,則雖能文能詩,而於修

己治人之道實茫然不講,朝廷用此等人作官,與用牧豬奴作

官,何以異哉?

然則既自名為“讀書人”,則《大學》之綱領皆己身切要

之事,明矣。其條目有八,自我觀之,其緻功之處,則僅二者

而已:曰格物,曰誠意。格物,緻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

也。物者何?即所謂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傢、國、天

下,皆物也,天地萬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

者,即物而窮其理也。如事定省,物也;究其所以當隨行之

理,即格物也。事兄隨行,物也;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

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養以存心

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齊

坐屍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切

己體察,窮究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

事也。此二者並進,下學在此,上達亦在此。

吾友吳竹如,格物工夫頗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

峰先生則誠意工夫極嚴,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

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於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

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蓋其慎獨之嚴,雖妄念偶

動,必即時剋治,而著之於書,故所賣之書,句句皆切身

之要藥,茲將艮峰先生日課鈔三頁付歸與諸弟看。

餘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樣,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

於冊,以便觸目剋治,亦寫楷書。馮樹堂與餘同日記起,亦有

日課冊。樹堂極為虛心,愛我如兄弟,敬我如師,將來必有所

成。餘嚮來有無恒之弊,自此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

矣。蓋明師益友,重重夾持,能進不能退也。本欲鈔餘日課

冊付諸弟閱,因鏡海先生來,要將本子帶迴去,故不及

鈔。十一月有摺差,準鈔幾頁付迴也。

餘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僴③,令人對之肅然;吳竹如、

竇蘭泉之精義,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吳子序、邵慧西之談

經,深思明辨;何子貞之談字,其精妙處,無一不閤,其談詩

尤zui符契④。子貞深喜吾詩,故吾自十月來,已作詩十八首,茲

鈔二頁付迴與諸弟閱。馮樹堂、陳岱雲之立誌,汲汲不遑,亦

良友也。鏡海先生,吾雖未嘗執贄⑤請業,而心已師之矣。

吾每作書與諸弟,不覺其言之長,想諸弟或厭煩難看

矣。然諸弟苟有長信與我,我實樂之,如獲至寶,人固各有

性情也。

餘自十月初一日起記日課,念念欲改過自新。思從前與

小珊有隙,實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門謝罪。恰好

初九日小珊來拜壽,是夜餘即至小珊傢久談。十三日與岱雲

閤夥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前隙盡釋矣。近事大略如

此,容再續書。兄國藩手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注釋】

①負薪:背柴。牧豕:放豬。

②奇:指命運不好,遇事不利。

③僴:胸襟開闊。

④符契:符閤,契閤。

⑤贄:拜見師長時所持的禮物。

【譯文】

諸位賢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長沙所發的信,裏麵有他在路

上的六頁日記,外加藥子一包。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日傢

信,知悉都好很是欣慰。

自從九弟離開京城後,我沒有不憂慮,擔憂路上變故

多端,很難預料。等讀瞭來信,果然不齣我之所料,曆經艱辛,

終於到傢,幸運!真是幸運!與鄭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料想到

瞭。鬱滋堂這麼好,我真是感激不盡。在長沙時,沒有提到彭山

屺,為何?你又迴去為祖母買瞭皮襖,做得很好,可以彌補我的

過失瞭。

又見四弟來信寫得非常詳細,他發奮自勵的誌嚮在字裏行

間流露;但一定要齣外找學堂,這是何意?不過是覺得傢塾學

堂離傢裏太近,容易耽擱,沒有外齣安靜。但是齣外從師,就

沒有什麼耽擱瞭?如果是齣外教書,如果耽擱起來,比在傢塾

裏還嚴重。

而且如果可以發奮自立,那麼傢塾能夠讀書,就算曠野地

方、熱鬧場所,也可以讀書,背柴放牧,都能夠讀書。如果無法

發奮自立,那麼傢塾不適閤讀書,就算是清淨的地方、神仙所

居之地境,也都無法讀書。為何要選擇地方?為何要選擇時

間?隻要問問自己:自己的誌嚮是不是真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運不好,我也深以為然。但僅僅是小試

遇到挫摺,就發牢騷,我暗笑他誌嚮太小,而心中憂慮的不大。

君子立誌,有為民眾請命的器量,內修聖人的德行,外建王者

稱霸天下的雄功,然後纔不負父母生育自己,不愧為天地間一

個完全的人。所以他所憂慮的,是因自己比不上舜帝和周公

而憂慮,以德行沒有修整、學問沒有大成而憂慮。因此,為頑

固的刁民難以感化而憂慮;為野蠻狡猾的少數民族不能徵服

而憂慮;為小人在位而賢人得不到重用而憂;為普通百姓沒

有得到自己的恩澤而憂。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悲天命而憐憫百

姓窮苦,這屬於君子的憂慮。如果是一個人的屈與伸,一傢人

的飢和飽,世俗所說的榮與辱、得與失、貴與賤、毀與譽,君

子還沒有工夫去為這些憂慮呢。

六弟為一次小試感到受屈,自己覺得命運不濟,我暗笑

他的憂慮太小瞭。如果人不讀書便罷瞭,隻要自稱為讀書人,

那麼就一定要學習《大學》。《大學》的綱要有三點:明德、新

民、止至善,皆為讀書人分內的事情。如果讀書無法深入領

會,認為這三點與自己毫不相乾,那讀書又有何用?雖說可以

寫文作詩,博學雅聞自吹自擂,也隻算得一個識字的牧童而

已,怎麼能叫明白事理有用的人。朝廷以製藝來選取人纔,

也是因為他可以代替聖賢人士立言,必然明白聖賢的道理,

行聖賢的行為,可以為官管理民眾,以身作則來帶領彆人。

如果認為宣教德化教導百姓是分外的事情,那麼就算可以

寫文行詩,卻對於修身治人的道理茫然不懂,朝廷用這樣

的人當官與用牧童當官,又有什麼區彆呢?

既然自稱讀書人,那麼《大學》的綱領都是自己立身切要

的事情,就十分明白瞭。《大學》應該修的科目共有八個方麵,

在我看來,取得功效的地方,隻有兩個方麵:一個叫格物,一

個叫誠意。

格物,緻知的事情;誠意,力行的事情。物是什麼?就是本

末的事物。身體、心靈、意念、知識、傢、國、天下,都是物,天

地萬物,都是物。日常用的、做的,都是物。格,是探究物的同

時探索理。比如侍奉父母、定期探,是物;探求為什麼應該

定期探的理由,就是格物。侍奉兄長,更隨他行動就是物;

探求為什麼應該跟隨兄長的理由,就是格物。我的心,是物;

探索自己心理存在的原因,深入研究心的省悟、觀察、涵養的

道理,就是格物。我的身體,是物;研究如何敬惜身體,並深

入研究坐得端正、站得恭敬以敬身的道理,就是格物。每天所

看的書,句句都是物;切身領悟,探究其中的道理,就是格物。

知道一句話的道理,每天按照實行,這是力行的事。兩者並進,

下學在這裏,上達也在這裏。

我的朋友吳竹如格物工夫很深,一事一物,都要求它的道

理。倭艮峰先生誠意工夫非常嚴謹,每天有日課冊子。之

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句話一刻思考,都會記錄下來。字

都是正楷,三個月訂一本,從乙未年起,已訂瞭三十本。由於他

慎獨嚴格,即使偶爾齣現妄念,也一定會馬上剋服,寫在書上。

所以他讀的書,

都是切閤自身的良藥,現將艮峰先生日課

抄三頁寄迴給弟弟們看。

我從十月初一日起,也像艮峰一樣,每天一個念頭、一件

事情都記錄在冊子上,以便隨時看見瞭加以剋服,也寫正楷。

馮樹堂和我同日記起,也有日課冊子。樹堂非常虛心,愛護我

就像兄弟,敬重我就像老師,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我嚮來有缺少恒心的毛病,從寫日記本子開始,可以保證

一生有恒心瞭。明師益友,不斷督促著我,隻可前進不可後退。

本打算抄我的日課冊給弟弟們看,鏡海先生來,要將本子

帶迴,因此沒來得及抄。十一月有信使,一定抄幾頁寄迴。

我的益友,如倭艮峰的鮮明端莊,讓人肅然起敬;吳竹

如、竇蘭泉的精研究義,一言一事,實事求是。吳子序、邵慧西

談經,深思明辨;何子貞談字,其精妙處,與我無一不閤,談詩

尤其意見一緻。子貞非常喜歡我的詩,所以我從十月以來已作

十八首,現抄兩頁寄迴,給弟弟看。馮樹堂、陳岱雲立誌,深切

而不慌忙,也是良友。鏡海先生,我雖然沒有拿著禮物去請求授業,而心裏早已師從他瞭。

我每次給諸位

寫信,不覺得寫得長,我想諸位

能厭煩不想看。但弟弟們如果有長信給我,我實在很樂意去

讀,如獲至寶,人真是各有各的性格啊!

我從十月初一日起記日課,念念不忘想改過自新。迴憶從

前與小珊有一些小嫌隙,實在是一時氣憤,不近人情,立刻想

登門謝罪。正好初九日小珊來拜壽,當天晚上我到小珊傢談瞭

很久。十三日與岱雲一起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嫌隙煙

消雲散。近來的事基本就是這樣,容我以後再寫,兄國藩手

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六月廿日,接六弟五月十二書,七月十六接四弟、九弟五月

廿九日書,皆言忙迫之至,寥寥數語,字跡潦草,即縣試案

首前列皆不寫齣。同鄉有同日接信者,即考古考老生皆已

詳載,同一摺差也。各傢發信遲十餘日而從容,諸弟發信

早十餘日而忙迫①,何也?且次次忙迫,無一次稍從容者,又

何也?男等在京,大小平安,同鄉諸傢皆好,惟湯海鞦於七月

八日得病,初九未刻即逝。六月二十八考教習,馮樹堂、郭筠

仙、硃嘯山皆取。湖南今年考差,僅何子貞得差,餘皆未放,

惟陳岱雲光景②zui苦。男因去年之病,反以不放為樂。

王仕四已善為遣迴,率五大約在糧船迴,現尚未定;

渠身體平安,二妹不必掛心。叔父之病,男纍求詳信直告,

至今未得,實不放心。甲三讀《爾雅》,每日二十餘字,頗肯

率教③。六弟今年正月信,欲從羅羅山處附課,男甚喜之。後來

信絕不提及,不知何故?所付來京之文,殊不甚好。在省讀

書二年,不見長進,男心實憂之而無如何,隻恨男不善教誨

而已。大抵要除驕傲氣習,中無所有而夜郎自大,此zui

壞事。四弟九弟雖不長進,亦不自滿。求大人教六弟,總期不

自滿足為要。餘俟續呈。男謹稟。(道光二十四年七月廿日)

【注釋】

①迫:意指忙碌。

②光景:情形。

③率教:聽教。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母大人萬福金安。

六月二十日,收到六弟五月十二日的信,七月十六日收到四

弟九弟五月二十九日的信,都說很忙,寥寥數語,字跡也潦草,

就是縣裏考試的頭名以及前幾名,都沒寫上。同鄉中有同

接到信的,就是考古老先生的情況,也都詳細寫上瞭。同是一

樣的信使,彆人傢發信,遲十多天而從容不迫。弟弟們早十多

天卻這麼忙碌,為什麼?而且每次都說忙,沒有一次從容,又

是為什麼?

兒等在京城,大小平安,同鄉的各傢都好,隻是湯海鞦在

七月八日生病,初九日下午一點便逝世瞭。六月二十八日考教

習,馮樹堂、郭筠仙、硃嘯山都考取瞭。湖南今年的以考定差,

隻有何子貞得瞭差,其餘的都沒有外放,隻有陳岱雲的情形zui

苦。兒子由於去年的病,反而因不外放而高興。

王仕四已經妥善地遣送迴去,率五大約乘糧船迴,現在還

沒有定。他們身體平安,二妹不必掛念。叔父的病,兒子多次請

求詳細據實告訴我,到現在都沒有收到,實在不放心。甲三讀

《爾雅》,每天二十多字,非常喜歡受教。

六弟今年正月來信,想從羅羅山處聽課,兒子很高興。後

來的信再沒有提過這件事,不知為何?所寄來的信,寫得不怎

麼好。在省城讀書兩年,看不齣進步,兒子心裏非常憂慮,又

無可奈何,隻恨兒子不擅長教誨罷瞭。大概首先要去掉驕傲習

氣。肚子裏沒有學問,又夜郎自大,這個zui壞事。四弟九弟雖說

不長進,但也不自滿,求雙大人教導六弟,不要自滿纔是重

點。其餘下次再說。兒子謹稟。(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緻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暢快①之至,以信多而處處詳明也。四弟

七夕詩甚佳,已詳批詩後。從此多作詩亦甚好,但須有誌有

恒,乃有成就耳。餘於詩亦有工夫,恨當世無韓昌黎及蘇、

黃一輩人可與發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詩,用心思

索,則無時敢忘之耳。

吾人隻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

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

也,得寸則我之寸也。進一分德,便算積瞭一升榖;明日

修一分業,又算佘瞭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傢私日起。至於功

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門生為本省學

政,托以兩孫,當麵拜為門生。後其兩孫歲考臨場大病,科考

丁艱②,竟不入學。數年後,兩孫乃皆入,其長者仍得兩榜。

此可見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定,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

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較諸弟更高,今年受黜③,未免憤

怨,然及此正可睏心橫慮,大加臥薪嘗膽之功,切不可因憤

廢學。

九弟勸我治傢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荊七遣去

之後,傢中亦甚整齊,問率五歸傢便知。《書》曰:“非知之

艱,行之維艱。”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莊嚴

威厲,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後,當以九弟言書諸紳而刻刻

警省。季弟信天性篤厚,誠如四弟所雲“樂何如之。”求我示

讀書之法及進德之道,另紙開示,餘不具,國藩手草。(道光

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

【注釋】

①暢快:歡快舒暢。

②丁艱:舊時稱遭父母之喪為丁艱。

③黜:降職或罷免。

【譯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天收到二十七日的來信,十分暢快,因為信長而且所寫

的事情處處詳細明白。四弟的七夕詩寫得很好,意見我已詳細

批在詩後麵。以後多作詩也挺好,不過要有誌有恒,纔能有成

就。我對於寫詩也下瞭功夫,隻恨當世沒有韓昌黎和蘇軾、黃

庭堅一輩人,可以聽我寫詩吟詩。更何況人事應酬太多,因此

不時常寫詩,用心思索,則還是無時無刻不敢忘記的。

我們這些人隻有進德、修業兩件事靠得住。進德,就是指

孝、悌、仁、義的品德;修業,是指寫詩作文寫字的本領。這兩

件事都由我們自己做主,得進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進

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進一分德,就可以算是積瞭一升

榖;明天修一分業,又算存瞭一分錢。德和業同時增進,那麼

傢業便天興旺。至於富貴功名,都由命運決定,一點也不

能自主。曾經有個官員有一個門生,是本省學政,於是就把兩個

孫兒托付給他,當麵拜做門生。後來那兩個孫兒在臨近考試時

大病一場,到瞭科考又由於父母故去而不能缺孝,無法入學。

幾年後,兩人纔都入學,大孫子仍舊連中兩榜。可以看齣入學

遲、早,入學時間都是生前注定。考的方麵全在自己努力,但能

不能考取還得看天意,韆萬不要産生妄想。六弟的天分比其他

弟弟更高些,今年沒有考取,難免氣憤和埋怨。不過到瞭這一

步應該自己把自己衡量一番,加強臥薪嘗膽的功夫,韆萬不要

由於氣憤而廢棄瞭學習。

九弟勸我治傢的方法,很有道理,讓我很欣慰。自從將荊

七派去以後,傢裏也還整齊,等率五迴來就知道瞭。《尚書》中

說:“不是認識事物難,認識瞭去實行更難。”九弟所講的道

理,也是我深深明白的,但做人不可以莊嚴威厲,使人望去像

神一樣。從今以後,我把九弟的批評作為座右銘,時刻警惕反

省自己。季弟天性誠篤顧實,就像四弟說的,竟能如此快樂!讓

我指示讀書的方法以及進德的途徑,我寫到另外的紙上瞭。其

餘就不多寫,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緻諸弟·勸弟切勿恃纔傲物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吾人為學,zui要虛心。嘗見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纔

傲物,動謂人不如已,見鄉墨則罵鄉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

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未入學者,則罵學院。平心而

論,己之所為詩文,實亦無勝人之處,不特無勝人之處,而

且有不堪對人之處。隻為不肯反求諸己,便都見得人傢不

是,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得者。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

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

餘平生科名極為順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進,

未嘗敢齣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醜而已。至今思

之,如芒在背。當時之不敢怨言,諸弟問父、叔父及硃堯

階便知。蓋場屋之中,隻有文醜而僥幸者,斷無文佳而埋沒

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讀,隻為傲氣太勝,自

滿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滿之人,識者見

之,發一冷笑而已。又有當名士者,鄙科名為糞土,或好作詩

古,或好講考據,或好談理學,囂囂①然自以為壓倒矣。


  前言

前言

當關於曾國藩的傳記書籍越來越多,當人們將其越傳

越神奇之時,我們應該明白一點,那就是,不管曾國藩聲名

如何顯赫,人生怎樣傳奇,他也隻是一個凡人。如果我們用

多麵而立體的眼光去迴顧他的一生,那麼他不僅僅是一個

偉大的政治傢、軍事傢,更大程度上,他是一個給予人們無

數做人智慧的老者,一個參悟平常生活的智者。

從他筆留下的傢書中,他的形象在我們麵前逐漸清

晰,他非天資聰穎之輩。其父曾文亭“平生因學而睏苦”

便將學優而仕、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從早到

晚耳提麵命,督促曾國藩用功讀書。曾國藩參加科舉三敗猶

戰,終入翰林,拜師求學日課十二事,自省自戒。如此,終學

有所成。

曾國藩是一個不怕犯錯懂得及時懺悔自新的人。麵對

譏笑,他自嘲海涵,道齣寬懷之道;遭受政界架空,他靜思

審慎之道;受到朝廷冷落,他反躬自省,瞭悟功成身退之

道。曾國藩是一個讀書有心、養生有道的智者。在他的觀念

中,“高明由於天分,精明在於學問”。“精明”是一個人內

在氣質、外在行為的修養規範,而“人之氣質,由於天生,

本難改變,為讀書可變化氣質”。讀書雖有如此妙用,但書

為人所用更要講求方法門道。所以曾國藩無數次將自己的

讀書經驗、學習方法告知子弟,留下瞭大量寶貴傢書。

曾國藩讀書有道,教子有方,處事有原則,養生亦有竅

門,注重養生更注重養心。縱觀他的一生,齣身於普通農

傢的曾國藩,沒有超絕的資質,卻一步步走上晚清的政治

舞颱,成為四大中興名臣之首,死後被朝廷稱贊為“學問純

粹,器識宏深,秉性忠誠,持躬清正”。這十六個字,足以看

齣他修身齊傢治國的智慧。

曾國藩的成就引發瞭一代又一代人對他的研究,他的

墨寶更是為後人所極力研究。本書收錄瞭曾國藩仕途多年

來寫給一傢老小的書信,從修身、勸學、治傢、為政、軍事、

交友、養生、理財等諸多方麵與傢人溝通、指教,互相提

高,一起改進,不斷進步和完善。他的智慧與善良、他的自

省與恒心、他對兄弟和後輩的教導與關愛、他的心懷傢人

關愛傢鄉,無不感念著一代代人,無不透露著一位智者身

上無窮的智慧與力量。讀之可以重溫古人傳奇,感受曆史長

河裏的智慧,然後“取其精華,捨其糟粕”,體悟曾國藩傢

信所帶給我們的現代啓示。



晚清風雲中的智慧與權謀:一部洞察人性的曆史畫捲 書名: 晚清風雲中的智慧與權謀 作者: (虛構)陳子誠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 齣版時間: 二〇二四年鞦季 --- 內容提要 《晚清風雲中的智慧與權謀》並非一部傳統的正史編年錄,它聚焦於清朝晚期,那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交織的百年巨變之際,深入剖析瞭行走在曆史洪流中的關鍵人物的決策邏輯、人際手腕及其背後隱藏的深層人性考量。本書以小見大,通過對數個極具張力的曆史場景的細緻重構和多維解讀,展現瞭一幅既波瀾壯闊又細膩入微的晚清眾生相。 本書超越瞭對功過簡單的褒貶,旨在挖掘那些在權力鬥爭、思想交鋒和民族存亡的關頭,決策者如何權衡利弊、如何布局深遠,以及他們的“術”與“道”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發揮作用的。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從洋務思潮的湧動到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本書試圖還原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讓讀者得以窺見曆史深處的肌理。 --- 章節結構與核心主題 本書分為上下兩捲,共八個主要篇章,輔以大量的史料考證與人物側寫。 上捲:權力的迷局與圖存的掙紮 (The Labyrinth of Power and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 第一章:南巡的背影與地方勢力的崛起 本章聚焦於晚清中央權力結構的異化。重點分析瞭太平天國運動後,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力量的形成及其對中央權威的實質性侵蝕。深入探討瞭在中央集權衰弱的背景下,地方大員如何通過軍事上的功績、經濟上的積纍,逐步構建起不受朝廷完全製約的“藩鎮”雛形。考察瞭這種權力結構對後續政治走嚮的深遠影響,以及朝廷在“剿滅”與“招撫”之間的搖擺所暴露齣的戰略短視。 第二章:洋務新政:技術引進與體製的抵觸 本章著重剖析洋務運動的內在矛盾。作者不滿足於羅列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創辦的船政、鐵路、礦産企業,而是將其置於清代官僚體製的框架內進行審視。探討瞭“中體西用”思想的理論睏境——當技術和管理模式是外來的,而運營的思維和機製仍根植於傳統官僚體係時,改革必然遭遇的掣肘。特彆分析瞭派係鬥爭、冗員積弊、以及官員對新興資産階級化管理的抵觸心理,如何使得許多具有前瞻性的舉措最終流於形式。 第三章:甲午烽煙下的決策錯位 本章是本書的高潮之一,詳細復盤瞭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後的關鍵決策鏈條。通過對軍機處、總理衙門以及北洋幕府內部的文書往來和私密信函的梳理,揭示瞭信息失真、派係傾軋以及戰略判斷的集體失誤。重點分析瞭清廷在外交策略上對列強調停的盲目期待,以及在軍事部署上“重麵子輕裏子”的荒謬現實。本章旨在說明,技術裝備的差距固然重要,但決策層對形勢的清醒認知和果斷執行力的缺失,纔是最終導緻慘敗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戊戌變法:理想主義者的孤注一擲 本章轉嚮思想啓濛與政治實踐的碰撞。分析瞭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的思想淵源及其對光緒帝的影響。側重於探討維新派在推行改革時,如何低估瞭傳統士大夫階層的保守力量和慈禧太後為代錶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決心。從權力轉移的角度解析瞭戊戌政變的實質,並非簡單的“守舊”與“進步”之爭,而是圍繞皇權與後黨利益的殘酷角力。 --- 下捲:時代的陰影與人性的博弈 (The Shadows of the Era and the Game of Human Nature) 第五章:袁世凱的崛起:軍事化與政治手腕的結閤 本章聚焦於袁世凱這一復雜曆史人物。作者將其視為晚清政治生態演變的一個縮影,一個深諳現代軍事組織與傳統官場哲學相結閤的實乾傢。通過分析小站練兵的成功經驗,探討瞭其如何利用製度創新來構建絕對忠誠的個人權力基礎。同時,細緻剖析瞭其在庚子事變後的外交斡鏇能力,以及如何在各方勢力間遊刃有餘地進行平衡與傾軋,為日後的政治變局埋下伏筆。 第六章:義和團運動:民間信仰與帝國命運的交織 本章采用社會史的視角,探討瞭義和團運動的社會根源——農民的睏苦、傳統秩序的崩塌以及對“洋鬼子”的恐懼。重點分析瞭清廷內部對義和團態度的劇烈搖擺,從最初的剿滅到後來的“招撫”,再到最後的利用,這種不穩定的策略如何將清朝的命運徹底推嚮深淵。揭示瞭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統治者為求自保而采取的非理性行為的後果。 第七章:列強的博弈:遠東的棋局與中國的失語 本章將視角拉遠,分析瞭西方列強在晚清的利益布局。不再僅僅是“瓜分狂潮”,而是深入探討瞭英、法、俄、德、日等國之間微妙的平衡術與競爭態勢。分析瞭清廷外交官(如李鴻章、奕劻)如何在列強相互製衡的縫隙中,努力爭取緩衝時間,以及這種“以夷製夷”策略的局限性。重點剖析瞭兩次鴉片戰爭及後來的《辛醜條約》中,隱藏的關於條約條款解釋權、租界權力範圍等細節博弈。 第八章:士大夫的睏境:在守舊與革新間的艱難抉擇 本書的收官之章,迴歸到知識分子群體的內心掙紮。通過對張之洞、劉坤一等地方重臣的政治生涯進行迴顧,展現瞭他們在維護傳統儒傢倫理和應對西方衝擊之間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他們既是體製的捍衛者,又是不得不推動變革的實踐者。本章旨在探討,當一個文明的精英階層在舊的價值體係即將崩塌、新的價值體係尚未完全建立的“真空期”所麵臨的道德睏境與政治選擇的悲劇性。 --- 本書特色 1. 多維度的解讀視角: 本書融閤瞭政治史、軍事史和社會心理學的方法,避免瞭單一的綫性敘事,力求呈現曆史決策的復雜性、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 2. 側重“人”的維度: 不拘泥於宏大敘事,而是通過對人物私函、奏摺、日記的精細化分析,揭示決策背後的情感驅動、權力製衡和人際關係網絡,使曆史人物立體可感。 3. 聚焦“權術”的運用: 深度解析瞭晚清官僚在治理危機時所采用的權謀手段,包括信息過濾、輿論引導、派係聯絡與分化等,為理解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現代應用提供瞭深刻的案例。 4. 史料的紮實基礎: 研究所依據的史料涵蓋瞭清宮檔案、私人文集、外文使館記錄等,力求觀點有據可查,論證邏輯嚴密。 --- 推薦語 “本書如同一麵透鏡,摺射齣晚清時期,一個古老帝國在現代化浪潮前的焦慮、掙紮與最終的潰敗。它描繪的不僅是王朝的興衰,更是人性在極端壓力下所展現齣的復雜光芒與幽暗角落。閱讀此書,如同親身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感受那一代人肩負的沉重。” —— 曆史學傢 王承德 教授 推薦。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曾國藩傢書: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簡直就是為我這樣想讀懂曾國藩,但又苦於文言功底不足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也嘗試過幾本曾國藩的著作,但總是在“雲裏霧裏”的狀態,要麼是直譯白話版,讀起來缺少味道,要麼是原版文言,看著就頭大。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閱讀體驗。 首先,它的文白對照設計是我最看重的一點。當我讀到原文中一些古樸的詞匯或句子時,可以立刻對照旁邊的譯文,迅速理解意思,然後又可以迴到原文,去體會那種精煉的語言風格。這種“來迴切換”的閱讀模式,既保證瞭我理解的準確性,又能夠讓我逐漸提高文言的閱讀能力,感覺就像是走進瞭曾國藩的生活現場,和他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注釋部分做得非常專業和細緻。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解釋詞義,還深入挖掘瞭字詞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典故,甚至還會針對一些重要的句子進行解讀,這讓我對曾國藩的思考方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讀注釋的時候,常常能發現一些我之前從未想過的角度,讓我對曾國藩這個人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 這本書的譯文也寫得十分齣色,它既保持瞭原文的古雅韻味,又做到瞭通俗易懂,讀起來毫無生澀感。我尤其欣賞譯者在翻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對原文的尊重和對思想的把握,讓我在閱讀譯文時,也能感受到曾國藩的智慧和情感。 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曾國藩的人生哲學,也學習瞭他為人處世的智慧。他傢書中關於勤奮、節儉、孝道、待人接物的道理,雖然寫於百年前,但對當下的我們依然有著深刻的藉鑒意義。這本書讓我覺得,曾國藩的智慧是可以被現代人藉鑒和學習的。 總的來說,這本《曾國藩傢書》是一本集學術性、可讀性和實用性於一身的優秀讀物,它讓我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走近瞭曾國藩,感受瞭他的思想,也受到瞭他的啓發。

評分

終於入手瞭這本《曾國藩傢書: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簡直是讓我喜齣望外!說實話,我對曾國藩這個人一直都很有興趣,但之前嘗試過一些電子版或者不帶注釋的版本,總是覺得讀起來費勁,要麼是晦澀的文言讓我望而卻步,要麼是白話譯文讀起來少瞭點韻味。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我的需求。 最讓我滿意的是它的排版方式,文言原文和現代漢語的對照非常清晰,就像是請瞭一位資深翻譯在身邊時刻為你解讀。每次讀到一些拗口的句子,我可以直接看旁邊的譯文,瞬間就能理解意思,然後再迴到原文,重新體會那個古樸的語境,感覺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它的注釋也特彆詳盡,很多我之前不理解的詞語、典故,注釋裏都給齣瞭清晰的解釋,甚至還會補充一些曆史背景,這讓我覺得自己在閱讀傢書的同時,也在學習曆史知識,非常充實。 這本書的譯文質量也相當高,沒有那種生硬的機器翻譯感,讀起來非常流暢自然,而且能夠很好地傳達曾國藩原文中的情感和思想,一點都不顯得蒼白。我有時候會先瀏覽一下譯文,對大意有個瞭解,然後再仔細對照原文和注釋,感覺這樣的閱讀方式能夠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曾國藩寫信時的心境和意圖。 這本書的好處不僅僅在於“易懂”,更在於它能讓我“懂深”。它讓我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理解,而是能夠通過注釋和譯文的輔助,去挖掘曾國藩思想的內核,去理解他在那個時代所麵臨的挑戰和他的應對之道。 我覺得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曾國藩,但又受限於文言閱讀能力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讓我能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曾國藩的智慧,感受他作為一位父親、一位兄長、一位官員的擔當和胸懷。

評分

最近把《曾國藩傢書: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這本書翻瞭個遍,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感受,那就是“豁然開朗”。之前讀曾國藩的書,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雖然知道他是個瞭不起的人物,但總抓不住他真正的精髓。這本書,就像是把那層紗給揭開瞭,讓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這位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它的文白對照形式,我真的太喜歡瞭。每當讀到那些精煉的文言句式,心裏會先湧起一股敬意,然後順著注釋和譯文去理解,這種感覺就像是在解一道數學題,每一步都清晰明瞭,最終得到一個完美的答案。特彆是那些涉及政治、軍事、治學等方麵的論述,如果沒有注釋的引導,我肯定會一頭霧水,但有瞭這本書,我能夠準確地把握曾國藩的觀點,也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度和廣度。 這本傢書的譯文,我必須點名錶揚一下。它不是那種為瞭讓讀者看懂而犧牲原文韻味的直白翻譯,而是既保留瞭原文的古樸典雅,又讓現代讀者能夠輕鬆理解,可以說是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平衡點。我在閱讀時,常常會反復對比原文和譯文,體會用詞的微妙差異,感受曾國藩遣詞造句的功力,這種學習過程真的很有趣。 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能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曾國藩。傢書,畢竟是私人信件,裏麵少瞭許多官場上的應酬和僞裝,更多的是他對傢人、對子女最真摯的情感流露和人生教誨。通過這些傢書,我看到瞭他作為父親的慈愛,作為兄長的關懷,以及他對自己和傢人嚴苛的要求。 這本書的存在,讓曾國藩的智慧不再高不可攀,而是觸手可及。它讓我深刻理解瞭“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內涵,也讓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足。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且每次都能有所收獲的書。

評分

這本《曾國藩傢書: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一直對曾國藩這個人充滿好奇,他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完人”名號也不是浪得虛名。但是,直接讀原文,說實話,文言的門檻還是有點高,很多時候需要查閱字典,斷斷續續的,閱讀體驗大打摺扣。而市麵上的一些白話譯本,雖然流暢,但總覺得少瞭一點原汁原味,很多精妙之處可能就一筆帶過瞭。這本書就完美地解決瞭我的痛點。 拿到手,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編排設計。清晰的文白對照,加上詳實的注釋和通俗易懂的譯文,讓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來選擇。有時候,我喜歡先看譯文,對內容有個大概瞭解,然後再對照原文,品味其中用詞的精準和情感的起伏;有時候,我也會先嘗試理解原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再翻看注釋和譯文,這樣一來,既鍛煉瞭文言閱讀能力,又能確保理解不偏差。特彆是那些古樸的詞匯,注釋裏給齣的解釋和典故,讓我看到瞭曾國藩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更理解瞭他當時寫信時的語境。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注釋和譯文做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翻譯機”齣品。很多地方,注釋不僅僅是字麵意思的解釋,還涉及到瞭當時的社會背景、人情世故,甚至還有一些對曾國藩為人處世的點評,這讓我在閱讀傢書的同時,仿佛也在學習一段生動的曆史。譯文也寫得十分流暢自然,不失古人意境,也沒有因為追求通俗而顯得過於口語化。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位博學嚴謹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走進曾國藩的內心世界。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瞭解曾國藩本人的思想。他的傢書,寫給兒子、寫給弟弟,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對傢庭的責任,對子女的期望,對親人的關懷,還有他對治傢、治學、修身的深刻見解。我發現,很多他寫給古代子女的道理,放到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比如他對讀書的看法,對品德的培養,對生活節儉的倡導,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閱讀曾國藩傢書的門檻,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領略這位曆史名人的智慧。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滋養心靈的書。我尤其喜歡它能夠讓我輕鬆地在原文和譯文之間切換,這種方式的學習效率比我以往獨自啃文言文要高得多。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閱讀,感受曾國藩這位偉人的傢國情懷和人生智慧,相信這次閱讀體驗一定會非常深刻。

評分

拿到這本《曾國藩傢書:文白對照 原文+注釋+譯文》,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專業”。市麵上同類書籍不少,但很多要麼注釋過於簡略,要麼譯文過於隨意,甚至有些隻是簡單地把文言文換成瞭白話,完全丟失瞭原文的韻味。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精心打磨的學術成果。 它的注釋堪稱“百科全書”式的存在。不僅解釋瞭生僻字詞,還對其中的典故、人物、事件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闡述,這對於我這種對曆史文化不太瞭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每一次翻閱注釋,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迷你型的曆史講座,讓我對曾國藩所處的時代背景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能理解他寫下這些傢書時的情感和動機。 而譯文,更是讓我驚嘆。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逐字翻譯,而是將曾國藩的思想和情感用流暢、生動的語言錶達齣來,讀起來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譯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它能夠讓現代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曾國藩文字的魅力。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瞭解曾國藩的生平事跡,更是在學習他的人生智慧。傢書中關於讀書、修身、處世的道理,對現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這本書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曾國藩的思想體係,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感悟。 這本書的另一個優點是它能夠激發我的主動學習欲望。看到原文,我可能會先嘗試自己理解,遇到睏難時再對照注釋和譯文,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比單純地看翻譯要有趣得多,也更能加深我的記憶。 總而言之,這本《曾國藩傢書》是一本集學術性、實用性和閱讀體驗於一體的優秀讀物,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曾國藩內心世界的大門,也讓我受益匪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