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经述评
定价:28.00元
作者:吴觉农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109096264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爱茶人必读的著作,“当代茶圣”吴觉农之力作。
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被人们誉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其中的内容包含了吴觉农先生深厚的茶叶实践经验和理论沉淀。此部茶学力作在上海茶叶协会的支持下于2005年再版,至2013年已经是第二版第3次印刷。本书继承陆羽《茶经》精髓的基础上,在阐述茶的起源文化同时,更注重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茶的烤煮、茶具的选用等实际学问,成为业内人士和爱茶一族的鉴赏佳品。
内容提要
《茶经述评》从1979年开始撰写,由于出现了一些曲折,因而花费了较预想为多的时间。初,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于是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这样,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业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的内容,搞出了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
《茶经述评》的撰写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大都是作者提出个人的看法。阶段的执笔人是张堂恒同志,他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简要的《茶经》的译文和注释,另邓乃朋同志,也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第二阶段先由钱梁、陈君鹏两位同志执笔,他们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广泛的稿,嗣由陈舜年同志执笔,主要是删繁就简,完成了第二稿;第三阶段亦即第三稿定稿阶段的执笔人是冯金炜、恽霞表两位同志,特别是冯金炜同志对后定稿的撰写和补充工作出力较多。
目录
作者介绍
吴觉农(1897-1989)是中国当代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生前曾任中央农业部首任副部长兼任中国茶业公司经理;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及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等。他也是一位的社会活动家,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即投身振兴农业和茶叶事业,奋斗70余年,是我国新兴茶叶试验场、研究所、商品检验、机械制茶、高等院校茶专业教育和茶叶自主出口贸易等各个领域的开创者和。新中国成立后,即创办中茶公司,成为家国营业公司,并擘划了全面发展中国茶业的蓝图。
他一生著作甚丰,早年所写《中国农民问题》一文,被*主办的广州农动讲习所选为参考教材,有关茶叶的著作主要有“赴海外考察报告”、《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国茶业问题》、《吴觉农选集》,译著《茶叶全书》等。晚年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茶经述评》,尤其后者是他的一部力作,被认为是茶学里程碑。
文摘
序言
第一次翻开《茶经述评》,就被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考证功底所折服。作者并非仅是转述,而是对《茶经》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试图还原其最原始的风貌。我特别赞赏书中对《茶经》原文的引用和注释,每一个地方都力求准确,并辅以大量的文献对比和学术观点梳理,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自己的结论的。书中对“茶方”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古人对于茶叶的饮用方式有着如此多样化的探索,不仅仅是简单的冲泡,还有煮茶、点茶、调味等多种形式。作者在解读这些古老配方的同时,还联系了当时的医药学、养生学知识,使得这些“茶方”不仅仅是文献记载,更蕴含着古人对健康和生活的智慧。整本书的写作风格比较沉稳,但又不失趣味性,作者善于将复杂的学术问题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学术研究是严谨的、细致的,同时也是充满探索精神的,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评分初翻《茶经述评》,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下去竟是越发引人入胜。书中对于《茶经》的每一章节,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这个对茶文化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也能够从中获得满满的知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解释了《茶经》中关于茶叶的采摘、制作、冲泡等技术层面的知识,更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养生之道以及社会文化意义。比如,书中对“茶味”的品鉴,不单单是口感的描述,而是上升到了对人心境、对自然韵味的体悟。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的饮茶心得,将品茶的过程描绘得如同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曾尝试按照书中所述的方法去泡一杯茶,那种严谨的态度和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确实让一杯简单的茶变得与众不同。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茶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专业学识。这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反而更能打动人心,让我感受到茶的纯粹与本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娓娓道来,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茶的世界,去感受它的静谧与深远。
评分读到《茶经述评》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茶文化的悠远历史与深邃内涵。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陆羽《茶经》的原貌一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加以细致入微的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茶经》中器具的描述,那些曾经在唐代用于煮茶、点茶的各种茶具,诸如风炉、鍑、碾、拂、碗、勺、筌等等,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时代记忆和生活美学的载体。每一件器具的材质、形制、功能,甚至是当时文人雅士对它们的品评,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茶香,看到唐代人围炉煮茶,品茗论道的场景。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茶经》的文字跃然纸上,也让我对陆羽这位“茶圣”的匠心有了更深的敬意。同时,作者在阐释过程中,也巧妙地将其他与茶相关的文献、诗歌、绘画等资料穿插其中,使得整本书的叙述更加丰富立体,不仅仅局限于《茶经》本身,而是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中国茶文化图景。这种“述”与“评”的结合,既保留了经典的原文价值,又注入了现代的理解和思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评分《茶经述评》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对“茶”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升华到了精神境界。作者在解析《茶经》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茶道、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书中对于“茶事”的描写,不仅仅是工艺和流程的介绍,更是将品茶的过程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对话的途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静”的阐释,陆羽在《茶经》中所倡导的“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平和,而作者在述评中,通过对诸多细节的描绘,将这种“静”的力量一点点传递给了读者。它让我明白,品一杯茶,不应仅仅追求其色香味,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感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禅宗与茶的联系,让我看到了茶文化中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这种将物质的茶与精神的“道”相融合的解读,让这本书的层次感大大提升,也让我对“茶”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涤荡,对生活也多了一份从容与淡雅。
评分《茶经述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又有微观的细节考据,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作者在梳理《茶经》原文的同时,并没有生硬地照搬,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补充和逻辑推理,来阐释陆羽在写作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其创作的动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茶经》中“五之煮”和“六之饮”部分的解读,作者通过对唐代煮茶、饮茶方式的详细描写,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饮茶场景,甚至包括当时人们对水质、火候、茶具的选择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让我意识到,饮茶在古代并非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一种融合了艺术、礼仪、社交甚至宗教的复杂文化活动。书中还对比了《茶经》与其他古代文献中关于茶的记载,指出其独特性和历史地位,让我对《茶经》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思考,这些古人对于一杯茶的投入和追求,与我们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茶”这个日常事物,发现它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积淀,这无疑是一次充满启发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