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永三郎著的这本《日本文化史(精)》主要按照笔者平素的思考,大胆描绘日本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因此避开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即便有些问题**重要,但对于笔者而言不是很熟悉的知识点,也都加以了省略,所以本书并不是网罗式的概述。我觉得用“岩波新书”一本书的小容量来概述日本文化史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对于那些需要详尽知识的人,与各时代、各领域相关的专业书籍应该不在少数。按照通常的做法,本书理应写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现代,但我的写作止于江户时代之前,对于明治以后,仅粗略地涉及了一些问题点,具体探讨则留待其他机会,这同样也是出于篇幅的考虑。
《日本文化史(精)》是日本**史学家家永三郎 的文化史专著,以浅近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描述了 日本从上古到近代的文化发展过程,出版数十年来, 几经修订,不断重印,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
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文化的脉络,是一本不可多得 的好书。
家永三郎(1913-2002),天皇的日本史老师 1913年在名古屋出生,毕业于东京大学日本史专业,专攻日本史学、日本思想史。东京教育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50年代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明仁天皇,投入家永三郎门下,专心学习日本历史。 家永三郎反对军国主义,独力编撰的《新日本史》因客观反映日军二战暴行,遭日本文部省删改,遂与之对簿公堂,诉讼历时三十五年,终获**赔偿。2002年于东京病逝,因其毕生为史实而战,被誉为“日本史学界的良心”,曾两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初版序
再版序
导言 日本文化史的课题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文化
历史的出发点
原始社会是怎样的时代
绳纹陶器
生产力的停滞
巫术的统治
第二章 古代社会初期的文化
金属文化的传入
阶级与**的诞生
君主制**的形成
作为民族宗教的祭祀
《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传说
古代文化与性
日常生活
造型美术
第三章 律令社会的文化
律令体制的建立
大陆精神文化的输入
飞鸟、白凤、天平的佛教美术
传统艺术的新发展
平安时代的文化
第四章 贵族社会的文化
贵族社会的特色
物语文学的繁荣
画卷的发展
贵族文化向地方和海外的传播
都市与农村的生活文化
第五章 封建社会成长期的文化
武士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武者风尚的诞生和文艺的发展状况
新佛教的诞生
理论著作的出现
贵族文化的传统
庄园体制的解体与古代势力的灭亡
文化的下克上
宗教世俗化带来的新文化发展
室町时代的日常生活
第六章 封建社会确立期的文化
武将与富商的美术
与西方文化的*初接触
封建秩序的巩固与儒教道德在思想界的统治
学术理论的繁荣与教育的普及
商人艺术的发展
元禄时代商人文化的特色
第七章 封建社会瓦解期的文化
封建体制的倾斜与商人艺术的成熟
科学精神的诞生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爱不释手。厚实的函套,沉甸甸的书脊,摸上去非常有质感。翻开来,纸张的触感也非常棒,不是那种廉价的亮面纸,而是带着些许哑光,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墨色饱满,即使是细小的字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我一直对日本的古典艺术,比如浮世绘、能剧、歌舞伎等非常感兴趣,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就能看出出版方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些精美的插图,都是古代的画作或者版画,这些插图的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也很好,仿佛能将人一下子带入那个时代。书中的排版也非常舒服,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阅读起来有一种宁静的沉浸感。而且,我注意到它在页码的标注、章节的划分以及目录的清晰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作为一本学术性的著作,这样的细节处理无疑是加分项,让我在查找特定内容时更加便捷。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这本书的外在呈现来看,就已经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期待着它能够像它的外观一样,内容上也带给我同样的惊喜和深度。
评分说实话,我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一直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惊叹于它在某些领域所达到的高度,另一方面,又觉得有些东西难以理解。这本书(我指的是那本关于日本文化演变的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些“难以理解”的好奇心。它没有回避日本历史上的一些剧烈变革,比如明治维新,它是如何打破传统的束缚,又是如何在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时,保留并发展了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的。我特别关注它在分析“和魂汉才”这一概念时,是如何权衡和融合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元素的。它不仅仅是陈述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在探讨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所驱动的文化逻辑和思想变迁。比如,它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剖析,并没有停留在对其英勇形象的赞美,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形成的社会背景、伦理观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让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历史对话,与那些塑造了日本文化的人物和思想对话。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只看那些表面的光鲜亮丽,更要去挖掘它内在的根源和演变的过程。这本书(我称它为“那本封面像水墨画一样的书”)似乎就给了我这样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日本的传统节日或者流行的动漫,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解读。我特别关注它关于“侘寂”(Wabi-sabi)美学的论述,这是日本哲学中一个非常独特且深刻的概念,它所蕴含的对不完美、无常和简朴的欣赏,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艺术、设计乃至生活态度。我尝试去理解这种美学是如何在茶道、花道,甚至是在建筑和陶瓷中体现出来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带有一种文学性的叙述,读起来不会感到费力,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与作者一同探索的共鸣。它还触及了佛教对日本文化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禅宗的思想,是如何渗透到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中的。这种层层剥离,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看到了更深层的精神内核。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思考,并且将不同领域(比如宗教、哲学、艺术)有机联系起来的解读方式。
评分阅读这本书(那本封面是淡淡青色的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静心体悟的过程。它没有给我带来那种“哇塞”的惊叹,也没有那种“醍醐灌顶”的顿悟,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它所讲述的内容,虽然宏大,但细节却又如此的温和。我尤其喜欢它关于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描述,比如围绕着四季变化的饮食习俗,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这些内容并不直接指向“文化史”,但却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文化中的一种“慢”和“静”的气质。它让我了解到,日本文化并非只有动漫和武士,还有更多细腻、内敛、注重生活细节的层面。它也让我反思,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应该放慢脚步,去体味生活本身的美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舒缓,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反而能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淡淡的禅意。它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日本文化,去感受它内在的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文化就像是一条河流,有源头,有流淌,有汇入,也有分岔。而这本书(我称它为“文化河流的书”)似乎就为我展现了这条河流的壮丽图景。它没有局限于某一时期或者某一领域,而是将日本文化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中去审视。我非常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文化元素融合时的细腻之处。比如,它探讨了外来文化,如中国、朝鲜,以及后来的西方文化,是如何在日本被“日本化”,最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形态的。这种“拿来主义”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吸收和转化。它让我看到了日本民族的开放性,但也同时看到了其顽强的文化主体性。这本书的论述非常严谨,同时又充满了启发性,它提出的观点常常能够引发我进一步的思考,比如,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如何才能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实现真正的互鉴与发展?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